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忏悔录(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卢梭于晚年撰写的自传体小说。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独具匠心、无出其右之作。卢梭在书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述了自己从出生到1766年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讲述了他的全部思想感情,剖析了他的行为和内心世界。小说的问世,开拓了浪漫主义文学的道路,深刻地影响了19世纪欧洲思想和文学的发展。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两部。在第一部中,作者用清新隽永的笔调描绘了瑞士和萨瓦地区的绮丽风光和他童年、青少年时期的种种温馨生活,以及1740年他与德·华伦夫人的彻底决裂。这构成了他流浪生活的主旋律。第二部写他怎样试图靠音乐的新发明“掀起一场革命”,“发一笔大财”,但却化为乌有,还写到他来到巴黎以后与社会名流的结识以及着手创作《爱弥儿》、《新爱洛依丝》时所遇到的不幸和自己患上受迫害狂想症等。这部分充满着作者抑郁难平的辩解气息,而作者竭力为自己辩白开脱的主要是两件事:弃子及与朋友的裂痕。作品写到作者动身前往英国前,以后的心情,读者只能在其续篇《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中窥见。

试读章节

我决心做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工作。我将把一个人完全按照他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展现在众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只有我能担此重任。我既熟知自己的内心,又了解他人。我生来就与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我甚至敢自信地说我生来就与这世上的任何人都不同。如果说我不比别人优秀,那么至少我是与众不同的。至于大自然在塑造了我这种性格后,将模子打碎是好是坏,那就要大家读完这本书后再作定夺了。

让审判的号角吹响吧,那时我将手拿此书站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大胆无畏地说:“这就是我所做、所想的,这就是当时的我。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我都同样坦白直率地说了出来。我对邪恶的行为不加丝毫隐瞒,对善良的举动也不做任何添加。至于有时我所使用的一些无关紧要的修饰,也仅仅是为了填补由于记忆的不足所出现的空白。也许我把自己原本知道是真的当成真的了,但是我从来没有把自己明明知道是假的当做真的。我把当时的我赤裸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是卑鄙无耻、邪恶可憎的,就是卑鄙无耻、邪恶可憎,是仁慈高尚、宽宏大量的,就是仁慈高尚、宽宏大量的。我已经敞开心扉,将仅有您才能了解的内心世界完全展现了出来。万能的上帝啊,请您让芸芸众生聚集到我的面前,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吧,为我的卑鄙无耻而感叹痛惜,为我的邪恶可憎而羞愧发窘。然后,让他们每个人来到您的宝座周围,同样真诚地敞开心扉,看看谁有胆量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1712年我出生于日内瓦,父亲是公民伊萨克·卢梭,母亲是公民苏珊·贝尔纳。祖上留下的财产本来就很微薄,再平均分给十五个子女,到了父亲这里,他所继承的那一份基本上就是零了。因此他只能靠修理钟表的手艺谋生,而在这一行里,他是个出类拔萃的高手。我的母亲是贝尔纳牧师的女儿,家境比较富裕。她美丽善良,父亲能娶到她是费了一番工夫的。几乎从出生之日起,他们就开始相互爱慕了;八、九岁时,他们就已经每天傍晚一起沿着特雷勒广场散步了;到十岁时,他们已经难舍难分了。两人之间的情投意合和和睦融洽巩固了他们的感情,以至于这种感情发展成为一种习惯。由于两人本性温柔多情,所以与其说他们都在等待时机在对方那里发现相似的性情,倒不如说这种时机正在等待着他们。他们彼此心照不宣,等待对方首吐衷肠。命运似乎反对他们相爱,这反而激起了他们更大的热情。年轻人因为得不到自己心爱的人而悲痛万分、日渐憔悴。她劝他去旅行,把她忘掉。他照办了,却发现这一切只是徒劳,回来后他对她的爱变得更加炙烈了。他发现自己心爱的人还是那么温柔、忠诚。经过这次波折,他们所能做的只有终身相许了。他们山盟海誓,连上帝也为他们祝福。

