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博物馆提供核心史料,中国金融博物馆权威编撰,用最简约的文字讲清美联储和美国金融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理清遥远而神秘的美国央行如何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百年美联储:一个独立帝国的金融真相》是双封典藏的经典金融通俗读本,获得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著名经济学教授许小年的鼎力推荐。使中国观众有机会通过生动的照片、文字乃至实物介绍,更加直观快捷地了解一个真正的美联储。
图书 | 百年美联储(一个独立帝国的金融真相) |
内容 | 编辑推荐 美国金融博物馆提供核心史料,中国金融博物馆权威编撰,用最简约的文字讲清美联储和美国金融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理清遥远而神秘的美国央行如何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百年美联储:一个独立帝国的金融真相》是双封典藏的经典金融通俗读本,获得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著名经济学教授许小年的鼎力推荐。使中国观众有机会通过生动的照片、文字乃至实物介绍,更加直观快捷地了解一个真正的美联储。 内容推荐 货币如何产生? 央行如何影响经济? 美联储政策如何出台? 通货膨胀、贴现率、利率如何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百年美联储:一个独立帝国的金融真相》以美联储的百年历史为线索,叙述了美联储成立的历史背景、组织架构、运作方式,以及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 本书在美国金融博物馆提供的历史资料和《美联储100年》大型展览内容的基础上,由中国金融博物馆组织编著。以简洁、精炼、发人深省的笔调,配以珍贵历史图片,深入浅出地把这个金融帝国的独特性和巨大影响介绍给读者。 目录 第一章 从未倒下:美联储的金融危机史 1.魔鬼的呼唤:1907金融大恐慌 2.恐慌的延续:《联邦储备法》问世 3.一战:美联储的洗礼 4.惨痛的失误:咆哮时代之后的大萧条 5.二战:虚假的繁荣与漫长的调整周期 6.沃尔克的革命:杀死通胀的人 7.大缓和:20多年的大繁荣是怎样实现的 8.贪婪的惩罚:次贷危机的真相 9.延伸阅读: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美元霸权 第二章 稳定压倒一切:美联储的三大使命 1.治理通货膨胀是一场持久战 2.最后贷款人:怎样勒紧金融危机的缰绳 3.GDP的背后,充分就业才是目标 第三章 谁在掌控美联储:可能是最有权力的一群人 1.X机构:政府内部的独立实体 2.12区:美联储的幕后老板 3.不为人知的高级幕僚 4.美联储主席:仅次于总统的实权人物 5.神秘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 6.最庞大的地下金库:8000吨黄金储备 7.理事会:你所不知道的分权制衡原则 8.公开市场委员会:控制美元的可怕机构 第四章 三种武器:美联储如何玩转金融市场 1.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能肆意印钞票吗 2.贴现率:美元的价格 3.法定准备金: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五章 精益求精:成熟的美联储支付体系 1.美联储如何保证现金的充足 2.美元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3.新美元如何投放 4.美联储是怎么销毁纸币的 5.电子转账背后的程序 6.资金转账是怎么操作的 7.自动清算系统是什么东西 8.支票的秘密 致谢 试读章节 在那个被称为“咆哮的20年代(Roaring Twenties)”的繁荣时期,美联储依靠“逆向操作”来平复商业周期。美联储担心1929年股市崩盘及其后的过度投机行为,未能消除因银行恐慌不断加剧导致的货币供应量急剧收缩。由于美联储的分散化特性以及出于保护黄金储备安全的需要,美联储难以采取强有力的行动。 “咆哮的20年代”,是指北美地区(含美国和加拿大)的20世纪20年代。在这短短的10年里,发生了无数令人激动不已的大事件,因此许多人将其称之为“(美国)历史上最多彩的年代”。 在一战的阴云即将散去的时刻,美国士兵开始陆续从欧洲前线归国,这些人是拉开“咆哮时代”序幕的主力军。这一时期,以爵士乐为代表的新式艺术开始在北美地区传播,女权运动兴起,尽管1929年的灾难终结了活跃的氛围,但这一时期涌现出无数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创造,美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浪潮,民众的消费欲望开始膨胀,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的历史学家们常常会把这种战火结束后的集体化热情称之为“战后综合征”。 言归正传,一战结束之后, 美联储为了解决战争融资所造成的通胀问题,进行过阶段性的利率上调,如1919年1月和12月,部分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将利率调升至4.0%-4.3%;1920年1月末至2月初,全国联邦储备银行将利率统一调整为6.0%,利率升幅最高达到了4.0%,这是美联储成立以来单次升幅最大的利率调整。 然而就在公开利率上调之后的不久,美联储竟然连续降低了再贴现率。1920年5月至1月间,美联储再贴现率从7%下调至4.5%,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将从联邦储备银行得到更多的贷款金。由此可见,美联储应对战后通胀的临时计划在战后不久便发生了转变,政策目标由解决通胀转为振兴经济。贷款金的增加,得到了工商界的广泛支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企业家的强心剂,这一点即使在今天依然如此。 美联储自1920年至1928年间,持续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通过上调贴现率来抑制货币的供应量。这场长达8年的宽松,如果放在今时今日,它所带给人们的后果将不亚于引爆一枚核弹。 美国学者默里·罗斯巴德曾说过这样的话,他说:“纽约地区储备银行有效的为提供给股票市场的同业拆借确定了利率,在与纽约证券交易所货币委员会的合作中,美联储的政策是为银行提供必要的资金,以使银行能够随时准备着向股市提供贷款——如前所述,同业拆借利率要比战前及高峰时期的利率低得多。”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场持续8年的宽松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后果。 如果说这种长期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直接推动股价的上涨,那么至少也是间接地导致了1927年美国股价大幅攀升的局面。当时各类股票的涨幅均达到了20%以上,投资机构以及中小股民对此欣喜万分,但对于那些老资格的金融家以及有真才实学的经济学家们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讯号。 