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跟梁衡学新闻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了更鲜明地突出其新闻理论的生动与实用,本书特别编配了漫画插图,以话说与图解的文本形式来阐释梁衡丰富而深刻的新闻思想。让人们在轻松的阅读中,触摸到新闻最活泼、而又平凡的精髓。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很有趣的新闻读本,没有面孔严肃的说教,即使枯燥的理论也都插上了生动的翅膀,一步步牵引着你,不断缩短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走向那通往新闻圣殿之路。那一刻,你会真正体悟到新闻的精神、阅读的美感与思想的力量。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解读名家成长的读本。在书中透过梁衡的新闻思考,我们能追寻到他成功的足迹——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读四本书。那就是社会、大自然、历史和自己。向社会学,知道怎样在这个舞台上立足、生活;向自然学,感知它的博大壮丽;读历史,借这面镜子理解现实;同时又要时时温习一下自己走过的路,总结经验,好做以后的铺路之石。正是得益于这四本书的熏染,才有了博古通今的梁衡,才成就了一个真心为文、忧心为政、潜心为学的大家。《跟梁衡学新闻》忠实记录了他高远的思想境界。

目录

序言

采访篇

 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2

 采访勇如初生犊,写作巧如绣花妇/4

 在春风中寻找破土的新芽/6

 采访如采药/9

 饥不择食与得寸进尺/11

 “三点一线”采访法/14

 和你笔下的人物同命运/17

 优待之忧/20

 发现新闻的亮点/23

 有钱难买回头问/26

 记者与导演/28

 新闻要打组合拳/31

 巧妇难为无米炊,妙手难写无形文/35

 网·桥·光/38

 第一不都是新闻/42

 读写无定时,见缝就插针/45

 抽象的头脑,理性的眼睛/48

写作篇

 消息要七分肉三分骨/52

 新闻是西瓜,言论是瓜藤/55

 “哇”字牌通讯/57

 “要”字牌言论/60

 内核外延法/63

 拟题先夺势,选材要占先/65

 顺瓜摸藤讲清所以/69

 怎样写党报头条/71

 版图与秤砣/74

 捕捉瞬间/76

 远景与近景/79

 三步基本功——怎样写标题(上)/83

 不能眼大无神——怎样写标题(下)/86

 成竹在胸,摸瓜找藤——新闻怎样说理(上)/88

 层层推出,隐隐传递——新闻怎样说理(下)/93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写通讯(上)/97

