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黎摩登--阿尔方斯·慕夏和他的时尚传奇
内容
编辑推荐

阿尔方斯·慕夏是何许人也?他曾经创造了一个世界,却选择了消失在其中,一个人在新艺术荒凉的海滨踽踽独行。他被遗忘得太久,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他都是一个最不起眼的小画家、一个在艺术史上可以用省略号代替其姓名的小人物,谁都不再提及他曾在巴黎的辉煌和风光。在这本书中,青年批评家河西追随19世纪这位一度被人遗忘的公共艺术领域的大师,为我们解读阿尔方斯·慕夏的一生和他作品被重新发现和激赏的价值。

内容推荐

阿尔方斯·慕夏是何许人也?他创造了一个世界,却选择了在其中消失,一个人在新艺术荒凉的海滨踽踽独行。慕夏也许不会在意女神法玛对其身后名声的迟疑和最终的慷慨。他的独创性非常鲜明强烈,其本身就很完满。当他和红极一时的法国女星莎拉·贝纳尔相遇时,他立即跻身为法国当时最红的广告设计师的队伍之中。《吉斯蒙达》海报画面中的吉斯蒙达身材修长、面容高贵而温润,像超级鸡毛掸子一样的棕榈树叶强化了一种向上的动力,细腻的粉彩色调衬托出女性主人公的温柔优雅,这张作品立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巴黎的报纸这样报道慕夏的海报贴出之后巴黎街头的混乱场面:“人群在海报前挤得满满当当的,收藏家们则向贴海报的工人行贿,以得到这一艺术珍品为荣,或者试图用小刀把它们从墙上裁下来。”在一周内,慕夏这个名字是巴黎人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

在这本书中,青年批评家河西追随19世纪这位一度被人遗忘的公共艺术领域的大师,为我们解读阿尔方斯·慕夏的一生和他作品被重新发现和激赏的价值。

目录

自序 美女、海报和凝视的生产美学

第一章 乡下的孩子

第二章 波希米亚人

第三章 初露锋芒

第四章 慕夏风格的诞生

第五章 新艺术

第六章 巴黎的宠儿

第七章 广告与漫画

第八章 美国梦

第九章 斯拉夫之魂

慕夏年表

人名注释

试读章节

初露锋芒

两年的时光转瞬即逝,1887年的秋天,当慕夏从美术学院毕业时,他面临着又一个人生岔路的抉择。伯爵给了他两个城市作为备选项,伯爵认为,如果慕夏去其中的任何座城市的美术学院继续深造的话,其人生前景大概都会比较曼妙:一个是去巴黎,一个是去罗马。慕夏亳不犹豫地选择了巴黎一一虽然当时他对法文大字不识一个。和大多数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一样,他心目中早就有了一个浪漫主义者的巴黎:这是19世纪的都城,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店铺在大街的两侧向好奇的游人们展示着它们的每一个侧面。巴尔扎克这样写道:“从马德兰到圣·丹尼斯大门,展品像一段段五彩缤纷的长诗。”本雅明对1822年之后的十五年间出现的拱廊街情有独钟,对他来说,这种豪华工业的新发明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堡垒,让他在都市之中找到了一个最光明正大的隐匿之地。而在对雨果和波德莱尔的比较中,我们分明看到的是这位极度脆弱的批评家从人群中将自己分离出去的决心:“雨果将人群作为现代英雄史诗去赞赏,而波德莱尔为他的主人公在都市人群中找到了避难所;雨果把自己作为公民放在人群中,而波德莱尔却把自己作为一名英雄从人群中分离了出来。”在拱廊街中熙来攘往的浪荡游民可以满足本雅明的要求,这里太热闹了,人们在一种积极的感情的驱使下,对未来充满了狂热的期待。这是一个好的时代,贵妇人头戴埃及风格的包头巾招摇过市,陶醉在热情四射、激动人心的商品的闪电之中。

