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远征军(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记叙了中国青年学生在二战期间,跨国征战,抗击日寇,以血肉之躯保卫战时中国国际运输线的重大历史事件。全书内容丰富,叙事生动而贴近事实,可读性和启迪性很大。

内容推荐

长篇历史小说,记叙中国青年学生在二战期间,跨国征战,抗击日寇,以血肉之躯保卫战时中国国际运输线的重大历史事件。

故事展现了中国远征军从出征、失败到大反攻的艰苦卓绝的全过程,其中穿插了中、美、英青年军人的战斗友谊和爱情生活,显现了二战中史迪威、孙立人、戴安澜、杜幸明等一大批中外将领的个性和风采。

书中宏大的战争场面及中西方文化的冲突细节,还有对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集历史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炉,引人入胜,颇具收藏价值。

目录

上部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下部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这一次他们改变了方向,出永定门往南走,在路上走了足足半年时间。

这半年,对几个从未吃过苦头的年轻人来讲算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呼啸而来的日军飞机,如同嗜血的魔鬼,一路追赶着如潮的流亡民众。飞机一来,他们就和其他人一道四处逃散,飞机一走,又赶快整装前行。频繁的空袭轰炸已经把逃难的民众搞得训练有素了。

走到武汉,等着搭船到重庆的人几乎挤爆了码头。

几个人运气不错,就在仓皇失措的拥挤中,卢作孚经营的民生轮船公司增派的用于抢运物资和民众的船只有力地缓解了混乱的局面。四个小伙子又跟着人们一道挤上了船,溯江而上,朝着重庆进发。

1939年5月3日凌晨,裹挟在人群中,高军武目光穿过攒动的人头,远远地眺望——重庆,就在前方了。

重庆,这座位于长江上游的普通边远城市,四川的一个商业口岸,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严冬潮湿寒冷,酷暑闷热难当,多少年来少人问津。随着国民政府迁都,政府官员、商人、金融家、学生、仆人以及北京、上海、南京、广东等各地成千上万的难民不断拥入,人口由20万猛增到了100万。

特殊的时期,各地拥来的人们使这个落后而贫困的城市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嘉陵江边的千厮门码头。随着轮船快靠岸的汽笛呜呜响起,星星点点的灯火似乎被尖锐的鸣笛声唤醒,码头边已看得清不少活动的人影,辛勤早起的挑夫、小贩已经在忙碌着招徕一批批异乡人。“炒米糖开水”、“盐水花生”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高军武一行费尽力气才从臭烘烘的船上挤下来,带着初来乍到的迷茫站在了江边。

重庆城第一大码头——朝天门船帆如林,汽笛声声,民生公司的大小轮船频繁往来,不断送来无数商品、物资和南腔北调的下江人。

河岸上石阶陡峭,一眼望不到头,岸上人头攒动,小贩、挑夫、报童、“丁零零”作响的黄包车、提着木箱招徕客人的擦鞋匠、戴礼帽的长衫客、旗袍卷发的摩登女郎往来不绝。上得码头,走到街上,一路招牌林立,银行、钱庄、商号、店铺沿街而设,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炒米糖开水”、“河水豆花饭”、“糯米团”、“盐茶鸡蛋”、“糍粑块、弯刀粑、棒棒糕”叫卖声声,热闹异常。

如果不是偶尔飞机飞过发出的沉闷的轰隆声,轮船不断运来伤兵、难民和卸下大批军用物资制造出的紧张气氛,山城完全是一副升平景象。

街边黑糊糊的大锅里热气腾腾,煮在锅里滚热的雪白豆花引起了几个北方小伙子的好奇,撒了碧绿葱花放了通红辣椒的油碟更是勾人食欲。好久以来没吃过一顿好饭,他们被这地道的川东风味逗得口水滴答。

高军武摸摸瘪瘪的口袋,底气不足地向伙计询问价格,听后,松了口气,回头招呼几个弟兄:“快来,快来,吃吃重庆的饭菜!”早已按捺不住的三个人听大哥作了招呼,二话没说,立马挤到桌边,豆花、油碟一上桌,三下五除二,不顾辣得“呼噜呼噜”,几大碗白嫩嫩的豆花、红通通的辣椒油碟、堆得冒尖的糙米饭被迅速搞了个精光。