 说清问题,说透问题——怎样写通讯(下)/100

 粗食淡饭亦精做/104

 大喝一声,慢慢道来——怎样写评论/106

编辑篇

 七字标准/110

 好栏目是好稿件的专卖店/112

 稿件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政治生命力/115

 编稿要多用刻刀,少用锉刀/117

 办好专刊、专版的“三一公式”/120

 党委机关报要搞好“五个统筹”/123

 勿因小巧失大真/125

 米饭里不要掺沙子/127

 一首画版歌/129

 两种假新闻/132

 盛豆玻璃杯/134

 半夜三更找眼睛/1 36

 笑谈真理又何妨/1 39

 拥军不是男痴女俏/141

 政治人物不应称爷爷/144

 政治新闻的“三难”与“两特”/146

 未成稿时题为梁/149

原理篇

 新闻无学吗/152

 新闻——社会生活中的空气/155

 梁氏新闻定义“五要素”/157

 消息不能散文化(上)/159

 消息不能散文化(下)/163

 消息与通讯之别/167

 变易碎品为耐用品/170

 新闻三态/173

 新闻是块火成岩/175

 新闻是沟通,记者是翻译/178

 评论是报纸的宝塔尖/181

 “事学”与“人学”/184

 写实与求奇/187

 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191

 报纸的信息属性/193

 报纸的政治属性/196

 报纸的文化属性/200

 报纸的商品属性/201

 草色遥看近却无/207

记者篇

 记者这个职业/212

 负责的导游/215

 功夫在诗外/218

 战士·旁观者/221

 记者·政治家/225

 记者的责任与优势/229

 张网待鸟,疏而不漏/232

 全天候的雷达/236

 记者·知识·信息/239

 做一个聪明的记者/241

 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243

 一柱擎天与枝繁叶茂/245

 新闻是“活”的/248

 莫以量多论英雄/252

 记者最大的“绝活”是头条/255

 他是这样成名的/257

 名记者的四条标准/261

 驻站记者四字诀/264

 要做专家型记者/268

 记者要当杂家/270

 最忌讳卖弄/273

梁衡新闻文化学术年表/276

试读章节

在春风中寻找破土的新芽

新闻敏感是所有新闻学教材强调的内容,却少有人能把新闻敏感说透、说具体,于是新闻敏感像天上的云一样,飘忽不定,似可捉摸,又无法言传。梁衡却仅用一句话就形象地点破了新闻敏感的实质:“在春风中寻找破土的草芽。”他说,如果你第一个在春风中发现破土而出的绿意,就已经有了很强的新闻敏感性——

新闻记者的使命就是将社会生活中的新东西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并传播出去。新闻记者每天的活动都是在进行一场求新竞争。但是新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它好比春风吹过田野时,这里那里悄悄拱出的几点草茅。一场大的变革正如季节的更替,冬尽春来,先是隐隐的雷声、习习的和风,而以后才是脚下渐湿的土地,河边变软的柳丝。春来之时先是以一种无形的气息让我们来感觉它。但人们总不能满足于虚缈的感觉,还要寻求和捕捉切实的证据。假如朋友们在早春的黄土地上散步,谁要先发现两三苗破土的草芽那必定能给大家带来一阵由衷的喜悦。

正是凭着敏锐的新闻发现力和捕捉力,梁衡总能在信息河流中发现新闻之鱼。1980年5月14日他发表在《光明日报》第一版的一条科技消息堪称典范。消息题为:《敢于当家发挥才干立志改革解进保自荐任林科所负责人取得显著成绩》。八百字的消息,跌宕起伏,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也说明了怎样打破“铁饭碗”这样一个刚出炉般热气腾腾的新鲜事。梁衡总结说——

这篇稿之所以能获得首届全国林业好新闻奖,并列为140篇获奖作品的第一篇,事后我想主要原因是一个“新”字,在全国林业科技界,最早报道了“自荐”、承包这件新事物。1980年的春天,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过一年多。三中全会标志着共产党和人民在经过十年浩劫的沉痛教训后,开始了一种新的思维,开始了大变革前的思想解放。而在“文革”之乱中被压在最底层的知识分子,要从传统束缚中挣脱出来就更难一些。在大家已经感到这种变革的气息已至,正茫然企盼着具体办法,翘首以待新人物时,解进保这个乡间的技术员却迈着大步勇敢地走了出来。他毅然自荐任职,借款办所,并甘立“军令状”,其敢做敢为的精神,正像刚开始苏醒的黄土地上冒出的第一根草芽。要紧的是作为记者要及时发现,春天的原野眨眼之间就会变成一片绿茵,到那时再喊发现绿草,便毫无意义了——因为夏天都快到了。

获奖只是结果,梁衡感兴趣的且认为更有意思的是这篇稿件的成文过程——

这篇稿子采写于省里召开的一次科技成果颁奖会现场。那天,一千多人的会场里鼓乐齐鸣,正在隆重颁奖,形式毫无新鲜之处。我坐在最后一排空座上翻大会发言的文件,突然一份典型材料吸引了我。我摸出一张缺了角的稿纸,草成这份千把字的新闻稿,又找解进保本人核对了一下,不等散会便向邮局奔去……这篇稿子见报时,我正在外地采访一个蔬菜研究所。那天早晨,我正蛮有诗意地在那个大棚成排、绿苗满地的菜地里散步,突然听见广播里播出这条消息,不但见了报,还选入中央台的新闻节目,我高兴得绕着菜地连走了两圈,看着那一片油油的新绿,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得意。

新闻讲求时效性,因此新闻稿是不可能“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那样写出的作品只可能是旧闻了。这种看似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好稿要怎样才能写出来呢?关键就在于一种精神,一种能在春风中寻找破土而出的草芽的精神。梁衡认为,一个记者如果要能屹立在时代的潮头,练就一身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本领,要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才是个好记者。P6-8

序言

梁衡是新闻界的一个符号,也是少有的通才。文学、政治与新闻,这三个看起来大相径庭的领域,在他那里却息息相通,神奇地变成了一片茂盛的森林。

他是记者、作家、学者、官员。他笑谈真理,境界高远;一手美文,著作等身。天赋、资质、勤奋与执著,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并使他在四个不同的角色之间从容驾驭,转换自如。

