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
内容
编辑推荐

如果你是本科毕业,成绩不好不坏,但又怀着对职场美好的憧憬和愿望,那么你就看看本书吧!本书作者深入追踪15名本科毕业生求职成功经历,并且书中还包括了本科生求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简历、面试、实习、公务员、专业不对口、人脉资源等等。

本书会是一本让你信心倍增的求职必备指南。

内容推荐

作者卡玛采访了15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本科毕业生,他们都是一些普通学校、普通专业的普通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求职经历,相同之处是,他们都是有心人,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称心的工作。书中包括了本科生求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简历、面试、实习、公务员、专业不对口、人脉资源等等。书中的另一大亮点是,作者就这些有代表性的问题采访了相关的人力资源部门,以及一些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从招聘方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他们的回答会令人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目录

简历篇 成也简历,败也简历

一份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简历至关重要

一个高起点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清晰了解自己的能力并相信自己,坚持找到一份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

专家访谈

没有最好的简历,只有最合适的简历

受访者:北京掌中无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丘文娟女士

实习篇 实习,是一个完善自我的过程

尽早开始实习

把实习当作一个锻炼、完善自我的机会

踏踏实实做事情是最重要的

专家访谈

实习生在心态上要尽快完成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

受访者:北京方正国际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王梓妍女士

面试篇 让面试成为一种享受

从进大学开始,就要有为将来求职做准备的意识

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司

面试时注意细节

专家访谈

我们喜欢的是正常人,而不是超人

受访者:英泰国际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史枫蔚女士

专业篇 别让专业成为束缚

尽早确立求职目标

别让专业成为求职的束缚

在未被淘汰之前,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你也要尽百分之一百二的努力

专家访谈

自己喜欢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

受访者:IBM大中华区人力资源部总监郭希文女士

基础篇 第一份工作是你的基础

第一份工作相当重要

尽早确立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

不要轻率、频繁地跳槽

静专家访谈

慎重选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受访者:宝洁北京市技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郑云端先生

准备篇 求职是一个长期准备的过程

大一时就要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详尽的规划

大学时尽可能多犯错误

尽早为求职做准备

专家访谈

不打无准备之仗

受访者: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欧阳沁先生

优势篇 总有一份工作是适合你的

做自己擅长的事

自信来源于自知

认准的事,坚持不动摇

专家访谈

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受访者:北大方正研究院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庞和小姐

勇气篇 勇气是我最大的优势

女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各种诱惑,在诱惑面前一定要把握住自己

刚毕业的学生,其实各方面的条件都差不多,最后胜出的人也许仅仅是多了一些勇气

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其实许多的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专家访谈

最好的心态就是平常心

受访者:全球职业规划师王占军先生

人脉篇 那些陌生的人,帮我推开梦想的门

不要对陌生人冷淡,他们也许是乔装打扮的天使

不放过任何可以认识人的机会

永远展示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让别人对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专专家访谈

我们非常喜欢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吸纳人才

受访者:百合网人力资源部经理陈爱想女士

公务员篇我就是喜欢做公务员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公务员的

永远给自己最大的希望

专家访谈

不要盲目选择报考公务员

受访者:新天地公务员研究院咨询师向静小姐

国企篇 国企和你们想像的不一样

尽可能去了解真实的国企是什么样的

正确认识国企和外企的差异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专家访谈

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尤其要明确

受访者:民航华东空管局人力资源部总监助理辛海浪先生

自考篇 自考生也能找到好工作

外企更适合自考生

考取专业所需的资格证书,会让求职更有优势

写简历时,将工作经历写在第一栏,学历背景写在第二栏

专家访谈

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

受访者:北大青鸟集团人力资源经理高群女士

海归篇 没想到海归的工作也挺难找

在国外的工作经历可以大大提高回国发展的竞争力

对自己回国后的工作不要期望值过高

求职过程中不要一味强调自己的海归身份,而是用素质能力说话

专家访谈

“海归”要放低身段

受访者:资深媒体人、海归研究学者陈海先生

行业篇 360行以外也有好工作

职业是人创造出来的

愿意接受挑战和承担风险

不要盲目从事新兴职业

专家访谈

大学生要有一切归零的心态

受访者:奥普逊(北京)顾问有限公司入力资源部经理庞勇先生

创业篇 创业是快乐的

对创业有正确的认识,10万块钱可以创业,1万块钱也可以创业

创业最好先从传统行业做起

创业需要有一个好的心态

专家访谈

创业尤其需要有一个好的心态

受访者:北京大学学生创业中心主任助理段超先生

后记 我已全力以赴

试读章节

成也简历,败也简历

求职者档案:

王建平,男,23岁,四川巴中人,2006年6月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2006年6月进入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

