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大学(附光盘)/随身听名著
内容
编辑推荐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记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时,阿瘳沙带着梦想,背井离乡,去喀山求学。艰苦的生活逼迫他不得不日夜劳碌奔波。在沙俄军队大杂院里,在船上,同下层劳动人民一起,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及思想者们一起,与艰苦的生活做着顽强的抗争。他想尽一切办法读书,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在这所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里,他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最终成长的一个坚定的战士。

内容推荐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三部,完成于1922年。小说描绘了阿列克谢十六岁至二十岁在喀山的生活。他抱着上大学的希望来到喀山,但很快就意识到穷人上大学仅仅是幻想。他为了谋生,去当码头工人,在面包作坊里干活……。残酷的生活使他最为深切地体会到人性被压抑直至毁灭的痛苦,并能自觉与工人群众一道为生存和解放而斗争。

试读章节

她的话很少,灰蒙蒙的双眼流露着一种无奈而温和的坚强,仿佛一匹已经声嘶力竭的母马,明知自己再也无法把车往坡上拉动,却仍然在拼命挣扎。

来到她家第四天的一大早,我去厨房帮她洗菜,她的孩子们那时都还没起床。她小心翼翼地低声问我:

“你上这儿来想干什么?”

“读书,上大学。”

她双眉往上一挑,脑门上发黄的皮肤也跟着往上一皱,一不留神被菜刀割了手指头。她忙吮住流血的伤口,在椅子上坐下,但又立即跳了起来,说道:

“噢!见鬼……”

她把受伤的手指用手绢包起来,称赞我说:

“你削土豆倒挺利索的!”

哼,这还不简单!我于是跟她讲起了在轮船上帮厨子干活儿的事。她又问道:

“你以为凭这么两下子,就能上大学了吗?”

那时的我,还不懂什么叫开玩笑。我把她的问话当了真,就把我的行动计划对她详细地讲述了一遍,还说,只要这样按计划行事,科学殿堂的大门就会为我而敞开。

她叹了口气叫道:

“噢!尼古拉!尼古拉……”

这时候尼古拉进厨房洗脸来了。他睡眼朦胧,头发乱蓬蓬的,但还像往常一样兴高采烈。

“妈妈!如果能包顿饺子吃多好呀!”

“嗯,好吧。”妈妈答应道。

为了让自己的烹饪手艺露露脸,我说道:“这点儿肉对于包饺子来说,实在不合适,而且太少了。”

这句话惹得瓦尔瓦拉·伊凡诺夫娜火冒三丈。她用尖酸的话讽刺了我几句,害得我连耳根都涨得通红。她把手里的几个胡萝卜朝桌子上一甩,扭头出了厨房。尼古拉朝我使使眼色,对此解释道:

“生气啦!……”

他在凳子上坐下来,又接着跟我说:“女人总是比男人更情绪化。她们的天性使然。一个很有名气的学者,好像是个瑞士人,曾经无懈可击地论证过这个问题,英国人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在这一点上也说过类似的话。”

尼古拉很喜欢教导我,因而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合适的机会,向我灌输一些生活的基本常识。对这些话,我也听得非常认真。后来,我竟然把佛克、拉罗士佛克和拉罗士查克林三人混为一谈。我也搞不清是谁砍了谁的头。是拉瓦锡砍了杜模力的头呢,还是正好相反?这个招人喜欢的青年,诚心诚意地要把我“教育成人”,同时满怀信心地保证这一点。但是他抽不出时间,而且也不具备好好教我的条件。在那种青年人的轻率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影响下,他看不到他母亲在怎样为维持家庭的生活而精疲力竭、费尽心血地操劳。他弟弟是个孤僻迟钝的中学生,对此就更无法感受了。而我却早已看透了这个女人那套精妙的厨房里的经济和化学玄理。我清楚地看到她如何应对自如:每天都得想办法哄住自己孩子的肚子,又要养活我这个相貌平平、举止粗鲁的异乡人。当然,每当我拿到分给我的面包时,它们都像重重地压在我心头的一块石头。我开始想去随便找些什么活儿来干。为了不待在家里吃闲饭,我每天一大早就出门,遇上天气不好时,就躲进荒地上的那个大地窖,坐在里面倾听飘摇风雨,闻着那些死猫死狗的恶臭。我终于明白:上大学——那无非是个梦罢了。如果当初去了波斯,也许比来这儿要明智些。这样想着我就幻想自己成为了一个白胡子的法师,能让谷子长到苹果那么大,能让土豆长到一普特重。总而言之,我为这块土地——这块还有无数像我一样穷困潦倒之人的土地——设想出了许多有益于民的善举。