饭毕,大家走到街边,高军武将口袋翻了个底朝天给几个弟兄看——钱彻底用完了。“怎么办?”大家焦急起来。

龙鸣剑拉着高军武说:“大哥,现在最要紧的办法是怎么去兵营,进得了军队,不要说吃饭,什么天大的问题都解决了。要不我们哥几个一腔热血从北平跑来,落得个饿死街头,那简直就是闹个大笑话了。”

高军武正要发话,忽然被前面嘈杂的人声吸引了,那里人群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隐约传来乐声,竟然是他们非常熟悉的《长城谣》!于是,他示意弟兄们一起先过去看看。

挤到人堆里,只见人群中间站着个年轻娃娃,身形瘦小,看上去不过十四五岁,穿双破草鞋,腰里扎根脏不拉叽的汗巾子,脚底下摆了个灰不溜儿的破草帽,举着支黄亮亮的唢呐,正撮着嘴、投入地吹奏那首让人心碎肠断的《长城谣》。

眼看人群越挤越多,娃娃停住吹奏,老练地咳了一声,清了下嗓子,雄气彪彪地昂起脑袋,挺起搓衣板似的胸膛,将唢呐在腰间一系,双手抱拳打了一拱——后来高军武等人才知道,这是四川袍哥见面时的礼节,谓之“丢拐子”——用尚带童稚的嗓音大声说道:“各位大爷大妈大哥大嫂大姐妹儿,山不转路转,路不转水相连,一根田坎还有三截烂,在下邹喜子,眼前遇上过不了的坎,还请你们听完我这首曲子,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助我邹喜子和老娘过这个难关!下面再听我一首四川人的小调。”

说罢,只见他又抽出腰间的唢呐,用脏兮兮的汗巾子揩了揩,摆开架势,摇头鼓腮,一曲川味十足的《槐花几时开》四散开来。

唢呐声声悠扬,曲调婉转,围观的人都听得如醉如痴,仿佛真有纷纷扬扬的槐花飘飘荡荡,洒落天地间。

余音缭绕,围观的人群半天才回过神来,一起拍起巴掌,不少人纷纷开始往邹喜子脚下的破草帽里丢钱。一会就把草帽填满了。邹喜子感激涕零,又一抱拳叩谢围观的人:“多谢大爷大妈大哥大姐。邹喜子我本是江津人,妈生了我弟兄四个,自小跟着我老汉四乡八寨吹唢呐混口饭吃,后来,我老汉生病死了,三个哥哥也都当了壮丁,大哥刚战死在山西,二哥又战死在长沙,三哥最干脆,还没等到开卜前线,连船带人就在长寿白鹤梁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沉了,可怜八百个新兵,连日本人的面都没见着,全都去了鬼门关。政府进川以后,农民税重得不得了,辛辛苦苦干一年,地里产的东西一大半都被搜刮走了,乡下没法活,我和我妈跑到这重庆城里来要碗饭吃。没想进城后在下回水沟的桥洞洞里头才睡了几天,我妈就病倒起不来了,我想救我妈,才独个儿来吹唢呐赚几个钱给我妈治病。难得大家发善心帮我,我邹喜子拿不出啥东西来报答你们,就再吹段曲儿,替大家讨个喜吧。”

他将唢呐一举,喜庆欢快的一曲《百鸟朝凤》又婉转而出。

挤在一边看热闹的高军武等人被邹喜子的一番话打动了,年龄最小的付永志甚至眼里都泛起了泪化花。龙呜剑用胳膊肘碰碰高军武:“军武哥,我们不会只是看热闹吧?要钱没钱,同情人家又帮不上忙,光看热闹不大好吧?”

高军武摆摆手示意龙鸣剑不要作声,等到曲终了,他大踏步走到场中间,也像邹喜子一样冲着大家一抱拳:“各位父老乡亲,刚刚在下听到这位小兄弟的一家遭遇,深受感动。我们兄弟几个一路从北平来到重庆,希望投军报国,可惜现在报国无门,又身无分文,只有凭点拳脚功夫给大家凑个兴,大家看了要觉得看得过去,看兄弟薄面,再帮这位小兄弟一把!”

