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行水上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我国国内颇有名气的小说、散文作家郑彦英的一部散文集,共计13篇。这部散文集是一组表现和谐社会中个人的,群落的,社会的,自然的散文,它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并配有作者的焦墨画作为插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版。

内容推荐

本书是我国国内颇有名气的小说、散文作家郑彦英的一部散文集。共计13篇。该作虽称之为散文集,但又不纯粹是散文的集合。因为,其中有些文章没有遵守甚至超出了散文的美学规范。哪种叙述更容易传达生命个体对世界的感觉,作者就采用哪种,不经意间忽略了散文写作的规范,却完整记录了生命的原生态感觉。如此新鲜手笔,值得我们一看。

目录

毛边散文(代序)

从狗到犬

白鹭

家乡耍活

岚溪风景

肴阪石茶

相思树

水枕

吃好

沉醉

食道

英雄

试读章节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狗的认识和态度,就像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样,虽然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但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少年时期,每天天麻麻亮时,我都要背着书包和一天的干粮,到七里外的天阁村去上高小。我家所居住的八百里秦川是典型的平原,大清早的地面上,总是伏着一层淡淡的岚气。随着季节的不同,岚气的高低和浓淡也不同,随着阴晴雨雪时光线的不同,岚气的颜色也变幻着,但不管哪一种颜色,都很迷人。我每天早晨走出村庄,总爱看这些岚气,甚至常常将这些岚气踢起来,自己往前走的身子就正好碰住飞起来的岚气,张开嘴猛然一吸,岚气就到了嘴里。岚气是有味道的,是乡村大地上特有的味道,是土地的、庄稼的、人和牲畜以及禽鸟的味道混合体,由于岚气里带有水分,所以这些混合气体就被弄得湿漉漉的,于是就常常使我产生吞咽的动作。但是这种美好的行走经常被打断,而且必然被打断,因为我要经过两介村。两介村有一群恶狗,我的脚步刚刚接近两介村时,这些恶狗就会跑出村庄,对我进行例行公事的“欢迎”。先是声音,是狗们特有的灵敏耳朵和鼻子启发了狗们的本能,它们可能卧在那里就没有动,想用声音驱赶我,先是一声或几声,然后是一片。因为我不能听了它们的恐吓声而停止行走的步伐,我要按时按点去天阁村上学,西介村是我的必经之路。于是,在我接近两介村东北121那棵大皂角树时,狗们就从村里冲出来。狗的腥臊味和狗爪子奔跑带起来的尘土,随着狗的跑动冲撞着伏在地面上的岚气,西介村村口的岚气片刻间被撕裂开,并带着狗腔子里吼出来的恶热味道飞散而去。我的恐惧是可想而知的,因为我面对的是一群狗而不是一条狗,是奔腾跳跃在家门口的看家狗而不是远离家园的丧家犬。狗们冲出村庄的气势很大,大到我第一次遇到时心惊肉跳。狗们还没到我跟前,我就猛然猫下腰来,装作在地上抓石头或者砖头块儿,并迅速直起腰来,这是我爷爷教给我的非常灵验的办法,在秦川道上百试百灵。但由于我在这里遇到的是一群狗,就生了过分的胆怯,所以猫腰猫得早了,狗们就没有当一回事,冲向我的势头丝毫没有减弱。我的腿就颤抖起来,我以为这个法子不灵了。更加要命的是,我爷爷教给我的法子是一个欺骗狗吓唬狗的法子,在肥沃的秦川道上,根本没有石子可捡来打狗。还有,就是再小的砖头块儿,秦川人也会当做稀罕东两垒到家里墙上。眼看着狗们就冲到我的面前了,稍微犹豫一秒,它们尖利的牙齿就会咬到我的腿上了,我下意识地又一次猫下哆哆嗦嗦的腰,下意识地在地上又一抓。没想到这一下灵了,狗们猛然闪开了,往后退了一大截。这一退才使我的恐惧减少了一些,我才意识到刚才猫腰猫得早了。但是由于过度的惊吓,我觉得腿很软,本应该大步朝前走去,却迈得很缓很短。狗们于是受到了鼓励,发起又一轮冲击。我当下就理解了狗们冲动的原因,立即强装出勇往直前的样子,弯腰伸手的时候,动作有意很大,直腰起来的时候,把手扬得很高。这一下很灵,狗们立即大大后退了一截,我的胆也因之正了些,软着的腿也有了劲儿,步子就迈得大了快了。当然,狗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在它们家门口,生人不离开对它家形成威胁的范围,它们是不会偃旗息鼓的,所以在后退了一截之后,又会有新的一轮冲击,但是我已经有经验了,我只要再一次姿势夸张地弯腰摸地起身扬手就行。就这样,我重复了几十次这样的动作,才离开了这群看家狗的职责范围它们不再朝我冲击,只是朝我叫着,直到我消失在它们的视线里。

