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群贤毕集(周和生藏画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周和生先生的书画藏品均出自近现代艺坛高手。宋玉麟主编的这本《群贤毕集(周和生藏画随笔)》以随笔的形式介绍三十余位前贤画人的画艺与画品,图文并茂完美地展现了诸位艺术家的艺术风貌与生活趣事,并记录了周和生先生不断用艺术拓展生命空间的历程。虽是短小文字,却篇篇精彩。

内容推荐

周和生先生是南京知名书画艺术品收藏家,几十年来与南京及国内诸多书画名家多有交往,收藏涵盖近数十年几乎所有金陵书画名家。宋玉麟主编的这本《群贤毕集(周和生藏画随笔)》不仅呈现作者藏品照片200多幅,还讲述了作者与大量书画名家的交往轶事,所涉书画名家包括林散之、刘海粟、钱松喦、宋文治、亚明、魏紫熙、陈大羽、萧娴、高二适、沙曼翁、赵良翰、李味青等近40位。《群贤毕集(周和生藏画随笔)》书名“群贤毕集”四字为林散之生前题写,封面采用周矩敏画作,封底题字为薛亮,画作为朱新建作品。

目录

序言:我的收藏基因与出书动因

刘海粟:签名画照赠贤弟

余彤甫:南国大地早耕忙

王个簃:书势龙蛇浴翠霞

林散之:激扬文字片言中

林散之:学无止境座右铭

林散之:六尺横披书展标

钱松簃:古洞幽奇名善卷

钱松苗:点点帆影万里流

李剑晨:金手栽培月季开

大山鲁牛:恭贺新禧于东京

萧娴:风流人物看今朝

高二适:回施青春尔许师

费新我:逆生拙奇见精神

沈子丞:老僧蒲团享清梦

许公泽:写出江南雨后山

钱君匐:聊赠江南一枝春

余任天:寥廓江天气象雄

张辛稼:独出机杼绘春色

陆俨少:东风得意好行舟

李味青:游戏数笔写寒香

赵良翰:紫雪垂空香及地

赵良翰:墨叶捧出芙蓉面

赵良翰:梅花清极不知寒

谢稚柳:潇潇双竹报平安

徐邦达:六朝旧事总悠悠

张正吟:有声有色不闲居

陈大羽:刚劲浓艳赋秋色

陈大羽:藏书画以养文气

程千帆:书贵瘦硬方通神

陶一清:万水千山只等闲

魏紫熙:耸天石笋造化功

魏紫熙:归去来兮陶渊明

苏葆桢:玑珠一盘任君尝

沙曼翁:古无忽字□为之

沙曼翁:地名联语漫书之

沙曼翁:和生书斋拜山堂

沙曼翁:清爱梅花苦爱茶

宋文治:松石斋主集画癖

宋文治:四季山水出新意

宋文治:艺苑集锦有雅趣

高马得:洒脱浑似鲁智深

吴□木:秋江帆影映佛光

方济众:塞外驼铃响叮当

柯明:虎兔相逢乘车归

叶矩吾:最爱霜天红叶留

叶矩吾:形神皆似虚谷鱼

亚明:变化莫测巫峡云

亚明:茶客妙写曼生壶

亚明:留得残荷听雨声

亚明:题画记中情意浓

后记:用艺术拓展生命的空间

试读章节

钱松喦:古洞幽奇名善卷

二十世纪末有一天,南京金陵饭店内举办一场书画拍卖会,钱松喦先生一件山水拍品引起笔者注意。此件描绘宜兴名胜善卷洞,但见洞内怪石嶙峋,幽深奇绝;洞外瓦舍石几,古风淳朴;数位游客,赏毕金秋红枫,正信步往洞内探奇览胜……画右款识:“善卷洞。一九五七年十月,钱松喦写。”钤白文印鉴“松岩”一方。

“撩我发眸万象娇,策筇橐笔不辞遥。老夫耄矣掀髯笑,祖国山河抖擞描。”这是钱老表达其晚年创作心情与状态所喷诵的七绝一首。(老人作诗不用“吟”,而用“喷”字表现,他说感情奔放时才会喷出诗来。)一九八四年春日,八十六岁高龄的钱老在宁举办近作展览。承先生厚爱,笔者应邀前往江苏省美术馆观展。后笔者撷取老人诗句,撰写《祖国山河抖擞描——观“钱松苗近作展”》一文,刊于《南京日报》。钱老的个展给笔者留下的深刻印象有两点:一是其山水画作笔新、墨新、构图新,荡漾着时代气息,体现着民族风格,为中国画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立下不朽丰功;二是其描绘家乡景物尤为突出,展品中最大一幅即丈二巨制《太湖伟观》与最小一幅《家乡小景》,无不闪耀着老人眷恋故乡胜迹的真挚情感。而眼前此幅《善卷洞》,不正是钱老故乡之千古奇洞么?

