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忏悔录/世界文学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卢梭于晚年撰写的自传体小说。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独具匠心、无出其右之作,卢梭在书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述了自己从出生到1766年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讲述了他的全部思想感情,剖析了他的行为和内心世界。小说的问世,开拓了浪漫主义文学的道路,深刻地影响了19世纪欧洲思想和文学的发展。

内容推荐

本书是18世纪欧洲历史中极为重要的思想材料,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全书共12章,分上下两卷。前六章为上卷,后六章为下卷。上卷叙述卢梭于1712年出生之后到1742年来到巴黎之前的生活。下卷主要是写作者在巴黎的生活,写他同百科全书派的关系、与他们的恩恩怨怨以及他的几部重要作品的创作。书中所体现的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重视情感、热爱自然的人文思想,及在哲学、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深刻地影响了19世纪欧洲思想和文学的发展。

目录

译 序

作者的话

上 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下 卷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试读章节

我好几天都完全沉湎于自由自在和好奇的快乐之中。我在城里、城外游荡,东张西望,观看我觉得好奇和新鲜的所有一切。而且,对于一个逃出樊笼、从未到过京城的年轻人来说,一切都是稀罕和新奇的。我对瞻仰王宫特别准确无误,每天早晨都参加王家小教堂的弥撒。同这位王公及其随从待在同一座小教堂里,我觉得美极了。但是,这种执著更多的是出于我那开始显露的对音乐的激情,而宫廷的排场很快便全看到了,而且总是老一套,不久也就失去了魅力。撒丁王当时拥有欧洲最好的交响乐队。索密士、德雅尔丹和贝佐齐父子交替地在乐队里大显身手。为了吸引一个年轻人,用不着这么好的乐队,只需把一个小乐器演奏好,就足以让他心花怒放了。毕竟,对于眼前的豪华气派,我只是惊愕赞叹而已,并非贪得无厌。在这王室的辉煌之中,惟一使我感兴趣的事就是看看其中是否有这么一位年轻公主,既值得我尊敬,又能与她风流一番。

我差一点干出一桩风流事来,那是在一种没有这么豪华的场合中,但是,如果我愿意的话,我本可以在其中寻找到极其美妙的乐趣的。

尽管我生活十分节俭,但钱袋不知不觉地瘪了。这种节俭毕竟不是出于未雨绸缪,而是纯属一种饮食的不讲究,即使今天,盛宴佳肴也没有使之改变。我以前没吃过,而且今天仍旧没吃过比粗茶淡饭更好的美餐。只要有乳制品、鸡蛋、蔬菜、奶酪、黑面包和一般的葡萄酒,人们就可以放心让我美餐一顿了。我胃口好,吃什么都香,只要没有膳食总管和仆人围着我,让我看腻了他们那讨厌的样子就行了。我那时花上六七个苏就能吃上一顿非常好的饭,可后来,花六七个法郎也吃不上。我因为没有受到饕餮的诱惑而饮食有度。但我把这一切称之为饮食有度是错误的,因为我只要有口福可享也是从不放过的。一吃上梨子、奶糕、奶酪、皮埃蒙特长形小面包和几杯掺和讲究的蒙斐拉普通葡萄酒,我就成了最幸福的贪馋的人了。但尽管如此节俭,我那二十法郎也快要用完了。这一点我一天天地看得更清楚了,而且,尽管我还年轻不懂事,但瞻念前程,不寒而栗。我的所有幻想就只剩下一个了:寻找一份能让我活下去的活计,但这又谈何容易。我想到了我以前的行当,但我的手艺不精,没有师傅会雇用我的,而且干这一行的师傅都灵并不多见。于是,我一面等待好机会,一面决定逐个铺子地去毛遂自荐,在餐具上刻个姓名起首字母图案或徽记什么的,然后,听人赏赐,希望以廉价劳动吸引人。这个办法收效甚微,几乎到处碰壁,而且,即使找到点活儿干,工钱也微乎其微,仅够几顿饭费的。然而,有一天,我一大清早从孔特拉诺瓦街走过时,从一家店铺橱窗,看见一位风姿绰约、美貌迷人的年轻女老板,尽管我在女人面前羞怯腼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向她推荐我的雕虫小技。她没有拒绝我,反而让我坐下,让我说说我的简单经历。她很同情我,叫我鼓起勇气,说是善良的基督徒们是不会撇下我不管的。然后,她一面让人到附近的一家金银器店去找我说我需要的工具,一面到楼上厨房里去,亲自给我拿早点来吃。我觉得这个开端是个好兆头,以后的事也证明了这一点。她好像挺满意我的那点活计,而且对我稍微放松一点之后的一通闲聊更是满意;她亮丽可人、着意打扮,尽管态度和蔼可亲,但她那风采却让我望而生畏。然而,她好心的招待、同情的语气、温柔亲切的举止很快便使我不再感到拘束了。我看到自己成功了,而且这使我还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她尽管是意大利人,而且过于漂亮,显得有点妖冶,然而,她是那么的稳重,而我又是那么的胆怯,所以很难立即有所发展。我们也没来得及成全好事。每当我想起在她身边度过的那些短暂时刻,总感到极其欣慰,而且,我可以说,在其中尝到了初恋般的最甜蜜、最纯洁的爱的情趣。

