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遭难者达三十万人。这三十万中国人排起来,可以从南京连到杭州;这三十万中国人的血,凝起来有一千二百吨……
而本书正是一本记录日本侵略者在华实施暴行的历史专著,书中收集了参加南京大屠杀的19名日本士兵的战争日记,这些日记都是日本军人自己书写的阵中生活及战争、行军情况,真实地记录了这些日本军人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应征入伍,到变成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的心灵历程,再现了南京大屠杀那段残酷的历史。
图书 | 南京大屠杀(日军士兵战场日记)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遭难者达三十万人。这三十万中国人排起来,可以从南京连到杭州;这三十万中国人的血,凝起来有一千二百吨…… 而本书正是一本记录日本侵略者在华实施暴行的历史专著,书中收集了参加南京大屠杀的19名日本士兵的战争日记,这些日记都是日本军人自己书写的阵中生活及战争、行军情况,真实地记录了这些日本军人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应征入伍,到变成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的心灵历程,再现了南京大屠杀那段残酷的历史。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参加南京大屠杀的19名日本士兵的战争日记,这些日记都是日本军人自己书写的阵中生活及战争、行军情况,真实地记录了这些日本军人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应征入伍,到变成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的心灵历程,再现了南京大屠杀那段残酷的历史。真实深刻,撼人心灵。该书除日记正文外,还附有原日记本的影印及作者的简单情况介绍、日记来源等附属资料,是南京大屠杀的珍贵历史资料。 目录 译者序 译者凡例 序 解说 凡例 注解 1.[斋藤次郎]阵中日记 2.[堀越文男]阵中日记 3.[远藤生太郎]阵中日记 4.[伊藤喜八]阵中日记 5.[中野政夫]阵中日记 6.[宫本省吾]阵中日记 7.[杉内俊雄]阵中日记 8.[柳沼和也]阵中日记 9.[新妻富雄]阵中日记 10.大寺隆阵中日记 11.[远藤高明]军中日记 12.[本间正胜]战斗日志 13.天野三郎军邮信件 14.[大内利已]阵中日记 15.[高桥光夫]阵中日记 16.[管野嘉雄]阵中笔记 17.[近藤荣四郎]出征日志 18.[黑须忠信]阵中日记 19.[目黑福治]阵中日记 后记 附图1 附图2 试读章节 [昭和十二年]九月十日 阴小雨 今天从上午九点因为要在××检查马匹,所以骑着马一边驯着沿着地边走。水稻已半黄了,稻浪起伏,预兆着是个丰收年。我出门后补充兵召集令就下来了,拿到时是上午十点十五分。妻到后边来找我,我正好从××回来,在稻山道遇上了。回家后立即进行准备。去和×××见面,途中又去看了××的国治君,急忙赶回去××的村公所驻在地。×××也是急急忙忙,因为通知要求十三日上午十点报到入伍,有很多事要办,还要和亲朋会面。回到家已十一点了,就寝时已半夜两点。因孩子们已入梦乡,所以连面也未见。上床后辗转难眠。 九月十一日 雨 我盼望今天有个好天气,偏巧下雨了。我想趁早晨时间把事办完,所以早饭前就出去了。因为下雨九点多回来。本想全家照个合影,因为下雨也没照成。回来后立即去×处,在丈人家也只有喝两杯茶的丁夫,其他各处几乎只见见面。接着又去××、××、×××等处,连休息的工夫都没有,从早上起共走了八十多家,腿都走直了。十一点才回来。今晚也未睡好。从平来的信治夫妇、分会的勇君、青年团的武雄君、振兴会的弘先生,都来参加为我饯行的聚会。因回来太迟,所以我没有时间见到来送别的人们,真是太失礼了。从×来的松一君和粹实君来给我帮忙。 九月十二日 晴朗 昨天阴雨,今天变成秋晴。