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彰往知来(父亲白寿彝的九十一年)
内容
编辑推荐

父亲白寿彝的一生,几乎横跨了整个20世纪。20世纪是动乱的世纪、惊人的世纪、飞速发展的世纪,更是充满了希望、进步和美好的世纪。这个世纪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壮举,让我们去追寻,去回忆,去思索!

本书由白寿彝之子白至德撰写,该书以感人的笔触,记录了白寿彝这位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为中国史学界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鲜为人知的生活经历。

内容推荐

本书中作者除了回忆父亲及其家人,同时也在适当的篇幅中叙述了父亲的老师等前辈、同代的好友、同人以及他的学生等后人。他们都是和父亲在一起奋斗过的,他们早已与父亲融成难以分开的整体。

《彰往知来——父亲白寿彝的九十一年》“彰往”了父亲40岁之前,也就是旧中国的“像逐水浮草而居的游牧人一样,携着眷口东西流浪着”的工作和生活情景。“他从启蒙老师那里受到了修齐治平、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中华民族一体的熏陶;目睹祖国河山碎裂、生灵涂炭,于是求知,于是寻找真理,于是在‘嗷嗷八口一蓝衫’的环境中坚信未来,于是不断笔耕、‘舌耕’,于是不但找到了实现自己学术理想的宽阔大道,也找到了把自己的一切和亿万中国人民血肉般联系到一起的人生正途。”这本书也同样“彰往”了父亲40岁之后,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机会学习辩证唯物史观。他在后半个世纪里坚持不懈地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指导史学教学和研究,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新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史学工作者。他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在不断地创新,总是不满足自己已有的成绩,继续学步,奋发进步,用他的话来说是“学步”,是不断“摸索”、“探索”。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传统(1909年——1925年)

 1 金鸡报晓

 2 开封世家

 3 传统教育

 4 求学兴趣

 5 了解世界

第二章 磨砺(1925年——1933年)

 1 上海文治大学

 2 回民沪案后援会

 3 中州大学

 4 第一篇论文《整理国故介绍欧化的必要和应取的方向》的发表

 5 开创初始的民俗学

 6 燕京研究生

 7 父母的婚事

第三章 选择(1933年——1939年)

 1 第一部专著《朱熹辨伪书语》的出版

 2 从研究本民族的历史着手

 3 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的第一篇专论

 4 我国的第一部交通史

 5 西北考察及其《行纪》

 6 中华民族的复兴,回族应有沉重的负担

第四章 正途(1939年——1949年)

 1 辗转云南昆明

 2 在云南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

 3 对中国回族人民生存与尊严的灭绝挑战

 4 《中国回教小史》、《中国伊斯兰史纲要》等著作的出版

 5 我国首部回族专题史料书:《咸同滇变见闻录》

 6 首篇史学史的文章:《中国历史体裁的演变》

 7 在人生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的历史阶段

 8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笑了

第五章 安定(1949年——1966年)

 1 我们从此有了一个新的时代

 2 “像逐水浮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的结束

 3 《论历史上祖国国土问题的处理》等文的发表

 4 历史文献科学性认识的《回民起义》

 5 毛主席批准成立“中国回民文化协进会”

 6 关于历史教学的第一篇文章

 7 毛主席亲切地说:见到了你写的文章,写得很好

 8 开展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9 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10 历史学科基本训练的几个有关问题

 11 史学史研究的起步与编写《中国史学史教本》

 12 “学着试步”的《学步集》

 13 赶紧走上史学史研究的大道

 14 热心于中国对外友好工作

第六章 无愧(1966年——1978年)

 1 吴晗的“反党”

 2 “打倒在地,永世不得翻身”

 3 “反动学术权威”点校《二十四史》

 4 母亲永远地走了

 5 考教授时交“白卷”

 6 “儒法斗争”的政治风浪

 7 响应周总理的提议,编写《中国通史》

 8 父亲的小孙子白鹏

第七章 通变(1979年——1988年)

 1 《中国通史纲要》及其《续编》

 2 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

 3 从《中国史学史参考资料》到《史学史研究》季刊

 4 《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与《史学概论》

 5 关于史学上的重要问题

 6 《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论集

 7 《中国伊斯兰史存稿》

 8 老人的“通变”

 9 《回族人物志》的出版

 10 《中国史学史》的第一册

第八章 新路(1989年——1999年)

 1 学术活动60年、高校执教50年

 2 回族的教育以及《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的出版

 3 八十五诞辰与《史学论集》

 4 首次颁发“白寿彝史学论著奖”