若将山水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中国画创作是一项思想性、技巧性极高的艺术活动,其不仅有赖于画家数十年临池不辍的勤奋实践与勤奋思索,有赖于画家对艺术传统日积月累的承载和对创新年复一年的开拓,也有赖于画家体力、精力、视力以及心境的完美配合。因此,五六十岁是中国画家创作的盛年,早之惧经验不足,晚之恐体力不济,而《善卷洞》正是钱先生盛年佳作之一,也是其当年为筹建江苏省国画院而调入南京后的精心之作。

该件尺幅虽不大,底价却不菲,拍卖会上,笔者手持号牌,一举中的。当时无人争锋的缘故是,钱老此幅画作的拍卖成交价,高约为民间交流价的三倍,买家们觉得我不够冷静,“被深套其中了”。但行家看法与他人不同,事隔不久,时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后为院长)的宋玉麟先生在《扬子晚报》撰文,阐述钱老作品在中国山水画坛的重要地位,提及《善卷洞》拍卖经过,认定钱氏画作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后来收藏热兴起,名家精品书画的价格果然远远超出了一般收藏者的心理预期。

萧平先生对钱老创作特点甚为熟悉,其以诗塘题跋日:“古洞幽奇名善卷。钱松喦先生宜兴人,写宜兴佳胜其趣最真,斯图取细笔石涛,兼具王黄鹤笔意,颇耐玩味。”

钱松喦:点点帆影万里流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是中央电视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该片在直接为广大电视观众展示万里长江壮阔画卷的同时,也间接帮助笔者获得了钱松喦先生《长江万里写其一角》的墨笔小品。

那是一九八四年元旦后的一天,大雪放晴,我随同美术理论家马鸿增先生去看望钱老。席问,笔者言及《话说长江》第二十回《古城南京》中,有他老人家作画的镜头。平时甚爱看此部纪录片的钱老,却没看到这一回,有点惋惜。又因已记不清当时拍摄情景,他便问我是些什么镜头。我介绍了该片在反映钱松喦、林散之等南京文化名人时的解说词,并告诉钱老,屏幕上他手握斗笔,时而审度,时而蘸墨,时而挥毫,正在覆盖于墙面的宣纸上作一幅大画。听到这里,老人似乎对自己的“表演”有些放了心,他说:电视是个大课堂,荧屏上写字作画,相当于教师在示范,学生就是观众中爱好书画的广大青少年。书画家在电视镜头前的表现,是循规蹈矩。还是故弄玄虚,将给青少年带来不同影响。名气越大者,影响越深广。

松喦先生认为:电视上有时表现书画家的镜头不够真实。这大概是为了表现画家创作勤奋吧,有个画家作画时头上脸上竟然出现黄豆大汗珠。绘画是脑力劳动而不是体力劳动,真不知此汗从何而来。有的镜头表现书画家抓起笔就像程咬金挥板斧,出手飞快,以示本领高强,技艺娴熟。据我所知,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写意画家,运笔均较为缓慢。运笔一快,飘、滑、浮、薄,在所难免,这是笔法之大忌。老人说:我讲的这些情况,不是指责哪一位书画家,更不是否定某人作品,而是提供电视摄制人员参考。有的书画家平时并非如此,导演这样安排拍摄也是想制造气氛,但违背艺术规律的任何作品,都将产生不良影响。因为书画属于造型艺术,书画创作本身亦非表演艺术。演员王景愚的哑剧小品《练书法》所讽刺的个别书画家的怪模样,现实生活中是不足为训的。

登高壮观天地问,大江茫茫去不还。钱老言毕,应笔者之请,静下心来作墨笔小品一幅。因当日话题自长江开始,老人下笔即以阔远之法,取长江中下游胜景一段:江矶两块,一立一卧,以其所擅长的折带皴法写就,矶头苍松劲拔,矶下江涛滚滚;彼岸滩头似隐似现,则以老笔淡墨浑擦;鸟瞰式构图所营造出的宽阔江面上,群舸争流,近则可观桅樯矗立,远则只现帆影点点……画幅左侧款识:“长江万里写其一角,以应和生同志雅属。八十五叟,钱松喦。”款下钤白文“松岩”名章一方。画右以闲章压角,印文“生命不息”,既是对长江的礼赞,更是对自己丹青生涯的激励。

萧平先生也应笔者之请,以诗塘为钱老法作题跋曰:“点点帆影万里流。钱松喦先生墨笔小品。”