我在天阁村高小上了两年学,四个学期的每一个早晨,我都要经历和两介村的狗反反复复的战斗,对狗的厌恶达到了极点。中年以后,我们专业作家队伍中有几个同仁都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等腰部疾病,而我的腰一直很好,我想这和我少年时期在与狗的战斗中对腰的锻炼有关系。

二  十九岁时,我到空军当兵,驻扎在长沙空军基地。我们连队紧挨着一个大水塘,塘边有两户农家。这两户农家只竖着两幢房子,周围无墙无院无篱笆,有两条狗常常吐着舌头凶神恶煞一般地游走在万子周围。老战士告诉我,只要是穿军装的,这两条狗都不咬,这就让我挺奇怪:难道狗也搞军民鱼水情?但我从来不接近这些狗,只是见过连队的其他干部战士从这两条狗旁边走过,几乎就挨着狗走,狗也一声不吭,甚至还摇着尾巴。第二年我当了班长,一天下午我和我们班一个北京郊区的战士在菜地里锄草,锄热了,我们就将军衣脱了,只穿个背心干活。我们的菜地就挨着那两户农家,我们的身上没了军人标志,而且我们也没有防范意识,那两条狗就相约了一般从我们背后朝我们扑来。等我们听到动静,狗已经到了我们身边,少年时期我对狗的恐惧又一下子冲上了我的头。我刚要弯腰,却来不及了,狗的头几乎和我的头相对了,我就猛然一闪,狗没有咬住我,却将我的手抓伤了。与此同时,我那个北京籍战友却相当冷静,狗朝他扑去时他直着身子往后一闪,扑过来的狗就到了他面前,他顺势抓住狗的耳朵,一使劲儿就把那条狗扔进了水塘里,一条凶恶的狗顿时成了一条落水狗,在水塘里使劲儿扑腾。咬我的这条狗见状,一扭头落荒而逃。北京籍战士抡起锄头砸过去,砸到了狗的尾巴梢,狗嗽嗷叫着一溜烟逃跑了,北京籍战士掂着锄头追过去,被我喝住了。因为这无比英勇的战士,可能会一锄头将狗腰打断,或者将狗腿打折,这无疑将影响到军民关系。解放军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怎么能将老百姓的狗打残呢?北京籍战士虽然听从了我的命令,但是余恨未消,陪我到卫生队打了狂犬疫苗后。他有意不穿军装,只穿着衬衣,徒手到那两幢房子旁边走,嘴里还哼着京韵大鼓。那两条狗见了他,远远地躲开,就是不和他照面。晚上,两位湖南老乡拉着他们的狗到了我们班,见了我,狠狠地在狗脸上扇了两下,然后指着我,骂狗瞎了眼,连解放军的班长都不认得。两条狗这时候垂着尾巴,低头认罪的样子。

当兵第三年,我到宝鸡出差,路过我的家乡就回家去看。那时候电话很不方便,加上出差是连队领导临时安排的,写信也来不及,我就直接搭公共汽车到了村口,然后走路回到家里。这才发现家里的院墙已经没有了。我们家乡的土是典型的壤土,夯打成墙以后,很结实,经过风吹雨打,五年以后,就成了肥料。看样子院墙已经施肥到地里几个月了,因为墙基已经光得和院子里的颜色几乎一样。我就径直朝房子里走去,正在炕上纺线的母亲一见我,又喜又惊,说:“你咋说回来就回来了?”还没待我回答,又说:“你咋能走到房子门口?”