预兆着我们这些出征的兵幸运的未来。早上向××的守护神祈祷武运长久。归途又去拜访了昨天未来得及去的五六家。回家后立刻照全家纪念照。国防妇女会会员也正式地盛装来欢送,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在很多人高呼“万岁”声中,上午十一点出门。对迄今为止从未经历过的如此欢送场面我心怀感谢之情。乘十二点五十五分列车动身。快开车时我对××说要好好听话,要注意身体,××流着泪点了点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一念及今生今世也不知还能不能再见面,常言说“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流泪”,父母和子女间的感情是永不可变的。但在众人面前也只好把眼泪咽向肚里,在“万岁”声中火车启动了。二三十步外,××站在人群前边向我挥舞着旗子。嘴里默念着诸位保重——火车留下两条路轨以惜别的心情拐入弯道。信治夫妇、茂近兄和××的弘康君送我到郡山。也许是联系有误,原来约定要在郡山和周藏兄见面却没有见到。急得我用电话询问后才在富久山停车场前会面。本来有两小时,我想时间比较充裕,但因忙这忙那,仅会见了很短时间,甚觉遗憾。分别后四点十五分,火车向若松进发。宿舍选在鸟万,屋里挂着老虎面,还有寿星老人的床饰。今夜办完两三件事就去睡了。再也看不到××泪流满面的身影了,心里很难过。 九月十三日 晴 从宿舍m来去联队。体检合格后我被分配到联队本部。傍晚住宿地确定在米代町_L五一米烟常亥氏家中。 九月十七日 晴 见到了熊田要君、久保木安夫君、高水友一君、稻坂虎之助君等人。止不住的怀旧之情,抓紧时间畅谈旧事。马匹都是来自地方的,联队本部共有骑的马和驮马。三十九匹,联队全部共五百六十八匹。 九月二十日 晴 今天是会客的日子。我父亲要来。,上午十一点半左右,我就到正门口,在×××大约三十分钟后会见了父亲和妻子,虽有满腹的话,还是不说为好。当场决定去看旧城址,在东山温泉和××的小松武二君等去看了包间。后来又去给予我帮助的米代町七五一米烟常亥先生宅致谢。九点,父亲等一行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回去了。我送他们约五六町①远。问了一下宪兵,说时间不够了,不送到车站为好。我便往回走了。正好遇见一位未见过面的妇女,说要代为送到车站,深情厚谊令人泪下。今晚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到家呢?家里的人又是怎样地在牵挂着呢? 九月二十三日 照了纪念相。看样子最近就要出发,所以做着种种准备。估计在廿五日左右出发。多蒙米烟先生一家很好地照顾我。给故乡寄了明信片。晚上坂下会津农林学校的铃木宇志三君来看我。 九月二十四日 晴 预定明天要出发,一心做准备T作。照片已洗出,连同照相机一起打成邮包,午饭后休息时请假到米烟先生家托他寄走。一直给他添麻烦了,为表感谢买了五十钱的点心送给他。晚饭后着好军装十二点出发了。征来的马匹和驯马不同,容易受惊,要十分的注意才是。 九月二十五日 晴 凌晨二时开始装马,我和有我祜一君、××君三人在同一节货车值勤。上午七点从西若松发车,预定绕过信越铁路向大阪进发。把这情况给家里发了封信。途中在“万岁”声中从新津进入沿海岸铁路线。从下午一点半左右到傍晚经过了海浪拍打的海岸边。在柏畸可远眺歌中唱过的佐渡岛,也能从车窗看到亲不知的险景。暮霭中通过了波涛拍岸的海边。昏暗油灯下我们三人吃着奶糖,迷迷糊糊地打着盹。 九月二十六日 小晴 昨夜十点左右,通过金泽时受到了盛大的欢送。还点了篝火,人们手提灯笼,挥动着国旗,喊着万岁,不仅在站台上,靠近铁路的田头都有欢送的人们,对此非常感谢。金泽属于里日本,天气冷得早,看到庄稼都已收割完了我大吃一惊。今天从车窗里瞥见樱井站。几乎再没停车,一直于九点三十分,到达大坂[阪]筑港附近一个车站。把马匹寄放在赛马场。坐卡车两点到达大阪市南区道顿堀北诘的三国屋旅馆总店,即休息了。晚上洗了个澡,洗去了沿途的尘汗。饱览了道顿堀的夜景。花了一元六十钱买了一件毛背心。 九月二十七日 阴小雨 外出去看大坂[阪]城。既宏伟又古老的建筑,令人惊叹。