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魏晋南北朝顶级文臣/历代顶级文臣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士大夫的理想。读书人身处草野时,他们没有施展的舞台,只能修身齐家,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而已;但是在野的读书人也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关注民生,心系天下兴亡,他们在观察,在分析,在储备智慧和学养,一旦有机会,就要干预社会生活,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是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先秦之后有一个长期的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动荡的时代呼唤英雄,也造就了一大批英雄。他们指点江山运筹帷幄,创立了辉煌的业绩。本书不虑饰、不浮夸,严格忠实于历史原貌,有助于澄清大众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误解。

内容推荐

东汉末年帝国分裂,从这时起到589年杨坚统一全国,其间近400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时朝。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众多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真实再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讲述有助于读者消除某些错解,对于读者正确认识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目录

鲁肃:三国鼎立的总设计师

荀彧:最后的汉室忠臣

诸葛亮: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王导:南渡衣冠的希望

谢安:天下苍生的依托

王猛:关中第一良相

崔浩:深受宠幸的改革家

杨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苏绰:汉人士大夫的领袖

试读章节

赵翼的说法有一点不假,王导的祖先和后代出了许多名人。后代出名,肯定是沾了王导的光,而王导享有重名,走上政坛顶端,除了个人因素外,祖先的身份也帮了他的大忙。

王导的籍贯在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县北)。琅邪郡以现在的沂蒙地区为中心,一直到现在为止,这个地区仍然以贫困著名。在王导那个时代,即使称不上穷山恶水,也算不上丰饶富足。尽管如此,这个地方对中国历史的走向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一次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的力量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伟大胜利;另一次则是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伟大的家族——琅邪王氏——对当时的政治影响长达三百年之久,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追溯起来,王导家族的发达应该归功于他的从祖父王祥。按史书记载,王祥是西汉谏大夫王吉的后代。谏大夫的级别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中级干部,没有固定职责,而且没有人数限制,可以多至几十人,这显然不是什么重要的官职。所以,即使王祥确实是王吉之后,王吉也不会对王氏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王祥的祖父王仁在东汉做过相当于处级干部的刺史,主管监察,而他的父亲王融没有当过任何官,因此,到王祥这一代,王家可以说已成为真正的平民百姓。

王祥五十多岁的时候,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徐州刺史吕虔,聘请他出任别驾。以后,王祥历经曹魏、西晋两代,一直官运亨通,做到级别最高的太保。和从孙王导一样,王祥似乎也没有干过实质性的事情。如果说王导沾了王祥的光,因此官运亨通,那么,王祥又因为什么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呢?推测起来,可能是道德因素起了很大作用。

王祥在中国历史上出名,不是因为他的官位,而是因为他名列“二十四孝”。王祥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继母朱氏比较狠毒,经常殴打小王祥,而且常常在父亲王融面前说他的坏话,从此,父亲也不再喜欢他。但是,王祥没有因此怨恨父母,父母一旦生病,他总是衣不解带地在床前伺候,而且亲自端汤送药。有一次,继母突发奇想,大冬天想吃鲜鱼。王祥二话没说,出门来到河上,脱下衣服,准备用身体融化寒冰,为继母捉鱼。这一行为肯定是感动了上苍,坚冰忽然自行开裂,两只鲤鱼跃出水面,帮助王祥解决了大难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卧冰求鱼”的故事。继母后来又想吃烤黄雀,既然王祥已经感动了上天,所有的难题不再是难题,黄雀愿意为王祥做出牺牲,几十只黄雀主动飞人他的帐幔中。大概知道难不住王祥,继母以后再没有给他出过什么难题。后来,徐州发生大乱,王祥偕继母和弟弟王览,逃到庐江郡(治所在今江西庐江县西南)避难。为了照顾继母,王祥拒绝出外为官,就这样,在那里隐居了三十多年,一直到继母去世,他才应吕虔聘请,返回家乡任职。

正常情况下,王祥大概也只是一个出名的孝子,运气的是,遇上了一个特别注重“孝道”的时代,他的行为因此收到了很好的回报。中国古代的皇帝,一般高举“忠君”、“孝亲”两面旗帜,不过,对“忠君”的重视要大于“孝亲”。想想看,一个人只孝不忠,对皇帝是不是有害无益?但是,西晋的情况却有些特别,司马懿父子身为曹魏大臣,却残忍地杀害了曹魏的皇帝高贵乡公曹髦,并最终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司马氏当然希望他的大臣仍然忠于自己,但高擎“忠君”大旗却是力有余而心不足,因为“忠君”的旗帜一旦沾上弑君的鲜血,在人们心目中就不再神圣,也丧失了应有的号召力。于是,帝国“忠君”的旗帜徐徐下落,“孝亲”的旗帜一枝独秀,越发显得耀眼醒目。

