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浦恩怨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了黄埔军校的精英们:周恩来、徐向前、陈赓、李之龙、林彪、金佛庄、李默庵、胡宗南、宋希濂、郑洞国等,他们是师是生,始亲如兄弟,情同手足;后时敌时友,各为主义,分道扬镳;他们从合作到分裂,从友谊到搏杀,演绎出多少震撼人心的战争和如诉如泣的恩怨故事……

内容推荐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倡导的产物,是培养国共将领的摇篮,是升起璀璨将星的地方。

黄埔岛上,一个大锅摸马勺,一张地铺推枕头,在共同目标下摸爬滚打出了一批国共著名将领。周恩来、徐向前、陈赓、李之龙、林彪、金佛庄、李默庵、胡宗南、宋希濂、郑洞国等,他们是师是生,始亲如兄弟,情同手足;后时敌时友,各为主义,分道扬镳;他们从合作到分裂,从友谊到搏杀,演绎出多少震撼人心的战争和如诉如泣的恩怨故事……

目录

序言:国共合作的结晶 培养将军的摇篮——黄埔大扫描

八方精英聚黄埔

相煎何太急

度尽劫波兄弟在

一、蒋介石与他的共产党黄埔门生

遭到蒋介石暗算的人

令蒋介石爱恨交织的人

蒋介石的第一位警卫团长

被蒋介石视为“当代韩信”的人

二、周恩来与他的国民党黄埔门生

令周恩来爱之深、恨之切的人

以“剿共”成名的人,

始为同事终则殊途的人

被周恩来争取而弃暗投明的人

与师初为殊途终成同归的人

三、中共将领与黄埔同窗

徐向前和他的黄埔同窗,

许光达和他的黄埔同窗

陈赓与他的黄埔同窗,

四、说不尽的恩恩怨怨

唐生明和他的共产党朋友

邓演达与他的黄埔同事

苏联顾问与黄埔之恩怨

后 记

试读章节

道不同,不相为谋。李之龙与蒋介石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分歧,后方吵架,前线斗殴,左右两派矛盾激化,李之龙终于离开了第一军。

李之龙没有如蒋介石期望的那样“好好干”,他没有忘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任务,没有忘记鲍罗廷对他的交待。他来黄埔,不是为升官发财的,而是为了一种崇高的使命。

度过一段紧张和平静的日子后,中共最杰出的领导人周恩来进入了黄埔,担任了政治部主任,立即加强了共产党在军校的工作力度,使青年军人联合会及血花剧社都成了地地道道的左派组织。不久,黄埔二期生也进入了军校,这其中有一批很富朝气的中共党员,他们一进黄埔就展开了活动,一时很有声势。

二期生中的右派力量也很可观,如臭名昭著的杨引之,思想极为反动,时时向左派学生挑衅,贺衷寒、冷欣等右派学生自然也不甘寂寞,加入其中。蒋先云、陈赓、李之龙等一批一期生中的共产党员卷了进去。黄埔岛失去了宁静,打架斗殴的事开始有所发生。

蒋介石表情严峻,尽管他表面上不偏不倚,往往各打五十大板了事,但也不时向那些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如蒋先云、许继慎、周逸群……当然也少不了李之龙,一一敲打,话中有话,希望能清理思想、精诚团结,跟着他蒋校长走。李之龙可不是迷信权威的人,当场就顶撞了蒋介石:“我是跟理不跟人。”放眼黄埔岛,还没有人敢这样和蒋介石说话。他气得直哆嗦,忍不住点着李之龙鼻头:“你太让我失望了!”

对于黄埔一期生来说,校门和战场是紧连着的,毕业后,他们大部分人都分进了黄埔学生军,杀向了东征前线。

李之龙被编进了教导团,任营党代表,攻惠阳、打淡水、克海丰、破潮州、取汕头,几乎无役不从,身先士卒,颇得军中将士拥戴。

李之龙仗打得勇猛,宣传工作也做得好,成了负责前线政治宣传工作的周恩来的得力助手,把血花剧社搞得红红火火。贺衷寒没下部队,留在了蒋介石的身边,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上尉秘书,他总是在蒋介石面前攻讦李之龙。

说青军会(青年军人联合会简称)把黄埔学生的一大半都拉过去了。

“必须以组织对组织,以团体对团体,否则,真是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蒋介石点拨着贺衷寒。  ’

与青年军人联合会相对抗的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就这样出笼了,并开始向青军会展开进攻。贺衷寒也请缨上了东征前线,黄埔学生中左右两派的斗争又从黄埔岛蔓延到了战场。

最大的一次冲突发生在梅县,李之龙创作的《革命军来了》首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剧组人员频频谢幕,观众依然不见散去。

贺衷寒也趁着这份热闹走到台前,有心要把李之龙比下去,很有来头似的拍拍腰问的皮带:“本官奉司令部之命令,特来向诸位发表重要演说,宣传我会宗旨。我会乃孙文主义学会,三民主义者,又源于孔圣人仁爱之学说耳,决非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之三大政策……”p25-26

序言

逝者如斯夫,弹指间,大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了。遥想决定建立黄埔军校之初,孙中山很担心一个问题,就是新成立的军校对青年人是否有吸引力,到时候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可就尴尬了。因此,他在1923年初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就反复向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打招呼,让他们返回后千万要为新军校多作宣传,推荐一些优秀青年报考。

