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韩兆琦史记新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深刻渗入了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观。在活灵活现地展现秦汉历史人物命运与历史文化的同时,本书还生动真切地诠解了《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史实与诗情融合的特征。全书的讲解通俗易懂,生动精彩,体现出审慎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平民化的人文关怀,雅俗共赏。

内容推荐

本书涵盖了韩先生讲座十二讲的内容,包括秦始皇、李斯、项羽、高祖、吕后、韩信、张良、周亚夫、文、景两皇后、汉武帝及司马迁与《史记》,它选取的人物主要集中在秦汉部分。该书在每一讲讲稿之后附上了历代对所讲主要人物或相关人物的评价与相关诗歌,以助读者深入理解讲稿内容。

目录

前言

千古一帝话秦皇——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

成阳末路悲黄犬——司马迁笔下的李斯

拔山盖世说项羽——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诛秦灭项歌大风——司马迁笔下的刘邦

刚毅女皇终无计——司马迁笔下的吕后

将略兵机命世雄——司马迁笔下的韩信

黄老铸就帝王师——司马迁笔下的张良

七国乱定将星陨——司马迁笔下的周亚夫

汉宫多少惊心事——司马迁笔下的文、景两皇后

千秋功过说汉武——司马迁笔下的汉武帝

文章绝代太史公——司马迁与其《史记》

试读章节

这时跟在秦始皇身边的除了丞相李斯外,还有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和为秦始皇掌管符玺与车马的太监赵高。没有发走的诏书就留在赵高手里。

赵高的级别虽然不高,但他受到秦始皇的信任,并与秦始皇小儿子胡亥关系紧密。胡亥曾经跟着赵高学习过法律。赵高与胡亥私下商议,想篡改诏书,把诏书改成立胡亥为太子,并谴责长子扶苏,说扶苏有罪,命令扶苏自杀。赵高与胡亥只有这种想法,真要付诸实行,就必须通过李斯的认可,必须首先把李斯拉上贼船。因为李斯是当朝最高的行政长官,他的权力最大,没有他的帮助绝对不行。但李斯是秦始皇的功臣元老,能不能通过李斯这一关呢?赵高经过细细的分析,他认为一定行。因为李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患得患失,自私自利,为了保官保命,他可以不顾一切原则。于是赵高去找李斯,针锋相对地对李斯进行利诱、恫吓、威胁,连打带拉,比如:当李斯开始坚决表示不同意时,赵高就说:“君侯您自己衡量一下您的才干能不能超过蒙恬?您的功劳能不能超过蒙恬?您的谋略能不能超过蒙恬?您在全国百姓中的威望能不能超过蒙恬?您与扶苏的交情和扶苏对您的信任能不能超过蒙恬?”

李斯说:“这五条我都比不上蒙恬,但是你为什么如此严厉地对我提出问题呢?”

赵高说:“我赵高固然是秦国宫廷内的一个侍候人的奴才,但是我在秦国宫廷里头管事也管了二十多年了,我还从来没有看到过有哪一位被免职的丞相能得到善终的,最后都落得被满门抄斩这一结局。皇帝长子扶苏,为人刚毅武勇,受到人们的拥戴,也能够震慑人。我想他一旦当了皇帝,他所任用的丞相一定是蒙恬,而不是您。您一旦被免去丞相职务,您以为您还能够无灾无难地回家养老吗?没有那种可能,这是明摆着的!”

这一击对李斯是致命的,他最怕的就是失去他的丞相职位、失去他那“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的势利与尊荣。而赵高如此劈头盖脸地一盆冷水泼下来,顿时让李斯感到失去了主心骨,感到危机真的是来了,对前途充满茫然与恐惧。

李斯说:“我是上蔡县的一个布衣,承蒙始皇帝的提拔,当上了丞相,我的一切都是始皇帝给的,我怎么能背叛他呢?请你别再说啦!”

听李斯的腔调,虽然他还没有同意赵高的请求,但说话的口气已经发生了变化。似乎他已经接受了赵高对他处境危机的分析,已经不再谴责赵高的罪过,已经变成了向赵高乞怜,乞求赵高别给他惹麻烦,别伤及他的既得利益;别让他的心理、灵魂感到不安宁。

赵高又说:“圣人办事是没有一定之规的,他要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今整个国家的大权、国家的命运都掌握在胡亥之手,而我赵高能说了算数。只要我们几个人口径一致,其他一切都不会成为问题。地方上的大臣没法反对朝廷里边的决定,下级的官员也不可能改变朝廷做好的安排,这都是明摆着的道理。”最后赵高又强硬地说:“您听我的安排,您就可以永保权势,永保富贵,益寿延年;您要是不听我们的,您立马就会性命不保,断子绝孙,现在就看您何去何从了。”

于是李斯长叹一声,无可奈何地说:“既然我不能坚决维护始皇帝遗诏的原意,我还能做什么呢?那就听你们的吧。”于是李斯卖身投靠了赵高,上了赵高的贼船。

在这场较量中,我们看到这样几点:

一、赵高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是从一个小瘪三、小催巴儿的基点出发,为争大富大贵而拼命,野心勃勃、锐不可当;李斯则是一心考虑如何保住既得的利益,别让既得的利益丢失,故而胆小如鼠,底气全无。

二、李斯饱读儒学经典,作为一个大臣在这种场合应该怎么做,他心如明镜;他一旦投向赵高,今后就要受千夫所指,被千古所骂,他也心如明镜;他既怕扶苏日后对他不信任,对他下毒手;又怕赵高与胡亥眼下对他下毒手。于是他在关键时刻,屈服于压力,出卖了灵魂,上了贼船。