 5 喜事多,第四次登上天安门城楼

 6 47年汇成《中国史学史论集》

 7 最后的教学改革意见

 8 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的关怀

第九章 丰碑(1999年4月26日)

 1 双喜临门的好日子

 2 历史赋予的使命

 3 争取再过上一个90岁

 4 新世纪的展望

第十章 彰往知来(1999年4月26日——2000年3月21日)

 1 父亲病倒了

 2 万分悲痛的日子

 3 难以忘却的关怀

 4 永生难忘的师生情谊

 5 老、少携手走新路

 6 与两位大学子的交往

 7 老少研究生痛悼恩师

 8 一名普通学子的感恩

 9 遗稿成书,心愿已了

后记

试读章节

1 金鸡报晓

父亲出生于1909年2月19日,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后第四巷17号自家大宅院里。

白家祖上多为单传,我的祖父就是独生子。但从祖父开始便连连得子。在我的父亲出生之前,祖父已有两个儿子了,还有三个女儿。但他仍旧急切地盼望得到第三个儿子,以便家丁兴旺,光宗耀祖。

这时,祖母已怀上了他们的第六个孩子,再过几天,便是临产的日子了。祖父异常兴奋,在他想象之中的第六个孩子一定是个男孩,一定更聪明,更有出息,出类拔萃。祖父急切盼望着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父亲的祖母早已故去,父亲出生之前,只有他的外祖母带着帮手,在祖母的房间里准备着,忙活着。祖父和他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在相隔不远的一间客房里,焦急地等待着白家“老六”的出生。

几天前开封就刮起了大风,而且越刮越大。狂风呼叫着,似乎要把天撕破,而且绝没有停止的迹象,搅得整个开封天昏地暗。这一切使得白家老小心情不安,格外焦虑!尤其是祖父,心里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1909年2月19日,狂风突然在黎明时分停止,随后四周一片寂静,连一点点响声都难听到。天空突变,瞬间大亮,让人觉得实在出奇。此刻,产房那边突然传出了父亲外祖母的喊声:“生了,生了!是个大胖小子!”但奇怪的是并没有听到婴儿的啼哭声。刚刚出生的婴儿怎能没有哭声呢?这使得白家老小一阵慌乱,不知所措。只见那婴儿的脸庞涨得通红通红的,这下子可急坏了她老人家,不知如何是好,着忙之中抄起一张红纸剪成个喜字,马上用嘴朝着它就“噗——噗”地用力吹了起来。可是全然没用,还是不见那婴儿的啼哭声!于是她又用尽全身的气力朝着那红喜字又是“哈!哈!哈!”几声大呼,这下可真灵啦!婴儿突然“哇——哇——哇”地大声啼哭起来,而且哭声越来越大,白家老小顿时发出一片喜庆的笑声。

婴儿迟来的啼哭声,白家的欢笑声,划破了此前的寂静,格外的响亮。婴儿的脸蛋儿仍旧通红通红的,四肢用力地伸展着、踹动着,仿佛有用不完的力量!父亲的外祖母惊喜之后,便是开怀大笑。她老人家还念念有词地说:“今年是旧历鸡年。大鸡年,富贵年!外孙孙是金鸡报晓呀!”祖父大人喜出望外,心里想着自古有人称鸡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中说公鸡具备文德、武德、仁德、义德和信德。他决心一定要将小儿子培养成具有五德之人!祖父大人,从此对父亲寄予极大的希望。

那时,伴同婴儿降生的便是缕缕阳光,从窗外投向屋内,普照着白家的每一个角落,温暖着白家的每一个人。

祖父越来越深爱他的小儿子,便起名“寿彝”,字“肇伦”,回族经名“哲玛鲁丁”。名字的意义是:“万寿礼鼎”,是个宝贝;“始起天伦之乐”,吉祥如意。“哲玛鲁丁”又曾为一位穆斯林大学者的名字。看来祖父对父亲寄予的希望决非一般。

2 开封世家

当父亲回忆起我的祖父、祖母时,总是流露出那种真诚的怀念;当他回忆起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总是流露出那种深切的思念;当他回忆起他的故乡开封时,又总是流露出那种难以割舍的挂念。

父亲曾试图查寻、探索过白家祖辈的由来。他原以为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应该作为白氏宗族的发祥地。据考证,中国约有五分之一的姓氏,按其族谱记载都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为起源地,此后又因明代初期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而漂泊到祖国的东西南北。父亲后来就此查证,虽然没有发现山西洪洞县有白氏族谱,但是确认了回族中也存在与汉族相同的大槐树下宗族发祥地的传说。中国回族是产生于本国的民族,而非外来民族的观点也能在此得到证明。至于白氏宗族的根源,家族的延续又是怎样,至今仍难定论。

