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沈从文集(小说卷大家小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本书正是收集了作者生平的经典小说供读者欣赏。

作者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于是,你可以平心静气,翻看这本书,看得下去就看,看不下去就合上,直到你突然发见它的好。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沈从文的部分小说集,共分6辑。作者的小说创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描绘社会人生苦难,展示湘西健全的生命形态的小说。这些作品展开了一幅幅生气流溢的湘西生活画面,在这里,秀丽的山水与惊人的贫困相伴,勇敢纯朴的民性与野蛮愚昧并存,歌与哭、善与恶,美与丑相缠难分。这是一个奇异的世界,沈从文经由这一题材的开掘,为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从未有人描绘过的、多彩多姿的湘西世界,极大地丰富了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开创的乡土文学创作,并把现代抒情小说创作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目录

在E时代读沈从文

1 人与地

柏子

贵生

阿黑小史:秋

边城

雪晴

2 新与旧

萧萧

丈夫

新与旧

摘橘子

乡城

3 传奇不奇

月下小景

龙朱

媚金·豹子·与那羊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

4 上城里来的人

公寓中

白丁

棉鞋

炉边

怯汉

元宵

5 衣冠中人

顾问官

大小阮

八骏图

绅士的太太

6 看虹摘星

羊羔

鸭子

一个农夫的故事

看虹录

虹桥

青色魇

试读章节

边城

题记

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我的祖父,父亲,以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枝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因为它对于在都市中生长教育的读书人说来,似乎相去太远了。他们的需要应当是另外一种作品,我知道的。

照目前风气说来,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对于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不落伍”,告给人中国不需要这类作品,后者“太担心落伍”,目前也不愿意读这类作品。这自然是真事。“落伍”是什么?一个有点理性的人,也许就永远无法明白,但多数人谁不害怕“落伍”?我有句话想说:“我这本书不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的。”大凡念了三五本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问题的洋装书籍,或同时还念过一大堆古典与近代世界名作的人,他们生活的经验,却常常不许可他们在“博学”之外,还知道一点点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因此这个作品即或与当前某种文学理论相符合,批评家便加以各种赞美,这种批评其实仍然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件品的得失,——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至于文艺爱好者呢,或是大学生,或是中学生,分布于国内人口较密的都市中,常常很诚实天真的把一部分极可宝贵的时间,来阅读国内新近出版的文学书籍。他们为一些理论家,批评家,聪明出版家,以及习惯于说谎造谣的文坛消息家,同力协作造成一种习气所控制,所支配,他们的生活,同时又实在与这个作品所提到的世界相去太远了。——他们不需要这种作品,这本书也就并不希望得到他们。理论家有各国出版物中的文学理论可以参证,不愁无话可说;批评家有他们欠了点儿小恩小怨的作家与作品,够他们去毁誉一世。大多数的读者,不问趣味如何,信仰如何,皆有作品可读。正因为关心读者大众,不是便有许多人,据说为读者大众,永远如陀螺在那里转变吗?这本书的出版,即或并不为领导多数的理论家与批评家所弃,被领导的多数读者又并不完全放弃它,但本书作者,却早已存心把这个“多数”放弃了。

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有什么,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向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从容读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记(P47-P49)

序言

在E时代读沈从文

瞧,这个人

1980年6月,沈从文在与美国学者金介甫谈话时,提到:“社会变化太快了,我就落后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沈从文所说的“落后”主要指政治层面。二十余年后,阅读沈从文已无关乎政治,可是,E时代的读者还需要沈从文吗?

我们先来看看沈从文这个人。

一个出生于湘西边城凤凰的孩子,一个血液中流着苗族和土家族成分的后代,一个在神话般蛮荒大山环抱中成长的青年。

他在小城里和长河边上度过了童年。还不到十五岁,他就参加了当地的队伍,并随着军队颠沛于湘西与川边各处。在行伍中,他目睹了影响其一生的许多事情。

生命中的第二个时代从二十岁开始。那年他放弃了从一个下级军官往上爬,在战争与杀戮之间,成长为一个抽鸦片烟、娶姨太太的乡绅的所有机会。

他去了北京。那里有一种叫“新文化”的东西。

之后的二十七年中,他一直在写,不断地写。流浪、求职、教书、办刊,甚至于恋爱、结婚、生子,这些似乎都是写作的衍生物。

他后来说:“我没有别的能力,我非要靠着这一只手撑着活下去。”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算是一个奇迹。以小学毕业的资格,他挤进文坛,站住,前进。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他听到一个说法,有人说他是“中国的托尔斯泰”。

