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手风琴的多元化发展(上海之春手风琴国际论坛文萃)
内容
编辑推荐

手风琴,这件曾经牵动千万人心弦的乐器在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季节里迎来了自己的节日。2006“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于5月的上海缤纷开幕!这是一次音乐盛会,一次手风琴大家庭的盛会!近千名来自世界各地以及祖国大江南北的手风琴专家、学者、教师、参赛选手和爱好者们在此共同交流、学习和竞争!本书就是这次交流会的论文集。

内容推荐

在上海之春手风琴国际论坛上,巴扬琴、键盘琴、班多纽琴、迷迪琴、传统琴、自由低音琴琴琴相和,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中国手风琴新作、南美探戈、法国缪塞特、美国爵士、俄罗斯民歌声声相随,他们用各自的演绎方式传递着多彩多姿的手风琴文化。本书就是这次国际论坛的论文集,收入的论文有《中国手风琴的多元化发展》、《沉寂的手风琴何日奏响新旋律》、《国内手风琴室内乐发展的研究》等。

目录

前言 在2006“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上的欢迎词

1.中国手风琴的多元化发展

2.多元分流和谐共处

3.上海迎来手风琴之春

4.沉寂的手风琴何日奏响新旋律

5.我国手风琴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6.对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的思考

7.对我国手风琴音乐作品创作的思考

8.系统理论在手风琴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9.谈高师手风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0.浅论手风琴演奏风格的民族化

11.国内手风琴室内乐发展的研究

12.我国手风琴现状的思考

13.中国手风琴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4.传统手风琴遭遇的尴尬

15.中国手风琴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的创新元素

16.中国手风琴事业发展之“三代说”

试读章节

四、和谐共处一构建手风琴多元化生态圈

热热闹闹的艺术节结束了,它带给人们几多振奋、几多激动,也留给人们几多启迪、几多思索。当人们冷静面对中国手风琴的现状,更有着复杂的心绪和难解的情结。

今天中国手风琴的局面可以说是业余冷,专业热;圈外冷,圈内热。借用王朔的话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专业教育令人鼓舞

中国专业手风琴教育水平近年来持续提高,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国际大赛的领奖台上频频出现中国选手的身影,此次大赛中竞争十分激烈的青年专业组桂冠也被中国选手许笑男摘取。而在艺术周闭幕不久,中国选手又一举获得克林根塔尔手风琴大赛四个组别中的三项一等奖。用索玛斯教授的话说,中国手风琴的发展水平令人难以置信。不少中国选手的水平已经不输于国外的优秀选手了。

业余教育前景堪忧

近年来业余学琴的人数大幅滑坡,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钢琴热浪不减,古筝异军突起,而与上世纪70-90年代业余手风琴学习的鼎盛时期相比,今日许多手风琴教师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甚至可以说,在许多地方,手风琴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手风琴正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应该何去何从?上海国际手风琴艺术节的主旨与成功,使我们坚信,中国手风琴的发展,必须要多元分流,和谐共处。

1.继续提升专业教育水平

专业教育是显示手风琴专业性的标杆,是展示中国手风琴演奏与教学水平的前沿。正是由于高水平的专业教育,使手风琴成了夭津音乐学院的重点专业。也正是由于有了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才使得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设立了手风琴专业。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语),要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诞生国际一流的演奏家和大师,中国的手风琴专业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

2.努力端正业余教育方向

业余手风琴教学问题最多、最复杂,手风琴的滑坡主要发生在这里。因此,要使中国手风琴得到持续的普及和发展,必须重视解决业余教学的问题。业余手风琴教学首先要端正观念、明确目的。应该认识到,这一大块主要是搞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或专业教育。要克服过分专业化的倾向。要把手风琴作为阶梯,使孩子们由此进入音乐的天地,获得美的陶冶和愉快的体验,让音乐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抱有太狭隘的功利目的,过分追求专业化,在演奏程度上和学习进度上逼人太甚,就会把许多孩子赶出我们的队伍。

这次上海大赛的少儿组赛场上,虽然也有紧张与竞争,选手之间的水平差异也较大,但竞争的气氛却要宽松得多,人们的心态更为平和。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学琴当作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手段,而不是争名夺利的手段。这是令人欣慰的。

3.流行音乐市场巨大

流行音乐由于更加贴近大众尤其是青年人,因此具有极其广泛的空间和市场。去年在天津,今年在上海,杰罗姆·里查和他的搭档演奏的流行音乐令观众为之发狂。谁说手风琴没有吸引力?他们的二重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他们演奏的难度并不大,有的曲目比国内有些考级曲目还简单,也不是一个曲子用上了所有的手风琴的技巧,但他们很会炫技,很会煽情,使得听众始终破他们的演奏所感染。