我的舅舅加布里埃尔·贝尔纳爱上了我的一个姑姑,但她提出,若要她嫁给他,他姐姐就必须嫁给她哥哥。爱情战胜了一切,同一天成全了两对新人。因此,我的舅舅也是我的姑父,他们的孩子和我就是双重表兄弟了,真是亲上加亲。一年后,两家各生了一个孩子,但是不久就分开了。

我的舅舅贝尔纳是一名工程师,他去帝国工作,效力于匈牙利欧仁亲王。在贝尔格莱德战役中表现出色、功勋显著。在我唯一的哥哥出世后,父亲离家去了君士坦丁堡,担任官廷钟表师。在他离开期间,母亲的美丽聪颖、多才多艺给她招来了许多爱慕者。在这其中,驻日内瓦的法国公使克洛苏尔先生是最殷勤的一个。他对母亲的感情一定是非常炙烈的,因为即使是在三十年后,当他向我谈起她时仍然是一往情深。母亲高尚的品德帮她保护了自己,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催促他赶快回家。他连忙放下手头上的一切事情赶了回来。我就是父亲这次回家所结出的苦果。十个月后,我出生了,虚弱多病,这是母亲用生命换来的,同时,我的出生也是我许多不幸中的第一个。  我不知道父亲是如何忍受这一不幸的,但是我知道他一直为母亲的死伤心不已,根本无法将其忘怀。他认为在我的身上可以看到母亲的影子,虽然他无法忘记是我的出生夺去了她的生命。每当父亲抚抱我时,我都感到在他的叹息声和紧紧的拥抱中,掺杂着一种悲伤的痛惜,正因为如此,他的抚抱也就更加慈爱真挚。他只是对我说:“我们来谈谈你的母亲吧,让·雅克。”我便说:“好的,父亲,我们又要流泪了。”而这一句话就足以使他落泪。接着,他悲叹地说:“唉,让她回到我的身边吧,来安慰我的丧妻之痛,填补她的离去在我心中所留下的空白吧!如果你只是我的儿子,我会如此爱你吗?”母亲离开四十年后,父亲死在第二任妻子的怀抱中,但是临死前他口里念叨的还是第一任妻子的名字,她的音容笑貌已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

这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在上天赐予他们的众多才能中,他们唯一传给我的就是一颗温柔的心。这颗温柔的心带给他们的是幸福快乐,留给我的却是一生的不幸和灾难。

我出生时已奄奄一息,对于我的生还,大家不抱任何希望。我生来就体弱多病,并逐年加重,虽然现在有时有所缓解,但那只是为了让我忍受另外一种更加残忍的病痛。我有一位姑姑,她和蔼可亲、品德高尚,正是由于她对我的悉心照顾,我才活了下来。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她还在世,虽然已经八十高龄了,却还要照顾比自己年轻却因酗酒而影响了健康的丈夫。亲爱的姑姑,我原谅你把我救活过来,但是让我感到伤心的是,在您的晚年,我不能像您当年悉心照顾我那样来尽心地照料您。还有我的奶妈雅克琳,她也健在,身体健康。在我出生时为我扒开双眼的手很可能在我死时要为我合上眼。

我先有了感情才有了思想,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我似乎比别人感受得更深。我不知道五、六岁之前我都做了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会阅读的。我唯一记得的只有最初阅读的书以及它们对我的影响。就在那时,我第一次连贯地记下了自己的意识。母亲留下了一些浪漫作品,吃过晚饭,我和父亲就开始阅读这些作品。刚开始,我们的想法是非常简单的,仅仅是借助这些有趣的读物来训练我的阅读能力。但是不久以后,我们就全神贯注起来,以至于通宵达旦地轮流阅读,从不停歇,直到把它读完为止。有时父亲听到黎明时燕子的叫声,他会面带愧色地对我说:“我们该去睡觉了,我比你还孩子气。”

通过这种危险的方法,我不仅在短时间内熟练地掌握了阅读和理解的技能,还获得了同龄人所没有的对感情的认识。虽然我对事物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却已熟知各种感情;虽然我对什么都还不是十分清楚,却能感受一切。这些蜂拥而至的情感并没有破坏我的理智,虽然当时我并没有理智,但是它却培养了我一种与众不同的性情和对人生的一种荒诞浪漫的看法,以至于我一生的经历和反省都没有消除这一看法。

