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史上最具争议的建筑/建筑传奇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所讲的28个建筑是从很多建筑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选取这些建筑的主要依据是科学文献所载,世界影响所及,学术争端所指,群众舆论所向。但完美总伴着瑕疵,倒影有时比实体诱人,经典之作也会招来种种非议。人类贵在对新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本书“既不当卫道士,也不当吹鼓手,而只当探索者。”

内容推荐

一个伟大建筑的诞生总是伴随着众多的不合之声,就算是经典之作也会招来不少的非议。本书精选出28个在世界上具有很强影响力的建筑作品,将世人的芸芸总总一一呈现出采,让读者从中享受到建筑的澎湃与激情。

目录

开篇杂谈

外国篇

 吉萨三大金字塔——争议的原点

 比萨斜塔——我“斜”故我在

 泰姬陵——爱情的“金”碑

 伦敦水晶宫——大火烧掉了什么?

 巴黎歌剧院——会唱歌的歌剧院

 神圣家族教堂——未完成的永恒

 埃菲尔铁塔——我是地标我怕谁

 范思沃思住宅——我的房子谁做主?

 马赛公寓——居住的机器

 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淹没在摩天大楼里的陀螺

 巴西利亚“三权广场”——两口锅+两案板

 柏林墙——“无形”的墙

 悉尼歌剧院——源自废纸篓的风波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陨落的双子星

 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翻肠倒肚”

 纽约电报电话大楼——古典与现代的混血儿

 鹿特丹树形住宅——居住森林

 卢浮宫扩建工程——玻璃金字塔

 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流动的银色火焰

 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顶——”顶穷”的穹顶

中国篇

 长城——横空出世莽昆仑

 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类四合院”

 中国台北101大厦——震岛之竹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谁的“第一高”

 中国国家大剧院——红旗下的“蛋”

 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疑案

 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

 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重力算什么!

后记

试读章节

开篇杂谈

建筑(Architecture)

“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捏土造器皿,器皿之壁仅是空间的边缘,而中间什么都没有的部分才能供人们使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在墙壁内的空虚部分成就了房屋住人的功用。因此,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其中空的部分才是空间的内涵。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老子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中国人的空间观念,即空间是建筑最基本的内涵,建筑赋予空间人的性格。建筑原本就是辩证之物,虚实相生,阴阳相长。

当今,建筑学作为一种包罗万象的学科,其外延日益扩大,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宏观与微观上加以时代的烙印。多年来,人们讨论建筑多习惯于从建筑本身出发,人们自古就有“遮风雨,御寒暑”的庇护所,人们在这种庇护所的基础上加以技术和艺术的创造,便发展了“建筑”。艺术是一种提炼、一种升华,它几乎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艺术与技术息息相关,但它绝非受制于技术。同时艺术是一种人的主观认识,因人而异,所以称建筑为艺术。这既肯定了建筑是自古就有的,又是人类主观意志在客观实体上的反映。

艺术本无可辩,建筑亦然。如果评判标准相左,那么得出的结论势必大相径庭。现今世界已出现广泛的“审美疲劳”,艺术在供人们享受的同时,也会将人困在其中。在各文化产业中,视觉符号被大批量生产出来。视觉形象的生产和传播并不只限于艺术领域,艺术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泛化了。审美过去是艺术家的专利,如今已成为普遍的社会追求。建筑也不再是建筑师的专利,业主、公众都有参与、评判与选择的权利。

在中国,西方建筑文化丰富的形式语言涌入得太快,让人眼花缭乱、乱了阵脚,很多建筑师再也无心深究中国自己的建筑文化,而一味采取“拿来主义”。中国大地上呈现出一副庸俗的建筑面孔。事物的真理性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科学不再以追求真理为第一要务,而以生产未知为目的,“为了创新而创新”。

建筑学的“视觉中心主义”及其带来的各种手法主义的症结之一,就是忽视了人对建筑的多重体验。建筑不仅应该被观赏,还应该被触摸,甚至被“聆听”。德国柏林的犹太博物馆(1989~1998年)是为铭记纳粹时期犹太人的血泪史所建,表达了复杂与深刻的精神内容。整座建筑充满摄人心魄的视觉与空间感受,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其中的一个雕塑庭院。狭长的空间里,地面撒满真人大小的铁制片状人脸,哭泣的脸没有眼泪。当人们进入这个空间时,势必要踩在人脸之上,铁与铁碰撞发出的声音,经庭院空间回荡,变成异样的声响,仿佛被迫害的犹太人发出的控诉正直指天庭。