法国人这几年把流行手风琴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使手风琴深深地打上了法兰西的烙印,很多法国年轻人受到流行手风琴的吸引也开始加入学习手风琴的行列。手风琴在法国出现了和中国不同的发展,这是不是该给我们一些思考。因此,我们应当鼓励一部分专业和业余的手风琴演奏家投人流行音乐的大潮,像“红罂粟”、“女子十二乐坊”一样,搞组合,“唱”“下里巴人”,把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市场化,娱乐性、流行性等因素融为一体,使手风琴有更多的机会抛头露面,吸引更多的听众和爱好者,也为手风琴人才的就业提供新的天地。

4.作品创作仍是瓶颈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世界手风琴的超级大国。他们的手风琴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不仅因为拥有数量众多的手风琴演奏家,更因为拥有大批优秀的手风琴作品。有人说,手风琴发展到今天最最缺乏的不是世界级的演奏家,而是世界级的中国作品!这话的确不无道理。正如张自强先生所言:“当前手风琴发展最大的制约就是缺少我们自己优秀的作品!这次在中国举办世界比赛,中国选手参赛却没有自己民族的作品,这是很遗憾的!”

中国手风琴创作的发展道路与中国手风琴的发展道路同样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综观中国手风琴发展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哪个时期手风琴音乐创作繁荣,哪个时期手风琴事业就越繁荣,手风琴的学习者和听众就越多。改革开放以来,国外优秀的手风琴作品大量涌人中国,专业的、自由低音的手风琴演奏和教学有了充足的食粮,演奏水平与教学水平飞速提高。但中国手风琴音乐的创作却日渐沉寂,能让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手风琴作品越来越少。

1989年10月,首届中国手风琴作品评奖在北京举行,这是对20多年来中国手风琴作品的一次大检阅,获奖作品中包括《牧民歌唱毛主席》、《傣家欢庆泼水节》、《我为祖国守大桥》、《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样一些为大众喜爱的作品。2004年5月,第二届中国手风琴作品比赛颁奖在北京举行,由于专业作曲家的参与,使得这次参赛作品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思维和新的探索。但老百姓能听懂和能被广泛流传的作品却没有了。

能用高水平的专业作曲技术和语汇,创作出用来显示专业演奏水平的乐曲,当然应当赞赏。能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亲切朴素的音调,创作出受人民大众喜欢的乐曲,同样应当得到提倡。任士荣先生说,要洋为中用,把人家的东西学过来要发展中国自己的东西。不管流行的,传统的,只要健康向上、群众喜欢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古语说,曲高和寡。要知道,中国手风琴的广大听众、市场和爱好者,正是在下里巴人的乐声中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学习手风琴的人数不断减少,原因很多,但不能不说与此有关。

听听谢苗诺夫十三年前在乌鲁木齐讲的话,也许对我们有所启发:“即使在俄国和欧洲,现代作品也只在专业圈内演奏,目的是作为对比,色彩性的。人们还是喜欢曲调性强的作品。光拉现代作品我也受不了。我选择现代作品要有一定意境的,比如北欧的现代作品,他们还保留了某些古典的情趣。但我更喜欢古典作品,它们有生命力。事实上,古典音乐更适合人类。在俄国,手风琴和民族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专业fist。”张自强先生说:“我希望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不要忽略了喜爱手风琴的广大群众和业余手风琴手,能创作出真正属于‘大众’的音乐。因为他们是手风琴队伍发展的基础,毕竟能站在塔尖上的手风琴演奏家是少数,我们更应着眼于如何让更多的群众、孩子喜欢手风琴音乐。”

5.即兴演奏尚待重视

俄罗斯手风琴演奏大师维克多·罗曼科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均有上乘表现。他是国际手风琴大赛的获奖者,并曾被授予“俄罗斯突出艺术成就”奖。P10-12

序言

在2006“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上的欢迎词

手风琴,这件曾经牵动千万人心弦的乐器在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季节里迎来了自己的节日。2006“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于5月的上海缤纷开幕!这是一次音乐盛会,一次手风琴大家庭的盛会!近千名来自世界各地以及祖国大江南北的手风琴专家、学者、教师、参赛选手和爱好者们在此共同交流、学习和竞争!你们的到来增加了一份热烈、祥和,使我们的盛会更加灿烂辉煌。

海纳百川,琴趣纵横。在这盛会里,巴扬琴、键盘琴、班多纽琴、迷迪琴、传统琴、自由低音琴琴琴相和,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中国手风琴新作、南美探戈、法国缪塞特、美国爵士、俄罗斯民歌声声相随,你们用各自的演绎方式传递着多彩多姿的手风琴文化。

继往开来,任重道远。纵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半个世纪的历史,今天第一次迎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它标志着一个新的开端,它开创了上海乃至中国手风琴文化新纪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您,朋友!欢迎您前来参加我们的盛会!让我们共同携手开创手风琴事业的未来!

愿我们的盛会成为中国手风琴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2006“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组委会秘书长 李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手风琴的多元化发展(上海之春手风琴国际论坛文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10666
开本 其他
页数 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7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1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624.3-53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70
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