听父亲讲,有据可查的是在近代开封回族中出现过四大家,即魏、杜、李、白,也为“四大姓”。这里所指的“魏”,即魏子青(1870—1928年),开封市人,他创办了开封、郑州的三座电厂及其他工商业,是河南民族资本工商业的先驱、爱国者;“杜”,为杜秀升(1881—1960年),开封市人,长期经营面粉加工等工业,解放前历任开封总商会、河南省商会会长,著名企业家;“李”,至今不详;而“白”,就是指我的祖父白吉甫。

白姓回族世家原本就一直生活在开封市郊外的农村。曾祖父原是河南开封东乡阮楼村人,后迁至开封市内生活。曾祖父在开封市的南土街开了个卖青果的“穿心店”,靠着做水果小本儿生意,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他的身体很好,只是眼睛近视,高寿九十多岁。我的祖父没有上过学,但十分勤劳,很会做生意。在现在有关父亲家世的记叙中,大多作者称父亲出自“书香门第”,这是不确切的。我的祖父文化水平也只限于记账所用的文字及数字,真正的“书香”也是从我的父亲这里飘出,便也称不上“门第”了。我的祖父,从回族民族工业的创业阶段起步,就相当出色,生意做得很成功。他曾同他的合伙人魏子青、杜秀升在开封和郑州两市开办经营了“开封普临电灯公司”(1910年)、“丰乐园剧场”(1910年)、“郑州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1914年)、“第一百货商场”(1923年)和“丰乐楼饭庄”(1923年)。他在开封城内购置了房产,在乡下购置和典当了土地。这样的家庭算是一个工商业民族资本家的家庭。祖父白吉甫是当时的新兴爱国实业家。我的祖母钱相云是河南开封朱仙镇人,她当时以能诵读《古兰经》而受到当地穆斯林的尊重。祖母对家人很好,对她的公公极尽孝心。那时白家人口最多时可达23人,但祖母总是默默地操持家务,任劳任怨。据说,当时的回族妇女都是这样的贤惠和勤劳。我的父亲深爱着我的祖母,她去世时仅69岁。当然,在那个年代也算是高寿了。

祖父白吉甫的三个儿子,依次排行为大伯白寿康、二伯白寿昌和父亲白寿彝。回族前人都有练武健身的习惯,祖父自幼练武,也让他的孩子们操练。他要求他们每天踢腿150下。父亲自小身体较弱,为了帮他强壮身体,兄长们常帮他练武,也常带他去放风筝。祖父为此也在庭院里专门搭起了秋千,让父亲玩耍。经过长期练习,后来父亲的石锁舞得非常好,一次可舞上百下,身体也比过去强壮多了。当时,祖父一家的日子过得非常温馨。

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外国列强对华的军事入侵,随之带来的是经济的侵人和掠夺。国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人民生活不安。作为工商业民族资本家的祖父很难再维持营生,家境渐趋破落,这使白家的日子也越加难过。1932年,我的祖父因病故去,那年他老人家已82岁高寿,遗产所留不算多,当时只有支出并无收入,不多日子,几乎一无所有。自家只好被迫搬到烧鸡胡同,租借许亚青先生的家房居住,日子也就更难维持了。

祖父和祖母,我都未曾见过。“文化大革命”前,父亲的书桌抽屉里还珍藏着祖父和祖母的遗像。我出于好奇,趁父亲不在家时也曾“偷”看过。因为父亲从不让我们孩子乱翻他的抽屉,这也算是家规。我的父亲看来长得又像祖父又随祖母,但还是像祖父的地方多些,这主要体现在父亲的脸形及五官上。“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抄家后,祖父和祖母的遗像就再也找不见了。我的老祖们也就更没有见过了,父亲也未曾存留过他们的遗像,也未曾过多地与我谈起。不过,我的父亲很想念我的祖母,一直都很想她。在父亲病重的那段时间里尤为突出,他不时对我说起我的祖母,并要我去祖母的墓前代他好好看看他心爱的母亲。可是此前,他从来就没有提过祖母的墓地在哪里,当我再问起时,他也说不清楚了,病魔那时已摧毁了他的记忆。今天,当再提起此事时,我仍然一直为之愧疚,我又怎样去圆父亲的这个“梦”呢!P3-6