1 848年革命后,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成为法国的总统。不到四年,他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并自称拿破仑三世。这位君主是个小滑头,既聪明强干,又自私可鄙。虽然他在政治上擅长于两面派的手腕一一方面做出较大让步,一方面残酷镇压少数派、学生和媒介——但正是这位出了名的独裁者改变了巴黎的旧貌,他似乎需要这种经济上恩惠手段来转移法国人敏感的政治嗅觉。他正是这么做的,在他任上,真正的工业革命和商业上的繁荣让城市风貌焕然一新。奥斯曼男爵对巴黎市中心的重建是第二帝国的第一大工程。繁复雕饰的巴洛克风格在城市建筑中占据了上风。巴洛克风格是君主专制主义的艺术反映,是威严、浮华、装腔作势的艺术样式。君主专制主义确立了特殊的宫殿建筑风格,而宫殿是建造在人间的奥林匹斯山,无处不在表明:这里是国王的居所。而在商业性的街市中,步行街的连拱柱廊已经相当普遍,最早的例子是方丹设计的巴黎奥尔良画廊(The Galerie d’OrIeans,1829年),它的拱顶是用玻璃和铁制成的,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正是这个为声光电气所统治的新型城市使慕夏迷醉,成为他毅然选择前往巴黎的动力源泉。慕夏和几个慕尼黑共同学习毕业的朋友一起来到巴黎,其中,慕夏和马谢立克成了朱利安美术学院的一名学生,他们的老师都是在巴黎颇有影响的艺术布景方面的讲师:朱尔斯·约瑟夫·列斐布维(Jules Ioseph Lefe Lefebvre)、古斯塔夫。博兰格尔(Gustave BotJlanger)和让·保罗·劳伦斯(Jean Paul Laurens)。虽然慕夏私下里表示,他对劳伦斯不屑一顾,但从作品的风格来看,劳伦斯对他的影响恐怕是他的这些老师中最大的一个,我们在慕夏1 893年的作品《女奴》中就能明显感受到劳伦斯作品的影子。

显然,慕夏的风格深受异国情调的影响。就在慕夏来到巴黎的两年前(1 885年),山姆·宾创办了《日本艺术》(Le Japan astlque)杂志,日本的版画很快在巴黎风行开来。和印象派画家一样,慕夏对日本绘画也是一见钟情,他自己说一段时间他在日本艺术方面用功尤深,有时没日没夜地研究安藤广重、葛饰北斋和喜多川歌磨等日本绘画大师的版画,研究他们的用色、构图、人物和植物的画法,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这一时期另一位对他影响很大的画家是格拉塞特(Grasset.),他是用很粗重的、像玻璃画一样的笔触来处理人物外轮廓的先驱式画家。同样的,格拉塞特还竭力主张在画面中添加一些装饰性的绘画元素,以增强画面的形式感,这种手法在慕夏后来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慕夏到巴黎的时候,最后一次印象派画展已经在巴黎落下帷幕。虽然印象派还在当时的巴黎画坛占据主流位置,但那些法国画坛的宠儿,比如皮尔-勃纳尔(PierreBonnard)、德加和莫奈,却并未对慕夏构成太大的诱惑,那种不对称,非均衡式的构图,慕夏毫无兴趣。慕夏的画面更柔和、更罗曼蒂克,他费尽心思就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某种对称之中来实现对人物的造型。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我们熟悉的是一个线条千变万化的慕夏,一个色彩斑斓但更喜欢用平涂法来表现(而不是印象派所惯用的点彩法)的慕夏,那些优美绝伦的轮廓线将观众的视线引向慕夏笔下那些漂亮女人的身体曲线上去。