登上了天主台鸟瞰大阪市全景,毕竟是个工业城市,烟雾腾腾。国旗任凭煤烟熏成灰色,默默地象征着一种精神。 下午去逛千日前街。归途中顺便拍了名片大小的纪念照。看了繁野君带来的照片。 九月二十八日 阴 和××的有我君、×××的大谷君等一起外出,到东洋百货店买了一些点心送给故乡的孩子们。归途中每人各花了十钱玩了一次打靶游戏。晚上怀着对本土的依恋心情,和繁野、有我、××三个人去茶馆喝汽水。P2-5 序言 在以沉痛的心情悼念70年前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时,出版这本书的中译本,意义有三: 其一,通过本书序文、解说及后记,读者会又一次真切地了解到震惊中外、法理不容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在日本一直存在着的激烈论争。尽管当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早已根据多方证据及幸存者证言,确认了这一事实,并判处对此负有直接责任的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绞刑,但松井的灵位却入祀日本靖国神社,并迄今仍受到日本多位内阁大臣甚至首相的参拜。日本右翼分子更是不遗余力在报纸杂志甚至电车广告上大肆鼓吹“当事者证言是战胜国单方面捏造”(虚构说),“是幻觉”(幻觉说),“屠杀是由于俘虏暴动逃跑才开枪”(自卫开枪说),“只有少数数干人”(微不足道说)等等,其目的非常清楚,即为侵略战争翻案,妄图东山再起。而日本正直的历史学家如洞富雄教授、藤原彰教授,正直的记者如本多胜一先生以及学术组织“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则针对当事者和幸存者做了大量取证工作,出版了一系列著作,给上述否定派的奇谈怪论以有力驳斥。本书在日本出版后对否定派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反对派一时间沉默了。而在本书出版后一个多月,东京地方法院却将出版和编辑了第十六师团士兵战场日记的东史郎、下里正树和青木书店判为有罪,更反映了否定派之气急败坏,妄图以此扼杀有关资料出版,阻碍日本人民对历史真相的了解(此诉讼系否定派煽动当事人所为)。而政府法制部门的介入,既说明了这场斗争的严重性质及激烈程度,也反映了右翼势力的日益猖獗,我们不能不对此密切关注。 其二,本书之所以在这场斗争中影响如此巨大,就因为它是出自当时、当地、当事者的第一手资料,且来自加害者一方。由于当时日军控制极严,从日常检查到返国时的行李检查都非常严格,因此资料很难通过。从本书可见,在山田支队执行屠杀任务的12月16日至18日甚至更迟一段时间,常有被抹消、毁损,甚至连续数日缺少记录的情况(如第9节[新妻富雄]阵中日记12月16日至20日缺),还有透过抹痕解读的,或者是写在纸条上夹在日记本里的(如第10节大寺隆阵中日记)。因而关于大屠杀的直接记载,多只有两三句话,但这简短的两三句话,却是原原本本,清清楚楚,互为印证,真可谓字字千斤,铁证如山!从当年的小心记载、避过检查,到如今历经半个世纪的保存,有的日记作者已高龄故去,这样的资料确实是真正的史料,是非常珍贵的;也是日木右翼势力非常害怕、无法反驳的!为了伸张正义、防止侵略战争悲剧重演,日记持有者毅然支持公开发表,即使明知这样做要冒身家性命的危险(因此本书19位作者中有17位不得不隐讳真名)。由于本书是参与者当时逐日所记,因此原原本本、明明白白地记载了诸如山田支队执行的集体屠杀人数、地点、时间,尸体处理时间、方法,屠杀是m自“军的命令”;证实了当时日军进展迅速,基本上没有后勤保障,几乎全靠掠夺(书中称为“征集”)来供应人吃和马粮;这场侵略战争系出自日本天皇的敕谕,要议院通过战争的追加预算;为了迅速扩大兵源,动员令已下到了30岁以上的后备兵(山田支队即主要由后备兵组成,详见藤原彰教授的解说)。这些第一手的记载,勾画出了当年侵华日军方方面面的真相,对肩负维护21世纪中日和平友好重任的我国人民,是不可不了解的珍贵资料。 