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中生读论语
内容
编辑推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的经典,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论语》涉及到求学悟道、礼乐规范、治国安民、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但都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规范服务的。

本书选编了120多段《论语》语录,按大致内容编成《求学悟道》、《修身养性》、《人际交往》、《公务方略》四章供学生学习。

内容推荐

本书选编了120多段《论语》语录,按大致内容编成“求学悟道”、“修身养性”、“人际交往”、“公务方略”四章供学生学习。本书除采用一般典籍选本的注释、翻译的基本体例外,还在每章的前面用简要的主题词对本章的内容进行点睛式的概括,对各段语录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了精要的评点,又在各段之后以“名言对接”的形式补充中外格言各一段,使《论语》的思想精髓与全人类的精神宝库有机地融为一体。

目录

第一章 求学悟道

 一、内容点睛

 二、原文导读

原文1:性近习远

原文2:朝闻夕死

原文3:有教无类

原文4:学而知之

原文5:学而时习之

原文6:学而不及,犹恐失之

原文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原文8:一以贯之

原文9:温故知新

原文10:善人之道

原文11:日知所亡

原文12:敏事慎言

原文13:敏以求之

原文14:既学又思

原文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原文16:子入太庙,每事问

原文17:三人行,必有我师

原文18: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原文19:以能问于不能

原文20:不耻下问

原文21:温良恭俭让

原文22:知之好之乐之

原文23:十有五而志于学

原文2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原文25:举一反三

原文26:文行忠信

原文27:逝者如斯夫

原文28:后生可畏

原文29:可与共学

原文30:颜回好学

原文31:授之以政

 三、资料连锁

篇1:胡适的三味“药”

篇2:“做一粒健康的种子”

篇3:养浩然正气,成栋梁之材

篇4:数学家陈永川的五个“最”

篇5:“山里娃”站到世界科技的前沿

篇6:26岁的外交官——胡毅

篇7:徐津阳单腿踏出成功路

篇8:状元的秘诀59

篇9:不乱花一分钱,不浪费一分钟

 四、问题探究

第二章 修身养性

 一、内容点睛

 二、原文导读

原文1:匹夫不可夺志也

原文2:岁寒知松柏

原文3: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

原文4:骄吝败身

原文5:宁固勿奢

原文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原文7:泰而不骄

原文8:耻其言而过其行

原文9:刚毅木讷

原文10:士不怀居

原文11:文质彬彬

原文12:小不忍则乱大谋

原文13:人之生也直

原文14:贫而乐,富而好礼

原文15:贤哉,回也!

原文16:富与贵,贫与贱

原文17: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18: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原文1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原文20:不患无位

原文21:患得患失

原文2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原文23:君子有九思

原文24:君子有三变

原文25:见贤思齐

原文26:见善如不及

原文2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原文28:君子之过

原文29:以约失之者鲜矣

原文30:浮云之富

原文31: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原文32:过犹不及

原文33:行已有耻

原文34:君子有三戒

原文35:子问公叔文子

原文36:君子有三畏

原文37:子路问成人

 三、资料连锁

篇1:总书记语重心长诲学子

篇2:科学家霍金谈命运

篇3:大陆首富陈天桥的座右铭

篇4:好人王选.能人王选

篇5:寒梅傲雪溢芳香

篇6:爱心越分越多

篇7:身罹患难,爱心不改

篇8:“贪官没学好法律”是伪命题

篇9:见得不思义,悔之已晚矣——一个死刑犯的忏悔

篇10:打假当用“重典”

篇11:大学生在“饥饿”中学节俭

篇12:千里送馄饨,是爱还是害?

篇13:警惕!大学生犯罪逐年增多

篇14:虚假“跳楼甩卖”营销违法

 四、问题探究

第三章 人际交往

 一、内容点睛

 二、原文导读

原文1:以友辅仁

原文2:患其不能

原文3:四海之内皆兄弟

原文4:德不孤,必有邻

原文5:各言尔志

原文6:君子和而不同

原文7:君子周而不比

原文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原文9: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原文10:好谋而成

原文11:君子成人之美

原文12:立人与达人

原文13: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14:入孝出悌,爱众亲仁

原文15:贤贤易色

原文16:无友不如己者

原文17:子游问孝

原文18:乡人饮酒

原文1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20:仲弓问仁

原文2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文22:樊迟问仁

原文23:君子易事而难说

原文24: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原文2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原文26:子张问仁

原文27:君子有恶

原文28:门人问交

 三、资料连锁

篇1:士穷乃见节义

篇2:吴天祥的朋友

篇3:领导干部交友拿什么作标准?