人们常说,新闻易碎、新闻无学。梁衡却说,是新闻这个平台成就了自己,源源不断地为他提供了文学与政治的养分。在他眼里,新闻既不浅薄,更非无学,而是一个杂交学科,学在有无中。只要谙熟规律,善于发现,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就能从没有新闻的角落里闯出一片天地。

众所周知,新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样的学科容易陷入两种极端的误区:要么忙于实践而疏于理论,要么干脆闭关去作经院式的抽象研究。梁衡是从最基层的记者,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的。他历任记者、副署长、副总编、教授、博导。在38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先后有着19年的记者、编辑经历和19年的新闻管理及带博士生的经历,这使他成为我国新闻界理论与实践的双坐标。其新闻思想鲜活实用,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

关于新闻入门的指导多如恒河之沙。但像梁衡那样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富有实践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却是少之又少。在他的字典里,没有“玄虚”和“艰深”。在他看来,真理最朴素,不需要金话筒。正因为如。此,梁衡的新闻理论独树一帜。不论是具体的新闻业务,还是宏观的新闻理论,始终能站在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上,层层剥笋、庖丁解牛——谈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讲实务,生动亲切,可学可用。

当梁衡在不惑之年告别记者生涯时,曾在黄河边这样默想——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读四本书。那就是社会、大自然、历史和自己。向社会学,知道怎样在这个舞台上立足、生活;向自然学,感知它的美感;读历史,借这面镜子理解现实;同时又要时时温习一下自己走过的路,总结经验,好做以后的铺路之石。

正是得益于这四本书的熏染,才有了博古通今的梁衡,才成就了一个真心为文、忧心为政、潜心为学的大家。国学传统向来是学而求深,艺而求精,道而求悟。这在梁衡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通”与“博”恰恰吻合了新闻“杂”的特点。正是这种“通”与“博”,使梁衡的新闻思想与众不同:研究新闻,而不局限于新闻;探索学理,却从不空谈概念,展现出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新颖独到的角度。

大家的意义,不仅在于告知人们如何成功,更在于树立一个现实的楷模,示范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新闻界的典范,梁衡除了能给予我们具体的实践和理论指导外,更重要的是启迪我们如何观察思考,如何借新闻这棵大树的浓荫,培育自己的事业,绽放自己的理想之花。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或许是跟梁衡学新闻的更大收获,也是我们编著这本书的出发点。

为了更充分地展现梁衡笑谈真理的幽默与从容,更鲜明地突出其新闻理论的生动与实用,我们在编著本书时,特别配以漫画插图,以话说与图解的文本形式来阐释梁衡丰富而深刻的新闻思想。让大家在轻松的阅读中,见到一个谈笑风生的梁衡,触摸到新闻最活泼、真实而又平凡的精髓。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很有趣的新闻读本,没有面孔严肃的说教,即使枯燥的理论也都插上了生动的翅膀,一步步牵引着你,不断缩短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走向那通往新闻圣殿之路。那一刻,你会真正体悟到新闻的精神、阅读的美感与思想的力量。

编者

2007年7月6日

书评(媒体评论)

梁衡同志是我国新闻界一位具有卓越成就的“多面手”。他不仅在新闻、通讯、评论写作和新闻研究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在散文写作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这一切在这本书里都有反映。

原《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范敬宜

七八年前梁衡就和我说过,想为青年记者、通讯员写一本《实践新闻学》,但他一直没有时间来完成 。现在,由他的学生整理的这本以他为例的活教材,倒让人们看到一本原生态的《梁衡实践新闻学》。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徐泓

这是一本新闻书,但又不全是。文学、艺术、政治与历史,你都能从中找到它们的踪影。它打破了新闻的疆域,即使不懂新闻的人也能采摘到鲜美的花朵。正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各有收获与惊喜。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撒贝宁

两年前,作者在我们杂志开办了一个《跟梁衡学新闻》专栏,没有想到很受读者的欢迎,一发而不可收。现在把它结集成书,这对于许多新闻爱好者、许多“梁迷”来说,可谓一大快事。

《新闻与写作》主编 郭洪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跟梁衡学新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岩//丁洪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65811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7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0-4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1 14: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