收到这个集子里的,就是这二十七年写作历程的一个个足迹。

至于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的遭遇,说是改行也好,说是转业也罢,总之是一步踏进了另一个天地。曾有的几次回顾,并没有留住他的身影。

从那时起,我们就和“文学家沈从文”说再见了。之后的种种,可以编作一册文物学家沈从文的专集,但与本书无关。

始终在边缘

年轻一些的读者,当你们听到“沈从文”这个名字时,他已经几乎被公认为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湘西人民的优秀儿子,边城世界伟大的缔造者。

有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是这样。这里面有政治的因素,因为沈从文从来不是一个左翼作家,他的立场比较接近秉持自由主义的“京派”,胡适、徐志摩、郁达夫、陈源,还有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曾是他半师半友的提携者。

另一个原因,是他的边缘身份。他来自湘西,他只有小学学历,他不懂英文,他不会说北京话,他甚至搞不清新式语文的文法(虽然他能津津有味地读最难懂的骈文)……这样一个人,受到歧视、偏见、嘲笑,是正常的,因为他就像阿丽思一样,来到了一个原本不属于他的世界。

(插播一句:八十年过去了,这种情况似乎并没有改变。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在北京打的,司机知道他是贵州人,就问:你们那里是不是到处都有土匪?)

即使是喜欢他的朋友,似乎也颇以他的边缘身份为憾。沈从文回忆说,那时丁西林、陈源等教授朋友,使劲教他英文,想把他教好后送到剑桥大学去读书,“我们才放心”。——这样的尴尬处境,新文化开创者之一刘半农也曾遭遇,他因为来自洋场上海,又用“半侬”笔名写过几篇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在北京大学里几乎站不住脚,后来终于去巴黎念了个博士,也顺利地步人了北京的上流社会。

沈从文没有这样,他学不好英文,也没有出国。他始终是一个边缘的写作者。  尽管作者可能不愿承认,明眼人其实可以看出,钱钟书四十年代小说《猫》里那个“举动斯文,说话细声细气”的曹世昌,大部分是沈从文的投影:

举动斯文的曹世昌,讲话细声细气,柔软悦耳,隔壁听来,颇足使人误会心醉。但是当了面听一个男人那样软绵绵地讲话,好多人不耐烦,恨不得把他像无线电收音机似的拨一下,放大他的声音。这位温文的书生爱在作品里给读者以野蛮的印象,仿佛自己兼有原人的真率和超人的凶猛。他过去的生活笼罩着神秘气氛。假使他说的是老实话,那末他什么事都干过。他在本乡落草做过土匪,后来又吃粮当兵,到上海做流氓小兄弟,也曾登台唱戏,在大饭店里充侍者,还有其他富于浪漫性的流浪经验,讲来都能使只在家庭和学校里生活的青年摇头伸大拇指说:“真想不到!”,“真没的说!”他写自己干这些营生好像比真去干它们有利,所以不再改行了。论理有那么多奇趣横生的回忆,他该写本自传,一股脑收进去。可是他只东鳞西爪,写了些带自传性的小说;也许因为真写起自传来,三十多岁的生命里,安插不下他形形色色的经历,也许因为自传写成之后,一了百了,不便随时对往事作新补充。他现在名满文坛,可是还忘不掉小时候没好好进过学校,老觉得那些“正途出身”的人瞧不起自己,随时随地提防人家损伤自己的尊严。蜜里调油的声音掩盖着剑拔弩张的态度。因为地位关系,他不得不和李家的有名客人往来,而他真喜欢结识的是青年学生,他的“小朋友们”。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正途出身”的人士是如何想象这些边缘的写作者。事实上,直到沈从文已经成了抗战最高学府西南联大的教授,这种偏见仍然存在。我曾在一篇名为《他为什么跑警报》的文章中写到一则轶事:

一个闯入都市的乡下人,一辈子都没有真正溶入其中。一个混入大学讲堂的无文凭者,当然会遭到讥笑和白眼。学历与学问如朱自清,在清华大学开设现代文学史课,尚且被人讽骂为“阿世”,何况他这个没有大学文凭,没有国学功底,又没有啃过洋面包的乡下人!何况他讲的又是《各体文习作》一类的课。虽然也有人是冲着他来报考这所大学的,他的课也颇受欢迎,又怎能改变他是个“乡下人”的事实?