其三,日军侵华战争发生在70年前,生于50年代以后的人们对此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科学技术在进步,未来的战争形式与70年前相比当然大不相同,但是侵略战争的本质、亡国奴的悲惨、国力低弱文化低下的国民之屈辱痛苦、命如草芥,是不会有什么大的两样的。今天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这些侵略者笔下真实的记载,体会一下侵略者的心态,体会一下侵略战争的本质,好好思考作为2l世纪中国的主人,当如何发奋图强,强国富民,才能保证中国再不受人欺侮,才能保障中国改革开放大业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不受干扰地得到成功。 本书编者之一藤原彰教授,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访华团团长。1948年藤原彰教授访问南京后,利用日军上层文件、战斗详报、当事者战场日记、记者现场报导等资料,整理出版了《南京大屠杀》一书,对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原因、责任及日军本质作了深刻分析。藤原彰教授还编有《新版南京大屠杀》、《访南京大屠杀现场》、《南京事件回顾》、《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等论著。其中《访南京大屠杀现场》一书系“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第二次访问南京后所编著,包括日本许多知名学者如吉田裕、笠原十九司、井上久士、高崎隆治等人的文章。本书另一位编者本多胜一是日本知名记者。本多先生任职于《朝日新闻》以来,即以其正义的立场、科学的观察、客观的报导,在边缘民族研究、越南战争、美国黑人社会等诸多领域斐声国内外,多次获国内外记者奖,而又拒受右翼杂志《文艺春秋》授予的“菊池宽”奖,其铮铮傲骨,令人钦佩。①本多是第一个站出来,全面采访日军侵华罪行的记者,早在1971年即以《中国之旅》为名在《朝日新闻》连载并出版单行本。再次访华后所著《通往南京之路》一书系作者沿当年日军进攻南京的路线,于相同季节时间,采访幸存者及旧址,并用日本方面史料对中国幸存者证言加以证实而写成,公正、科学地说明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本多先生的另一本书《在中国的日本军》影响也很大。本多参与创建了“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先后去南京采访3次。该会出版了10部有关著作。另一位编者小野贤二先生,参加了“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访华团,致力于收集日本老兵的战场日记。作为一个普通职_丁,小野贤二先生在工作三班倒的间隙,辛勤努力,为抢救珍贵史料作了很大贡献,从本书后记中可窥见本书日记收集之不易。本书序言及后记中提及的洞富雄教授,是日本最早提及和研究南京大屠杀的知名学者。洞富雄教授于1967年出版的《近代史之谜》首次提起南京事件。1975年又出版《幻觉化活动批判·南京大屠杀》,1982年再版改名为《定版·南京大屠杀》,并编有《日中战争史料·南京事件I、Ⅱ》资料集及《南京大屠杀的证明》史料,文献详尽,重点驳斥“虚构说”及“微不足道说”。 本书是南京大屠杀的铁证,但只反映了其中一小部分,这是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必须了然的一点。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大屠杀史料编辑委员会出版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照片集》显示,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侵占南京后,进行了6个星期的血腥大屠杀,其中零散屠杀的尸体经慈善团体收埋有据可查者达15万余人,遭日军有组织地集体射杀、焚尸或投尸长江灭迹者19万余人,集体屠杀地点达48处之多(见附图1,引自《南京大屠杀图证》)。