到1719年夏,我们读完了所有的浪漫作品,冬天起我们开始阅读其他作品。母亲留下的书读完后,我们又开始阅读从祖父那里继承来的私人藏书。幸运的是,里面有很多好书。这本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因为这些书是由。位牧师搜集的,而按照当时的风尚,牧师往往是饱学之士,而且我的祖父还是一个有鉴赏力、有智慧的人。勒苏伊尔的《教会与帝国历史》、波舒哀的《世界通史讲话》、普卢塔克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奥维德的《变形记》、拉布律耶、丰特内勒的《宇宙万象解说》和《死人对话录》,以及莫里哀的几部作品,都被搬到我父亲的工作室里来了。在那里,父亲每天工作的时候我就读给他听。与我的同龄人相比,我获得了一种他们难以企及的文学鉴赏力。普卢塔克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我反复阅读他的作品,其中的乐趣总算消除了一点儿我对浪漫作品的热情。不久我喜爱阿格西劳斯、布鲁图、亚里斯泰迪斯就胜过喜欢奥罗迪特、阿塔门和朱巴了。这些有趣的书以及由它们所引起的我与父亲之间的对话帮助我形成了自由、共和的精神和自尊自重、不屈不挠、绝不忍受奴役及束缚的性格。在我的一生中,当我处于极端不利性格发展的境地时,就倍感痛苦。我的脑子里只有雅典和罗马,我仿佛就生活在雅典和罗马的伟人中间。而且我生来就是共和国的公民,我的父亲又是一个以最强烈的感情热爱祖国的人,因此,在这个榜样的激励下,我也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我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希腊人或罗马人,每当我读到一个人的传记时,我就变成了这个人。英雄人物忠贞不渝、坚韧刚毅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当我一一列举它们时,我的双眼总是炯炯有神,声音也越加洪亮。一天吃饭时,当我讲起罗马英雄斯凯沃拉的故事时,便模仿起他的壮举,伸出手放在桌上的小火炉上,这使大家大惊失色。

我有一个比我大七岁的哥哥,他正学父亲那一行的手艺。大家对我的极端宠爱意味着对他的忽视,这一点我并不赞同,而且这也最终影响了对他的教育。他很早就开始了放荡不羁的生活,时间之早甚至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即使是让他拜别人为师,他也经常像在家里那样偷偷地溜掉。我不常见到他,对他也不甚了解,但是我却深深地爱着他,而他也像一个淘气鬼能爱别人一样爱着我。记得有一次,父亲勃然大怒,狠狠地打他,我飞也似的冲到他俩中间,紧紧地抱住哥哥,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他,替他挨打。看到我如此坚定,父亲只好饶了他。这或许是因为他被我的哭喊和眼泪所感动,又或许是因为父亲怕伤到我而不是哥哥。他越来越堕落了,最后竟然跑掉、不见踪影了。过了一段时问,我们听说他在德国,但他从来没有往家里写过信,我们也再没有听到过他的消息。因此,我变成了家里的独生子。

如果说人们忽略了对这个孩子的教育,那么对他的弟弟来说可并非如此。就算是王子也不会像我小时候那样得到如此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周围人深深的宠爱。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只是对我非常疼爱,却从来没有过分地溺爱我。在我离开家之前,家人从不允许我单独到街上和其他的孩子一起乱跑,也没有阻止或纵容过我那些稀奇古怪的念头。大家都认为那些念头是天生的,其实是教育的结果。我也有着和普通孩子一样的缺点:信口开河、贪食嘴馋,有时还撒谎。虽然我偷吃过水果、糖果以及其他一些吃的东西,但是我从来不会为了取乐而伤害人或损坏东西,给别人添麻烦或欺负小动物。记得有一次,我趁邻居克洛太太去教堂的当儿,在她的水壶里撒了,一泡尿。坦白地说,至今想起这件事,我都觉得很好笑。虽然克洛太太是个大好人,但她却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能唠叨的老太婆。这就是我童年时期不端正行为的真实而简短的历史。