教《庄子》和《文选》的刘文典跟他一起“跑警报”。突然,这位前安徽大学校长立住了脚,发出了一句呵斥,声音很大,连渐渐迫近越来越响的敌机声也淹没不了:

“我跑警报,是因为我死了以后就没有人教《庄子》了,沈从文跑,他为了什么?!”

纵使他当时没听见这句话,也会听见大学里沸沸扬扬的传言。然而他没有任何回应。能够让龙云特批每天二两烟土的“二云居士”(刘文典因嗜好云腿和云土得此名),大概是有这个资格的罢。这句话与后来郭沫若痛斥他的小说为“桃红色文艺”相比,没有决人生死的威力,却同样如一把刺刀,扎进心脏,再绞上几转。

也许正是这些偏见反激出的敏感与自尊,沈从文一生都自称“乡下人”,检讨自己“到北京六十年,湘西话还没有改”。在已经出了十本文集之后,他仍然命名自己的选集为《沈从文小说习作选》。

他对写作的信心与骄傲,藏在他贯穿一生的谦恭与低调背后:

城里人还把我当作乡下人看待。因为我是内向型的,不开放,只能够做书呆子。书呆子也不同,学校上也不令我开心,所以到处都有点疙疙瘩瘩。念书我也是不算正派。研究什么都是皮毛,都欢喜,都不能深入。但写作可以慢慢地,我自己相信慢慢地就行了。到现在为止,我并不觉得我有什么了不得的,也就是工作方法和态度也许还可以作个参考。(1980年与金介甫的谈话)

这是老年沈从文洗净火气后的回顾,而在他年轻时,他曾经说过,他写的小说比鲁迅的《呐喊》要好一些。  在北京写边城

田园一乡村一边城,是沈从文作品最抢眼的特色。

早在1925年,沈从文投给《晨报副刊》一篇《市集》,立即得到主编者徐志摩的欣赏。生于富庶江南、长于都市与英伦的诗人,凭借对自然和梦想的同样喜好,给予年轻的来自边地的投稿者毫不吝惜的赞美:

这是多么美丽、多么生动的一幅乡村画。作者的笔真像是梦里的一只小艇,在波纹瘦鳒鳒的梦河荡着,处处有着落,却又处处不留痕迹,这般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成”的。给这类的作者,批评是多余的,因为他自己的想象是最不放松的,不出声的批评者;奖励也是多余的,因为春草的发青、云雀的放歌,都是用不着人们的奖励的。

然而这样一位天生的乡村画家,在都市中能够找到理想的生活吗?尤其在都市已经给了他声名、爱情和职业之后?终生自称“乡下人”的背后,不仅是借卑微和反讽以自保的策略,还包含有多少对田园美景的向往与眷恋?边缘是一种不得已的处境,同时也未尝不是一种自主的选择。

沈从文自己是这样说的:

血管里流着你们民族(指苗族)血液的我,二十七年的生命,有一半为都市生活所吞噬。……所有值得称为高贵的性格,如像那热情,与勇敢,与诚实,早已完全消失殆尽。(《写在<龙朱>一文之前》)

我爱憎的一切还是存在,它们使我灵魂安宁。我的身体却为都市揪着,不能挣扎。两面的认识给我大量的苦恼,这冲突,这不调和的生命,使我永远同幸福分手了。……坐在房间里,我的耳朵里永远响的是拉船人声音,狗叫声,牛角声音。(《生命的沫·题记》)

这种与都市生活格格不入,只能借助笔端在想象中活着的境遇,现代有不少作家都曾经历,却很少像沈从文这样强烈,这样持久。他几乎是本能地抗拒着眼前的一切,同时深深怀恋前二十年中一切经验过的物事。