第二年,为了给库恩伯爵在密克罗夫的埃马霍夫城堡进行装修,他又返回慕尼黑。十一个月后,他转入葛拉侯西美术学院。在那里,他结识了在那里担任教师的保罗·高更,并通过高更与那比派画家有了最初的交流。他和高更交往甚密,两人的关系很铁,这可以从他为高更拍摄的一张照片《在慕夏工作室弹风琴的保罗·高更》(1895年)(图7)中看出来。当时高更刚刚回国,没有个落脚的地方,就借住在慕夏的工作室里。照片中的高更蓄着微微上翘的小胡子,上身穿着宽大的西装,下身则只穿了条内裤,赤着脚,衬衣从西装下露出来,在风琴前回头张望拍照片的慕夏,深情之间对于照相机这个新玩意还多少有点不信任。

P21-23

序言

美女、海报和凝视的生产美学

约翰·霍尔和佐腾智子在他们1993年出版的《阿尔方斯·慕夏传》中这样写道:“慕夏笔下的那些美少女有着清新的面庞、清澈的双眸,令人迷醉。如今,这些形象已经攻占了大街小巷。我们通过海报、图文书、广告、复制品、剽窃者的仿造,已经了解并熟悉了这位画家。剽窃者也许会得到宽恕,因为他们为慕夏如日中天的名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这种名声较之于他的全盛时期还要令人侧目。”

阿尔方斯·慕夏是何许人也?他曾经创造了一个世界,却选择了消失在其中,一个人在新艺术荒凉的海滨踽踽独行。他被遗忘得太久,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他都是一个最不起眼的小画家、一个在艺术史上可以用省略号代替其姓名的小人物,谁都不再提及他曾在巴黎的辉煌和风光。然而,当慕夏的后代于1992年成立慕夏基金会,致力于推广慕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理念,在欧美等地举办一系列慕夏生平与艺术展;当1998年2月,捷克总统哈维尔的夫人哈罗娃为位于布拉格的慕夏纪念馆剪彩开馆之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布拉格,为了一睹这位传说中的大师的风采。现在,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政府为其设立了纪念馆。纪念馆位于主要商业街上一幢18世纪的宅邸中,呈国际主义风格样式,旁边有一个小咖啡馆,还有一个很棒的礼品店。礼品店里出售的纪念品包罗万象,从精雕细刻的水晶玻璃、日历、雨伞、丝巾到可爱的鼠标垫等,应有尽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慕夏作品的实质: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纪念馆每天上午10点一直开到下午6点,门票是365美元,游客络绎不绝。和很多欧洲的纪念馆一样,慕夏纪念馆里也会放一段20分钟的录像,简要介绍慕夏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馆中藏品重点是慕夏在巴黎时期创作的大量海报、油画、草图和其他装饰艺术品,当然也包括他后期回到祖国之后,所创作的一些政治性题材的作品,比如为发行的彩票所做的海报(发行这些彩票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奥匈帝国时期的德国化政策,促进国家统一);或者为他的家乡摩拉维亚省的儿童筹募钱款,以使他们有受教育的机会,不沦为二等公民;或者创办一系列青年人的活动,以促进他们的体质和爱国心——这种做法和后来纳粹德国的青年人运动有着某种相似之处。

慕夏也许不会对女神法玛对其身后名声的迟疑和最终的慷慨在意。他的独创性非常鲜明强烈,其本身就很完满,甚至无需众人称道喝彩,以至于当他重新被艺术史界奉为上宾时,我们甚至没怎么听说过这么一号人物,更别说去准确地评价他的艺术了。慕夏1860年出生于捷克共和国摩拉维亚,是个有远大志向的艺术家。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画家,曾去布拉格报考美术学院失败,后经由一个艺术赞助人的经济援助,他决定去慕尼黑和巴黎学习绘画。在巴黎,他的资助人停止了这种好心,所以他必须接一些书本杂志和月历设计等等小委托来维持生计。他为莎拉·贝纳尔创作的《吉斯蒙达》海报获得了巨大成功,不仅帮助莎拉巩固了她在巴黎舞台上龙头老大的地位,也使自己一夜成名。他赶上了一个充满刺激的时代:巴黎正流行维多利亚时代自由而不受约束的生活哲学,各种新发明在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自行车和汽车所引领的时尚潮流汹涌而来,它们预示着现代社会“喜新厌旧”的速度将远远超过古典时代,这就意味着新人辈出,也意味着被人遗忘的概率大大增高。