本书作者所属之山田支队,仅为当时侵占南京的日军各部队之一,执行集体屠杀的场所仅为48处中之两处。当时侵占南京的日军各部队受命执行在短期内屠杀大量被俘中国军民,尸体处理很困难,已使沟壑为满,甚至汽车入城门竟需在尸堆上碾过。山田支队由于处在长江边,便于将尸体推人长江,由江水带走,因此其一次屠杀的规模较大,第一天(12月16日)屠杀了所收管俘虏的1/3,第二天即分在两处屠杀了1万余人,当时认为是规模最大的现场(见附图2,引自《南京大屠杀图证》)。实际上还有比这规模更大的屠杀,谷寿夫(已于南京审判中由我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第六师团1 2月1 3日晨在燕子矶江边用数十挺机场疯狂扫射逃到江边想去江北避难的10余万难民和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有5万多人被害,大量尸体漂浮江面。本书第14节[大内利巳]阵中日记也记述了作者因住院,康复后于1 2月26日归队到南京,还看到扬子江边枪杀败兵处尸体堆积如山的情景,反映了别的部队执行的另外一次集体屠杀,因为这时山田支队已移防滁县。所以本书只是南京大屠杀一部分的铁证,而不是包含全部数据的资料。 本书也记载了由于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日军伤亡很大。在两个多月中,第十三师团战死2500人,山田支队战死679人,不得不急速补充4次。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政府还一再修改兵役法以扩大兵源。本书还真切地记述了那些被拉上战场的士兵思家念子之情以及匆匆碰面时互祝健在的心情,他们对被害者从同情的良知到平静地杀人而不犹豫,处处说明了侵略战争把善良的人变成凶手之可怕可憎,侵略战争实在是一把双刃剑,对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人民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厌恶战争、企求和平幸福生活是人类的共性,表达了这一思想的本书从而又是极为优秀且非常真实的战场文学。但愿日中永不再战,但愿世界永远和平,我想,这也是提供这些战场日记的日本老兵或遗属的共同心愿,是本书编者和日本大多数人民的心愿。谨以此译本献祭于70年前惨死屠刀下的南京30万亡灵,并作为对东史郎先生、下里正树先生及青木书店的声援。 正因为有本书编者、提供这些战地日记的日本老兵或其遗属,以及更多类似珍贵史料的发掘者、研究者,我们清楚地理解了日本广大人民和正直的专家学者是尊重历史、尊重客观事实的,也让我们对真正实现中日友好、永不再战,共同构建和谐共处、共同繁荣的人类社会充满信心。这也是本书在70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出版的意义所在。 2007年5月于北京 后记 这里有非常珍贵的资料,是步兵第六十五联队第二中队所属的田中三郎(假名)氏的草图,涉及第十三师团山田支队捕获的南京俘虏的有四张之多。这些能够作为枪杀一万多名俘虏的证明的草图包括证言在《每日新闻》上发表,是1984年8月的事了。可是其后遭到说这是不适当的那些人的攻击,田中氏被迫陷入要他正屠杀俘虏数的困境。 当然,我也从田中氏那边得到了证言,跟其他当事者的证言没有出入,得以补充了一份能证明一万多名俘虏被屠杀的事实的资料。在调查中我带了田中氏这个草图和《每日新闻》记事的复印件,也进行了确认工作。我听取证言后让他们读了记录,来自当事者各位的回答是:“这是事实,没有错。” 从我的调查结果(当事者的证言、《阵中日记》及其他资料)来判断,田中氏的草图是描绘了事实,是没有疑问的。我的调查结果在《星期五周刊》六号、十二号,“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晚声社)发表了。关于屠杀俘虏的具体的反论就没有了,再也听不到了。 说是不妥当的一方对田中氏的攻势是徒劳了。