她是个特别撩人的褐发女子,但她那漂亮脸蛋上显现的天生善良使她的活泼劲儿十分动人。她叫巴齐尔太太。她丈夫比她年岁大,而且醋劲儿不小,外出时,便让一个总阴沉着脸、不会讨女人喜欢的伙计看管她。此人也有自己的野心,只不过是用赌气来表示而已。他对我很不客气,尽管他笛子吹得不错,我很喜欢听。这个新埃癸斯托斯看见我进了她女主人的店里之后,成天嘟嘟嚷嚷的。他一脸不屑地对待我;巴齐尔太太也没有好脸色给他看,甚至好像有意在他面前与我亲热,好折磨他。而这种报复方式极对我的胃口,要是单独在一起时她也这样那就更合吾意了。但她并没把事情推向这一步,至少方式方法上不尽相同。要么是她觉得我太小,要么是她根本不会主动进攻,要么是她确实想做个端庄贤淑的女子,反正她持一种矜持态度,虽非拒人千里之外,但不知怎么搞的,我觉得望而生畏。尽管我对她没有感到像对瓦朗夫人那样的既真实又温情的尊敬,但却觉得更加胆怯,不敢亲近。我窘迫局促、战战兢兢,不敢看她,在她身边大气也不敢出,但让我离开她,我觉得比死都可怕。我以贪婪的目光偷偷地瞅着我能看到的一切:她衣裙上的花、漂亮的脚尖、手套和袖口间露出的那一截结实雪白的胳膊以及有时脖颈和围巾之间显露的那块地方。每一部分都使我联想到其他地方。由于老盯着我能看见的地方,甚至看不见的地方,我竟眼花缭乱,胸口憋气,呼吸越来越急促,不知如何是好,而我所能做的只是在我们常常默不作声时轻轻地唉声叹气而已。幸好,巴齐尔太太忙着干活,我觉得她并没发现什么。然而,我有时看到她由于某种同情心使然,披肩起伏不停。这种危险景象让我魂不守舍,而当我准备听凭激情进发时,她却以平静的口吻说上一句话,让我立即老实下来。

我多次和她这样单独地在一起,但从未有过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过分的眼神,表示我俩之间有任何灵犀相通的事。这种状况使我很苦恼,但却让我感到甜甜蜜蜜,我那颗单纯的心几乎无法想像得出我为什么如此地苦恼。好像这些短暂的二人独处她也并不讨厌,至少她在常常提供这种机会。在她那方面,这样做只不过是表示点关怀而已,没有任何其他意思,而且她也没容我借机有所表示。