阿尔方斯·慕夏是他那个时代的安迪·沃霍尔,他用他那连绵不绝的曲线、明亮的色彩、隐晦的背景和曼妙的、半遮半掩的女性形象,在巴黎爆得大名,并且成了一名媒体巨星。这位杰出人物的全部作品都打上了他天才心灵的印记。在他曾经涉足的领域——海报、珠宝、家具、书籍装帧——他都用奇巧的构思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又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他笔下的女性用她们意大利通心面般的头发、飞扬的裙裾、纯洁、率真但多少有些轻佻的面容而得到了人们的喜爱。虽然慕夏并不是一个喜欢抛头露面的人,大多数的时候,他喜欢躲藏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享受羞怯的乐趣,但是他的设计却为他带来大众的狂热,人们从街头墙面上裁下刚刚贴上的海报,然后带着负罪和狂喜的矛盾心情不辞而别……

海报是一种比较原始形态的广告。在19世纪末,为商家所做的海报几乎都被美女形象所占据。女性在公共领域的粉墨登场削减了男性的权威,带着对人类社会全部道德机制的嘲讽;女性以一种不知餍足的激情形象(她们似乎渴望被观看和凝视,渴望成为这样的模特儿,可在当时,这不可避免地要遭到人们在其背后的指指点点)出现,向人群中抛射着一张张熠熠生辉的绸缎般的脸。她们不再为某一个人(老公)所独享,她们是公共的,在普遍性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然而,同时,正如约翰‘伯格所说的,这又使男性将他们对她们的凝视也发展为一种消费的衍生物。毫无疑问,在海报中,女性和商品一样是贩卖的对象。不管如何,人们怀着惊喜参半的心情,惊魂未定地凝视着这些美女海报,凝视着小巧的鼻子、赌气的嘴巴,凝视着她们托腮发呆的媚态和胸部的曲线,凝视着皮肤上紫罗兰色阴影的渐次变换……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观者的脑海中注满了深深的购物>中动:去购买这件商品,就像去占有他们的心上人一样。

凝视带来了想入非非。入们耽迷于形式上的冥想。美女像蒲公英一样到处撤播着:在广告牌上,在一个触手可及之处,她们的影像代表着她们本人所做出的举动多少有些惊世骇俗:她们缎带的带扣或环束、她们的康乃馨花饰、她们颈项上的几缕秀发和感人的手势在图解着商品,这给人一种印象——这是一个商品化的女人,她那高傲的下巴和婀娜多姿的身段,都是可消费的。

坚定的目光、火辣辣的目光催生出商品社会的又一波购物浪潮。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种商品都必须“性感”,为人所宠爱和爱慕,针对着观者/购物者并不牢固的道德立场,美女海报建立起了一套“恋物癖”的商品法则,即购买商品成了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买春活动”。从笃信上帝的万能,到抛弃陈词滥调的、危言耸听的原罪,笃信金钱的美德和天赋,现代社会经历了一次观念变革,这种变革在美女海报及其凝视机制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美女海报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隐喻,它的出现和风靡时应验或者印证着一句老话:欲望无垠。美女是一种性的暗示,她们用性感狂野(如当下的广告)抑或端庄贤淑(如慕夏的部分作品)的眼神告慰着凝视者:你已变成了上帝,你用金钱和上帝般的观看取代了那个虚无缥缈者的地位,你戴上了他的冠冕,用他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以前一直束缚着你的道德禁忌正在分崩离析。这真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现代性快感。