只留下甚至对以当时记录为基础的证言加以攻击(或抗议)这一事实了。 我开始调查的直接起因是于1988年决定参加市民团体主办的“南京大屠杀事态调查记录访华团”。这个访华团执着的态度使我受到很大影响。其中一位访华团员强烈地劝勉我参与调查。 可是,凋查这种无法无天的事,我果真能搞得了吗?从我至今的牛活方式来考虑,我想无论如何是干不了的。因为迄今我连福岛县内曾有步兵第六十五联队都不知道,虽然也有《南京大屠杀的证明》(洞富雄著)等书,但我只是个“有书摆着书不读”①这种水平的人。 所以,最初设定的目标很低。我想迄今未发表过的当时的记录,哪怕能到手一本,我也算完成任务了。我认为从我的力量来考虑,再多那是做不了的。我有自信的只在踢足球和赛跑的本事和体力上。 调查的结果,原只打算和访华团员的调查一起出单行本发表。可是由于我的调查拖得太久了,所以没有实现,给有关人员添麻烦了。 我所进行的调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资料的收集和错误实行我所拟订的调查方法的时期,第二阶段是以新闻发表为目的集中调查时期,第_二阶段是停止调查又感惋惜的时期。不管哪个阶段进度都差不多。还是到了后半,由于调查的积累和重叠才稍感从容。 在基础资料的收集中,最大的成果是得到了“步兵第六十五联队战友名簿”(步六五残樱会编)。如果没有这个名簿,我的调查在没进入核心部分之前就得半途而废了。 如果提到以新闻发表为目的搞的调查,听起来似乎会觉得是奇怪的。说实在的,1989年12月我在洞富雄先生府上会见了本多胜一氏(当时朝日新闻记者)时,就已获得了当事者证言40份、《阵中日记》类的第一手资料五六本,其中包括收录于本书中的“第六节[宫本省吾]阵中日记”。本多氏把报道底稿写出来给我了。也许是认为证言还不够多,总而言之结果是当时未在报上发表。这就成了我继续调查的动力。 因此,此前的经过不得不简述一下。我刚收集到“第六节[宫本省吾]阵中日记”时,就下决心要就此终止调查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份日记作为证言已很清楚,而且这个日记又是初次记载未经发表过的连续两天屠杀俘虏的记述。在此以前的调查对我来说也是有些发怵,电话里遭到大声叱责,访问吃闭门羹,求证信件被原样退还,而且也受不了和当事者面对面的紧张感。为要压低费用,得常吃碗面,喝酒和咖啡过多,造成反胃、恶心。我把这些情况告诉在调查之初给我提供资料和建议的洞富雄先生,告诉他我要打退堂鼓了,很担心的洞先生就约我会见了本多先生。 冬季约休养了3个月以后,以1990年9月18日前后为目标,又重新展开了调查。这一期间是我整个调查过程中收获最丰的时期。得到证言90份、《阵中日记》七八本,基本点和去年的调查没有两样,但却得知了许多新的事实细节,得以推翻了“自卫开枪说”。 渊查结果义作为本多氏报道终于在1990年9月19日的《朝日新闻》晚刊(地方统一版20日早报)上发表。通过看了这篇新闻报道的日本老兵遗属的联络,又得知了“第十一节[远藤高明]阵中日记”的存在。这是由本多胜一氏得到后给我的。从这以后觉得从此终止调查太可惜了。以预备役和后备役为主的步兵六十五联队原兵士年事已高,在调查初期当事者年龄都在75岁以上,大部分已80多岁,还听到了90岁当事者的证言;我会见的当事者也已处于陆续过世的状态。如果错过这个时机要再听取调查就将成为不可能了。这种危机感更加促使我把调查继续下去。其结果,到手了证言总数约200份,《阵中日记》20本(如把南京攻略战部分欠缺的也计入内则为24本)及一些其他资料。记录了证言的磁带,不必费事去数,我想也有100份以上。证言的录像得到友人协助也得以录制了10本。 其结局是,在初期阶段《朝日新闻》没有轻易刊登调查结果,促使我继续进行了调查。从结局来看,我想调查还是要做到十分充分的程度才行。但是,仅以数字来表现被屠杀的人们,留下了似欠充实的遗憾。 从当事者听证是调查的生命。我从名簿上的住所确认了家庭和本人生存状态之后就发出信件,然后才能得到证言。从证言里不仅有关于屠杀俘虏的有关事实,而且还得到了种种消息。很多阵中日记的存在都是从证言中得知的。这些工作无非是耗时费工地反复进行而已。而且一个人作业经常陷于孤独、紧张、焦躁之中。