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亘古男儿--陆游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名人研究大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之一。该丛书共有100部,它通过对浙江文化名人立传,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同时,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

本书为我们介绍的是我国宋代著名词人——陆游的传奇一生。

内容推荐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我国宋代著名词人——陆游。

目录

第一章 陆子家风  

 世代诗书簪缨之家

 家学:从陆轸、陆佃到陆宰

 陆氏祖业:从鲁墟到吼山  

 名字的奥秘

第二章 生长兵间

 生于淮上,少逢丧乱

 归迁山阴旧庐,避乱东阳

 先辈的忧时爱国言行

 陆氏藏书与少年时代的游学生涯

 私淑江西,从曾畿学诗

第三章 青年时的两大变故

 名动高皇,语触秦桧:坎坷的应试之路

 伉俪相得,忍痛仳离:苦涩的爱情悲剧

 修文习武,励志图强:隐居云门草堂

第四章 初入仕途

 初仕入闽:从宁德主簿到福州决曹

 初为朝官:泪溅龙床请北征

 初为史官:力学有闻,赐进士出身

 初论迁都:任枢密院编修官的日子

第五章 楼船夜雪瓜洲渡

 出为镇江通判

 京口唱和,焦山题名

 改调隆兴通判

第六章 又携琴剑返江湖

 毗邻镜湖鲁墟的三山别业

 柳暗花明:说不尽的家乡风物

 饶有意味的书室名

 志士投闲的苦闷

第七章 万里入蜀

 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

 文化苦旅《入蜀记》

 夔州冷官与乡关之思

 异代相望,践履少陵足迹

第八章 铁马秋风大散关

 从戎南郑,地胜气豪,对军旅生活的亲和

 跨鞍塞上,刺虎平川,再陈进取之策

 淋漓翰墨,诗家三昧,诗风转折的关捩

 王炎被召,幕僚星散,大散关头的怅恨

第九章 细雨骑驴入剑门

 欹帽垂鞭:诗酒颓放的参议官

 转蓬宦游:调摄蜀州、嘉州、荣州

 入幕成都,壮志成虚,自号“放翁”

 神采飞扬的蜀中诗

第十章 趣召东归后的日子

 东归后的种种眷念

 二度入闽:一官南去冷如冰

 武夷、鹅湖之行

 江西抚州任上的梦诗

第十一章 十年间两坐斥

 初遭赵汝愚弹劾,蛰居山阴

 镜湖边的“书巢”

 严州任上,山水胜处,不坠家声

 除礼部郎,二为史官,再遭何澹弹劾

第十二章 扁舟又向镜中行

 屏居郁愤:以“风月”名小轩

 乡土情怀:听我长歌歌镜湖

 林亭感旧:点点滴滴沈园情

 寄意恢复:僵卧孤村不自哀

第十三章 报国欲死无战场

 “庆元党禁”:诸公可叹善谋身

 三为史官的苦涩

 辛陆绍兴之会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第十四章 但悲不见九州同

 “开禧北伐”:“一闻战鼓意气生”的“老马”

 “嘉定更化”:落职后的不白之冤

 交好贫尤笃,乡情老更亲

 临终示儿,矢志靡他

第十五章 赢得生前身后名

 诗坛巨擘的奠基:六十年间万首诗

 “纤艳”又“雄慨”的放翁词

 博雅精湛“详核有法”的散文和史笔

 “笔札精妙,寄意高远”的书法作品

 亘古男儿一放翁

陆游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生于淮上,少逢丧乱

陆游一生都铭记着当年父母向他描述出生淮上时不寻常的场景,以至于到了古稀之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还时时浮现在眼前:“我生急雨暗淮天,出没蛟鼍浪人船。”

如此动荡的画面是否正暗示着那个动荡时代的即将到来?陆诗说:“宣和七年冬十月,犹是中原无事时”,意思是说他出生的那年冬天十月,中原太平无事,依然是一派承平的气象。

其实,“中原无事”只是表面的现象,潜伏在承平时局背后的是朝廷的昏庸、麻木和腐朽。因为此时北中国上空正弥漫着血雨腥风,一场蓄势已久的政治阴谋在酝酿之中。

事情还得从宋、辽、金三国国力形势的消长说起。

北宋立国后,北面时常是狼烟弥漫,边事一刻也没有消停过,先后受到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契丹部族建立的辽与女真族建立的金的侵扰。北宋前期,辽很强大,1005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兵临澶州城下,北宋奋起抗击,在初战告捷的情况下,匆匆与辽议和,立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于是,贡辽的巨额“岁币”成为北宋长期以来沉重的负担。那时,北方的女真族也受辽的控制,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11世纪以来,女真族逐渐发展起来,他们学会了汉人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过定居生活。12世纪初,完颜部族中勇敢而有计谋的阿骨打做了首领。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国,是为金太祖。就在金崛起的同时,辽的统治集团内部开始腐朽,国力下降,金军乘机占领了辽的许多土地,辽的势力范围日渐缩小。徽宗宣和七年(1125),也就是陆游出世的这一年春天,金和北宋联起手来夹攻辽国。金军大获全胜,俘获了辽的皇帝。北宋军队则依仗金军的力量,乘机收复了燕山府(北京),契丹部族建立起来的辽国终于灭亡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宋、辽、金三国相互牵制的平衡链也随之瓦解。