于是,没有多少作为,以孝道著称的王祥,走入了司马氏的视线,在曹魏并不显赫的他,在司马氏掌权后,一路蹿升,最终升到了太保这样的高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王祥的影响下,帝国孝风尽吹,孝子遍地开花,即使以奸佞著称的贾充、何曾、荀颉,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孝子。  王祥的道德,当然还有他的官位,令琅邪王氏名满天下,这肯定是以后王氏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不过,以后继承王祥衣钵的,倒不是王祥的后代,而是他的弟弟王览之后。王览子孙显贵,据说和一把宝刀有关。

当初,聘请王祥的吕虔,不知从哪里得到了一把宝刀,整天佩在身上。有一个工匠看到这把刀后,告诉吕虔,只有能当上三公(级别最高的官员)的人,才能佩带此刀,否则有害无益。吕虔自知做不到三公,认为王祥是最合适的人选,将刀送给了他。或者不想夺人所爱,或者担心佩带此刀有害无益,王祥坚辞不受。但是,在上级的逼迫下,王祥最终只能接受。工匠的话后来得到了应验,王祥不但当了三公,而且还做到了太保的职位。王祥去世前,如同交接接力棒一样,将刀交给了弟弟王览,他说:你的后代必然会兴旺发达,你完全有资格佩带此刀。

这里有一个问题难以说清:到底是宝刀带来三公之位,还是能做三公的人才适合佩带此刀。如果是后者,这把佩刀对王氏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宁愿相信,宝刀与三公之间确实没有任何关系,宝刀只是一种希望的寄托。

王祥去世前,他的五个儿子只剩下了两个,其中一个还是庶子,也许因为这个原因,他才将佩刀交给了人丁兴旺的王览。除此而外,王览数次救助王祥,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王览和王祥不是同母兄弟,前者是王祥继母朱氏所生。朱氏对王祥十分暴虐,而王览却与哥哥相处得很好。在他只有几岁的时候,朱氏只要殴打王祥,王览必然哭着抱住王祥,朱氏的拳脚大都落在了亲儿子的身上。朱氏让王祥干重活、累活,王览抢着和哥哥一同干。后来,王祥名声越来越大,朱氏十分嫉妒,在酒中下毒,想害死王祥。王览知道后,抢夺酒杯,王祥也怀疑酒中有毒,坚持不肯给他。朱氏无奈,夺过酒杯,将酒倒在了地上。以后,只要朱氏给王祥送饭,王览总要先尝一下。朱氏担心王览被毒死,从此不再毒害王祥。

王祥是一个道德十分高尚的人,对继母尚且能以德报怨,何况对数次拯救自己性命的弟弟王览呢。兄弟二人本来感情极为深厚,再加上一些感激之情,王祥将佩刀交给王览,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把饱含希望的接力刀,传给王览后,似乎并没有发生应有的作用。王览官位不低,但也只是一个闲职。他的六个儿子也没有大红大紫,担任的大多是中级干部,只有老五王彦——王导的五叔——做到了副省级。但是,这些连绵不断的官位仍然十分重要,为王导日后的发迹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除了王祥、王览兄弟外,琅邪王氏的另一支王戎家族的显贵,对王导的政治前途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王戎是王导的族兄,在他之前,这一家的名声没有王祥响亮,但政治势力却要超过后者。王戎的祖父王雄与父亲王浑都担任过相当于省长的州刺史,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叔父王义担任过都督幽州诸军事,相当于独当一面的军区司令员。王戎本人在中国历史上以吝啬著称,是中国版本的葛朗台,他的一些爱财如命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而名列竹林七贤,是他出名的另一个原因。王戎后来官至三公之一的司徒,不过,他并没有在当时政治上发生重大影响,他起的作用是,为琅邪王氏的名气增光添彩。