我们快毕业的时候,同学之间都在相互传,说什么今年的就业形势不乐观啊什么的,一时间人心惶惶,但是我当时的心态还好,因为我们这个专业还是不错的,不担心找不到工作,担心的是找不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我当时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去外企,因为外企除了待遇比较好以外,还有出国的机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最重要的是可以和世界一流的工程师共事,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是3月份,我有点像无头苍蝇似的,哪儿招人就往哪儿跑,像工体啊,农展馆啊,我都去过。后来我发现根本就没什么用,因为人才市场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职位不好,第二是人太多,你的简历投出去就被淹没了,事实上好多公司去人才市场,并不是为了招人,而是为了宣传自己的公司。

后来我都是在网上找招聘信息,上得最多的是智联招聘网,发现合适的工作,就投一份简历。陆陆续续也接到一些公司的面试通知,但是都不是我所期待的那种大公司,我的面试成绩都不错,大部分公司都给我发来了录用通知,可是我自己很不满意。

那时候已经是5月份了,身边的同学大部分都已经确定了工作单位,天天都听到谁谁找到了一个月薪8000的工作这样的消息,只有我的去处没有着落,我真的有些慌了。父母打电话来,总要问起工作的事情,虽然他们都安慰、鼓励我:“别着急,爸爸妈妈都相信你。”但是我能够感觉到他们内心对此是非常焦虑的,他们越是这样,我就越是感到压力,这种压力让我产生了逃避的念头,那段日子我经常躲在宿舍里玩电脑游戏,也经常一个人在深夜的操场上游荡,孤魂野鬼一样。

当时我面临这样一个选择:要么去一家自己不满意的公司,先解决就业问题;要么继续等待、寻找,坚持等到一家自己满意的公司。老师们也开始劝我,说什么先就业后择业啊,那个时候心里也开始怀疑自己,自己也许真的没有自以为的那么好。我冷静、客观地分析了一下,将自己和那些已经找到不错工作的同学作了一下比较,认为自己和他们并没有什么差距,甚至在有些技术方面我是比他们强的,分析之后,我决定还是应该再坚持一下——毕竟起点还是很重要的。

我开始找原因,但是一点儿头绪也没有。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看见了一位求职成功的同学的简历,他的简历非常简洁明了,做过什么一目了然,我恍然大悟:问题就出在简历上。事实上我从大三开始就出去做兼职,实际工作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但是这一点在我的简历上并没有清晰的体现,我只是简单地说一下: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我做过什么项目。很笼统,而且条理不够清晰。要知道用人单位筛选简历的时候,都是很快地扫一下,在这匆匆一瞥里,他如果不能从你的简历上看到一些他所需要的信息,那么你也就失去了一个面试的机会。

我开始着手修改自己的简历,我发现修改简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一开始我总以为自己没有什么好说的,人就是这样,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比如一种技术,你掌握了以后,或者一个项目,你完成了以后,就会觉得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值得写在简历上,可是没准你所掌握的这种技术正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后来还是我的一个同学帮我理了理,这一理发现其实这两年我还真的做了四五个项目。我将自己所做的项目,以及自己在这个项目中所承担的具体工作、所涉及的技术,一条一条全部列出来,每一条都不超过20个字,有很多关键的专业名词。事实证明,后来摩托罗拉的面试官决定给我参加面试的机会,就是因为他们在我的简历上看到我提到会使用一种软件代码管理的工具,他们很高兴:“啊,他懂这个,我们正需要这个。”

大概反反复复经过了三四次修改之后,简历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效果非常明显——一些以前我投过简历但没有搭理我的公司都纷纷向我抛来了橄榄枝,比如爱立信和摩托罗拉。

在爱立信的笔试我的成绩是非常靠前的,但是面试失败了,我认真反省了一下,觉得面试失败的原因就是一个问题没有答好。当时面试官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有得到这份工作,你会怎么样?”我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回事,没经过大脑就说:“没关系,我想我能够平静面对。”事后想想这个回答真够愚蠢的,因为这样显得我很无所谓,谁会招一个不珍惜自己职位的员工呢?其实最好的回答是:“我想我会非常遗憾和难过,因为我真的很喜欢这份工作。”找工作就是这样,也许你的各方面已接近完美,但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能使你全军覆没。

摩托罗拉的三轮面试是在一天里完成的。第一轮很简单,主要是通过简历看看我有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这方面我没什么问题,因为上大三的时候,我就开始觉得死读书没什么意思,也没什么挑战性,想到社会上去看看,当然也是想挣些钱吧,所以我就出去做兼职了,当时也没有想那么多,但是实际找工作的时候,这一点的确给予了我很大的优势。