说着,高军武便舒展拳脚,干净利落的表演起了一套拳法,身形时疾时徐,虎虎生风。等到他徐徐站定,按捺不住的观众喝彩声此起彼伏。更多的纸币飘到了邹喜子的破草帽里。手里提着唢呐的邹喜子站在一边,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瞪大了眼睛,崇敬无比地望着眼前这个英武高大的“下江人”,不知道说什么才合适。

几个旁观的弟兄纳闷地看着高军武,付永志悄悄嘀咕:“大哥不会以后也打算卖艺讨饭钱吧?”

练完这套拳脚,高军武又一抱拳:“诸位父老乡亲,在下高军武,老家在北平。前年卢沟桥事变,鬼子打到北平城里,容不得我们再呆下去。如今重庆成为战时首都,万众民心所向,我和几个弟兄一道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只希望投军报国,杀尽鬼子兵。奈何现在人生地不熟,投军无路,只求各位指点一二,我在这里给大家谢过了!”

弟兄几个这下明白了大哥的用意,这个方法完全可以吸引人注意,说不定立马就招来个肯帮忙指路的呢。于是,呼啦一下围到高军武身边,一起拿出在北平游行的架势,振臂高呼:“投军报国,把日本人赶出中国!”

围观人群中顿时产生了不小的躁动,高军武利用个子高的优势,大臂一挥,开始讲起自己亲历北平沦陷,日军横行的种种情况,讲到激动处,大声疾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他慷慨激昂的演说才打住,一个清脆的声音即刻响起来:“你们要当兵打仗,杀日本鬼子,我可以帮帮你们!”

人群的眼光一下又被吸引到了一个年轻女孩子身上:她大约十七八岁光景,齐肩短发,白布衫,黑裙,白袜,平底皮鞋,布书包拎在手上,显然还是个学生。

一个大爷不等众人开口,就发出疑问:“人家年轻人尽忠报国,你一个小女娃娃,不要觉得好耍,随便开口,帮不上忙,还耽搁人家大事。”

女学生身边闪出一个身材矮壮,穿浅蓝斜排扣洋布滚身的姑娘:“你这个大爷不要把人看扁了,我们萧家小姐都帮不上忙,恐怕这重庆城就没几个人帮得到忙了。”

“萧小姐?”几个年轻人一愣。

女学生颔首一笑:“我父亲是萧紫石,我叫萧玉。看你们参军心切,希望能帮上一点忙。”

“啊,原来是萧老军的女儿啊!”人群一片惊呼。

萧紫石——萧老军的大名,如雷贯耳,大中华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辛亥元老,中山挚友,参加过广州、武昌起义,后被南京临时政府委任为蜀军北伐总司令。不久南北和议达成,萧紫石任蜀军第一师师长驻扎重庆。“二次革命”爆发,萧紫石与杨庶堪成立讨袁军,被公推为四川讨袁总司令。继后参与蔡锷、唐继尧讨袁护国之役。袁暴卒,萧紫石任川军总司令兼重庆镇守使,摄四川军民两政大权,被国民党“一大”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官拜上将军。全面抗战爆发后,已近花甲之年的萧老军毅然率部出征,淞沪大战,台儿庄之役,功勋彪炳,此时正担任着第九战区副总司令之职。

P5-8

序言

2006年10月29日,我有幸在南京家中第一次见到本书作者之一舒莺小姐和她在南大任教的哥哥舒建中先生。因同她素昧平生,乍见之下,难免有生疏之感。迨得知罗学蓬先生与她共同完成了长篇小说《中国远征军》的创作,来请我过目,并要为该书写序。当掷地铿锵有声、光辉夺目的“中国远征军”五字从她口中说出时,立即使我内心热血沸腾,顿时对她肃然起敬,好像是见到了自己久别的亲人,有着说不出的喜悦。

