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写在历史拐弯处/历史文化大散文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解读历史文化现象,感悟名家睿智哲思!

本书为“历史文化大散文系列”之一,是一本文化历史散文自选集,把十几年间的旅行经历与对中国西部的自然、人文景观的感悟结合起来,或纵横捭阖,或诗意氤氲,表现了中国西部独有的文化吉光和丰腴的人文历史。

读者能从中寻出一条大致的中国历史发展轮廓与轨迹,获得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及社会人生启迪。

内容推荐

历史是一面明镜,古往今来,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她里面得出应有的评价。感悟历史,更让我们深刻地倾听到了历史前进的脚步声。她让我们变得真诚,变得坦率,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以一种博大的心胸去容纳一切。

本书作者把十几年间的旅行经历与对中国西部的自然、人文景观的感悟结合起来,或纵横捭阖,或诗意氤氲,表现了中国西部独有的文化吉光和丰腴的人文历史,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民族历史文化的终极关怀,彰显了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

目录

苍冷的回声

写在历史拐弯处

一个丢失历史的王朝

不老的艺术精灵

寻觅萧关

腾格里的另一种解读

西北望长安

奔腾的史诗

根之魂

黄土高原赋

千秋太史公

解读凉州

走阳关

玉关情

痛苦的土地

龟兹乐舞之源

太阳走遍高原

牧人的岁月

后记

试读章节

灵州在历史上的贡献最突出的事件莫过于中唐时期,安史之乱中,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这里登基,重整朝纲,聚集了兵马,以灵州为根据地,为平定叛军的指挥中心,把已坍塌的王朝支撑起来。

唐玄宗时代,北方实行节度使制度。玄宗在朔方、幽州、河东、河西等边境地区,设立十个节度使,保卫边塞的安宁。节度使都掌握一方军政大权,也就是说军政“一把手”。

这些“藩镇”有很大的独立性,山高皇帝远,朝廷圣旨来到这里,有时可听可不听,阳逢阴违更是常事。有的老子是节度使,想让儿子继承,到朝廷办个手续就是了。朝廷对他们只能采取笼络政策,不敢轻易招惹他们。安禄山就是一个典型,他未叛乱之前是“三镇节度使”,拥兵十五万,兵力已超过中央朝廷,所以唐玄宗总事事宠着他,这个胡儿也装憨卖傻,拜杨玉环为“干娘”,表示出一种憨实、忠厚、丹心耿耿的样子,一是麻痹朝廷,二是从朝廷胡弄来大量金钱,发展自己的势力。一旦时机成熟,就开始犯上作乱,与大唐王朝掰掰手腕,要夺取中原皇帝的龙座了。

天宝十四年(公元775年),安禄山终于与朝廷撕破脸皮,暴露出狼子野心来,亲率十五万大军,在朝廷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向长安扑来。唐明皇整天和杨贵妃花天酒地,歌舞笙吹,几十年的盛世,朝廷也变得衰败了,腐败了,把江山安危置之度外了,他更没有想到这个“憨儿八即”的胡儿会造反,会夺他的天下。叛军势如洪水猛兽,很快攻破了潼关,长安近在咫尺,唐明皇惊惧不堪,朝廷一片混乱,在奸相杨国忠的掇弄下西逃巴蜀,结果途中出现“马嵬坡兵变”,杨国忠被兵卒乱箭射杀,又逼唐明皇就地正法祸水杨玉环。

唐明皇的儿子李亨本来和父皇一块逃往巴蜀,兵变后,唐玄宗指示李亨留下一支兵马收拾残局。看到老爷子的车队人马渐渐远去,李亨心里却是一片茫然、惶然、惘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建宁王李炎提出北去朔方,朔方道近,且那里人马全盛,物产丰厚,在灵州重整人马,以图大举。

