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Discovery解密(美国探索频道节目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从实际操作层面,还从叙事学、类型学、文本分析、娱乐元素等角度,对探索节目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研究和理论探讨,力图给出其成功背后隐藏着的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因素,更新我们原有的某些思维定式和创作观念。

内容推荐

美国探索公司是如此的成功,在世界的影响力是如此的巨大,但国内外对于它的研究似乎还十分匮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至今还没有见到。

实用、具有可操作性是本书研究的基本定位。

本书对探索频道节目的叙事模式、镜头运用、解说词写作等,均有详细的剖析,并与中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纪录片进行了对比,包括运用量化手段进行对比研究。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纪录片的创作者会有很多的启迪。

多角度、系统化是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本书不仅从实际操作层面,还从叙事学、类型学、文本分析、娱乐元素等角度,对探索节目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研究和理论探讨,力图给出其成功背后隐藏着的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因素,更新我们原有的某些思维定式和创作观念。

作者为了此书,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调研工作,采访了探索频道相关人士及中国纪录片领域的刨作者、研究者。在本书的附录中,我们收录了部分采访谈话,从而可以让读者对探索频道的成功有更深刻的认识。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美国探索传播公司概述/1

 第一节 美国探索传播公司简介/1

 第二节 探索各频道简介(美国地区)/5

 第三节 探索频道在中国的发展/12

第二章 美国探索频道节目的叙事学研究/17

 第一节 叙事学综述/18

 第二节 探索频道的创作理念溯源/20

 第三节 探索频道节目的叙事学分析/27

第三章 从类型学角度看美国探索频道节目的成功/48

 第一节 类型的概念/49

 第二节 类型学下的电影——好莱坞制造/52

 第三节 探索节目类型化的缘由/57

 第四节 知识性和娱乐性——探索节目类型化的要旨/60

 第五节 不同题材节目的类型化分析/69

第四章 美国探索频道节目的“娱乐”传承和娱乐元素/87

 第一节 美国电视节目中从来不缺少娱乐/87

 第二节 美国电视娱乐的模板——好莱坞电影/90

 第三节 美国探索频道对“娱乐”的继承与发展/94

 第四节 探索频道的娱乐元素/97

第五章 从文本分析看美国探索频道的意识形态/113

 第一节 探索频道节目的意识形态分析/114

 第二节 现代神话——探索频道节目的意识形态根源/136

 第三节 探索频道的意识形态传播和影响/141

第六章 美国探索频道节目与中国纪录片比较研究/150

 第一节 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不同价值取向/151

 第二节 两种纪录片观念形成的不同传递效果/166

 第三节 两种理念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178

 第四节 “探索”在中国·中国在“探索”/198

第七章 美国探索频道节目与英国BBC纪录片节目比较研究/205

 第一节 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文化根基/206

 第二节 电影理念与流派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影视传统/215

 第三节 美国探索频道节目与英国BBC纪录片本体分析/224

 第四节 全球化语境下美国探索频道与英国BBC的互相融合/256

第八章 美国探索频道节目与法国纪录片比较研究/259

 第一节 娱乐与人文——不同的传播理念/260

 第二节 不同理念下的不同表现形式/268

 第三节 定量分析/275

第九章 美国探索频道节目与欧洲自然生态纪录片比较研究/282

 第一节 叙事艺术比较/282

 第二节 电影美学传统带来的差异/295

第十章 美国探索传播公司的市场运干乍/311

 第一节 美国探索传播公司的成长环境/312

 第二节 美国探索传播公司的成长方式/318

 第三节 美国探索传播公司的经营战略——从探索进入中国市场看探索的本土化运作/321

 第四节 美国探索传播公司的市场运作策略/327

附录/338

 采访探索频道亚洲区节目总监维克然·昌纳(节选)/338

 背景资料/347

 采访探索亚洲2002年新锐导演朱文达(节选)——《醋乡吟》/348

 采访探索亚洲2002年新锐导演王国武(节选)——《醋乡吟》/353

 采访探索亚洲2002年新锐导演陈可(节选)——《新少林方丈》/358

 采访探索亚洲2002年新锐导演陈颖、王番(节选)——《绛州锣鼓》/365

 采访探索亚洲2002年新锐导演刘畅(节选)——《老北京新故事》/371

 采访探索亚洲2002年新锐导演周子棠(节选)——《造纸村的风波》/377