经过8年的宽松刺激,经济过热让美国患上了热病,终于,在1927年12月底和1928年初,美联储看到了危机的征兆,决定采取货币紧缩政策。 1928年10月斯特朗去世,这起事件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看作是联邦储备系统此后未能继续采取反周期政策的重要原因。然而有些学者并不赞成这一观点,因为从斯特朗生前的政策主旨上看,他并不是愿意采取强有力的反周期政策的决策者。撇开斯特朗个人不论,联储系统在1928年下半年购买了超过3亿美元的承兑汇票,这一标志性举措,说明美联储将带领美国重返宽松时代,一时间乐观情绪充斥了几乎所有的市场。到1928年12月末,美国货币供给总量已经达到了730亿美元的可怕数字,这是自1920年5月实施宽松政策以来的最高值。 1928年3月之后,美国股价在18个月内再度上涨了一倍,由于股价过高,许多中小股民即使倾囊而出也买不起一股,只能通过共同基金购买这些正在疯涨的股票。 20世纪20年代,共同基金风靡美国,波士顿一度被誉为“共同基金之都”。据一些文献的记载,1926年至1928年3月,美国投资基金公司数量达到80多家,总资产高达70多亿。然而繁华的背后风险正在涌动,当时美国平均工资水平并不高,贷款是消费金的主要来源,低利率政策使贷款消费成本变得极低,炫耀性消费大行其道,薄弱的消费基础和社会财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为未来的经济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1929年3月,胡佛宣誓就职,成为美国第31任总统。事实上胡佛早已为“不断增长的投机浪潮”充满担忧,但为了获得选票,他必须强调自己将保持“柯立芝时代的兴盛”,因为没有人愿意听到总统候选人谈及紧缩,无论是市民还是企业家。然而这些人却不知道,此时此刻,一场遍及美国、波及世界,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萧条即将来临。 1929年10月24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发生的事情注定被载入史册——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险些成为金融灰烬。 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此时成为了恐惧与愤怒的代名词:1929年9月至1932年7月,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降了89%,同期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净值下跌83%;被誉为“华尔街教父”的本杰明·格雷厄姆一度濒临破产;1929年中至1930年末,封闭式基金交易价格从平均溢价50%左右,降低至折价25%以下,加上不可变现的约束,基金额券已形同废纸。 从极度繁荣到瞬间崩溃,大梦初醒的人们在一个接一个噩耗中不得不接受现实——“咆哮的20年代”已经结束。 P32-37 序言 中央银行还有用吗? “傻瓜,不管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格林斯潘做美联储主席就好!” 没错,在美国现代经济生活中,美联储的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这种影响通过复杂的传导机制,最终将会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如此,美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也使得美联储的影响远远超出国界,成为左右全球各国中央银行决策的罗盘。没有人敢于低估美联储的历史作用,也很少有人质疑美联储的责任与权利。 不过,每到大的经济危机到来,在经济学家的引导下,大众都会将问题和责任指向美联储,质疑政策方向和效果。在迅速转向市场经济的中国,中央银行也开始取代财政部成为批评的目标。 2014年是美联储诞生100周年,美国纽约华尔街上的美国金融博物馆用了两年时间筹备了一个纪念展览。在开幕前的6个月几乎搁浅,其中一个赞助者破产导致资金不足。作为联盟机构的中国金融博物馆立即出资成为该赞助的冠名赞助人,同时买下版权在中国的北京、天津和苏州三地巡回展览。 当然,我们也同样增加了中国的中央银行的内容,包括清末以来的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政府金融机构。美国方面担心我们会大幅改动甚至妖魔化他们的描述,用了两个月时间审定我们的翻译稿和增补部分,感到非常满意。主要赞助方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还请我们授权他们在宣传上使用我们的中文翻译稿。 合作非常成功!在北京和天津两地的展出就有10万人参观。在北京展的开幕仪式上,我们邀请了中央银行前副行长吴晓灵女士主持,300位金融界人士参加。著名学者也是中国金融博物馆学术委员的许小年教授在发言中,回顾并批评了美联储的历史作用,同时并非调侃地声称:我们纪念它的最好方式就是——解散美联储!吴晓灵职责在身,立刻反击,造就一段论战佳话。 中国金融博物馆是推动大众金融启蒙的平台,我们坚持一个原则:摆事实,不讲道理。我们将美联储展览原汁原味引进,让大众自己参观自己品味。感谢有眼光的出版人在展览文本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推广到更多读者。 中央银行发轫于现代工商业文明,也奠定了100年来全球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基础。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新环境下,它还会如何演化,希望读者思考。 中国金融博物馆 王巍 2015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美联储一百年来承担着维护物价稳定、促进高就业和经济金融稳定等多项重要国家职能。也正因为如此,它从诞生起就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中国民众对美联储的认识,主要来自国内诸多翻译或编撰的只言片语。与这种间接渠道相比,中国金融博物馆将此书内容完整地介绍到中国,使中国观众有机会通过生动的照片、文字乃至实物介绍,更加直观快捷地了解一个真正的美联储。 ——吴晓灵 中国金融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百年美联储(一个独立帝国的金融真相)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中国金融博物馆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024694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1 |
出版时间 | 2015-03-01 |
首版时间 | 2015-03-01 |
印刷时间 | 2015-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6 |
CIP核字 | 2015025345 |
中图分类号 | F837.123 |
丛书名 | |
印张 | 1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9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