有一天,她厌烦了那个伙计的无聊絮叨,便上楼回房去了。我正在店铺后屋,便赶忙把那点活儿干完,随后便上了楼。她的房门虚掩着,我进去了,她没有觉察到。她正背对着门,在一扇窗前绣花。她不可能看见我进来,而且因为街上马车隆隆,也听不见我进来。她总是很注意衣着,那一天,她的穿戴近乎妖艳。她姿态优美,头微微地低着,露出了雪白的粉颈;秀发雅致地盘起,还插了一些花。她整个外形透着一种魅力,我仔细地端详着,不能自已。我一进屋便跪倒在地,激动不已地把双臂向她伸去。我深信她不可能听见我,也没想到她能看见我。但是,壁炉上有一面镜子,让我露了馅。我不知道我的冲动在她身上产生了什么效果;她根本没有看我,也没跟我说话,只是侧转过脸来,用指头稍稍指了指她面前的垫子。我既颤抖又呼唤地奔向她指给我的地方。但是,人们也许很难相信的是,在这种状况之下,我竟没敢越雷池一步,既没说一句话,也没抬眼看她,甚至没有借此僵直的姿态,触摸她一下,好暂时靠在她的腿上。我一声不吭,一动不动,但肯定心里是不平静的:我身上的一切都显示出我的激动、高兴、感激,以及既捉摸不透对方、又害怕引起对方不快的强烈欲望。我那颗年轻的心不能肯定她是否讨厌我。

P48-50

序言

卢梭(1712-1778),生于日内瓦一个新教徒家庭,祖辈是法国人。在他出世后不几天,母亲便去世,他随其做钟表匠的父亲生活,由其姑母抚养。十岁时,其父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十六岁起,他便离开了日内瓦,漂泊瑞士和法国各地,当过仆人、学徒、家庭教师。由于天资聪颖,特别是经过长期勤奋的自学和个人奋斗,他获得了广博的知识,成了音乐教师,抄谱作曲,而且在这方面还小有名气,受到欢迎。一七四一年,他来到巴黎,结识了启蒙主义者、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孔迪亚克、达朗贝尔等人,替《百科全书》写稿。一七五0年,应第戎学院的有奖征文,写出了第一篇著名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大获成功,名声鹊起。一七五五年,他又应该学院的征文,写了第二篇著名文章《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这两篇论文里,他谴责了封建暴政和建立在私有制、暴力和不平等基础上的现代文明,论述了天赋人权和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提出了“回归自然”,回归“自然人”的口号,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力图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和特权阶层,确立小私有制的要求。一七五六年,他离开巴黎,在蒙莫朗西过隐居生活。在此期间,他同狄德罗、伏尔泰、达朗贝尔等人因观点分歧失和。一七六二年,他出版了《社会契约论》,提出了由公民选举领袖的共和制的政治纲领,对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的雅各宾党人的政治观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其观点的激烈,再加上为人孤高,蔑视权贵,所以受到统治者的迫害,亡命各地,几无立足安身之所。终于于一七七八年七月,因贫病交加去世。

卢梭作为十八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以其如下的三部名著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一部是一七六一年发表的《新爱洛伊丝》。这是一部书信体长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位贵族小姐朱丽同在其家中担任家庭教师的平民知识分子圣普乐这对青年人的爱情悲剧。卢梭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谴责了封建的门当户对的思想,要求个性解放,呼吁自然的爱的结合。作品对于书中人物的感情和大自然的细腻描写,特别是通过人物的感触去描写自然,使自然和人物的感情水乳交融,使这部小说成为启蒙文学中的独树一帜的作品。

一七六二年,卢梭发表的《爱弥儿》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该书的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该书因其反封建性而不断地给作者招来灾难。书一出版便在巴黎遭禁被焚,卢梭也被迫逃亡瑞士。

第三部,也是最重要、最为人传诵的,就是他的《忏悔录》。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独具匠心、无出其右之作,在它之前的旧的文学中不曾有过这样的先例。卢梭不取名《回忆录》,而叫《忏悔录》,其用意是非常明显的。“忏悔”一词,据《辞海》所作之解释,“乃佛教名词,‘忏’为梵文‘阡摩’音译之略,‘悔’是它的意译,合称‘阡悔’,原为对人发露自己的过错,求容忍、宽恕之意。按佛教制度规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西方天主教、基督教等教派的善男信女,为求得上帝的饶恕,不时地前去教堂找神甫进行忏悔。卢梭为自己的这部著作取此书名,也正缘于此,他在第一章一开头便道出了自己的初衷:“我在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通过全书,作者是在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毫不隐讳自己最下流最可耻的行为。