孔子当年说过:“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

在没有得到他所向往的那种职位权力时,他挖空一切心思,千方百计地钻营,以求得到它;当这种炙手可热的权势、职位一旦到手,便又战战兢兢地时刻想着如何把紧它,别让它失掉。一个人如果整天处于患得患失之中,那他就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了。

三、李斯上了贼船,既是赵高逼的,也是他自愿的。这是一个十分清晰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事例。明代屠隆说:“李斯诈立胡亥,阴弑扶苏,虽由赵高之奸,实其私心之肯也。盖焚书坑儒,斯议也,扶苏谏坑儒而居外,斯必深念之;以吏为师,斯议也,胡亥傅之以高,学习法事数年,斯必深欲之,则斯心欲立亥,不欲立苏,亦彰明较著也。”

秦始皇生前的历史贡献很大,但秦始皇的确也做了许多劳民伤财、惹天下臣民憎恨的事情,这些罪责李斯也都有份。秦始皇的有些作为,长子扶苏是反对的。如果让扶苏继位做了皇帝,扶苏要拨乱反正,要向全国臣民表现诚意,到那时不查办李斯还能查办谁呢?这当然也是李斯自己反复掂量的事情。所以赵高开头一连五个质问李斯“能不能超过蒙恬”,真可谓瞄准了靶心,箭箭射中要害。

赵高拉李斯上贼船这段文章,可以说是写得非常好,把两个人物各自的心理活动,各自的神情口吻,都表现得极其生动、极其真切。赵高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描写最充分的既奸诈透顶,又极其凶狠、极有手段、极有进攻性的恶人形象;而李斯则是一个因患得患失而被拉上贼船,又卖身投靠、为虎作伥,最终害人、害己、害国、害家的变节者的典型。两个坏家伙的性格都是极其鲜明的。这段文章把两个坏家伙之间的你来我往、反复较量以及他们的心理活动、口吻神情,写得如此详细,其中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艺术加工。它们都始自一个传说、一个故事,于是人们便在这个传说、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越编越细致,越编越生动。(P28-31)

序言

本书稿是在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的节目《<史记>新读》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基本上保持了节目的原貌,但也有个别地方做了一些小的调整和补充。根据电视台栏目的要求和我个人的能力所及,当初确定这一组《<史记>新读》节目的特点有三:

第一,本节目所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要注意材料的真实,做到基本事实无虚构。

第二,本节目所讲是《史记》中的重要人物,要讲出司马迁是怎样叙述、描写、并怎样评价这些人物的,要讲出司马迁的立场、感情、态度。

第三,由于《史记》不仅是杰出的历史书,而且是杰出的文学书,所以对《史记》中那些与历史人物相关的重要的文学描写要予以扼要的阐述与评点。

总之,我们既要介绍、评价司马迁所写的历史人物,同时又要介绍、评价司马迁;既注意历史的真实,又注意文学的分析。

本节目所讲的《史记》人物共十一组(个),按时代顺序是秦始皇、李斯、项羽、刘邦、吕后、韩信、张良、周亚夫、窦王两皇后、汉武帝、司马迁。其中项羽、刘邦、吕后都分上下两讲,所以总共十四讲。从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一次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后因没有历史经验而失败;到刘邦吸取教训,重建封建国家;到文、景时期不断完善;到汉武帝文武并用、大力兴作,这是一个使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由草创预演,到巩固定型的过程。从第一个伟大的人物开始,到第二个伟大的人物停止,这就是我们这组节目的一个周期。最后以司马迁收尾,则是因为一方面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重要人物,另一方面我们所讲的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来源于《史记》,我们对司马迁其人与《史记》其书的要点做一些扼要的介绍,这样能与前面十三讲的内容前后呼应,能起到一些巩固、加深的作用。

本书的主体部分即本节目十四讲的讲稿,按人物的时代顺序编排共十一篇。由于电视节目的时间所限,还有许多与历史人物有关而没能展开或没能涉及的问题。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在每个历史人物讲题的后面都增加了两个附录:一个是我们选录了一些“历代对该人物事迹与《史记》该传记的评论”,一个是我们选录了一些“历代吟咏该人物事迹的诗歌”。我们尽量选择了一些语言比较通畅,而观点又比较鲜明的诗歌。我们相信这些评论资料与这些诗歌的附入,一定能给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并带来更多的阅读乐趣。

这次在北京电视台做节目与在北京燕山出版社出书,是我向电视台节目组的领导与编导同志,向北京燕山出版社的领导与责编同志不断学习、逐步有所感悟、逐步有所提高的过程。在这项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刻,请让我向北京电视台亲自负责与具体主管该项制作的陈虎、李志国、于瀛同志,向张志华、曹培春、孙喜斌、商鹏等同志;向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尹崇捷社长、赵珩总编辑与陈果、胡芳等同志,深表发自内心的感谢之情。

又,本书所附录的历代评论资料,是选自我2005年出版的《史记笺证》;而所附录的历代诗歌,则除了我们自己手头所有外,基本是选自宋嗣廉《历代诗人吟咏<史记>人物诗歌选读》,张天恩、冯光波《历代咏司马迁诗选》,李国维、张胜发《司马迁祠碑石录》,谨向以上三书的编者致以深深的谢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

韩兆琦

2007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韩兆琦史记新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兆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19093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8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4.2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3: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