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庄祖鲲博士的学术与职业生涯很不寻常。他是多年在从事工业技术操作和深层的研究之后,才正式进修神学和文化学的。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对话,既有思想的层面,也有个体的深切领悟。当前中国面临的社会、道德之重重危机,可说是促使他书写《契合与转化》这部著作的主因。他尝试提出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并且深信这是一个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会通“空前”的良机。

内容推荐

今天中国社会正面临极大的危机。我们的挑战不仅是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我们最大的挑战乃是文化层面的。因此,当代宗教一文化的研究对我们深具意义,因为这是从一个新的、全方位的角度来探索“文化危机”这个问题,这也是以往中国学者较少涉及的方法。本书就是尝试以“宗教与文化会通”的角度,来研究当代中国文化之更新的问题。

目录

序言

第一章:绪论——宗教与文化更新/1

第二章: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会通/5

 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6

 第二节 佛教在中国本色化的过程与结果/18

 第三节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8

 小结/33

第三章:基督教与欧洲文化的会通/39

 第一节 基督教在欧洲的发展/40

 第二节 希腊、罗马文化对基督教的影响/61

 第三节 基督教对欧洲文化的贡献/66

 小结/69

第四章:宗教与文化的会通——基督教宣教学的反思/75

 第一节 宗教与文化的相互关系/76

 第二节 宗教在文化中的沟通与传达/83

 第三节 宗教在不同文化中“处境化”的探讨/90

 小结/98

第五章:中国文化更新的思考/103

 第一节 当前中国文化的危机与转机/104

 第二节 中国文化更新之路—“创造的转化”/117

 第三节 从基督教观点看“文化更新”/128

 小结/130

第六章: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的回顾与展望/136

 第一节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的回顾/137

 第二节 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146

 第三节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会通的展望/158

 小结/169

主要参考书目/176

试读章节

1.汉朝时代

佛教传人中国,究竟始于何时?史家众说纷纭。譬如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便传说有博士弟子从月氏国使臣口授佛经。然而近代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佛教正式传人中国,应该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相传明帝因梦见佛陀而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在月氏国(即今新疆伊犁河上游一带)遇见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于是邀他们回洛阳,并用白马驼着许多佛经带回中国。永平十一年,明帝为两位印度僧人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称为白马寺。这两位僧人曾翻译了一部分佛经,即今现存的《四十二章经》。但据近代学者考证,现存的《四十二章经》并非出于汉人手笔。

然而由史料来看,后汉桓帝年间(公元158至166年),楚王刘英,崇奉黄老与浮屠(即佛陀)之教,桓帝宫中亦建有黄老及浮屠之寺。到了后汉献帝之世,又有笮融建佛堂,并率众修持颂经法会。以此可见,佛教传人中国,有信史可查至迟是在后汉桓帝时代。其实,佛教传人中国乃是渐进的,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的商人,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一些佛教的事物。至于中国人信仰佛教,大概是到后汉时代才开始。

汉朝末年传人中国的佛教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安息国(在今伊朗境内)系统,另一个是月氏国系统。这些外国僧人的姓氏,均系中国人依据他们祖国的国名而安上去的。因此,安息国的人姓安,大月氏(音“支”)的人姓支,天竺(印度)的人姓竺,康居国的人姓康。至于初期的中国僧人,也随西域来华的僧人而姓。直到道安(公元312—385年)之时,才将中国僧尼姓氏,统一为“释”。

安息系统是小乘学派,以安世高为代表。安世高是安息国太子,在后汉桓帝时到洛阳,在二十多年内,译出三十余部小乘“一切有部”的佛经。月氏系统是大乘学派,以支娄迦谶为代表。他与安世高同时期到洛阳,他也译出十三部十七卷佛经,主要是大乘中观学派的经典,尤其是《般若经》最受注意。他们是中国初期佛教的两大译经师,对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三国时代(公元221—265年)

在魏、吴、蜀三国鼎立的时代,佛教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北方的魏国及南方的吴国,有关蜀国的佛教史料则很少。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魏国佛教可以说是汉代佛教的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僧人来华,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昙柯迦罗及康僧会。

印度僧人昙柯迦罗是在魏废帝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到洛阳,译出《僧祗戒心》,又请印度僧人担任戒师,依戒律规定为中国信徒受戒。这是中国佛教有戒律和受戒之始。当时受戒的有朱士行等人,而朱士行即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和尚,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的汉人,只可惜客死于于阗国(今新疆和田)。

康僧会则祖籍西域,但出生于交址(越南),他在吴国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孙权为他建佛寺。号为建初寺。此为南方有佛寺之始。另一位著名的人物是支谦居士,他祖父是归化中国的大月氏人,他自己则生于中国,因此精通六国语文,是著名的译经大师。他在汉末由魏国避难至吴国,被孙权礼聘为博士,潜心译经,译出《阿弥陀经》、《维摩经》等佛经共四十卷。他们的译文典雅,而且能准确地表达出佛教思想的要义,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贡献很大。