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卷。前六章为上卷,后六章为下卷。上卷叙述卢梭于一七一二年出生之后到一七四二年来到巴黎之前的生活。其中,第一章写他一七一二年到一七二八年,亦即十六年的生活;第二章写一七二八年三月到同年十二月,亦即九个月的情况;第三章是写一七二八年十二月末到一七三O年四月底,一年半的时间;第四章是一七三O年四月底到一七三一年十月初,共十七个月;第五章和第六章,是从一七三一年十月初到一七四一年秋天,两章共包括十年的时间。下卷主要是写作者在巴黎的生活,写他同百科全书派的关系、与他们的恩恩怨怨以及他的几部重要作品的创作。其中,第七章是写一七四一年秋到一七四九年夏,前后共八年;第八章从一七四九年秋到一七五六年四月,共六年半;第九章从一七五六年四月到一七五七年十二月末,共一年半的时间;第十章从一七五七年十二月末到一七六O年十二月末,前后三年;第十一章从一七六O年十二月末到一七六二年六月,共两年半;第十二章,从一七六二年六月到一七六五年十月底,共三年半。卢梭卒于一七七八年,最后的十三年没有写,但他继续写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可以视作《忏悔录》的续篇。

《忏悔录》是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从一七六六年,他已五十四岁的时候开始写,一直写到一七七O年,前后四年多方告完成。它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一七六六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历数了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对待,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公,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该书名为“忏悔”,实则是“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他在书中对后人留言,嘱咐他们等到一八0O年之后再发表这一作品,因为到那时,书中所写到的人物都已作古。但上卷于一七八二年即已出版,下卷于一七八九年也出版了。

卢梭由于儿时所受的不幸,一种正义感便在他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这种感情伴随了他整个的一生,并且构成了他信念的基础。

卢梭出生时,正是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即将老死之际。法兰西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之下,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十八世纪初,早已失去进步作用的绝对王权制国家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其背离民族利益的一面,暴露出了它的反动寄生性质。不仅仅是王室,而且贵族和教会这两个最高阶层,完全依靠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过活。然而,法国国内的阶级力量的对比已发生了变化。一批当时人们称之为“哲学家”的作家,开始进行反对封建残余的斗争,成了社会关注的中心。这些哲学家,就是人们在法国历史上称之为“启蒙主义者”的那些人。所以说,十八世纪的法兰西,是处于一七八九年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时期。这场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对陈腐的封建思想的伟大的思想运动。与英国那带有较温和的、有时甚至是保守的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不同,法国的启蒙主义者是一批革命者,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这首先是因为法国启蒙主义者是资产阶级中最伟大的革命的宣告者。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二百零五页,人民出版社)中所说: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生活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惟一尺度。”

启蒙主义者从理性的立场出发,对社会的不平与压迫,对宗教偏见与迷信,给予猛烈抨击。启蒙主义者的活动反映了由于封建制度的衰败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个性意义的高度认识。他们维护个人的利益,主张个人应摆脱绝对君权国家和封建等级社会的压迫。

启蒙主义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日常生活里的人。在这一点上,卢梭的《忏悔录》给我们提供了明证。卢梭由于出身贫寒,他周围的人大多是一些男仆女佣、农民、小店主、下层知识分子以及他自己的平民家庭:钟表匠、技师、小资产阶级妇女。他揭示了这些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人格和性格特点,致力于发掘他们的自然淳朴的人性、道德情操、聪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与此同时,卢梭对他所见到的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鄙夷不屑,大加鞭笞。这些人,在他的笔下,统统成了伪善奸诈、厚颜无耻之徒,一个个道德沦丧,阴险毒辣,与高尚的平民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卢梭也正是这个平民世界的一员。他在功成名就、可以跻身上流社会时,却始终不愿去过贵族们的那种奢侈豪华生活,仍旧企盼着能有一处安身立命之所,一处退隐藏身之地,同他的妻子(或称伴侣)泰蕾兹·勒瓦塞尔过上一种宁静的、不受纷扰的“世外桃源”的生活。然而,身处一种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的这种愿望总是难以实现。