我是化学会社的丁人,三班倒。倒班时和白天空闲时间较多时,我就用来做调查。当然休息日也用上了。可是这份活儿是很劳神的。 从名簿上得知的对象(包括生存者及死亡者的家属),大致全部都有所接触。可是,有时候由于基础知识不足,有些人听到就跑掉了,有时候由于观点角度不对头造成询问不充分,明知道当事者持有阵巾日记,也得不到它,这种无能劲儿我自己也觉得很难受。南此错过的阵中日记也有十册左右。 经常白跑,成果也是一点一点积累来的,但是得到成果时还是很高兴的。调查的地区几乎遍及全县,还有新演县、宫城县、茨城县、东京都也去过。其结果,由于乘车过多和运动不足,腰痛病也找上来了。 县内、县外的朋友们对这个调查给予了支持。特别是食宿方面的关照。没有这些朋友们的协助,这个调查也是做不成的。这里我记下他们的名字,并向他们表达谢意: 提供不带服务的住宿的“地区残疾人生活会”的角野正人先生、桥本广芳先生;陪同去听取调查的本庄一圣先生;协助录像的桑折庄一先生;关照食宿的三瓶健造先生、管野政治先生;安排用餐和借给自行车的武藤类子先生、山内尚子先生。协助时常和残疾人们举办烧烤肉聚餐会的已经故世的斋藤雷子先牛:为我翻译中文资料的静冈中国语讲座的铃木和子先生。 还有,在食宿方面得到新漓县的高桥正博先生的照顾。“无基金建别墅之会”将利用废料在山上建的小房以低价租给了我,水电俱无点着蜡烛的生活我过得挺舒服。在此向该会有关人员致以谢意。此外,还有坚决不让提及姓名的许多友人也给了我各种照料。 当然,以给我很多资料和建议的洞富雄先生为首,藤原彰先生、本多胜一氏、姬田光义先生、笠原十九司先生、吉田裕先生以及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的其他先生们也给了我许多关照。 还要感谢寄给我贵重情报的《共同通信》记者浏野新一先生,《朝日新闻》记者向井贵之先生。 在校订方面承蒙伊香俊哉氏协助。在编辑方面承蒙给我指出观点的不成熟、弥补了调查的不足的中川定氏的全面协助。最重要的首先要对欣然借给我阵中日记并应允出版的当事者及遗属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最后如果允许我再说一句,参加南京攻略战的联队(或海军)分散在日本全国各地,请务必站在当地一个市民、一个劳动者的立场上进行调查工作。 当事者都年事已高,根据我的调查经验,如果这些人故去的话,资料的消失是无法防止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和时间的竞争。可以认为外国的文献多半是经过凋查核实的。在南京事件中,最迟迟未被阐明的就是这一部分了。 说起来,祖父、父亲和邻居的老爷爷们所做的事情甚至还没有好好地阐明,也就别把责任留给战后一代了吧! 1996年2月5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南京大屠杀(日军士兵战场日记)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日)小野贤二//藤原彰//本多胜一 |
译者 | 李一杰//吴绍沅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30849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7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5 |
出版时间 | 2007-11-01 |
首版时间 | 2007-11-01 |
印刷时间 | 2007-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65.606 |
丛书名 | |
印张 | 1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3 |
宽 | 143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7-4103号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