198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的日子里,我曾应邀到有关场所和会议上讲过中国远征军的事迹,此后坊间出版过这类史书和文学作品,报刊和广播电视也有关于中国远征的报道。但是,像罗学蓬、舒莺二人合著的这部长篇小说《中国远征军》,写得如此有新意,内容如此丰富,叙事如此生动而贴近事实,可读性和启迪性如此之大,使我不禁叹为观止,我通读原稿后,对作者自然产生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本书对昂山将军当年受日军的欺骗蛊惑,组织“缅甸独立义勇军”误入歧途,助日侵缅,后来认清了日军的真面目,毅然反正,反戈一击,作了真实的叙述,填补了史事的空白;还对华侨和缅甸人民在此次对日作战中的突出贡献,对盟军的热情支援,达到了毁家纾难的难能可贵地步,所述事实,确实感人至深。

我作为中国远征军幸存的一名老兵,在读这本书稿时,又把自己引到了60多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中去,心绪如潮。许多为国捐躯的战友的音容笑貌和英雄事迹都一一浮现在我眼前,我的眼睛忽地看不见字了,原来是不尽的泉涌热泪遮住了我的视线,心在痛、泪在流,一想到这本书已把他们那可歌可泣的故事公之于世,将会在人们心中引起激动,产生敬意,我的心才慢慢地平静下来,默默地说了声:亲爱的战友!侵略者受到了惩罚,祖国业已富强,你们安息吧!

滇缅抗战是一场内增民族团结与自信、外扬中华国威和信义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战史上值得世人铭记的壮烈诗篇。中国远征军出征异域,浴血奋战,确保了印度的安全和国际输血线的畅通。缅北大反攻与滇西战场连成一脉,摧枯拉巧重创日军,遏制了日军西进,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其他各个战场的反法西斯战斗,揭开了日军全面走向灭亡的序幕,最终粉碎了日寇封锁中国、侵占亚洲、会师中东、联合德意法西斯瓜分世界的阴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铸下了卓越功勋。

史诗般的滇缅抗战堪称东方诺曼底之战,滇缅的战略地位如同北非战场,是二战胜利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作者系滇缅抗战亲历者,小说中青年军官徐小冬的原型,曾任史迪威将军联络参谋官,现为南京政协文史专员)

后记

从开始策划到动笔写作,反复修改,几易其稿,直至完成,这部以宣传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国际主义为主旨的长篇历史小说《中国远征军》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终于出版了,欣喜之余感慨万千,回首整个创作过程,诸般细节历历在目。

三年前到昆明,十分惊讶巫家坝机场竟然位于市区,城市祥和的车水马龙,繁华喧嚣近在咫尺。朋友告诉我们,那就是曾经穿梭于驼峰航线运送抗战物资的飞虎队军用机场。冥冥中一种意念便在胸中涌动。是刘放先生的创意,他的激情有力地推动了这部长篇著作的产生;是周荣蜀先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积极组织和策划,支持我们进行史料查阅,素材整理,采访联系、考察。没有二位热情推动的义举,就不会有这部小说的诞生。

创作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却无法冲淡心中的激情。不少真实的人物经历让我们一再被震撼,一段段史事让人无法不去正视。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写作的过程变得不再艰苦,已经成为了一种厚重的使命。

所幸一切的挑战都已经随着小说的脱稿完成而告结束,寄托着再现历史真实,展现中国抗战军人形象的长篇著作终于在抗战爆发70周年快到来之际出版了,也算是对所有长眠于异国战场的壮丽军魂的一种告慰吧。

我们尤其要感谢王楚英老先生的鼎力相助。王老眼疾未愈,带病为我们通阅全稿,提出详细修改意见,提供大量史实、文字资料,并帮助联系相关人物后代、专家学者。在此,对王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此外,我们还要对彭训厚先生、刘伟民先生对本书出版给予的极大鼓励与支持,戴复东院士、戴澄东先生、戴藩篱女士提出的诸多宝贵意见,西南大学谭刚博士在全书创作过程中在史实上的严格把关,重庆出版集团和周显军先生的鼓励支持深表感谢!是他们始终不渝地热情相助,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动力,推动着我们克服一切困难,顺利完成写作。

愿小说的出版能较为客观、公正地再现这段壮烈的抗战历史,告别所有的狭隘与偏见,为和平而祈祷。

作者

二00六年十二月于重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远征军(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学蓬//舒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86557
开本 16开
页数 6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45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42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40
170
3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