试读章节

探索频道的成功之道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娱乐为本,规模取胜,商业化操作”。探索频道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去满足公众的兴趣和趣味。探索频道的节目创作是一种生意,隐藏在其背后的更多的是经济原则。今天的电视节目用收视率来衡量观众对节目内容、节目编排的反应,电影也利用票房反应和衡量观众的其他形式来决定什么样的影片在市场上会成功。和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相似的是,探索频道已经把其节目生产的每一个阶段都标准化了,从叙事的构思到最后影片投放市场和播出都形成了自身的模式。“给探索频道拍片子,并不是你自己想怎么拍就能怎么拍,尤其是后期剪辑上需要按他们的结构来组织。你给探索频道做事不能只顾自己的感觉,他们会派人在前期、中期、后期各个阶段来监督审查,如果不符合他们的要求,是无法进入下一阶段的,这在后期剪辑中尤其明显。”这种标准化、模式化本身就是在与观众反应的相协调过程中形成的。制作前期的市场调查与研究,中期的制作与播出,后期的市场反馈研究是制作商了解市场的关键,是制作商和观众沟通的途径。市场上的成功必然鼓励重复,而任何叙事模式,“甚至在电影叙事的一般‘语法’中的一个孤立的技巧的演变,也是制片厂与观众之间持续进行的交换的结果。观众的最终反应决定一个电影故事或某种技巧是否要重复、改变,以及最终在生产系统内加以成规化。”

(一)经典好莱坞模式

20世纪30年代(包括4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被称为“好莱坞的黄金发展阶段”(The Golden Age of Hollywood),虽然这一时期的大部分影片仍然是黑白片,但是20世纪30年代是声音和色彩变革的年代,有声电影发展迅速,好莱坞的类型电影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像《关山飞渡》(1939)、《飘》(1939)、《卡萨布兰卡》(1942)、《马耳他之鹰》(1941)等一系列经久不衰的影片,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1941)更是其中的叙事经典,众多的电影理论家对此片进行了叙事分析。从实践上来说,“经典好莱坞叙事”也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而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则是来自于大卫·波德维尔、珍妮特·斯泰格、克丽斯汀·汤普森合著的《经典好莱坞电影》一书。经典好莱坞叙事中存在这样一种假定,即行动首先是个体人物的偶然性行为的结果,如角色人物的决定,选择,个性特征。欲望+障碍=行动,行动常常带来人物的改变。总的说来,其特点就是:欲望推进叙事;因果关系围绕着人物特点和目标而设定;情节连接因果,冲突导向结果,叙事时间根据情节需要设定,客观且无所不知的叙述;通常最后会有强烈的结束感。

简单地来说,这就是好莱坞的电影工作者在与观众和市场的磨合中建立起的固定的程式规范。好莱坞电影的情节,一般由一连串清晰的、因果关系环环相扣的情节链所组成。每个重要角色都被赋予了易于理解的具有连续性的特色。好莱坞电影的主角总是被设计成具有远大目标的人,他们在努力工作、运动或是其他行动中取得成功。主要人物的目标会与其他人物的欲望产生冲突并引发斗争,这、种冲突一直要到影片的结尾才会化解,而结尾总是一种大团圆式的结局。“为了增加趣味,加强节奏和紧张感,好莱坞的电影通常还不是只设置一条情节线,而是设置两条彼此呼应的情节线。这种模式最常见于浪漫爱情影片,几条情节线常常集中交织纠结到主角企图完成一个目标的关键时刻。‘最后的摊牌’、不断升温的冲突、‘最后一分钟的营救’等常用手法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悬念’效果,进而推动情节发展到戏剧性冲突的高潮”。②美国电影的这些成功的故事叙述原则,有效地保障了美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长盛不衰。

从美国电影中脱胎出来的美国商业性纪录片也不可避免地承袭着好莱坞模式。作为纪录片界好莱坞式影片的典型代表的美国探索频道节目,其在叙事结构上更是凸显了好莱坞叙事模式的影响。不管时长是多少,节目题材有什么不同,每部片子的结构基本如下:开头(提出问题)——中段(冲突升级)——结尾(问题解决)。而其中悬念、段落的设置也十分讲究,一方面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以免产生收视疲劳;另一方面,为广告插播定制。这些都使得探索频道节目宛如工业化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件,也深深地打上了好莱坞叙事风格的印记。

(二)好莱坞电影和纪录片

从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的纪实倾向到《水浇园丁》再到梅里爱《月球旅行记》中的虚构剧情,电影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开始,就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发展趋势——纪实和虚构。这两种倾向日渐形成了目前最普遍的划分——纪录片和剧情片。从历史上来说,纪录片就将自己与剧情片区分开来,吉加·维尔托夫、约翰·格里尔逊、保罗·罗萨、佩尔·劳伦斯都赞美纪录片是一种“从道德上优于电影创作的形式,由于剧情片偏好于虚构和想象,它忽视了整个世界”。纪录片不同,它提供了一种接触共享的历史结构的途径。