孙中山的这一担心被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消弥于无形,共产党最擅长做鼓动组织工作了,共青团广州地委将选送学生报考黄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求各地组织选派青年赴考,“来预备将来干军人运动”。李大钊、毛泽东、何叔衡、徐成章、恽代英等共产党人都积极在各地为黄埔推荐选拔人才,毛泽东还亲自负责上海地区复试工作,他的国文底子很扎实,经他手筛选的8名学生个个文章出色,后来去广州都榜上有名。国民党方面的努力也是卓有成效的,廖仲恺、邓演达、于右任等四处奔波,或鼓动宣传,或派人招募,或亲自挑选,到报名截止时为止,投考者已3000余人。实际上,即使这一数字还是有意识控制的,廖仲恺听说上海考生正络绎不绝前赴广州,不禁为将来的落选者出路担心,急电上海国民党执行部,对考生数字要有所限制。虽然校方一再扩大招生名额(原定名额324名,到开学典礼时已达499名,后来又有人陆续入学,到毕业分配时,实际学生人数为635名),但大多数考生仍然未能如愿跨入军校大门。

这一现象也反映了黄埔一期生的素质,乃是精中选精,强中挑强,其中不乏人中龙凤,乱世枭雄。台湾狂生李敖就用调侃的笔法描写说,“正因为当时国民党、共产党黄埔一家,所以,不但t3后国民党方面,代有黄埔名将,共产党方面,也师兄师弟不绝。故你有黄埔一期的黄杰,我就有黄埔一期的徐向前;你有黄埔四期的高魁元,我就有黄埔四期的林彪。”其实,那时候的黄杰和徐向前在黄埔岛上都很平凡,都属于藏锋敛芒,含而不露的性格,所谓大巧若拙也。风头最健的还是黄埔三杰,其中三杰之首蒋先云尤其出色,几十年后,无论姓国姓共者,提到此人,都一致公认,此人太优秀了,可惜天不佑贤者,英雄早天。此外,还有如李之龙、许继慎、李默庵、胡宗南、曾扩情、冷欣、陈明仁,都是活跃人物,已经让人感到他们发展的潜质。

蒋介石对一期生最是偏爱与心重,因为那时他还未飞黄腾达,也没有多少兼职,一心一意守在黄埔,与学生朝夕相处,耳提面命,自然就生出了感情。这批学生人数少,出道早,到北伐前夕已不足150人,让蒋介石好生珍惜,只要甘为己用,则呵护之、爱惜之、提携之,在他撤离大陆前,只要是尚留在军中的一期生,哪怕再平庸,再不济,也都是军长中将一级的了。即使有些人与他公开为敌,或者身犯天条,罪无可逭,他也会网开一面,轻易不动杀心。大革命失败后,有些共产党学生流落上海,参加了邓演达的第三党,仍然从事反蒋活动,随着邓演达的被杀害,这批学生顿时进退维谷,大干世界,彷徨何依,他们感到了走投无路。

蒋介石适时地伸出了手。此人性格一向狭窄,眦睚必报的,但对于黄埔同学,他比对一般人要宽厚许多。他指派黄埔一期生酆悌专门负责收容这批学生,当余洒度、黄雍、陈烈这帮昔日共产党人或者邓演达的得力干将忐忑不安地先后被押至南京时,首先见到的就是春风满面的酆悌,嘘长问短,百般安慰宽解。

蒋介石也很快地接见了他们,还给每人一张支取200元大洋的便条,并吩咐,这只是零花钱,以后有困难,可随时请酆悌帮助解决,可谓关心备至。

这批学生后来集体署名发表了悔过自新书,不少人成了蒋介石麾下的干将。……

后记

公元2006年11月11日的上午,南京的天空出现了少有的蔚蓝,不,简直就是一种湛蓝。随着浩荡的人流,我登上中山陵的392级台阶,去瞻仰一代伟人孙中山的风范。历史像一列呼啸而过的城际列车,弹指间,今年已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了。看着他的汉白玉雕像,我浮想联翩。孙中山先生离开我们已80余载,但他的思想、他的学说却经过了岁月的检验,几代人还在怀念他,这实在是一件太了不起的事情。

孙中山在世时,就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大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斯人的遗愿至今还没有完成。

我们站在海峡这一边,凝睇着大海的那一端,无尽的云和水,看不见缥缈美丽的台湾。广袤无垠的太空,邀游着中国人的飞船,而一条狭长、浅浅的海湾,却把大陆和台湾隔断。

从1949年起,国民党失去大陆,至今已有57载,当年的少年,已白发飘然;或魂归故里,或梦魂萦牵。大陆,你的乡愁,你的思念;台湾,我的同胞,我的家园。统一,令两岸无数同胞望眼欲穿;一声声的呼唤,一次次的期盼;希望将游子归家的路,再一次接连……而黄埔军校恰恰是国共合作的纽带和桥梁,是连接海峡两岸统一大业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黄埔,一个振聋发聩的名字,一所炫耀夺目的军校,就像一颗明亮、耀眼的流星,带着一条美丽的弧线,划破历史的星空。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倡导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培养国共将领的摇篮,是产生璀璨将星的地方。

黄埔同学,从合作到分裂,从友谊到搏杀,爱与恨的交织,演绎出多少震撼人心的故事。

如今“黄埔军校”已经成为一个名词记载在词典中,它已变成被历史的长风吹落的残片,零星地残留在后人的记忆里。

时代的大潮,奔腾涌进;硝烟散尽,天空晴朗而湛蓝;随着历史的变迁,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已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国共间的仇恨已经定格在历史的胶片上。后来人重新梳理那段峥嵘岁月时,审视那场你死我活的是非恩怨时,国共间的公仇就好像遗留在退潮后的海滩上的贝壳,成为遗迹。而剪不断、理还乱的只有人和人之间的情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就是我们写黄埔恩怨的动机和主题。我们在编撰此书过程中,根据历史事实,对内容适当进行了文学加工,以增强此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指导下,这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深表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浦恩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晓华//张庆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97968
开本 16开
页数 3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5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