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消失的民族
内容
编辑推荐

苏美尔人、匈奴人、色雷斯人、鲜卑人、阿瓦尔人、维京人、契丹人……这些古代曾经灿烂一时的民族,却在一瞬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它们消失了,却仍对几千年后的我们产生重大影响?请阅读本书,它将为你解说这其中的奥秘。

内容推荐

人类和大自然一样,逃不过优胜劣汰这个基本法则。一个民族的消失,实际上是人类一段记忆的消失,是一段历史的消失。然而,一个民族,不管它的命运如何,只要他曾经存在,就一定具有值得我们追寻的价值。一个消失的民族,它为人类做作出的贡献是不该被后世遗忘的。

然而,人类文明所创造的诸多奇迹,就像一滴水消失在水中上,已经难以找到它的清晰踪迹,但它的伟大却毋庸置疑,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在黑暗的历史隧道里,那消失的民族并没有失去它们对人类进步的影响力,它们用隐身的火光引领着人类,通向更加灿烂的理想王国。

目录

[一]苏美尔人(sumer)3

 ——从天而降的奇伟之谜

[二]匈奴人(Huns)123

——大败欧洲盟军的草原铁血民族

[三]色雷斯人(Thrace)145

——古代欧洲混合型民族集团

[四]印度—雅利安人(Aryan)65

——吠陀文明时期的“高级”存在

[五]奥梅克人(OImecs)77

 ——璀璨的玛雅文化的薪火之源

[六]鲜卑人(sabi)87

——渴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

[七]阿兹特克人(Aztec Empire)1 15

——美洲大陆最早统治中心的主人

[八]阿瓦尔人(AVar)135

——东西方古老民族的混合体

[九]维京人(Viking)145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海盗”之父

[十]契丹人(Kitan)165

—一搏击长空的鹰之族

主要参考文献190

试读章节

两河流域的文明屐痕

苏美尔是一个让人充满疑惑,却又使人充满敬意的民族。他们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神秘出现在西亚两河流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璀璨的文明。

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自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波斯湾,形成了丰沃富饶的两河流域。在两河最狭窄的地方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为美索不达米亚,自亚美尼亚高原至现在的巴格达,属高原地区,产大理石、石灰石、铜、铁、铝和沥青,主要居民是胡里特人和亚述人。南为巴比伦尼亚,从巴格达至波斯湾,西临阿拉伯沙漠,东隔底格里斯河与埃兰(今伊朗的西南部、波斯湾北部)相望。巴比伦尼亚面积虽小,却较北部肥沃,盛产大麦、小麦、黍和椰枣。尼普尔(今伊拉克的希拉城东南)以北,住着操塞姆语的阿卡德人。公元前4000多年时,苏美尔人似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尼普尔以南的干旱土地上。他们个子矮小,身体健壮,穿羊毛短衣,大部分是圆颅直鼻、短颈,光头光面,不留须发,与后来移居苏美尔地区长脸、钩鼻、多须的闪米特人迥然不同。苏美尔人拥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他们创造了最早的城市文明,并发明了>台炼铜技术和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在苏美尔人的影响下,两河流域本地的阿卡德人加入了历史舞台,并先后和苏美尔人并肩建立了阿卡德和乌尔第三王朝两个帝国。苏美尔人燃起的人类第一座文明的灯塔,照亮了方圆2000公里的尼罗河地区的含闪部落、印度河地区的古印度部落、爱琴海地区的印欧部落,依次催生了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

苏美尔文明不断延伸扩展,将北方亚述也带入了两河流域文明圈,但苏美尔人口却在不可控制地不断减少。自公元前2004年,乌尔第三王朝被伊辛和拉尔萨两王朝所取代以后,一批苏美尔城市开始走向衰亡,最后沦为废墟。新迁入两河流域的游牧部落在巴格达附近的巴比伦城建立起古巴比伦王朝,战败南方苏美尔地区的伊辛和拉尔萨王朝一统天下。随着南方的城市被逐渐放弃,苏美尔人也逐渐消亡于巴比伦人之中了。在巴比伦人和亚述人把两河流域文明推到顶峰后,这个地区被伊朗高原上的波斯人征服。像他们的出现一样,苏美尔人又神秘地彻底消失在历史帷幔后,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却流传繁衍,成为全人类的不灭财富。

苏美尔——这个神奇智慧的民族难道真的从天而降?根据考古资料,在苏美尔地区发现的最早遗物属于新石器晚期,而在约6000年前,波斯湾还深入内地,苏美尔地区大部分还是沼泽,不能居住。由此考古学家们推测苏美尔人是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出现在苏美尔地区的。至于他们从何而来,尚无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有关他们的每一种说法都充满了神奇。