既然我的周围全是大好人和性情温和的榜样,我又怎么能学坏呢?我周围的人——我的父亲、姑姑、奶妈、亲戚、朋友、邻居并不总是顺从我,而是爱我,而我也报之以同样的爱。他们既不赞同也不反对我的奇思怪想,所以我一刻也没想到自己会有什么怪念头。我发誓,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奇思怪想,直到受到老师的教诲。在我不跟着父亲读书写字,不与奶妈一起散步时,就经常与姑姑待在一起,坐在或站在她的旁边,看她绣花,听她唱歌,乐此不疲。她那温和文静的性情和令人惬意的容貌都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记忆中。至今,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还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仍然记得她说过的那些深情的话,仍然可以描述出她的衣着打扮和头发式样,甚至对她那为了赶时髦而在鬓角处留出的两缕鬈发也记忆犹新。

P5-11

序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有无数的自传作品,但真正成为文学名著的却寥若晨星,这里提供给读者的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卢梭撰写的自传体散文《忏悔录》,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中的一部。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启蒙运动最富民主倾向的代表人物。卢梭的高祖原是法国新教徒,因躲避宗教迫害,于16世纪中期来到瑞士。1712年6月28日,卢梭诞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他生而丧母,但在父亲的鼓励下,从小读了许多古希腊、罗马名人传记。10岁那年,被送到朗贝尔西尔牧师家,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13至15岁期间,他在一个暴虐的雕刻师店铺当学徒,遭受颇多磨难。两年后,他弃职离乡,改信天主教,为德-华伦夫人所收留。他后来几次出走,来到法国,开始长期的颠沛流离的生活。1729年,因不愿当奴仆,返回夫人处。1732年后,他有过一段较为平静的日子,有机会系统学习历史、地理、天文、物理、化学等,并接受伏尔泰的哲学思想。

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经人推荐,向法兰西科学院宣读《音乐新符号建议书》而获证书。1743年,充任德·蒙泰居伯爵秘书,伯爵到威尼斯当大使时,他随同前往,但不到一年就与德·蒙泰居闹翻返回巴黎。1749年,应阿朗贝尔之约,撰写《百科全书》中音乐条目,并计划参加第戎学院组织的论文竞赛。1750年,他的《论科学与艺术》一文获第戎学院奖赏,蜚声法国。1752年10月,喜剧《乡村卜师》在枫丹白露宫法王路易十五驾前演出,获极大成功。国王要召见他,他却没有前往。1754年,他重新皈依加尔文教派,恢复日内瓦公民身份。1755年第戎学院再次征文,他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应征,虽未中选,但论文的发表为他确立了声誉。

1756到1762年间,卢梭隐居巴黎近郊蒙莫朗西森林附近。此间他发表了《致阿朗贝尔论戏剧的信》(1758),并开始撰写《朱莉》(或名(《新爱洛依丝》)。1761年,《新爱洛依丝》在巴黎出版,获巨大成功,接着,《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先后出版。

《新爱洛依丝》是一部著名书信体小说,描述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师圣·普乐和贵族学生朱莉小姐的不幸爱情。这对情人的故事跟中世纪法国哲学家阿贝拉尔与学生爱洛依丝相爱情节相似,故取名“新爱洛依丝”。作品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朱莉父亲是个有着浓厚封建等级偏见的贵族,他顽固地反对将女儿嫁给出身第三等级的家庭教师圣·普乐,而强迫她与贵族德·沃尔马结婚。圣·普乐是个品学兼优、才貌双全的知识分子,他不承认封建道德和等级观念,视恋爱为基本人权。他向朱莉证明,他们的爱情本身就具有“美德的品格”。卢梭尖锐地指出,像圣·普乐这样各方面都比周围人优秀的青年,应该得到朱莉的爱情,而那个社会则只承认“高贵”的血统和贵族头衔,是多么地不合理!朱莉虽较多受阶级出身和地位束缚,内心矛盾重重,但经过激烈思想斗争,也终于接受了圣·普乐的爱情。作品还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人的自然情感,特别是男女青年爱情过程中自由奔放的激情。作者指出,“真诚的爱情结合是一切结合中最纯洁的”结合,是最高尚的爱,而这种高尚、纯真、自然的情感是无法压制的。法国大革命以前,人们渴望情感解放和个性自由发展,卢梭通过圣·普乐和朱莉的纯真情感,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人民的愿望。同时,小说还通过圣·普乐在巴黎的见闻,以及华莱山区人民淳朴道德风貌与贵族的恶习的对比,进一步指出,所谓的贵族文明、道德和习俗,实质是对自然人性的摧残。小说对现实的批判超越了爱情问题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小说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瑞士阿尔卑斯山麓壮丽的湖光山色,抒发了人对大自然的感受,这一手法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社会契约论》是一部有争论性的著作,批判了强者自有特权的意识,指出只有全体社会成员约定的“民约”才能成为一切合法权利的基础。他的这一思想成为雅各宾党人的政治纲领,后来美国的《独立宣言》也体现了这一精神。