金、宋联手灭辽,产生了一个令北宋统治者始料未及的后果。一方面,女真金人看透了北宋政治集团色厉内荏的本质:北宋的军队缺乏战斗力,加上防备空虚,实在不堪一击。另一方面,女真金人灭辽后气势正炽,更大的野心日益膨胀。但昏聩的北宋朝廷却满足于既得利益,依然歌舞升平,根本看不到灭顶之灾正在步步逼近。

陆宰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奉命抵达京城开封的。

陆宰进京后,随即调任京西路转运副使,主要负责供应泽州(今山西晋城)、潞州(今山西长治)一带的粮饷。这时,北方的形势已经吃紧,为了全力以赴办公事,陆宰把夫人和襁褓中的陆游等一干家眷,安顿在河南荥阳,自己则轻装赶赴新任。

宣和七年的十一月,金人已经完成了挥师南下的军事部署,分东、西两路向北宋扑来。十一月底,蓟州失守;十二月初,燕山府沦陷;十二月中旬,北方重镇太原被金兵重重包围。至此,金人完全背弃原先的盟约,大举进攻北宋。

面对突如其来的虎狼之师,宋徽宗(赵佶)惊慌失措,慌乱中将帝位传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下诏第二年改元靖康。

1126年,钦宗改元靖康。女真大军渡过黄河,长驱直人,正月初,兵临东京城下。金人一连几日在城郊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徽宗撂下一副烂摊子,自己出奔亳州,一直南逃到镇江避难。大敌当前,北宋朝廷内部顿时乱成一团。在对金问题上明显地分作两派,一派主张割地求和,一派力主坚守东京。刚接位的宋钦宗本来也打算逃跑,碍于主战派的一再呼吁,只得留下来抗金,任命主战的尚书右丞李纲为亲征行营使,保卫东京。

李纲带领将士坚守城池,击退了金人的多次进攻。不久,各地援军纷纷赶往东京救援,河北、山东等地民众也组成义军,联手抗金。金兵孤军深入,此时也不能不有所顾忌。尽管东京的形势有所缓解,但钦宗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恐慌,派计议使匆匆与金人议和,一口答应了金人要求割让中山、河问、太原三地,岁币黄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绢、彩各一万匹等所有苛刻的条件。金人心满意足,二月方才撤兵。撤退时,还让北宋宰相、亲王护送他们过黄河,满载金银财宝而归。

在与金人的初次交锋中,北宋统治集团懦弱无能的本性暴露无遗。朝廷重臣中,如张邦昌、李邦彦之流,在关键时刻往往明哲保身,只会屈膝投降;镇守一方的将帅如郭药师(本辽降将)之流,更是闻风而降,充当了金人南侵的内应和走狗。而议和的结果无异于投降,欲壑难填的金人觊觎的远非这些!

金军退走以后,统治者自以为割地、赔钱终于换来了天下太平。于是,主和派在朝廷神气十足,非常得势。宋钦宗遣散了各地援军,四月,徽宗回京师。陆宰遭徐秉哲弹劾,被吏部正式罢免了京西路转运副使之职。九月,主战的李纲等则被撵出朝廷。这一切,都令爱国志士痛心疾首,也为将来留下了无穷的后患!

面对突如其来的免职,陆宰感到非常震惊和气愤。几个月来抛家别子、不辞辛劳地奔波,为前线筹办粮饷,非但未曾得到半点揄扬,反而被一句“身为漕臣,未尝过而问”的话,送吏部推问论罢。难道真的是自己失职吗?显然不是。经过这次变故,陆宰也看清了投降派在朝廷中盘根错节的势力。他们党同伐异,颠倒是非,不择手段地排挤主战派人士,无非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看来京华是待不下去了,满怀愤懑的陆宰打算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他从荥阳接来家眷,离开京城,暂时回到原先寓居的寿春(今安徽寿县)。一边料理这半年多来猬集的家事,一边打点行装准备回山阴老家,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瞠官场这摊浑水了。

陆宰原打算秋凉以后上路,没想到时局变化竟比他回乡的脚步还快。

靖康元年的秋天,金军对北宋发动了第二次猛烈的进攻。闰十一月,金军渡过黄河攻陷东京,钦宗向金人投降,金人掳走徽、钦二帝北去,中原沦陷,北宋宣告灭亡。得势的金兵到处肆虐,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

儿时的陆游,跟着父母兄弟仓促南下,在兵荒马乱之中,度过了他人生最难忘的逃难生活,这一经历给他幼小的心灵烙下刻骨铭心的印记。他在后来的诗中回忆道:

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呜呼,乱定百口俱得全,孰为此者宁非天!

在回乡的路上,一家人一会儿躲战火,一会儿避贼兵。他们渡淮水,经运河,历尽千辛万苦、颠沛流离,饱尝了车马劳顿和凄惶惊吓之苦。建炎元年(1127)初,终于回到了山阴老家。

同年五月,宋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改元建炎,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宋王朝。

P14-18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异、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硅、赵孟颛、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穗、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书评(媒体评论)

放翁之诗,读之爽然,近代惟见此人为有诗人风致。

——朱熹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梁启超

陆游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一 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儿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儿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傍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钱钟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亘古男儿--陆游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名人研究大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利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36026
开本 32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1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0
14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