三国时代只有五十多年,从佛教的发展来说,尚属启蒙阶段,因此在思想的建树上,可述者不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许多文人崇尚清谈之风,有名的竹林七贤,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物。他们放浪形骸,隐遁山林,批判礼法不遗余力,又纵论老庄之学。当时儒家的地位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因此人们兴起出世的愿望。佛教于此时传人中国,时机上可算是“乘虚而人”,恰逢其时。然而,正如当代儒家学者韦政通指出,这也是后来的一千多年中,中国文化始终未能脱离出世倾向,甚至日趋衰危的主因。

3.西晋、东晋时代(公元265—420年)

西晋时的佛教活动,仍以译经为主。其中最杰出的译经师乃是竺法护。他长居在敦煌,并曾随师周游西域,通晓西域三十六种语言。他曾译出《般若》、《法华》、《华严》、《涅盘》等经,共约一百五十多部三百余卷经典。对佛教文化的贡献极大,因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

东晋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方为东晋所统治,北方则是由匈奴、鲜卑、羯、氏、羌等族所建立的十六国所管辖。这些北方的统治者,多数来自西域,同时他们也想利用佛教来巩固其政权,并与以儒道为主流思想的汉族相抗衡,因此,他们往往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其中后赵(公元319—352)的石勒石虎,前秦(公元351—394)的符坚等人,更是提倡佛教不遗余力。因此,佛教在中国北方开始盛传。

此段时间,正是儒家势力衰微,而神仙方术的庸俗信仰与老庄思想勃兴的时代,人们对“怪力乱神”的事大感兴趣。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在此时大盛,也与此有关。日本当代佛教思想史权威柳田圣山认为,佛教之所以能强烈地吸引中国人的兴趣,恐怕不纯然是教理的理解问题,而与人们希望长生不老,喜欢探究超自然的能力有直接的关连。佛教首先即以此通俗信仰的形态,生根于中国社会之间的。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大半的高僧都是以译经为主,但也有不少是属于“神通类”的高僧。佛图澄即为其中最出名、影响也最大的一位。佛图澄是龟兹人,他未曾带一卷经典来华,未曾译过一句经文,却以神异称誉一时。他的受业弟子几乎达万人。又有释道安等高徒。因此,他可以算是中国佛教的奠基者。佛图澄于西晋末年到中国,被鲜卑族的石勒石虎父子招迎。后来他就以石氏父子为中心,在华北教化百姓。他的神异据说是包括各类神通,诸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他也以这些神异来化解胡人野蛮的习俗,来推广佛陀的慈悲教诲。因此,外来的佛教能立足于中国社会,在很多方面,都有赖佛图澄的神异。

道安(公元312—385)是佛图澄最著名的弟子,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大思想家。他不通梵文,却写了不少佛经的注释书。他还编集译经目录,为僧尼制订行仪,统一僧尼姓氏,使佛教完成组织化的教团。对佛教的发展,贡献很大。道安的弟子很多,但以庐山的慧远(公元334—417)最著名。他成立教团于江西庐山中,是东晋的佛学中心。

东晋之世,除了道安及慧远,还有法显及鸠摩罗什(公元344—413)最为著名。法显西行求法,而且对中国文化有大贡献。鸠摩罗什则是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被前秦符坚迎来中国。他在十二年间,译出了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佛经,其中包括《般若经》、《维摩经》、《无量寿经》、《大智度论》等重要经典。直至今日,许多佛经诵本,仍采用鸠摩罗什的译本。他的弟子中,有号称“关内四圣”的僧肇、僧■、道生和道融四位杰出的弟子。P6-9

序言

庄祖鲲博士的学术与职业生涯很不寻常。他是多年在从事工业技术操作和深层的研究之后,才正式进修神学和文化学的。过去十多年来,他除了全职参与教会的牧养与教导工作之外,还特别对中国知识分子在真理上的追求与探索深表关怀。

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对话,既有思想的层面,也有个体的深切领悟。当前中国面临的社会、道德之重重危机,可说是促使他书写《契合与转化》这部著作的主因。他尝试提出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并且深信这是一个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会通“空前”的良机。

我诚恳地推荐这部富有创见的著作给所有关注中国“精神文明”的朋友们。

书评(媒体评论)

庄祖鲲博士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对话,既有思想的层面,也有个体的深切领悟。当前中国面临的社会、道德之重重危机,可说是促使他书写《契合与转化》这部著作的主因。他尝试提出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并且深信这是一个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会通“空前”的良机。

我诚恳地推荐这部富有创见的著作给所有关注中国“精神文明”的朋友们。

——钟志邦博士 中国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庄祖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41049
开本 16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79.2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0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8: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