篇4:另一种“朋友淘汰律”

篇5:不仅施与“熟人”和“富人”

篇6:贫困大学生:背着父亲上大学

篇7:谦恭忍让成就了张良

篇8:李嘉诚成功全在一个“诚”

篇9:患难见真情

篇10:礼仪交往的一般常识

 四、问题探究

第四章 公务方略

 一、内容点睛

 二、原文导读

原文1:宪问耻

原文2:笃信好学

原文3: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原文4:恭敬惠义

原文5:临大节而不可夺

原文6: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原文7:民无信不立

原文8: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原文9: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原文10:子之不欲,赏之不窃

原文11:政者,正也

原文12:上好礼,民易使

原文13:其身正,不令而行

原文14: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原文15:必使无讼

原文16: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原文17:子路问政

原文18: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原文19: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原文20:富之,教之

原文21:近者说,远者来

原文22:欲速则不达

原文23:恶之好之,皆必察焉

原文24:乡人皆好之

原文2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文2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27: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原文28: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原文29:礼之用,和为贵

原文30:知命,知礼,知言

原文31: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原文32:何为则民服

原文33:道千乘之国

 三、资料连锁

篇1:人事部关于印发《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的通知

篇2:中央发出关于开展向牛玉儒学习活动的决定

篇3:徐海东的境界

篇4:李瑞环的哲学人生

篇5:成功人士的20个优良习惯

篇6:吕日周同志从政思考录

篇7:“天下第一村”的四点启示

篇8:李正华的“铁石心肠”

篇9:会当凌绝顶

四、问题探究

后记

试读章节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刚生下来,其本性是相近的,由于各自的努力程度不同才使人们拉开了差距。”

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曾经说过: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懒惰;灾荒年成,少年子弟多半强暴。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天性不好,而是缺乏教育的缘故。孟子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不良习性,扩充人的善良天陸,并能增加入的知识、提高人的技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材。

荀子也在《劝学篇》中说:“学不可以已”,并且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强调了学习改变人生的道理,明确指出: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君子,天性与其他人并没有两样(“君子生非异也”),他们的成功,仅仅在于学习。倘若说人生犹如飞鸟的翅膀,那么,学习则是广袤的天空。只有在学习的天空下,人生的翅膀才能飞出最美的弧线,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据《晋书·周处传》记载:晋代人周处,暴虐无道,成为危害乡里的社会公害。乡里人的批评和教育,使他受到极大的震撼,当他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之后,马上改过,并不断学习,修身养性,最终成为造福于民、受社会欢迎和尊重的人。同是一个天陸相同的周处,前后却判若两人,这充分说明了“性相近,习相远”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的开篇语,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起源于《论语》的这两句话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实践证明:一个人爱学习,这个人就会自强不息;一个民族爱学习,这个民族就会兴旺发达。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追求到了知识和真理,就是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

俄国自然科学的奠基人罗蒙诺索夫曾经也说过类似的话:“现在我怕的不是艰苦严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学习和认识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

古今中外的文化科学伟人们,都把生命的价值与追求真理、探索知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生命的价值观就是他们的非凡之处。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朝闻夕死的强烈求知欲,他就会自觉地、主动地去追求真理、学习知识,他就是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价值的人。

这使我们联想到2006年高考语文的全国卷Ⅰ,其作文的背景材料是: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这时,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想学鹰抓羊,但由于能力不够,结果反被牧羊人抓到了。

试卷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800字的作文。一般的考生都在作文里批评乌鸦自不量力、好高骛远;但有创意的考生“反弹琵琶”,将乌鸦与麻雀、鹦鹉对比,认为:乌鸦为了学习本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种为学习而献身的精神难道不比那些毫无大志,靠偷嘴过活的麻雀,那些没有灵魂、靠学舌的乖巧换取主人施舍的鹦鹉和八哥要强百倍吗?学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乌鸦的学习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其深邃的思考和创新的立意理所当然地使高考作文获得了高分。

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

阴文

孔子说:“对任何人都实行教育,而不分智和愚,富和贫,贵和贱。”