我已经学会了对奇遇冒险和丰功伟绩的幻想。在生活陷入困境时,这些幻想极大地帮助了我。而因为艰难的日子太多,我也变得越来越会幻想。我并不奢求别人的援助,也不等待时运的降临,在磨难中,我的意志变得顽强起来。生活的条件越是艰苦,我就觉得自己越发坚强,甚至越发聪明。我很早就理解到:人是在与周围环境的抗争中成熟起来的。

为了不至于挨饿,我常去伏尔加河的码头,要想上那儿挣到十五至二十戈比的工钱还是不难的。在那儿,与那些装卸工、流浪汉和无赖混在一起,我觉得自己仿佛是块被投进通红炉火的生铁。每一天都被烙下许多新鲜、炽热的印迹。那些欲望裸露、禀性粗野的人,旋风般地在我面前转来转去。我喜欢他们愤恨现实生活,嘲笑、敌视世间的一切,对自己无牵无挂的态度。我过去所经历的生活,使我对他们怀有一种亲近感,产生出一个想要加入他们那个充满着刺激和力量的圈子的愿望。我读过勃莱特·哈特的作品和不少“低级趣味”的小说,因而更激起了我对生活在这个圈子里的人们的同情。

有一个职业小偷,名叫巴什金,曾是师范学院的学生,如今潦倒不堪,还染上了肺病。他循循善诱地开导我:

“你怎么跟个姑娘似的,总是那么畏首畏尾?是怕人说你不安分守己吗?安分守己对姑娘来说,是她一生的财富。可那对你而言只是个枷锁。公牛倒能安分守己,那是因为它整天只吃干草!”

P2-3

序言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政论家和文艺批评家。高尔基出身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市,父母早亡,寄养在外祖父家,十余岁出外独自谋生。19世纪末开始从事创作,作品多反映俄罗斯下层市民的痛苦和欲望。20世纪初,他参加革命运动,创作了《母亲》这一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作。十月革命后高尔基的思想一度出现波动,列宁的被刺促使他重新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一边,写出了一系列深刻剖析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作品,例如长篇小说《阿尔塔莫夫家的事业》(1925),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等。他的作品在对社会心理及底层人情的揭示方面,贡献尤为突出。

《我的大学》是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三部,完成于1922年。小说描绘了阿列克谢16岁至20岁在喀山的生活。他抱着上大学的希望来到喀山,但很快就意识到穷人上大学仅仅是幻想。他住在贫民窟里,为了谋生,去当码头工人,也曾在面包作坊里干活。残酷的生活现实磨炼了他的品格,使他深切地体会到人性被压抑直至毁灭的痛苦,并能自觉与工人群众一道为生存和解放而斗争。由大学生和满怀革命热情的青年组成的秘密小组成了阿列克谢的“社会大学”。总体而言,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19世纪80年代沙俄复杂的政治、思想背景,尤其是民粹派思想对阿列克谢的深刻影响。他虽然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却成为了积极探求生活真理的不妥协的青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大学(附光盘)/随身听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高尔基
译者 王宏容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850461
开本 16开
页数 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7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70
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