P24-30

序言

我的收藏基因与出书动因

作家叶永烈在其专著《收藏热》中指出:“收藏家的‘家’字,不仅包含专家的那个‘家’的意思,而且包含家庭的‘家’的意思。因为每一个收藏家,差不多都要得到家庭的支持。”虽然笔者从不敢以收藏家自居,但要言及收藏基因,仍要从我的家庭背景说起。

填写履历表,在“籍贯”栏内,根据上辈嘱咐,笔者填写的是“湖北麻城”。可我的祖父、父亲均在宁出生。“麻城”虽未去过,但我的生命却与“湖北”有关。南京有条细柳巷,巷内有座“湖北会馆”,我就出生在这会馆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会馆被征用,安置新组建的江苏省扬剧团。若干年后笔者故地重游,发现该团团部就设在我童年居室内,这使我倍觉会馆老屋的不凡与温馨,进而产生了对湖北的亲切之感。

笔者少时感觉家境还算殷实。看墙上悬挂的摄于湖北沙市、江苏徐州云龙山等地的老照片上,祖父穿长袍戴礼帽,父亲则一身学生装。听大人说祖父在法院做文职,父亲在无线电洋行当学徒。在物质上,祖父似乎没有刻意玩收藏。据说他曾将前半生积蓄藏在家中我经常摸爬滚打的木地板下,结果不幸被邻人乘修房之机盗走。这也是我们家道一时出现衰落的拐点。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为挽救身患重病的祖母的生命,家中可以变现的家什物品,均被祖父迫不得已而转让……风风雨雨半世纪,现在笔者身边所保留的祖辈使用过的物品,只有大小两件:大者为一彩釉鱼缸,神龙蹈海,内绿外黄;小者是个摆放花瓶的红木底座,刻工精细,造型沉稳。这两件生活用品,自然成了我的家传珍品。闲暇之时,笔者常将它们擦得锃亮,亮光中折射出祖辈早年生活的状态与情趣。

与祖父不同,父亲工作后略有收藏。他的工作是汽车电路修理,与原先所学的无线电专业有点错位,因而父亲一直有学非所用的感叹。感叹之余便行动,从旧货市场淘得一些报废的电子管收音机。从不响到有杂音,再到伴有杂音的广播声响出现,父亲常在这家人不以为意的杂音声中,锤炼技艺,寻找快乐。

发黄的无线电书籍,落满灰尘的电子管收音机……父辈的遗留物品,我没有继承,但我继承了他的“收藏习惯”。而祖辈留传下来的有着传统色彩的什物,无意间为笔者后来的中国书画收藏注入了民族特色的基因。

参观书画拍卖会,笔者常遇到熟悉或陌生、健在或已故藏家的藏品拍卖专场。随着竞价号牌的此起彼落,一位藏家忙碌一生所搜集的丰富藏品,仿佛被风卷残云,顷刻之间落入后续玩家囊中。这种“集如登、散如崩”的现实,正应了《红楼梦》中一句话:“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诚然,人生苦短,物质长存。在中国文物史上,即便皇帝收藏的、钤有“御览”之玺的国宝书画,也难免落得“轻烟散入五侯家”的结局。早在收藏之初,笔者便思考过收藏的性质、意义与目的,并与书画家们讨论。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很难做出标准答案。本书主编,既是画家又是收藏家的宋玉麟先生,对笔者说:“不必考虑那么多。收藏书画,就是你想欣赏,随时可以取出来看,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与能拿出专场拍品的藏家一样,笔者也幸运地赶上书画收藏的黄金时期。自“文革”中至改革开放后,艺术作品的收藏,获得了从“情感交流”、“金钱加友谊”,逐步过渡至“市场运作”的发展机遇。这三个阶段互为补充,使笔者藏品渐趋丰富。  “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先生的这句诗,无意间吻合了广大求画者的愿望。在那个单纯讲究“情感交流”的年代,求者甚众绝非好事。大师们疲于应酬之下,本能产生的拒绝方式则各有不同,其中最具“诗意”的当属林散之老人。老人名声大振之后,对家中莫明其妙的来客甚为不满,吟诗日:“连日人声闹市楼,我家亦复闹咻咻。人来都是无聊客,不是名流与上流。”当他得知来人都是求字的,再吟诗曰:“何处能寻避债台,江南江北费安排。无端学得龙蛇字,惹出人间毁誉来。”避来避去,在劫难逃,复吟诗日:“不学板桥要白银,学他赖账或能行。请君且莫勤追索,待到千秋一律清。”