相比之下,王戎的从弟王衍——王义之子——对王氏和王导本人影响更大。王衍也许在历史上并不十分出名,但在西晋,却是文化界和政界的双重领袖。他有一副令当时人嫉妒得要命的漂亮容貌,还有一张能言善辩却不谈实事的嘴巴,这些在今天看来十分无聊的东西,却是当时名士必备的条件,甚至是为官从政的重要条件。据说,王衍和别人辩论时,能随时更改自己的观点,而且总能自圆其说,当时人称他“口中雌黄”,后世“信口雌黄”这一颇含贬意的成语即渊源于此,不过当时却是对王衍的极端称赞。年轻人因此对他仰慕、崇拜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纷纷模仿他的一言一行。王衍的政治才干如何,没有确切记载,但是,几乎所有重要的政治职务,他都担任过,最后,他做到了比司徒级别还稍高一点的太尉。在西晋末年的混乱岁月里,他与八王之乱中的最后一王司马越相结合,操纵朝政。当西晋即将土崩瓦解之际,他们又派遣司马睿、王导渡江经营江南,以作为自己的退身之路。王衍最终没有能够南下,因为不久以后,他在一次决定西晋生死存亡的战役中,被羯族首领石勒俘虏并惨遭杀害。但是,正是有了他的安排,才有了东晋政权的出现,他的族弟王导也因此走上了中国政坛的顶峰。

P85-89

序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士大夫的理想。读书人身处草野时,他们没有施展的舞台,只能修身齐家,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而已;但是在野的读书人也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关注民生,心系天下兴亡,他们在观察,在分析,在储备智慧和学养,一旦有机会,就要干预社会生活,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是也。这些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们不是书虫,不是冬烘先生。不论在朝还是在野,都不能泯灭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这些士大夫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主张付诸实施呢?这又要说到中国古代士大夫一个传统,就是,他们要忠心辅佐明主,或者把自己辅佐的人培养成明主。他们自己决不坐天下,只做帝师,辅佐明主坐天下,去实现他们的治国理想。我们历数古代的名相、名臣,从先秦的管仲、乐毅,到汉朝的霍光、蜀汉的诸葛亮,从唐朝的魏征、宋代的赵普,到元代的刘秉忠、明朝的刘基,莫不如此。刘备三顾茅庐,隆中问计,请诸葛亮出山,朱元璋聘请浙东刘基、叶琛、章溢、宋濂到自己的军中,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种种故事,向来脍炙人口。但是,他们并不是什么人的官都做的,孔子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又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他们认定的“道”不能实行,他们宁可不做官。

那么,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他们心中的“道”是什么?换句话说,作为古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终极关怀又是什么?一言蔽之日:“安民”。

如何安民?扫灭群雄,一统天下是安民;制礼作乐,建立秩序是安民;治水开山,兴农殖货也是安民。为了安民,他们展现出惊人的胆略和智慧;为了安民,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安民,他们呕心沥血,不惜拼死直谏。他们的安民,往往是通过忠君来表现的。忠君是手段,安民才是目的。阿谀逢迎并不是真的忠君,“以道事君”,不惜犯颜直谏,使君归于正道才是真正的忠臣。

靠什么安民?有一个著名的掌故,说到北宋开国功臣赵普,历仕太祖、太宗两朝,三度为相,他曾对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不论是戡乱平叛、统一天下,还是富国裕民、臻于至治,所谓武定祸乱,文致太平,都只用半部《论语》就够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手中的法宝,他们认为以此治国平天下将无往而不胜。其所以能够取胜,则在于儒家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爱民才可以安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爱民就无往而不胜,半部《论语》足矣!

历代文臣治国,也并非纯用儒学,儒、兵、法、道等等,不免杂用。历代治世能臣,也并非都能够一帆风顺,施展才华。有人有幸遭遇明主,受到信任,柄政握权,一展抱负;有人明珠投暗,受到猜忌,被人嫉恨;有人生居显赫,死蒙哀荣;有人功成身退,百代流芳;也有人作威作福,遭人唾骂。治世能臣也各有七情六欲,甚至并非正人君子。而他们每个人的不同际遇,不同风采,又各留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可供我们品味和咀嚼。他们在治国安邦中展现的高超智慧和精湛谋略,则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可供我们继承和借鉴。至于那些品德高尚,心系百姓忧乐的仁人们,借用宋代范仲淹的话说,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堪称读书人的千古风范了。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毛佩琦

2006年10月31日

于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魏晋南北朝顶级文臣/历代顶级文臣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树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39426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2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39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34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7: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