《忏悔录》上、下两卷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在于,在上卷中,作者只局限于对儿时的种种回忆,对田园风光的描绘,对所目睹的各种人物特别是平民百姓的描写。而在下卷中,则是把他与之交往、关系密切的人搬将出来。他一面在承认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一面也坚定不移地对他认为是造成他种种不幸、种种磨难的那些人大加贬损,毫不容情地鞭笞他们。因此,上、下两卷的笔调迥然不同。卢梭在《忏悔录》中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众人面前,说出他的隐私,道出他的隐情,以致到了最后,他简直被剥成一个精赤条条的人。所以,该书能成为法国天才作家所写的一部传世之作,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出卢梭的性格、志趣、爱好,正如他自己在该书几近结尾处所说:“我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他们去从头至尾地进行批判:我坚信,人们将总归会看到一个正直、善良、无怨无恨、与世无争的人,一个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更容易忘记别人的过错的人,一个在爱恋温馨的激情之中寻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个凡事都实心实意到了不谨慎、到了难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未入集的作品》中曾高度地评价过《忏悔录》。他说,从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卢梭是“……一个一贫如洗、受人中伤、离乡背井,但仍然忧情满怀地思念故乡的人,一个疑心重重、无比高傲而且理应高傲的入,一个城府很深同时又什么也不会隐瞒的人,一个蔑视一切同时又需要一切的人,一个卷入许多不可饶恕的、危害别的天赋不那么高的人的事情中去,但仍能保持灵魂的纯洁、无辜与天真无邪的人,除了他的天真无邪而外,他还是一个对当代人神秘莫测、为后代人极易理解的、既狡黠而又善于洞察人心的人,一个对人们充满柔情蜜意的、天才的、品德高尚的恨世者。”法国批评家勒赛克尔指出:“《忏悔录》并不完全是卢梭生活的历史,而主要是他的精神和情感的历史。这是对心理分析的杰作;是动人的论辩;是对他的论敌慷慨激昂的责难(虽然这些责难往往有失公正);同时也是一首抒情的诗歌,一首世界文学中最美的诗。”这种评价无疑是非常中肯的。

《忏悔录》是列夫·托尔斯泰爱读的作品之一。他赞赏卢梭的诚挚与真实。他感到十分亲切的是卢梭的坦率,是卢梭对社会不公平的憎恨和对人的热爱。

卢梭的作品对人类的思想宝库做出了许多新的贡献。他的思想和艺术原则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文学与社会思想中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他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对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公认为这一文学流派的先驱。法国十九世纪悲观的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就深受卢梭的影响,他的《墓外回忆录》中有着卢梭的影子。包括一些外国作家,除托尔斯泰外,德国的歌德、英国诗人威廉·沃兹沃思、英国的女小说家和女诗人乔治·埃利奥特,以及法国二十世纪初的意识流大师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可以说都深受了卢梭的影响。

应该指出,卢梭在本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就是同当时封建思想体系相对立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思想,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是有着革命的意义的,但他在提倡个性自由时,显然是将它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步了,充满了浓厚的个人主义味道,暴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这是我们在读《忏悔录》时必须注意的。

卢梭这个平民出身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受到法国人民的尊崇和爱戴,被视为法国人民的骄傲,因此,他的遗骸后来被移葬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卢森堡公园对面的先贤祠中。

该译本在合同到期的那家著名的出版社,数年中出过多达六版,并且除平装本外,还出了精装本、普及本等。足见卢梭的这一部传世之作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程度。几年前,由出版社转来过河南的一位高二的董同学的来信,谈及对《忏悔录》一书十分欣赏,而且由此而想读该作者的《新爱洛伊丝》、《爱弥儿》等著作,这充分说明《忏悔录》之魅力,影响面之广。

这次北京燕山出版社欲接下去出这个译本,本人对原版本作了适当的修改、润色。但愿这本法国名著继续为读者所喜欢,给读者以一种阅读的享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忏悔录/世界文学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卢梭
译者 陈筱卿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10823
开本 32开
页数 452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8
15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