《爱弥儿》是一部表达作家教育思想的哲理小说。书中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再进入社会接受教育的全过程。作者认为,教育要“顺乎天性”,避免社会的偏见和恶习。

《爱弥儿》一书出版不久,卢梭受到巴黎(索尔邦)大学批评,作品遭国会查禁,被警察没收。听到当局正在下令逮捕他的谣传,他立刻逃往瑞士。后得知日内瓦也在查封《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他只得再次逃亡。他先躲在普鲁士讷沙泰尔公国的莫蒂埃,1765年,被逐出该地,去了比埃纳湖中的圣·皮埃尔岛,管辖该岛的伯尔尼政府又命令他离境。后因英国哲学家休谟的邀请,他有机会去了英国。可不久他又与休谟发生争吵,只得化名回到法国,从此行踪不定,直至1770年,才重返巴黎。流亡期间,他发表了多年编成的《音乐辞典》,写出了《山中来信》(1764),与此同时,因感到有必要为自己辩护,着手撰写《忏悔录》。接着,他的《孤独散步者的遐想》(1782)、《对话录:让·雅克评论卢梭》(1789)相继完成。

卢梭年轻时体弱,晚年衰老多病,生活困难,于1778年7月2日凄凉离开人世,葬于杨树岛。1794年,法国大革命五年后,遗骸迁葬于巴黎先贤祠。

卢梭是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下层,一生困顿,有着鲜明的反封建意识:谴责封建私有制,反对暴力和不平等,提倡“天赋人权”,主张国家应以社会契约为支柱形成民主政权。这一学说成了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的强大思想武器。他赞扬人类的原始状态,强调抒写个人对大自然的感情,认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心胸开阔,精神爽朗,忘却世俗的纷扰,这就是他的“返回自然”的口号。在文学创作上,他虽然认为艺术会败坏风俗,剧场是伤风败俗的场所,但他崇尚自我、抒发感情、热爱自然,使作品充满了热情和幻想,开一代文风,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通常说来,自传都出于作者的晚年,《忏悔录》也不例外,它是卢梭1781年至1788年间写成的作品。与别人不同的是,撰写自传的时候,作者大都是在功成名就以后,春风得意之时,而卢梭的晚年却是凄凉和悲惨的。《忏悔录》是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是作者在残酷迫害和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为自己的生存进行辩护所写成的一部自传。

《忏悔录》共分两部。在第一部中,作者用清新隽永的笔调描绘了瑞士和萨瓦地区的绮丽风光和他童年、青少年时期的种种温馨生活,以及1740年他与德·华伦夫人的彻底决裂。这构成了他流浪生活的主旋律。第二部写他怎样试图靠音乐的新发明“掀起一场革命”,“发一笔大财”,但却化为乌有,还写到他来到巴黎以后与社会名流的结识以及着手创作《爱弥儿》、《新爱洛依丝》时所遇到的不幸和自己患上受迫害狂想症等。这部分充满着作者抑郁难平的辩解气息,而作者竭力为自己辩白开脱的主要是两件事:弃子及与朋友的裂痕。作品写到作者动身前往英国前,以后的心情,读者只能在其续篇《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中窥见。