李亨望望莽云乱渡的天空,望着狼烟烽火的大地,无可奈何,只好率众仓皇北逃。沿途士卒、器械失散过半,到达平凉郡(今固原),身边只剩下几百人马。

天不灭唐,刚刚在平凉郡停下脚,朔方节度使杜鸿渐便派手下大将崔奇前来迎接,并献上朔方军兵马钱粮册,此时,李亨对于在哪里开辟根据地,以图大举,仍然举棋不定。崔奇便建议北去灵州。他说,灵州兵食完备,北可收诸城之兵,西可发河陇劲骑,南可以定中原,是万世一时之计。李亨一听,欣然北上。

李亨一行来到黄河岸边,决定去中宁县,但人马未到渡口,突然狂风骤作,飞沙遮日,跬步之间,不见人物,只得勒马向灵州进发。说也怪,马头掉转过来,立即风沙俱净,天地廓清。随从说,这是天意啊!这故事有点传奇了。到了灵州,李亨不管老爷子禅位不禅位,便在随从廷臣的簇拥下,于灵州南楼举行了登基“大典”,改年号为至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详细记述了李亨登基的过程。参加庆典仪式的,老弱文武官员不足三十人,谈不上排场,一切都很简单。有位大臣还找来几个歌女,要歌舞一番。李亨那里兴奋起来?反而涕泪唏嘘,一片悲怆凄凉。遥望长安,血溅簪缨,尸横朱门;而中原大地,烽火烛天,狼烟四起,山河破碎,社稷倾覆,家园恨,人生哀,悲恨交加,怎能不热泪潸然?笛咽关山,兵掠草木,乱离之苦,怎能不使他悲怆愤懑?歌女唱了几句,李亨便摆摆手,让她们下去了。面对残局,身边兵单将寡,如何重整山河,平定叛乱?

我想,唐肃宗那时候肯定含着泪水,声音哽咽发表一篇声情并茂的讨贼檄文。重任在肩,社稷在肩,只能鼓励将士,重集兵马,讨逆杀贼,中兴大唐。

在灵武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很动人的故事,那就是李亨的妃子张良娣的故事。张妃是个很聪慧很娴淑的女子,到了灵武,生下孩子刚过三天,便起身为将士缝补衣服,做鞋做靴,替皇上分忧,为社稷分忧。连李亨都很感动,将士得悉,无不动情,更添壮志。大唐有这样伟大的女性,能不复兴? 不久,河北节度使郭子仪率五万兵马来到灵州。“灵武军威始胜,人有复兴之望矣。”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武部尚书、灵武长史,以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留守,颜真卿也派人送来腊凡书信上,表灵武肃宗,倾泄了以身殉国的雄心壮志,支持新皇,讨伐叛逆。

于是,以灵武为陪都,一个指挥忠于大唐朝各路将领的中央机构形成了,拉开了大反攻的序幕!

唐肃宗灵武登基的信息传遍全国,从长安逃散的许多大臣也相继来到新皇身边,唐肃宗平叛的信心更足,一面派人去成都与“太上皇”取得联系,一方面派使者向回鹘等少数民族借取救兵。

各地奏表战报送至灵武,朝廷宣传诏命,达于四方。突厥酋长阿史那从礼率五千精骑来到灵武;河西走廊节度副使李嗣业将五千兵士赶往灵武,再加上郭子仪率领的五万大军,前来护驾,从此,灵武军威大震,人心大震,感到中兴有望。

历史在这里开始转弯。唐肃宗有了这点资本,便率大军沿着“灵州大道”杀人关中,一场讨逆平叛的战役打响了。

P18-21

后记

这部散文集并不代表我散文的全部创作,主要选自我的西部散文。说得更具体一点,选辑了我部分以西部为题材的“文化大散文”。自1990年至2003年,十几年间我几乎年年跑上一次大西北。我不是历史学家,不是文化学者,当然也不是一位纯粹的思想家,但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感悟,历史感悟,文化的吉光,文明的片羽,都撞击过我的心扉,引起我沉重的思考。西部,对我来说,是很庄严、很让我敬畏的地域。过去狭隘的理念认为,西部是指西北五省,汉代时称南疆为西域。在现代的地理域分中,西部的概念扩大了,是对经济相对滞后的某种特指。中国的西部包括青海、新疆、西藏、甘肃、陕西、宁夏、内蒙、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囊括了大半个中国。经济落后并不说明文化落后和贫瘠,这西部保存着远古文化、远古文明,且不说滇黔川渝,就是青海和西藏,那饱经沧桑的藏传佛教,那奇特怪异的风土民情,就让人不得不联想起远古的某个情节。让人庆幸的是,现代文明还没有污染它、渗透它,彻底改变它的品质。这里天旷地阔,不仅有丰厚的自然文化资源,也有保存完好的古文明景观,人文历史的遗存,——单凭这一点,就比中原文化显得丰腴。