海报也是一种可复制的艺术样式。随着印刷工业的发展,对艺术的机械复制在公共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习惯。人们需要一种表现和解释日常生活的石版画来丰富纯艺术所未能触及的领域。人们希望自己被表现、被画入绘画中,而不希望绘画永远只是贵族的游戏。机械复制使这种愿望成为了可能,而慕夏的创作也恰逢其时。

当然,慕夏并没有完全被商品社会所绑架,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只有在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绘画画家后才能达成,在他遭受前卫批评家、的冷嘲热讽后更坚定了这一保守的念头。他很快就从巴黎这个是非之地走了出来,去了美国,他找寻艺术赞助人,以摆脱这种让他觉得是犯罪的海报设计。当他遇上慧眼识英雄的克莱恩先生时,他知道他该做什么了。他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捷克首都布拉格,在这座童话般的城市里埋头创作长篇巨制《斯拉夫史诗》。绘画中的慷慨激昂在现实中却遭遇了冷漠和冷淡,在捷克,在他的故乡,他反而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他似乎真的犯了某种罪,就因为他曾在“19世纪的都城”巴黎创作出了具有新艺术风格的海报和其他商业性设计产品,就因为他现在又“心血来潮”画什么史诗性的巨作,完全不考虑现代艺术的发展潮流。最终,他被捷克艺术界摒弃在外。慕夏的悲剧其实也是一个现代与古典j中突的悲剧。慕夏的骨子里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抵制着商业规则对其心灵的清洗,他的心中永远有一个未受现代社会污染的古典王国:有着仙女一般的美人、鲜花灿烂、果实累累,即使是严寒也显得如此温馨。《斯拉夫史诗》对他而言是一次寻根之旅,同时也在对那些不知自己活着为何的捷克同胞进行启蒙。他相信他们会和他一样热爱这段民族的苦难史,因为他们无可回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后,慕夏受邀设计了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后的第一套国微、钱币和邮票。慕夏为斯拉夫人的历史所创作的20幅尺幅巨大、宏伟壮丽的油画却并未被展出,虽然慕夏将它们捐献给了布拉格市政府,但它们还是被安排在了摩拉维亚一个名为摩拉斯基克伦洛夫的小镇的一个城堡里。在他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作品因被视为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代表而被打入冷宫,如今它们已是身价倍增。慕夏成了一个弗里达或凡高式的人物,他坎坷的经历成了某种财富,令他平添了一些神秘感。现在,他不需要再凝视着那些身体僵硬的模特儿设计海报了。他的作品被印成画册出版发行,他笔下的美女人像再次在欧美世界成了一种时髦。而慕夏晚年多少有些悲剧性的人生经历,如今似乎也为他的作品打上了光环。这一光环是夸大了他的作品的价值,还是名至实归,都交予历史评判吧。

感谢许静小姐和储德天小姐为出版此书所做的努力。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母。感谢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给我鼓励的老师和挚友们。这本书也是写给你们的。

书评(媒体评论)

慕夏笔下的那些美少女有着清新的面庞、清澈的双眸,令人迷醉,如今,这些形象已经攻占了大街小巷。我们通过海报、图文书、广告、复制品、剽窃者的仿造已经了解并熟悉了这位画家,剽窃者也许会得到宽恕,因为他们为慕夏如日中天的名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这种名声较自于他的全盛时期还要令人侧目。

——美国艺术批评家约翰·霍尔和佐腾智子

我已经收集了幕夏几乎全部的画册……如果你是个从事线条艺术的艺术家,你就应该让画面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美。如果你喜欢流线型的线条风格,你就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艺术家共享一个艺术的源头。即使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慕夏一因为他近乎完美的流线型风格。

——美国艺术家乔舒亚·米德尔顿

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的广告设计师和商业艺术家阿尔方斯·慕夏的创造性作品、理论和技术将当代媒体产业提高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高度。

——美围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教授肖恩·麦金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黎摩登--阿尔方斯·慕夏和他的时尚传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河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52814
开本 16开
页数 1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4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45.72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