然而,好莱坞剧情片和纪录片的发展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邓恩‘菲力普在《纪录片和好莱坞》一文中写道:“好莱坞的电影工作者从纪录片创作者那里学到了很多,反之亦然。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关系紧密”,“这二者之间的鸿沟并未大到无法跨越沟通的地步”。①这并不是要刻意模糊二者的界限,而是在审视二者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正视其存在的相互影响。

如果说好莱坞电影给观众描绘了一个个虚构的世界(a world),纪录片则向观众描绘了这个现实的世界(the world)。比尔·尼克勒斯曾经用我们和一个房间的关系来解释这个世界(the worid)和一个世界(a world)的关系。“在剧情片中,我们观察一个灯光充足的房间,无意中听到和看到里面发生的事情,当然里面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纪录片中,我们从一个灯光昏暗的房间向外望,听到并看到这个世界上在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探索频道的纪录片来说,它向观众展现的是一个他们所不太了解的现实世界,这与剧情片的虚构世界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然而在展现手法上,探索频道节目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影响,从对因果关系的运用,到常见的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三幕结构等,再到其中的视觉奇观等各种娱乐元素,无不透露着好莱坞叙事规则的痕迹。P24-26

序言

美国探索公司是如此的成功,在世界的影响力是如此的巨大,但国内外对于它的研究似乎还十分匮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至今还没有见到。

在西方人眼中,探索频道的成功或许只不过是其商业化社会氛围里,传媒领域一个新崛起的公司范例而已,就像高科技领域的微软一样,似乎并没有什么研究价值。但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纪录片而言,如何寻找失去的观众并获得更多新观众的认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却是中国纪录片人正在探寻和面对的重要问题。而探索频道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迪。所以,在中国研究探索频道的成功秘诀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用、具有可操作性是本书研究的基本定位。对探索频道的研究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挖掘,而必须非常注重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因为我们第一线的很多创作者对此有特别迫切的需求。因此,本书对探索频道节目的叙事模式、镜头运用、解说词写作等,均有详细的剖析,并与中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纪录片进行了对比,包括运用量化手段进行的对比研究。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纪录片的创作者会有很多的启迪。

多角度、系统化是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本书不仅从实际操作层面,还从叙事学、类型学、文本分析、娱乐元素等角度,对探索节目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研究和理论探讨,力图给出其成功背后隐藏着的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因素,更新我们原有的某些思维定式和创作观念。

作者为了系统地进行研究,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调研工作,采访了探索频道相关人士及中国纪录片领域的创作者、研究者。在本书的附录中,我们收录了部分采访谈话,从中可以让读者体会到更多睿智和思考。

本书的写作基于一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共同参与这项研究是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纪录片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他们是2001级的仇海鸢、刘豫辉,2002级的王谦,2003级的闵杰、王景芳、张鹏举,2004级的宋丽丽、丁捷、谢静。

本书对探索频道的研究是从2002年开始,历时四年之久,其间得到了很多相关人士的支持,在此要特别感谢美国探索传播公司探索亚洲网络的节目总监维克然·昌纳(vikram Channa)、探索亚洲网络高级领导人詹姆斯·吉本斯(JamesGibbons)、探索亚洲网络新加坡总部公关部经理Joy Wee女士、探索亚洲网络市场营销及传播部门的凯文·迪齐(Kevin Dickie)先生、探索亚洲网络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张方先生、公关部经理康晓环(Connie)女士、美国探索频道执行制片人Gavnlle Evans女士,以及朱景和、陈晓卿、张力、王新建、廖烨、张金鹏、陈可、周碟、李薇、孙冬梅等,他们或抽出宝贵时间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或给我们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样,我们感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的祝晔、钱硕、王思楠、应菉为该书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此外,还要感谢所有为此书的出版提供过帮助的人士,没有你们的无私帮助,就没有这本书的面世。书中还引用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同学拉片中的数据,也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中的美国探索频道节目指探索传播公司制作播出的经典纪录片节目,并以目前中国音像市场上销售的碟片为样本。本书中有关探索频道的资料均来自美国探索公司网站。

本书为国内读者阅读方便,统一将Discovery翻译为“探索”,并依据所谈具体事项表示探索频道或探索传播公司(DCI)。

由于国内外尚无关于探索频道的系统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书对探索的研究是开拓性的,所以难免有肤浅和不足之处,其中一些观点也属个人观点。本着抛砖引玉的精神,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批评与赐教。

陈刚

2007年10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Discovery解密(美国探索频道节目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27071
开本 16开
页数 3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5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29.712.4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