西方理论家常说,一切作品都不过是作者的假面舞会。边城对于沈从文,既是既往的真实,又是合用的假面。因为他走出来了,走入这都市的泥淖,他才惊觉过去的世界是如此美好;而抒写这过往的美好,又正针刺着身外这包围他、憎厌他、击溃他的都市生活。

“在北京写边城”,必须以此为线索,才能理解这个人为何这样写,为何在那个时代、那个地点这样写作。

选·读

我总主张,非专业的读者,实在没有必要读那些与己无 关,也与当下无关的文字。

当然,你明白,我不是在劝你只读《财经》和《谁动了我的奶酪》。所谓“有关”,讨你喜欢,让你内心泛起共鸣,就是有关。

好书总是层出不穷。其中有些是时代的佳作,有些则是永远的佳作。然而,即使是永远的佳作,也并非每个人的心爱。

所以,不要把沈从文当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来阅读。

也不要把他当作一个曾遭受政治压迫的受难者来阅读。不要带着悲愤之气,不要事先怀着崇敬之心来读沈从文。

平心静气,翻看这本书,看得下去就看,看不下去就合上,直到你突然发见它的好。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网上引用最多的沈从文文字。似乎有些陌生,也似乎理所当然,面对这个事实,我确然认识到,在沈从文的作品被认定因为“落后”而再无读者的五十多年后,他将迎来一代新的读者。

据说好的选集应该兼顾“求全”与“求好”,既要反映作者的创作历程,又要将最华彩的乐章奉献给读者。  在沈从文已经有无数文集与选本之后,我希望还能选出一点点新意。只能是一点点,不然我就去掉《边城》、《萧萧》、《丈夫》这些我已经烂熟的作品,且看等着我的会不会是一筐臭鸡蛋。

小说集分为六辑。“人与地”是较为纯粹的田园咏唱,“新与旧”直面古老世界中新元素的闯入,悲凉与惆怅。

“传奇不奇”借助民间传说与佛经故事,重新申明作者心中遥远的理想人物与理想生活;“上城里来的人”几乎是作者履足都市后的白描。

“衣冠中人”写官吏、绅士、教授、学生,种种的可笑,温和的讽刺表明“恨和厌恶”始终无法成为这个乡下人笔下的主调。

“看虹摘星”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沈从文曾被称为“文体家”,在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之后,他是怎样试图将白话文的写作向前推进一步,再一步。

在散文集中,我想让读者看看沈从文的多重面相,他同时又是一位学者、空想家、好朋友、文坛领袖、羞涩的情人、真诚反思着自己的知识分子。然而,精华仍是他为自己家乡写下的三本小册子:《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湘西》。

能理解湘西,才能理解沈从文。

另外的一些杂文,本打算就按年代一径排下来,可以窥见沈从文生命与创作的芜杂与多元。怎奈出版社要求眉目清楚,只好按题材内容略分一分:

“生之记录”是沈从文早年发表的作品,年轻的沈,正是凭借这样一些文字,博得了京派作家的赏识;

“废邮存底”是沈从文与爱人、友人、编辑、未曾谋面的崇拜者之间的通信。现代作家往往会允许自己的一部分书信或日记发表,则那必是他认为有其文学价值与思想、社会意义的“作品”;

“烛虚”是沈从文的创作自述;

“一个传奇的本事”是沈从文眼中的“别人”;

“见微斋笔谈”是沈从文历史、文化的研究札记,显示了他多样的兴趣,已经开了将来“转业”的先声;

“一点回忆、一点感想”也是沈的创作自述,不过时间稍晚,对他之间的叙述,有所颠覆,也有所保留。孰是孰非,每个读者有自家眼光。

我们没有选他为丁玲和胡也频的传记,没有选他与家人朋友的私人通信,也没有选他的日记、札记和讲演。我为读者留下许多的空白,期望你们因为喜欢去读更多的沈从文,仅仅因为喜欢。

我曾在一篇文字中引用鲁迅的话,后来有人回复说,这次引用让他决定去买一套《鲁迅全集》。

我为此得意了好多天。仿佛我只比划了一招半式,却促使一位素昧平生的朋友入山学道,西行求经。

看完这本选集,喜欢的话,还有《沈从文全集》等着你们。

杨早 凌云岚

2006年2月2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沈从文集(小说卷大家小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早//凌云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48478
开本 32开
页数 5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6.2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2
141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