序言

《彰往知来——父亲白寿彝的九十一年》是献给我父亲的,是寄托我对父亲的深深怀念,是对父亲往事的寻思。

我从未写过长篇书稿,为了父亲,我去努力,力求写得全面一些,完整一些,但我的水平的确有限,往往力不从心。自父亲去世以来,我总觉得应该把我所知道的父亲的一些事情写出来,使大家更多地了解他,并从中或多或少地有所收益,这也就达到了我撰写这部回忆录的目的了。

“彰往知来”是父亲喜爱并经常提及的词语,后来又成为了他的座右铭。

中国成语中的“彰往察来”或“彰往考来”,是指记载往事不使湮灭.据以考察未来。《周易·系辞下》记载:“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亦作“彰往考来”。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云:“若夫制作之文,所以彰往考来,情见乎辞。”父亲所及“彰往知来”出自成语,而又一字之差,就其中之“察”或“考”,变更为“知”字,在这里面必然也融合了父亲的理学思想。

“彰往知来”,做到了“彰往”,其目的是为了“知来”。要做好“知”是很不易的,但一定要努力去做。父亲一生寻觅“彰往”,追求光明,投身进步事业,与时俱进,奔赴“知来”。父亲始终铭记“彰往知来”,认为人们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指导现实,观察和展望未来,从而自觉地适应历史的进步,力求推动历史的发展。

父亲曾明确指出:

一个民族没有历史或研究历史很不够,这不是民族的光荣。我们现在正处在过渡时期,更应该看重自己的历史,看到我们在人类历史上的成绩。

父亲始终把史学工作视为神圣的事业,把从事史学事业作为伟大的使命,这是他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也为此献出了他的全部智慧,乃至生命。

父亲那一代知识分子,正是在民族、国家和人民最为艰难困苦的年代,毅然地走上了救国救民之路,最后和中国共产党走到了一起,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成员。历史和时代也正是铺垫着这样一条奋斗的大道,成就了这样一大批在这条大道上迅猛奔跑着的、学有所成的学者。他们为理想和信仰、为民族解放而奋斗是那样的坚定而执著、努力而不懈。我的父亲正是这样一大批中华民族优秀学者中的一名。

我还记得在庆祝父亲九十华诞的大会上,父亲诚恳而又乐观地表示:

自己虽然90岁了,还是要和同志们一起继续奋斗下去;多吸收精神上的氧气,多写出一些为当代人所喜爱的历史书,争取再过上一个90岁。

当时的父亲已是重病缠身,身体虚弱,长期住院治疗,依靠轮椅代步。父亲处在这样的情况下,竟然还讲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其所映照的精神境界,的确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祖国的改革开放,给史学界带来了无限的生机。父亲终于赶上了这样一个空前伟大的新时代,他希望自己争取再过上一个90岁,好为我们的党,为我们的中华民族,为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再多做点工作,再多写点让大家喜爱的历史论著。他对中国史学事业的前景充满了无限的期望。

我在《彰往知来——父亲白寿彝的九十一年》中,除了回忆父亲及其家人,同时也在适当的篇幅中叙述了父亲的老师等前辈、同代的好友、同人以及他的学生等后人。他们都是和父亲在一起奋斗过的,他们早已与父亲融成难以分开的整体。但因仅限于我所了解,挂一漏万者肯定还有很多,这是我的最大遗憾,也只好在此深表歉意!我再一次强调: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如果没有与父亲多年共同奋斗的同志和朋友,也就没有我可爱的父亲所开创的史学事业,更没有可敬的父亲所做出的一切。父亲今天的一切,就是他和他的同志们共同努力奋斗创造的一切!这是父亲在生前多次真心实意对我反复讲过的。他希望和同志们继续奋斗下去,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倾其全力。

我和父亲整整一起生活了54个年头。在这些年里,我们共同快乐过,也一起困苦过,但我们绝没有一起懊丧过。要问为什么?因为父亲是一位真正拥有革命胸怀的历史学者。他总是给我带来希望、快乐和启迪。

我时常在想,我真正了解父亲吗?

在父亲去世之后,我开始陆续整理他的遗物,看他写的书籍和文章、工作及生活的老照片、“文革”期间的“思想检查”和“认罪书”、不同时期的奖状和获奖证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种会议的通知书、请柬等等,仿佛才感知父亲过去所做的一切;仿佛才开始懂得一些父亲的所作所为;仿佛才刚刚悟出了一些父亲为人做事的道理,这一切的一切可能就是父亲人生的真正内涵吧。

父亲的一生,几乎横跨了整个20世纪。20世纪是动乱的世纪、惊人的世纪、飞速发展的世纪,更是充满了希望、进步和美好的世纪。这个世纪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壮举,让我们去追寻,去回忆,去思索!