当我这些散文发表后,有人称之为“文化大散文”,更多人说,是“诗人、作家的文化人散文”。其实,我创作时并未想到这些。尽管当时文化大散文热气腾腾、红遍文坛,报刊杂志出版界争相发表、出版这类作品。的确,“文化大散文”的出现推动了散文创作的蓬勃发展,开拓了作家思维的巨大空间,打破了散文创作中的小情调、小格局、小玩意、小摆设、小悲欢、小家子气,是对做作、轻浮的散文文风的猛烈冲击,出现了一批震聋发聩、黄钟大吕般的作品。激昂慷慨,雄风浩荡,内涵恢宏,形式洒脱,创造了当代散文的辉煌。可是这几年,“文化大散文”遭到了一些理论家的非议,也遭到一些读者的“冷落”。花开自有花落时,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或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兴衰、潮升潮落之时,这是很自然的。但是“文化大散文”不必悲观,也并不像一些人说的“走到尽头”,它还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还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在于写什么,关键是怎么写。读者讨厌的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讨厌的是历史资料的铺陈、堆砌,只见“文化”,不见“文学”,只见叙述人“观者”姿态,不见作者心灵的依托;讨厌篇幅越拉越长,讨厌的是缺乏艺术个性,缺乏作家自身的生命体验和感情投入。这种文化大散文带来沉重“思想包袱”,使散文受累于思智的启发。

文化大散文所描写的对象,大都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是名胜古迹,文明的残片,生命的废墟,借古人的酒杯,浇现代人心中的块垒:站在今天的高度,邀历史共斟一杯苍凉。提纯历史的美质,增强现代人的人格情操;采撷历史精英人性之美,净化现代人污染的灵魂。历史是人文精神的历史,这就要求作家富有深邃的审美意蕴,深厚的历史知识,深入的哲学批判精神,还要求作家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史学观,具有当今时代的审美取向;要求作品将人文色彩的思考与独特的个人感情融合为一体,要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文学语境的笼罩,艺术神韵的激荡”。

文化大散文,并不是历史资料、人文掌故的堆砌和卖弄,更不是大学教授的讲稿,学者的读书笔记(尽管也属于另一类散文)。“文化大散文”首先是“散文”,散文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因此“文化大散文”必须努力接近最具有本质意义的文学。作家要用心灵的颤动,生命的汁液来写作,要把深刻的生命体验,深切的理性感悟,以及全部感情投入“创造”之中。

一个不了解自己的时代、民族历史和文化,缺乏对人类终极关怀的人,“一个不具备神圣庄严的历史沧桑感与忧患意识的人”,一个精神虚谵、思想苍白、襟度狭隘、视野短浅、灵魂卑下的人,一个缺乏对社会对人生具有独到见解,缺乏标新立异、独领风骚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散文大家,也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

文化大散文当然需要一种雄阔磅礴的大手笔、大气派,甚至要有纵横捭阖,上天人地,横扫六合、气吞八荒的大意象、大思维,大境界,但是,既然是“散文”,就应该具有散文的基因:诗性的描写,灵性的张扬,语言的优美、词采和文采的焕然,思想底蕴的丰厚。“文化大散文”不是“文化”大于“文学”,也不是“文学”大于“文化”,是“文化”与“文学”的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反应,像酒精与水按比例的勾兑。整个作品要氤氲诗意的芬芳,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弥漫着情感的温馨,更要辐射出思辩的光芒,散发着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当前,有些文化大散文恰恰就是缺乏这些,让你联想到失血患者的形象,因此受到读者的反感。艺术是永恒的,艺术的魅力是穿越时空的,提高“文化大散文”的文学品位,增强“文化大散文”的艺术个性,使理性和情性达到完美的结合,才能使其焕发青春,永葆生命的元气。

