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近中国名关(万里金汤雄关险隘)/中国历史地理
内容
编辑推荐

今天,历史的烽烟已消散殆尽,历经沧桑的雄关险道已不再是英雄逐鹿的目标,而成为人们缅怀先贤的文化遗产。弘扬祖国传统的关隘文化,也是新世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

本书为“中国历史地理”之一,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中国名关,以及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挖掘古都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

内容推荐

四海之内,雄关险隘,江山完固,万里金汤,依险而守,据关御敌!

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之后,一座座关隘、一处处险道,都浓缩了与华夏文明息息相关、波澜壮阔的历史沧桑……

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著名关隘,以及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挖掘雄关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

目录

引言

上篇 释读雄关:雄关漫道真如铁

 一、“关”的释义与关隘地理

(一)关隘之文化解读

(二)历史时期雄关地理格局之分析

 二、历代军事地理形势与关隘格局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关隘建设的基本特征

(二)秦汉时期的“关中”防御体系与“关东”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地理形势与著名关隘

(四)隋唐时期军事防御形势与关隘体系

(五)辽宋金元时期的军事形势与关隘格局

(六)明代的军事形势与关隘体系

(七)清代的军事地理形势与关隘体系的衰退

 三、雄关意象与雄关诗歌

(一)雄关意象及其地理基础

(二)唐代以前的雄关故事与雄关诗歌

(三)唐代的关塞诗歌

(四)唐朝以后的关塞诗歌

(五)现代中国的雄关意象与诗歌

下篇 雄关故事:天下雄关知多少

 一、崤函古关护秦汉——函谷关

 二、人间路止潼关险——潼关

 三、漫漫丝路雄关峙——玉门关、阳关

 四、九塞尊崇第一关——雁门关

 五、冲霄双剑锁巴蜀——剑门关

 六、万里金汤固九边——居庸关

 七、锁钥九边划天堑——嘉峪关

 八、峰涌浪阻一线天——山海关

 九、雄关扼锁震南天——梅关

 十、三晋门户屏京畿——娘子关

试读章节

四、九塞尊崇第一关——雁门关

雁门关的名称如何而来,很多资料中都写到:《山海经》中说“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明《永乐大典·太原志》称:“代山(即雁门山)高峻,鸟飞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门,鸿雁往来……因以名焉”;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雁门古勾注,西陉之地,重峦迭嶂,霞举云飞,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蜚雁出于其间,故名。”都是说由于山形如门,飞雁出于其问而得名。

从古至今,雁门关的位置并不是没有变化的。在秦汉以前,史书中所说的雁门关并不在今天的位置,而是在今山西省阳高县北舶雁门山的阳和口,也就是古代雁门水的发源地。秦汉以后,雁门关这一关名才移到了今勾注山一带。

勾注山,又称勾注陉或陉岭:《河东记》“勾注亦日陉岭,自雁门以南谓之陉南,以北谓之陉北”。勾注山绵延一百多公里,其问共有18道隘口,勾注陉在其中最长,也最险,故秦汉以后的雁门关大致都设在勾注陉左右。陉的北面有晋朝石碑,碑文云:“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句注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也。”唐代时设立了关门,称为西陉关,也称雁门关。唐廷在此驻兵戍守以防突厥南下。雁门关出现两关的记载也是在唐朝:《新唐书·地理志》中雁门县有“东陉关、西陉关”。北宋时期与辽兵频繁作战,雁门关更成为北宋北部边防重镇。历史上著名的杨家将长期率兵驻守在这里,统领勾注山十八隘口的堡寨之兵,保卫北宋王朝的北大门。明洪武七年(1374年),吉安侯陆亨于雁门关址北移数里,建新关于今址,以后新关不断修护,万历年间又复筑门楼。

现今雁门关的规模最终形成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关城周长10公里,石墙高7米,石座砖身,雉堞为齿,东西绵延7.5公里,由三座关门组成,分别为东门、西门和小北门。东门上筑有楼台,日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东门外北侧有明朝所建靖边寺,修建于明正德十一年,也叫李牧祠,以祀战国戍守雄关的赵国良将李牧。旧址今尚有碑石数座,其中明代《武安君庙碑记》载有李牧率兵屡胜匈奴的事迹,“今者,守兵为可战矣,独少牧将军耳”,证明明代战乱时雁门关仍为军事重镇。有明一代,统治者不断枉杀忠臣良将:抗倭有功的戚继光被杀,抵御瓦剌保卫北京城的于谦被杀,镇守山海关的袁崇焕也被杀……这厢杀尽身边忠臣良将,那厢却自欺欺人地空念千年之前的名将——殊不知李牧也是因谗被杀的!千年轮回转,类似的故事在封建王朝一再上演,真是可叹又可笑。

代县城在雁门关下,古称上关城。据光绪《代州志》载,明洪武六年(1373年),吉安侯陆亨大兴土木,在旧城的基础上砌石为基,砌砖为垣,新筑城墙高三丈五尺,周长八里一百八十五步。东西稍长,南北略短,呈长方形。东北方为秃角,整个城的形状就如“丑”字。因为丑属牛,故又称“卧牛城”。城开东西南北四门,门额各嵌长方石匾一块,分别刻有“屏藩畿甸”、“车辅晋阳”、“滹沱带绕”和“广武云屯”。四门之外又各筑围城,高度与城相平,围城外又筑逻城,高度只是城高的一半,都设有暗门。逻门外还修有护城河,环城带绕。四门、四同城及四城角各建有敌楼一座,共12座,以防卫敌兵。敌楼为五楹二层三檐,高六丈有余,为砖木结构。