《彰往知来——父亲白寿彝的九十一年》“彰往”了父亲40岁之前,也就是旧中国的“像逐水浮草而居的游牧人一样,携着眷口东西流浪着”的工作和生活情景。“他从启蒙老师那里受到了修齐治平、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中华民族一体的熏陶;目睹祖国河山碎裂、生灵涂炭,于是求知,于是寻找真理,于是在‘嗷嗷八口一蓝衫’的环境中坚信未来,于是不断笔耕、‘舌耕’,于是不但找到了实现自己学术理想的宽阔大道,也找到了把自己的一切和亿万中国人民血肉般联系到一起的人生正途。”这本书也同样“彰往”了父亲40岁之后,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机会学习辩证唯物史观。他在后半个世纪里坚持不懈地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指导史学教学和研究,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新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史学工作者。他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在不断地创新,总是不满足自己已有的成绩,继续学步,奋发进步,用他的话来说是“学步”,是不断“摸索”、“探索”。

父亲故去后,党和国家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和荣誉,称他为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同样是辉煌的一生!作为父亲的儿子,我将这本承载了家人的敬仰与爱的《彰往知来——父亲白寿彝的九十一年》献给父亲生前的好友、同事,献给曾经相识以及不曾相知,又总是在关心着我们的朋友们!我真心地感谢你们!

父亲,您永远活在我的心里。我们也将永远在一起,您的精神永存!

白至德

2007年12月26日于朝阳书屋

后记

《彰往知来——回顾父亲白寿彝的九十一年》是献给我的父亲白寿彝的,是为纪念父亲2009年2月19日诞辰100周年而作。

在《彰往知来——回顾父亲白寿彝的几十一年》的酝酿和编辑过程中,首先得到哥姐们和朋友们的热情支持和帮助。我的二姐白新生尤其如此,其中也融进了她所付出的心血和对我父亲的爱!当然在文中也编入了同志们大量的好文章,因为我的水平有限,有时又作不出更合适的表述,只好袭用了一些作品里的成文。因为本书是回忆录,我对于材料来源和吸收别人的成文都没有注明,只好在此再次歉意,也向同志们表示我衷心的感谢!

在我的编辑工作上,曾得到了我的朋友刘小源、于滨尽心地支持和帮助,在此诚挚地感谢。我还应特别感谢中国工人出版社的同志们,尤其是庞洋、姚远、葛忠雨、张海元等各位,他们为我的这本回忆录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并付诸了具体的行动,他们付出的太多了。我再一次表示由衷地感谢。

《彰往知来——回顾父亲白寿彝的九十一年》在编辑工作上的疏漏和不妥之处,希望能够得到广大读者朋友们的指正和谅解。我再次对曾经支持和帮助过我的所有的同志们、朋友们致敬!

白至德敬笔

2007年6月8日于林萃书屋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古人说:“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在这样漫长的时间内,我越来越明确地感觉到,寿彝同志的心是淳朴的、开朗的、正直的、敦厚的。……作为一个人,一个朋友,寿彝同志是这样子。作为一个学者,他同样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

——季羡林

白寿彝教授是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史学理论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白寿彝教授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是他学术成就的典型代表,是本世纪最大规模的史学著作之一,也是本世纪最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之一。

——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陆善镇

寿彝老友;学海探珠六十秋,银丝赚来半满头;黄牛负轭桑榆路,该罢休时不罢休。

——臧克家

春秋九十载,学术生涯七十年。先生学术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变,关注祖国历史的兴衰,思考民族的未来。

——中国史学会

白寿彝先生作为新时期中国史学界最有影响、最有声望的史学家之一,他的史学思想和学术成就,为中国史学史写下了光彩夺目的新篇章。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我们的史学研究工作在21世纪中,若想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那就必须要求研究工作者除了应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实的研究基础外,还应有史学家的气魄、器识和胸怀。

——白寿彝

自寿彝同志,您主编的二十二卷本《中国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您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未已。对您和您的同事们在史学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就,我表示衷心的祝贺!

——江泽民

清明修史,通史巨著的出版,说明我们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人心思定。

——王兆国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讲,我们的许多前辈的一生都是一本大书。白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一本需要我们认真阅读的一本大书。

——许嘉璐

白寿彝教授作为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长期以来,在教育战线呕心沥血,勤奋耕耘,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白寿彝教授功业卓著,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弟子遍神州”深受教育界人士的崇敬和爱戴。

——陈至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彰往知来(父亲白寿彝的九十一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至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40381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81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