我很顺利地就进入了二试。二试是比较关键的一环,我的面试官是两个外国人,一上来就说英语,害得我有些紧张,不过我还是能勉强听懂他们的话,主要就是问我一些技术问题,问得非常细非常专业,或许有过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吧,这些问题基本上也没有难倒我。三试是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的。

三试之后,我的感觉并不是太好,主要是三试时的那个面试官太厉害了,问的许多问题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比如他问我:“如果你来我们公司,你觉得你能给我们创造什么价值?”我想了想,我哪知道能给他们创造什么价值啊,所以我说:“事实上我现在还不知道,我只有等加入你们公司以后才知道。”当时人家让我回家等通知,我等了一个星期,就有些沉不住气了,每一分钟对于我都是煎熬,当时真的是急了,因为当时已经是6月份了,如果再找不到工作,我也得离开学校了。我就打电话给摩托罗拉的人力资源部询问结果,人家让我再等等。过了两天,我又一次打电话过去,对方问了我的名字以后,让我等一下,说帮我查一下。当时我真的非常紧张,有一瞬间失败的预感已经非常强烈,可是我听到了这样的声音:“王先生,你被录用了,非常高兴你能加入摩托罗拉!”天哪,我真的太开心了,从小到大都未有过的开心,在心里压了快半年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了。我立即打电话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父母,又打电话约朋友出去吃饭,我太开心了!

回顾自己的求职历程,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我在最怀疑自己的时候没有随随便便找个公司就去上班,而是能够冷静下来,客观地分析自己,重新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坚持要等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而希望,往往就藏在人生的拐角处,你只有走过去,你才能看到。P1-P6

序言

最近,卡玛送给我一本书,让我给写序。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工作,但我很愿意为这本书写序。这本书填补了我们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空白。当我在美国读商学院的时候,还没有开学,学校就开始教我们怎样找工作了。但在我们国家的学校里,往往到毕业,不少学校还没有开始教学生怎样面对工作市场。一本书是不能全面解决这个问题的,但却是脚踏实地的第一步,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福音。我希望我毕业的时候有一本这样的书就好了,可惜卡玛晚生了很多年。

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好,有求职者的案例自述,有针对性的经验总结,有用人单位的访谈,可以让求职的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出更全面的结论。

另外,最近很多年轻的朋友问我一些找工作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同学学习成绩不如我,但找到的工作却比我好?” “为什么我觉得很好的工作,进去了却变得这么无聊?”我上一次找工作也就是五年前的事,后来又做了几年老板,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坐在面试桌两边的心情。这些问题让我觉得有必要把我的一些理解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能够找到好工作。我觉得问这个问题就体现了我们教育中一个巨大的问题:过于重视教书,但却忽视了教学生怎样做人,尤其是忽视了教学生一些在社会中健康成长并充分发挥才干所必需的技能。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个问题对一些独生子女来说,就更突出了。比如,有这个问题的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公司招聘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你的成绩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意味着什么?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就很容易理解,对于某些技术性岗位,学习成绩相对更重要一些,而有的岗位就不是那么重要了。但是,如果你进一步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考虑,你会发现,通过面试了解一个人很难,而所毕业的学校和学习成绩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甄别手段。你如果理解了这个问题,那么能否找到一些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比如竞赛奖、一些证书、一些暑期工作经验?当你学会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待找工作的全过程,你的进步会是飞速的,你对这本书里提供的各类建议就有更深的理解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好工作会变得无聊了,则体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你知道你想要什么吗?英语有一个说法: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意思就是说,许愿的时候小心点,因为你的愿望可能变成现实,但那个现实是你真正想要的吗?很多人随大流,出国、加入外企、争夺所谓最好的工作。但是,如果你到大学毕业时,连自己一辈子真正想要什么都没有仔细想过,你怎么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在朝一个正确的方向呢?一个简单的方法看你是否对一个工作感兴趣:找有经验的人,把工作的缺点全列出来,然后把最坏的结果列出来。拿回家,晚上对着这个列表看,假设这就是你得到的结果,如果你仍然不后悔,那么这可能真的是你想做的事情。我可以向你保证的是,你最坏的假设往往比现实还是要好一些。但是你如果真的想做这个事情,能够坚定地面对困难,知难而上,那么度过困难后的结果,比你最好的假设往往也要好不少。

最后再给大家两点建议:一,选公司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选老板。同一类的公司往往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同一个公司内,不同老板的差别是巨大的。公司之间排名差几位对一般的人来说是没有区别的,但你的老板,尤其是直接老板将决定你的发展空间。所以,在最终决定工作之前,最好见一下你的老板。二,把找工作当成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过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过:男人是冤枉大的。孟子也是把“苦其心志”作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首要条件,而身体的吃苦反倒是其次。这对现在的年轻人尤其重要。