逻城外东、西、北各建有关城一座。东关城周长三里,“壕深二丈”,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西关城周长三里一百几十六步,“壕深丈许”,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北关城周长二里许,建于何时还不清楚。

在雁门关南代县城内的边靖楼,人称“雁门第一楼”。它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座木结构古楼,与雁门关同为明初建造,成化七年(1471年)毁于火灾,成化十二年重建。清代康熙及以后数朝续有维修。楼通高40米,宽7间,深5间,周有围廊。楼底下为券洞台基,上为三层四檐歇山顶,最上层挂着两块巨匾,南面一块书“声闻四达”,是雍正十一年雁平兵备道唐豫诚所立,匾高三米,长八米,据称是“亚洲第一巨匾”;北面一块书“威镇三关”,形势雄伟。

边靖楼位于代州城中央,楼前建有牌坊,上书“天朝良弼”(弼,意为辅助)。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自以为自己的国家是天朝上国,不断设置关隘把“戎狄”同中原隔绝开,并指望这些关隘成为拱卫四方的“良弼”,但可惜北方少数民族的铁骑还是一次次越过重重关隘,撼动着中原王朝的统治。

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门外右侧建有关帝庙。小北门匾额则刻有“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镶嵌砖镌对联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关城正北置有驻军营房,东南设有练兵校场。除关城之外,还有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隘口18个,构成极为严密的防御体系。明代以后,雁门关城虽不断重建,但随着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逐步形成,特别是清朝时我国广大疆域的最终确定,内长城作为“内边”的军事作用已经失去,所属雁门雄关也就自然失去了往日的战略地位。

必须要提到的是雁门关的防御体系。由于雁门关的地理环境及其战略地位,在这一带进行的战争大部分为防御战。既然要防御就应有一套防御体系,因此,雁门关并非单一的一座关隘,而是由“双关四口十八隘”、“三十九堡十二连城”和长城共同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双关是说雁门东陉关、西陉关形成的共同组织。西陉关即古雁门关,东陉关即明雁门关。宋代以前是以西陉关作为主防,东陉关做倚防的,而宋代以后,尤其是明代移新址后,则以东陉关为主防,西陉关为倚防。四口指的是连接东陉关的南口和广武口,连接西陉关的太和岭口和白草口,这是逾越雁门天险的两条战略通道。十八隘,即雁门关两边的18个险要隘口。两关四口十八隘之间有长城相连,长城向外延伸又可与外长城连接。三十九堡十二连城是明朝军事家们为了加强雁门关的防御纵深而修建的。三十九堡是雁门关下代州境内的39座城堡,而所谓十二连城并不是12座连在一起的城,而是明中后期在代州古城周围险要处建起的小城,小城四面有堡环绕,并筑有坚固的堡墙,可以在城被围时与周围的堡互相呼应。完成这些设施建设后,雁门关防御体系建设达到其最辉煌的阶段,是冷兵器时代防御工程的巅峰之作。

历史上在雁门关一带发生的战争共有一千五百多次,其中载人正史的就有一百多起,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自古就有“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的说法。从战国时期的匈奴、鲜卑、突厥,到后来的契丹、女真和蒙古,蒙古高原上强大的游牧民族许多都先后与汉王朝在此进行过战争,历史上李牧、李广、卫青、霍去病、杨业等数不清的名将曾在此策马扬鞭,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我们已经无从可考雁门关垒起第一块城砖的确切年代。春秋时期雁门关是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北部边防,后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北部要塞,赵肃侯为了巩固北部边防,开始大规模修筑雁门关长城。赵武灵王时期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击退了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云中、雁门、代郡。雁门郡的设置成就了后来的雁门关,更成就了一位位名留青史的将星帅才。

P159-164

序言

华夏神州,景象万千,山川瑰丽,形势雄奇,引发出历代仁人志士激昂澎湃的爱国情怀,也为中国历史文化增添了无数绚烂无比的动人传奇。

雄关,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结合的景观形态,带有浓厚而独特的中国文化色彩,负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在中国历史文化演变中占有着突出的地位。遍布九州的雄关犹如洒落在中国传统景观地图上的璀璨绚丽的珍珠,无数文人骚客为此创作了难以数计的歌赋诗词,无数雄关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犹为各地民众所津津乐道。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关隘数量繁多,自秦汉之时,就有“雄关百二”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交通地理与军事地理上的影响极为突出。中原逐鹿,英雄奋起,雄关险隘,一决雄雌。“形势论”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与地理研究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凡历代正史地理志、王朝地理总志、省志、府志、县志等,往往都以“形势赞”开篇,还涌现出不少形势学大家,如南宋的王应麟、明代的章潢以及明末清初的顾祖禹等。

江山完固,依险而守,据关御敌。关隘险要,是形势学研究的核心部分之一。四海之内,雄关险道,不胜枚举,经历数千年风雨的洗礼之后,一座座关隘,一处处险道,都已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标识,每一道雄关的背后,都浓缩了与华夏文明息息相关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沧桑。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雄关险道,是英雄豪杰的试金石。征服似乎无法逾越的关隘,正是无数英雄展示过人才略的最佳场所。

“武圣”关羽在古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甚至被敬奉为保护神,而他最著名的英雄故事就是“过五关,斩六将”。

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不让须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是何等豪迈的气概!

今天,历史的烽烟已消散殆尽,历经沧桑的雄关险道已不再是英雄逐鹿的目标,而成为人们缅怀先贤的文化遗产。弘扬祖国传统的关隘文化,也是新世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然而弘扬是以认知作为必要前提与基础的,《天下雄关》一书即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著名关隘,以及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挖掘雄关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近中国名关(万里金汤雄关险隘)/中国历史地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安介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503808
开本 32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7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7-49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11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