颇为“悲壮”的诗情,印证出这样一种事实:当年的求画者能够突破老先生身边“闹咻咻”的重围,得其信任,获其墨宝,并抵御住各种诱惑,将墨宝珍藏至今,“想欣赏,随时可以取出来看”,亦非易事。岁月如飞,往事萦怀,即便那些出于各种原因拍出藏品的藏家或其亲属,回忆往昔收藏轶事,也是感慨万分。但笔者以为,同收藏的性质与意义、目的和结局均不重要一样,感慨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感恩!书画巨匠是人类艺术精品的创造者,而收藏家仅为书画作品的临时保管者。作为有幸得到老先生们亲赐墨宝的原始保管者之一,笔者所珍藏的不仅仅是书画作品的本身,同时还珍藏了老先生们一段不能抹去的历史,以及他们曾经付出的情感与艰辛,因而尤其要常怀感恩之心。

这就是《群贤毕集——周和生藏画随笔》的出书动因。

感恩为主线,藏品系依据,内容则无定则。素材为主线服务,观点凭依据阐述,拙稿不求尽如人意,唯愿无愧我心。散之老人为笔者藏品的题词“群贤毕集”,正好用作了书名。而书画家、鉴定家萧平先生为笔者大部分藏品精心以诗塘题跋,则不仅提高了本书的观赏性与可读性,也为笔者行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美在斯,是为序。

后记

用艺术拓展生命的空问

确定写稿主线,埋首砚田耕耘。退休之后,有了空余时间,感恩之举排入实施日程。搬出书画藏品,且读且思,且思且写,再加上饮茶,整个生活状态,完全吻合周矩敏、朱新建二位仁兄在为本书封面封底配图中所描绘出的“雅玩”情景。(“雅玩”二字,系薛亮兄概括并题书。)

肇始阶段,进展颇为顺利,凡有由头、有故事、有桥段的画件,便率先着笔。思考未成熟、研究欠深入、素材不完备的藏品,则容后再说。稿件渐积渐多,工作兴趣自然也浓厚逾甚。

但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过后,掂量着这一沓厚厚的文字稿件,笔者反而觉得距离成书的终极目标,依然十分遥远。缘由何在?一则因为笔者所接触的书画名家,天南地北,数以百计,拙稿看起来已写有不少,但待写的人物与佳作数量更多,何时能杀青,遥遥期无定;二则因为自十九世纪的“九○后”至二十世纪的“六○后”,这些名家少长相隔六七十年,而笔者能力有限,做不到毕其功于一役,以一册薄书的有限内存,妥帖地包容下这跨世纪、跨年齿、跨辈分的艺术洪流。

为了提高效率快出成果,笔者只好因势利导,进行阶段性的技术取舍,从一八九六年出生的刘海粟先生开始,至生于一九二四年的亚明先生结束,先期简介以上三十余位前贤画人的画艺与画品。

思路即出路,做法即办法。现在,手捧这飘散着墨香的样书,回顾一路走来的阴晴雨雪,一连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本人在撰写此书时,因涉及介绍作者作品等,不可避免地使用原作,但仅仅作为介绍评论。因而,除了感激为笔者创作了精美书画的众多前贤之外,还要感激本书主编宋玉麟先生和藏品题跋萧平先生,感激在百忙之中为本书题词志贺的中国美协副主席王明明先生和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先生。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对笔者的帮助与提携,更是对群贤的尊崇与告慰。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帮助辨别画件款识与印鉴的有萧和、罗邦泰、张仪等先生;帮助编务工作的有吴泠、王海平、王造云、史居华、祁箭烽、陶书荣等先生;对咬文嚼字颇有研究的袁春荪先生,校阅了大部分的稿件;书中还选用了多幅前贤或笔者与前贤的合影照片,拍摄这些照片的有朱俊杰、许怀华、徐学楷、高明伦、张旗、蒋逸明、郑坚等先生——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成书之前,部分稿件曾发表在一些报刊之上,在众多师友的关心与督促之下,现又得以辑录出版。因此,还要感谢乐于发表并出版笔者藏画随笔的报刊与古吴轩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感谢他们持久的热情与辛勤的工作;感谢江苏赐百年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本书装帧的精心设计与全彩排版;尤其要感谢阅读过部分篇章或现在正在阅读本书的各位读者,因为大家愿意阅读,笔者的感恩行动才有实际意义。

在进行了阶段性的取舍之后,部分阐述一九二四年以后出生的书画家的稿件本书便未能印出。这样也好,可以留存着做下一部随笔的基本内容,促使笔者继续赏画读画、饮茶笔耕,从而不断地用艺术拓展生命的空间。

癸巳岁尾周和生谨记于金陵拜山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群贤毕集(周和生藏画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玉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4601976
开本 16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48
CIP核字 2013320667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1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