钱江

后记

我已全力以赴

很久以前了,曾经在一家电台做过一段时间的节目主持人,所做的节目在年轻人当中非常受欢迎。

有一天,一个男孩子来找我,说是我的听众,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找到工作;想让我帮帮他。也许在他看来,一位小有名气的节目主持人给他介绍一份工作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我很明白地告诉他,很抱歉,我没有这样的能力。他很失望,寒喧几句后即告别离开,他很瘦很高,11月的天气里只穿着一件薄夹克,在大风里缩着身子——那样的背影,将一个初涉世事的男孩子的无助和仿徨表达得清清楚楚,也深深打动我的心。我急于要给他一些安慰,便走上前去,拉住他的胳膊柔声说: “天这么冷,你应该多穿些衣服。”我的温和,让他一直努力伪装的坚强在瞬间瓦解,他的眼圈红了……

之后不久的一天,我上班经过传达室的时候,看见好大一束红玫瑰在静静地等着我,花间的卡片上写着:还记得我吗?那个求你帮助找工作的男孩!只是想告诉你,我岜经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了,这束花是我用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买的。谢谢你的善良,祝你快乐!

我不知道,多年以后,我决定写这样一本书,和我收到的那束红玫瑰有没有关系。

写作这本书的过程,最大的收获是由此结识我的受访者,他们的出色、新锐、开放和阳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相信好工作不是平白无故地掉在他们头上的,也让我一再地感慨:啊,原来我已经老了啊!

在对受访者的选择上,我刻意没有选择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毕业生,这完全是因为我个人的价值取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从不信仰任何名牌和出身,我只信仰踏实的努力、顽强的意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些受访者们,他们的求职经历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希望他们的经历,也能够让那些来自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们多一些自信和勇气。

不过我远远没有预料到的是——这是一份如此艰难和繁琐的工作,尤其是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我的健康状况非常糟糕,经常感到不明原因的剧烈眩晕,那时候我最担心的事情是自己会在受访者面前晕倒,所以每次出门采访前都要为此在内心虔诚祷告。记得有一次,当我克服着阵阵袭来的眩晕做完了一次采访之后,在听录音时却发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所谈的内容一句也没有录上。我的情绪彻底崩溃,那一天,我坐在午后寥落的咖啡店里,趴在桌上哭了整整三个小时。

然而即便是在哭泣的时刻,我内心的信念也没有动摇,那就是:既然我已经决定做这件事,那么不管怎样,我都要完成它。

好的,现在,我终于完成了它,可是我的内心丝毫没有感受到完成一项工作的放松和愉悦,相反我是那么的遗憾,我总是想:如果我的时间再宽裕一些,精力再充沛一些,那么这本书不会像现在这样在我看来存在着许多原本可以避免掉的不足。这遗憾如此真切地纠缠着我,分分秒秒不肯稍离,或许,我唯一能用来安慰自己的理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已全力以赴。

如果我的努力能够给那些求职的大学生们哪怕是一点点的帮助,我会感觉非常值得。

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李凌——如果没有你的信任、鼓励和督促,很可能我已放弃这本书的写作。

感谢钱江先生为本书作序——愿你闪亮的大光头能够给所有阅读这本书的人带来好运。

感谢我亲爱的朋友们:小雨、博阳、李钊、谢露露、华军、雪芹、钱卫、张军——如果没有你们所给予的有力、有效的帮助,我一定哭了不止那一次。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本书的受访者——感谢你们愿意将自己宝贵的求职经历与更多人分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们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作者。

卡玛

书评(媒体评论)

看完这本书,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如果能早点看到这本书,那我一定会有一个更充实更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会更加清晰!

——张鸣,女,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现为某杂志社编辑

2007年10月,我失去了我的第一份工作,又开始重复刚毕业时四处投简历的生活,但我发现自己投出去的简历总是没有回应,当时的感觉非常着急和恐慌,卡玛给我推荐了书中《成也简历,败也简历》这一章,我看了之后立即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了。马上按照书里的建议修改自己的简历,结果,第二天下午我就接到一个通知我去面试的电话!感谢卡玛。

——郭玉梅,女,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某广告公司策划

如果你是本科毕业,成绩不好不坏,但又怀着对职场美好的憧憬和愿望,那么你真该看看本书中那些与我们一样的家伙是如何获得诱人offer的,他们的成功经验并不像考GRE那样惊心动魄,他们只是下手早点,准备多点,听听他们的经验,相信你会有种豁然开朗,前途无限美好的感觉。

——路友青,女,毕业于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现为某网站产品经理

看到这本书,我有一种庆幸的感觉,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对正在求职的大学生有帮助,对我们这些正在大学校园里读书的人更具有意义!

——王松川,男,现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卡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72623
开本 16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7.38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