孔子认为,接受教育是每一个人不可剥夺的神圣权利。教育从来就不是少数君子的精神奢侈品,而是民众的生活向导,是所有人生活的规范系统。因此,在他的三千弟子中,既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像颜路、颜渊父子等等是穷人,子贡等是富人;仲弓、伯牛、子张等是贱人,而孟懿子、南宫敬叔是贵族之子。孔子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诲人不倦,这种伟大无私的精神堪称古今中外一切教育工作者的表率。

在倡导全民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牢记“有教无类”的格言,把爱心献给每一个学生。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有一句名言:“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有人在高先生的这句话之后,加续了这样的内容:“爱优生是人,爱优生同时更爱后进生则是神。”这些,都直接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

另外,从孔子的教育实践看,“有教无类”中的“类”,不仅指教育对象,而且指教育途径和方法。他教育学生,不守成规,不拘传统,遇物而教,生动活泼。在他的教学实践中,既有严肃中肯的教诲,又有教学相长的对话;既有引经据典的论述,又有通俗贴切的比喻;既有引而不发的点拨,又有现身说法的交流;既有全神贯注的课堂教学,又有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要说“素质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实践已经为我们开了先河。

原文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下来天资就很聪明的人,是上等;通过学习变得聪明的是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学习,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这样的百姓就是下等了。”

以对待学习的不同态度,将人分为四个层次,号召人们主动学习,通过学习使得自身变得聪明能干。孔子在这里还批评了那种不爱学习、不思进取、听天由命的处世哲学和疏懒怠惰的劣质人性。

大家知道,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幼年并不是“生而知之”、天资聪明的“神童”,相反,有时还显得愚钝,小学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但他牢记“勤能补拙”的古训,长期刻苦努力,终于成为我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诸多领域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关于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华罗庚一生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由于他在科学研究史上的卓越成就,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载人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

华罗庚的成功,为我们树立了“勤能补拙”、“学而知之”的光辉榜样。P1-7

序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的经典,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

根据文字学家的考证,“儒”字兼有象形、形声、会意三个方面的特点。说它是象形字,是说“儒”的甲骨体画的就是一个人在沐浴濡身,表示修养身心,洁身自好;说它是形声字,是说”儒”从“人”取意,“需”表示近似的读音;说它是会意字,是因为“儒”的左偏旁“人”表示“人类”,右偏旁“需”表示“需要”,合起来的意思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论语》涉及到求学悟道、礼乐规范、治国安民、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但都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规范服务的。

谈到学习,孔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生和命运,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靠个人后天的努力。围绕学习,孔子对学习的态度、方法、心情等提出了一系列的经典理论。

谈到人际交往,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极力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号召人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惩恶扬善,助人为乐,明辨善恶,多交益友。

谈到思想修养,孔子首先主张人应该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人生目标,要追求真理,清心寡欲,仗义疏财,勤俭节约,廉洁自律。

谈到为政治国,孔子用“正”解释“政”。他认为,所谓“政”,就是正义、正气、正派、公正、中正、正大光明。他十分重视执政者的德行和操守。他关心民生疾苦,反对繁政扰民,主张爱民、富民的仁政之道……

《论语》的思想内容、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都早已融进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论语》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润,对民族美德的基本定位,无论怎么高度评价,都是不过分的。古往今来,一直流传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并非虚张、夸饰之词。

当然,《论语》中也存在一些封建的糟粕,比如政治上的复古倾向和人格上的等级观念,以及过于内敛的修身主张等,但是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的种子刚刚萌芽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了如此超凡的生命智慧和高洁的道德情操,这足以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

《论语》不仅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而且语言文字规范典雅。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举一反三”、”不耻下问”等词语,精炼生动,深入浅出,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活力与价值。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朝鲜和日本,日本的《大宝令》还指定《论语》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论语》翻译成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为传播。如今,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相继建立了孔子学院。世界一大批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人类要在新世纪生存和发展下去,要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些事实说明:孔子的思想在当今世界具有很多值得发掘的思想价值。因此,我们可以说:《论语》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特别是在全国上下践行“八荣八耻”,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论语》可以帮助我们对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启发性思考。

2000年,国家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对高中生第一次明确具体地指定了课外必读书目,《论语》被定为首选篇目。为了提升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补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我校华元林老师在语文教研组的大力支持下,结合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实际,精心编写了这本名为《高中生读<论语>》的校本课程。