来自山地的谜底

每个苏美尔人的城市都有一座名为“齐古拉特”的梯形塔,它看上去如同一层层叠放的砖面,每层都比底下的一层小,以此形成阶梯通向顶端的神殿。有考古学家分析:这种梯形塔是山的象征,通往顶端的阶梯代表着山路。这种对山的熟悉和崇拜说明了他们的祖居地是山区,按照原始的习俗,他们会在山顶奉祀神明,移居到这片平原地区之后,就只有借由人工垒起的山沿袭祖风和纪念家乡。而且,苏美尔人的神与神庙的名称也多与山岳有关联。这似乎也说明了苏美尔人对山特有的感情。所以,有人认为,苏美尔人可能来自底格里斯河以东的山地。因为在乌鲁克发现的陶器与东方山地的古埃兰的陶器有着相似之处,某些最古老的苏美尔城的名称,如苏鲁克帕和泽母比尔的字尾与埃兰人的安山语也有同源痕迹。

而另一种观点却认为苏美尔人来自两河流域北部草原和丘陵地区。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埃尔·欧贝德(乌鲁克附近)和埃里都发现了苏美尔人比乌鲁克时代还要早的居住地。从政治与宗教方面看,欧贝德文化与乌鲁克的苏美尔文化有较大的相似性,但这里出土的陶器与乌鲁克的苏美尔陶器却有着显著的不同,而与两河流域北部草原地带所发现的古代文化遗物有很多相似相通的地方。据此判断苏美尔人带着较原始的物质文明从北部草原来到了欧贝德和埃里都地区并在那里开始建立、拓展苏美尔文化,虽也有道理却仍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来给苏美尔人起源下定论。

还有一种说法则带着更加神秘的色彩。苏美尔的传说中,水神(也叫深渊之神)埃阿是人鱼形的神,它上溯河流游到埃里都,在那里教人建城(埃里都是苏美尔地区最古老的城市),苏美尔城市由此逐渐兴起。部分考古学家认为应该尊重民族自己的传说,并从其中寻找最真实的线索,于是他们根据这个传说提出苏美尔人来自南波斯湾中的第尔蒙岛的观点。

现在这神奇的苏美尔起源之谜又有了新的答案——有很多学者经过研究发现,苏美尔人与遥远的中华有着同源性。并提出了一些似乎让人难以置疑的证据:他们的语言与汉语接近;中华汉字与他们的楔形文字关系密切;西部世界只有苏美尔居住区的现代居民,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人,会出现炎黄子孙独特的婴儿青斑;留下的文字记载称他们为“黑发人”,与当地的其他民族有明显的种族区别;发现的遗骨显示他们比白人略矮、头型略圆;苏美尔人与古代中华人同样使用阴历或者称月历这种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为准则的历法。此外,在习俗、文化等方面也有大量的证据表明苏美尔与中华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些都给考古学家们新的启示,在此基础上他们大胆构想:苏美尔人来自古老的东方。

而这也绝不是真正的谜底,因为它仍然不能解释在那样久远的年代里苏美尔人不可思议的天文学成就:目前发现的苏美尔典籍中记载的神明都和星星有关,而且,在他们留下的图画里出现了原始的原子结构!更让人兴奋也更让人费解的是在苏美尔一首著名的英雄叙事诗中竟然记载了英雄飞天的故事。于是仍然有人坚信着苏美尔人的与众不同,说那是一个从天而降的民族。  

P4-7

序言

在远古,不管是亚洲、非洲还是美洲,整片整片的大陆,好像是为一个个伟大的民族准备的空摇篮。上帝造人,人聚居而产生民族,不同的民族又创造出不同的文化。可以这样说,人类以民族为单位,开始了他漫长的文明之旅。

历史上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灿烂的文化,而文明的兴衰直接指向了民族的荣辱。为何一部分民族历经磨难却能够长盛不衰;而另一部分民族却突然在某个时期停止了发展的脚步,或是分化流失,或是被其他民族兼并融合。从现存的零散的文献和遗迹中,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是导致一个民族衰弱乃至消亡的根本原因。人类和大自然一样,逃不过优胜劣汰这个基本法则。一个民族的消失,实际上是人类一段记忆的消失,是一段历史的消失。然而,一个民族,不管他的命运如何,只要他曾经存在,就一定具有值得我们追寻的价值。一个消失的民族,它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是不该被后世遗忘的。这正是本书想要追踪的主线。  

虽然,人类文明所创造的诸多奇迹,就像一滴水消失在水中,已经难以找到它的清晰踪迹,但它的伟大却毋庸置疑,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在黑暗的历史隧道中,那些消失的民族并没有失去它们对人类进步的影响力,它们用隐身的火光引领着人类,通向更加灿烂的理想王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消失的民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37831
开本 16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18-49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5 0: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