《忏悔录》首先是对平民形象的描写。作为钟表匠的儿子,卢梭是一个从下层人民中走进了法国思想界的思想家。我们知道,18世纪启蒙思想家都有明确的平民意识,但在法国四大启蒙思想家中,卢梭的平民意识最为鲜明。这显然跟他们的出身和生活状况有着一定的关系。孟德斯鸠有自己的庄园,伏尔泰家有万贯之财,狄德罗出身于富裕家庭,只有卢梭,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平民。卢梭当过学徒,做过仆人、伙计、随从,也曾像乞丐一样进过收容所,他是自学成才的音乐教师、秘书和职业作家。因为有这些切身的体验,比起其他的启蒙思想家来,卢梭更能具体而精确地了解这个阶层的情绪、愿望和精神状态,他的思想也就更具有鲜明的市民意识和更强烈的反封建精神。

在卢梭之前,法国文学中并非没有平民形象,如勒·萨热的《吉尔·布拉斯》中的布拉斯就是一个。而在卢梭之后,文学作品中的平民人物往往只是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一部分,有时甚至是并不重要的部分,且大都限于描写他们的外部形象,内心世界则很少涉及。卢梭则不同,他在《忏悔录》中所注重的不是这些平民的外部形象,而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品质,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愿望与追求等。而且,在他笔下,这些人物都富有聪明才智,有着可赞叹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趣味。卢梭笔下的农民是朴实的,小店主忠厚而富有同情心,华伦夫人的男仆阿内不仅人格高尚,且有才干和广博的学识,民乐师勒·马特是个“善良的小伙子”,少年时期的流浪汉朋友巴克勒非常“聪明”,可怜的女仆马里翁“和善、聪明和绝对诚实”。总之,在那恶浊的社会环境里,这些看似平凡、普普通通的人物,在卢梭的笔下却发散出了“高贵者”所没有的清新气息和高尚品格。

其实,卢梭在《忏悔录》中所描写的这些充满淳朴自然、朝气蓬勃的平民形象在思想发展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既代表了下层人民的力量和光辉,同时又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是18世纪思想文化领域里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

卢梭对平民形象的描写是与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鞭挞分不开的。卢梭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同平民思想家完全敌对的社会。从他撰写《忏悔录》开始至完成这段时期内,正是法国封建专制主义最后的挣扎时期。但是,几百年的法国封建统治虽已走到穷途末路,统治者对新兴思想的控制和迫害却更加变本加厉。在专制主义淫威下,即便是统治者内部的改良主义尝试,也为他们所不容,更何况像卢梭这样一个有着鲜明民主思想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来自民间,曾拒绝国王接见、拒绝接受年金,还指责贵族后裔不道德,揭露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个“不断向贵妇们献殷勤的小猴子”,直言教会人物是厚颜无耻的伪君子,不加掩饰地说贵妇人轻浮和寡廉鲜耻。我们已在卢梭的论文和小说中看到他鲜明的反封建意识和勇气,看到他对平等、自由的歌颂,在《忏悔录》里,这一意识和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忏悔录》还体现了卢梭的平民自信和骄傲,这主要是通过他对自我形象的描绘来加以表达的。尽管卢梭受到了种种责难、攻击和诽谤,但是他深信,无论在道德情操和知识水准上,他远比那些穿着华丽的贵族和“廷臣”要强得多。他坦然地宣布,自已虽然出身“低贱”、贫寒,但他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他喜欢淳朴自然的生活,一直保持着在贫贱生活中所获得的精神和节操,并骄傲地视之为最可宝贵的财富。他告诉读者,他从充满真挚温情的平民家庭中获得了一颗“开朗”、“多情”的心,他懂得“友情”,没有上流社会中那样的野心和虚荣,而且,他一直以此为“自豪”。他说自己热爱知识,学习勤奋,有着令人敬佩和“难以置信的毅力”。他对读书有着“罕有的兴趣”,无论是在学徒时期,还是流浪生活中,甚至疾病缠身之时,他都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从未中断。他博览群书,从古希腊罗马的经典到当代启蒙论著,从文学、历史、哲学、音乐到数学、天文、地理,他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他对法国历史文化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对法兰西民族寄予了坚强的信念。也正由于此,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思想家、文化巨人。