建筑往往代表着权利,特别是城市的主要建筑,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绝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政治。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法律的保障将给社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效用。

建筑是实与虚的结合体,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其建造的过程中以及最终落成后,自然都会作用于其间。比如说,光影对建筑外形的塑造。光是建筑师手中免费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的,其方向、色彩、温度的改变使得建筑或鲜明、或柔和,甚至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又比如植物可增加建筑的亲切感。植物也会在建筑之中及其外部慢慢生长,与建筑物无声地契合,形成新的空间。建筑材料会因自然气候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经自然之手,生硬的建筑外表逐渐调和,与自然界和谐起来,正所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种经由时间的磨合与人为的参与,使得建筑越发显得自然,营造出和谐共生的美好氛围。

建筑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之一,建筑因人而生,也会因人而废。建筑是集体的艺术,是互动的艺术,是由政府、规划部门、建筑师、结构工程师、业主、建筑工人、管理人员、使用人员、维护人员等集体综合作用的有机体。它是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存在与发展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从一个简单抽象的构思,直至最终建成,再经过使用者的活动,以及自然界的催化,最终被人类所废弃,渐渐被自然界所吞噬,它的建筑光芒便愈来愈暗淡,直至熄灭。因此,有人参与的房子才是建筑,因为建筑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是人赋予建筑以灵魂。失去人类活动的建筑不能称其为建筑,只能作为一个普通的物品或自然的静态因素而存在。失去人类活动的建筑失去了其空间的使用意义,没有人类活动和时间的雕琢使其变得毫无生趣可言。

简言之,建筑表现为一种过程,总是处于未完成的状态,空间、时间、人三者间交织幻化,无穷无尽。(P1-3)

序言

有人的地方就有建筑,小到一堵墙,大到一座摩天楼,南到南极科考站,北到北极的冰屋,无论是实用典范,还是精神遗存,数不胜数。跟人扯上关系的东西容易被人带上感情色彩,人类用语言表达思维,却又困顿于语言的束缚中,建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承载物就沦为了唇枪舌剑的靶子……

本书所讲的28个建筑是从很多建筑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选取这些建筑的主要依据是科学文献所载,世界影响所及,学术争端所指,群众舆论所向。但完美总伴着瑕疵,倒影有时比实体诱人,经典之作也会招来种种非议。人类贵在对新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我们“既不当卫道士,也不当吹鼓手,而只当探索者。”

本书由陈志春主编,杨凤燕为主要撰稿人,并全程参与了本书的编辑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后记

建筑是一个过程,有了人的参与,建筑才有了生气,有了灵魂。即使是天堂,也会因为贪婪的过客而沦为废墟,美好的事物也总是面临着消散的危险。珍惜才能留住美好,创造才能有所期待。

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每扇窗前都有一个身影,好温暖。我们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又为自己做些什么呢?

有人说,中国的社会就是一种“拧麻花”的状态。在新事物孕育之初,便要克服社会的内力,在其成长过程中,更要将扭曲的状态拧开,才有可能将自身的价值突显出来。在这个“拧”的过程中,或是将曲拧直,或是反而越拧越紧。无论怎样,都必须事先经历这个“拧”的过程。因此,许多新事物在冲破重重阻力之前便耗尽全部气力,最后化为乌有。

有目共睹的是,在中国本土,国外建筑师不断推出新作,无论引起多大范围或影响力的争议,都普遍缺乏有力度的、建筑学价值意义上的评论,建筑界整体表现出“失语”的状态,显示出一种主观的不作为。

建筑很小,也很大。它是一种载体,更是一扇窗。因建筑而起的争议,是解放还是桎梏?

争议本身是好事,是动力,是契机,是进步!

社会的进步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人云亦云最讨嫌,贵在有自己的见解与主张,使社会拥有多源化的、相对正确的舆论倾向。

给自己一些空间,给自己一个吐露的机会,寻求一种自我认同。

想说就说,不要犹豫吧。

争论的序幕才刚刚拉开,更多、更广、更宏大的争论之潮正在孕育之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史上最具争议的建筑/建筑传奇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志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81977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7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861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