文化人散文的“大”,并非指“长”。动辄一两万字,甚至写一只小昆虫也引经据典,写上几万字,想以此产生“轰动效应”,此念差矣。文化大散文的“大”,我的理解是相对前面说的那些“小”而言,用高万云先生的话说,“是阔大的历史视野和人文情怀”,“宏大的文体建构与抒写方式”,“远大的审美理想和美学境界”。文化大散文应该给与读者以厚重的生活感,深邃的历史感,醍醐灌顶般的启悟感。

文化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实际是文化的不断更新和构建。做为散文的一种表述现象——文化大散文也在发展,也在创新,不因一时的冷热决定它的生存死亡。当今是散文的时代,“文化大散文”这朵奇葩将会愈开愈鲜艳,愈开愈灿烂。

拯救灵魂,是文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类不能没有文学。想想吧,如果浩浩荡荡的二十五史删除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那么我的历史还有什么可圈可点,可赏可叹的呢?我曾说过,历史上删去某一个帝王将相,不会有什么反响,历史会麻木不仁;你若删去李白、苏轼,那历史会痛得哇哇大哭,会暴跳如雷!是的,没有文学,人类至今还生活在浑沌浑噩之中,还在愚昧的泥潭中挣扎,“在一种无情调无趣味的纯动物生存之中”(曹文轩语),历史也只剩下一副干枯的骨架。

人间的一切艺术,只不过是大自然艺术的副本。正是大西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带给了我无穷的思想感悟。这大空间、大地貌、大境界,便是产生思想冲击的地方。所谓思想的冲击其实是语言的冲击,在博大苍茫的时空中,语言的力度、强度和硬度才能真止诠释语言的生命力量。语言一旦失去了生命的元气,思想的光芒会变得晦暗,艺术的表现力就会变得苍白枯涩。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里曾经说过,“助长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地理环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人类精神赖以滋长的温床,人的种类划分与肤色无异,在它的形成时期就已经沾上了地理环境影响的烙印,而人类千姿百态的文化景观也或隐或显地展示着孕育它的地理环境。而文化则是大地的产物。土地就是文化,就是诗歌、音乐、舞蹈,土地就是传奇故事、神话。文化的多元,不同文化的共处,这是文化发展的趋势,你可以推翻一个国家的政权,你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但你无法改变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督文明创造的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改变伊斯兰某一个国家的政权,却无法改变穆斯林的传统。而大西北独特的文化品质中就有着现代文明无法渗透、无法改变的基因。

编选这部散文选集,我的思绪又回到了西部。西部的山山水水,西部的戈壁荒漠,西部的森林草原,西部的风土人情,西部的历史文化,给我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那古代商旅遗落的驼铃的音符,那曾飘动过的僧侣的袈裟,那戍边将士遗留的残戟断矢,还有湮灭在荒沙的残垣断壁、古城废墟,为我注释文明的兴衰,感叹文化的命运,追述历史的现象,古人的行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使我深切地感悟了历史、人生和人类自身命运的悲怜。也使我眼前常常梦幻般地出现一幅幅画面——  沙漠,无边无际、莽莽苍苍茫茫的沙漠。单调。呆板。死寂。一支驼队排成长长的一字形,安详而坚定地前进。当微风把驼铃的重奏送进耳鼓——这时你感到生命的激情、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庄严。

看完校样,执笔写这篇后记时,窗外正是雨雪霏霏。好雨知时节,久旱逢甘霖,这是入冬第一场雨雪。我望着霖霖雾雾的雨雪,心头感到无限欣慰和兴奋,我相信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我的责任编辑耀文同志要我写几句关于文化大散文的看法,这是很严肃的话题,很难说清楚。我不是理论家,随便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教正于读者和理论家。

2006年11月26日于泉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写在历史拐弯处/历史文化大散文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保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42994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8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