本书选编了120多段《论语》语录,按大致内容编成《求学悟道》、《修身养性》、《人际交往》、《公务方略》四章供学生学习。本书除采用一般典籍选本的注释、翻译的基本体例外,还在每章的前面用简要的主题词对本章的内容进行点睛式的概括,对各段语录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精要的评点,又在各段之后以“名言对接”的形式补充中外格言各一段,使《论语》的思想精髓与全人类的精神宝库有机地融为一体。著者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原文为根基,通过“资料连锁”,补充了若干辅助性的阅读资料。同时又拟制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讨论题,附在每章的后面,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习的效果。

学习经典既要探本求源,更要开拓创新。本书在注释、译评中,多有著者的独见。比如“学而时习之”,传统的观点是将“习”理解为“温习”,而本书则根据字源理论,用“鸟数飞”的本义解释“习”,将“习”理解为“调动自我潜能的刻苦实践”,从而给”学而时习之”的理解注入了崭新的意义。又比如,对“无友不如己者”一句,按照传统是将“不如”理解为“赶不上”,据此认为孔子不主张结交各方面赶不上自己的人,进而认为孔子的交友主张有攀高结贵之嫌。但这种理解与孔子“君子周而不比”、“泛爱众”等一贯主张是矛盾的。本书一反传统,将“不如”理解为“不像”,意思是:孔子不主张和那些与自己不能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这样理解,于情于理都比原来妥帖。还比如,对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名言的理解,一般人都拘守在意志品质这个层面上,而本书的作者却宕开一层,认为,孔子以松柏为喻,不仅强调了人的意志品质,而且重视了人的身心健康。这些见解,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无牵强附会之嫌,有耳目一新之感。

由于《论语》博大精深,读者见仁见智,所以,历来对《论语》文句的注释和理解多有歧义。在不关紧要的地方,著者没有去进行经院式的旁征博引,深挖细找,而是在有利于教学的前提下,采取了从众从新的原则。

著者华元林老师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湖北省著名特级教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现为我校名誉校长。他从教近40年,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长期以来,学生都这样评价华老师的教学:听华老师的课,不仅是知识的获取,而且是人生的感悟和艺术的享受。事实证明: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高中生读<论语>》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但是,编写校本课程是一件新事物,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会有一个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弘扬创新的精神,认真学习,并大胆质疑,与老师一起,进一步完善《高中生读<论语>》这一门校本课程。同时,敬请专家和同行及时赐教,从而使《高中生读<论语>》不仅成为特色鲜明的现行校本教材,而且成为我们的高中生一辈子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后记

为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开设各种类型的校本课程。能不能开设校本课程,开设什么样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是否能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些,都直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特色和教学水平。

我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在行将退出讲台的时候,遵循学校的安排,承担起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接受了人生的又一次挑战。教学教学,先教后学,经过两年的摸索和探讨,我所开的校本课程——《高中生读(论语)》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和好评。这进一步增加了我的信心和力量。

我对“校本”中的“本”字是这样理解的:

其一,浇树要浇根,教人要教心。校本课程应该永远立足于提高学生的人格素质这个“本”。

其二,校本课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欢迎不欢迎、拥护不拥护、受益不受益作为权衡教学的尺度。

其三,校本应该有一校的本色,既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又能用本校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教学,让他们产生“本乡本土”的亲切感觉。

其四,校本校本,师生手中必须有“本”,因此,校本课程的教材建设迫在眉睫。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乐意接受了学校安排的校本课程——《高中生读<论语>》的编写任务。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我边学边教边写,终于形成了目前大家手中的这个本子。

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这样一个感觉:讲课容易,写教案难,而要把教案变成教材更难!难在哪里?难就难在讲课只承当受众听觉的检验,而教材还必须承当受众视觉的检验。讲课出现疏漏,当场一改既可,不留任何痕迹;而教材,白纸黑字,尤得字斟句酌。加上古往今来《论语》的注释读本层出不穷,仁智之见纷繁芜杂,这些,给我的编写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而且手头没有任何校本课程的体例样本可供参阅,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了。每每想到这些,就深深体味到孔子“述而不作”的精深道理。

《诗经》唱到:“嚶其鸣矣,求其友声。”我愿本着孔子“学而不厌”的教诲,请广大听课的同学发扬孔子倡导的敢于质疑的精神,与老师一起共同完善手中的教材。同时,敬请专家和同行纠误补正。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湖北省出版部门、襄樊市教育局、襄樊四中领导和同行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特别要提到的是,崇文书局的朱勇慧女士,对本书的内容、结构和体例等,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此,一并深表诚挚的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中生读论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华元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崇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312312
开本 32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