《忏悔录》的一个特点是真诚。按作者的说法,他写这部作品的动机是“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作品以一种心理分析和自我解剖的方式,真诚、坦率地对自己加以描写和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作者在赞扬自己善良本性和所受历史名人影响的同时,也无情地暴露了自己的缺点。但他指出,这一缺点并不是与生俱来,更非本性,乃是万恶的社会扭曲所致。在《忏悔录》的另一个稿本中,卢梭曾批评以往撰写自传人物的不诚实。他指出,这些人总喜欢把自己“乔装打扮一番”,“名为自述,实为自赞,往往把自己写成‘所希望的那样’,而不是‘实际上的那样”’。16世纪法国大散文家蒙田的《随感集》就有这样的弊病。为此,卢俊提出了一个哲理名言:“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在《忏悔录》中,他坦率地讲述了自己的全部生活、思想感情和人品,既不隐瞒坏事,也不增添任何好事,大胆、赤裸裸地把自己见不得人的隐私公之于众,甚至承认自己也有过卑劣下流的念头和行径。一个人,敢于承认自己“有可憎的缺点”,又把它公开披露出来,这需要多大勇气啊,在文学发展历史上,卢梭第一个做到了这一点。卢梭承认自己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过东西,沉重地忏悔在一次偷窃后嫁罪于女仆马里翁,造成她的不幸,在关键时刻卑劣地抛弃了最需要他的朋友勒·马特,真诚地袒露了为了混一口饭竟背叛自己的新教信仰,改奉天主教等等。

卢梭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真实地捧出一个活生生而复杂的个人,同时也是为了体现他的“人性本善”的哲理思想。卢梭把人类分为“文明人”和“原始人”,并把初民的原始淳朴当做人类美好的黄金时代,而正是文明社会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虚伪、冷酷和不平等,并产生罪恶。他说,人本性中本来包括着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等。所有这些人身上原始的本能的要求都是正常、自然的,而且,比之那些经过矫饰的文明化的习性更为正常合理。他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善良的本性,充满着柔情的家庭环境,以及古代伟人对他的影响。他说,自己本来是可以听从自己的性格,在他的宗教、故乡、家庭和朋友间,在他所喜爱的工作中,在他称心如意的交际中平静、安逸地度过一生的,他也会是一个善良的基督教徒、善良的公民、善良的家长、善良的朋友、善良的劳动者,但污浊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的不平等,使自己受到了沾染。他说,自己为什么会从崇高的英雄主义者堕落为卑鄙的市井无赖呢?就是因为遇到了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强者”的“暴虐专横”,“摧残”他那“温柔多情”、“天真活泼”的性格,并使他“染上”了撒谎、怠惰、偷窃等的“恶习”。他说,如果社会平等,人们的希望能得到满足,为什么还去偷窃?既然作恶的“强者”逍遥法外,无辜的“弱者”遭殃,又怎能制止偷窃呢?实际上,所谓“强者”对“弱者”的惩罚,其作用是更加激起“弱者”的反抗。他以自己为例加以说明,说自己因小偷小摸经常受到挨打,渐渐地反而产生了对挨打不在乎,甚至挨打能“抵消偷窃罪行”和有继续偷窃权利的感觉。同样,金钱对他的腐蚀也是如此。他告诉读者,他本来也并不十分看重金钱,但是,金钱的作用使他不得不把金钱看做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产生了“害怕囊空如洗”和占有它的一些不良念头。从他的自我批评和忏悔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那些所谓“强者”的谴责和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

卢梭在《忏悔录》中所表现的思想,在18世纪是非常具有革命意义的。他以宗教世界观为对立面,主张以人为本,反对神学对人的精神统治和束缚,无疑这一思想跟整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一脉相承,但他比之16和17世纪的人道主义思想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卢梭在思想上的贡献就在于,他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具体化为自由、平等的社会政治要求,为推翻已经过时的封建统治斗争提供了最响亮、最打动人心的口号。这也就是在日后的法国大革命中,卢梭被民主派、激进派等奉为精神导师的原因。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教授

许光华

2007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忏悔录(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国)让·雅克·卢梭
译者 李斯蕾//高莉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34340
开本 32开
页数 71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501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5
出版地 湖北
217
147
3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新出图证(鄂)字03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