母亲的第二句话问得很奇怪,我还没弄清怎么回事,母亲说:“知道你怕狗,咱家一直没养狗。你走后,咱家就养了,咱家的狗比狼还凶,谁都近不了咱家院子,所以咱家院墙放了也不急着打起来,狗比院墙中用。”说着一扭头,“你看你这个东西,你从来没见过他,你咋就知道他是咱家人?”狗听着母亲的疼骂,上脸地跑到母亲跟前,摇头摆尾的,又到了我跟前,两眼柔柔地看着我。也怪,我见了它,似乎也有亲情,就伸手摸它的头,它就顺势偎在我的脚上,尾巴却高高地扬起来摇着。

由于院墙放了,我家两边的邻居似乎和我家一个院子。他们已经和狗相处了几个月了,但是狗却知道刚刚回家的我是它的主人,邻居们不是。因为邻居家的一个长辈听见我的声音,从屋里出来,喊着我的小名往我家这边走。他是个瞎子,下他家台阶时栽了一下,差一点摔倒,我就赶紧去扶。狗却以为我俩打架,威猛地叫了一声,就朝他扑去,还是母亲喝住了它。瞎子却吓得缩回屋里去,嘴里连连说着:“你家这狗比人还争!”“争”是关中方言,含有聪明、厉害等多种意思。

下午我和母亲到我本家的长辈家里探望,狗跟着我们去了,母亲对狗说:“回去,看门去。”狗…扭头就去了。等我们串完门回来,看见狗就端端地蹲在院子中间,虎视眈眈地守卫着我家。

回部队后,我还时常想起我家的狗,想起存在于它身上截然相反的性格——凶残和温驯,就常常在给家里写信时问及家狗。父母亲回信时有时提及,有时不提。后来就不再提,我也没有在意。两年后我回家探亲时,才知道狗已经死了。母亲提到这事唏嘘不已,说那一晚上狗拍他们居住的房子门,母亲开了门,狗就扑进来,伏到地上,呜呜地低声叫。父亲拉开电灯,见狗两眼是泪,就知道出了事,连忙端来一盆水,让狗喝,还拿漠让狗吃。但狗不吃不喝,哭了一阵,就跑出屋去,一溜烟跑到村外,等到父亲撵到村外时,狗已不见了踪影。父母亲就着急起来。原先听我爷爷说过,家狗临死前就是这样向主人诀别的。他们硬是不愿相信这个事实,但是他们找遍了周围十几里的沟壕坡岭,也没有找见狗的踪影,这才不得不相信狗已去世的事实。因为所有灵透的狗,都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它们都会寻找一个任何动物找不到的地方,悄然地死去。母亲抹着泪对我说:“到哪儿寻这么好的狗?前年春天,青黄不接,咱家一天吃两顿稀的,狗就知道家里粮短了,不在家里吃,竟在地里啃麦苗……”

P1-6

序言

毛边散文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童年好像总是和我的爷爷联系在一起。爷爷常常把我抱在怀里或者架在脖子上,在大秦川平坦的田野里款款地走,一边走一边给我说着秦川道上的人和事,说着一个老人的经历见闻,说着一个庄稼人的心性见解。这种像土地一样朴素的叙述,不知不觉地影响了我的行为和人生。

爷爷常常说的有这样一句话:“人眼分高低,人心分高低。你长大了,要让人家高看,就得识文断字。”

所以,在我的幼年时期,我就对汉文字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崇敬,这种崇敬直接促成了我对学习的不断努力和上进,并且使我成为一个靠文字和写作养家糊口的人。这个时候,汉文字似乎已经成了我安身立命之本,我对汉文字的感情和认识也日益加深,从崇敬发展到敬畏。因为文字成人也毁人,你的作品一旦发表,你的修养,你的品位,就一览无余地展现给了读者。

于是,在日渐喧嚣的尘世里,我让自己安静下来,我要用我热爱的汉文字,表现出我眼里和心里真正的世界。我尝试过多种表现方式,历经数年,最后发现,完整地记录、表现生命感觉的原生态,会让我在写作中激动并快乐着,这种激情和快乐,滋润着文字,滋润着句子,滋润着义章,也滋润着我的生命,并期待着去滋润读者的眼睛和心灵。

这种发现,源于我面对生命的两次独特体验,情不自禁地完整记录下来的文字。一篇是《熊耳考水》,一篇是《崤阪石茶》。

说它是小说吧,它又是完全真实的事物和感觉的记录;说是散文吧,它又和约定俗成的记叙、抒情、议论等三种散文类型不同,更与游记、日记、书信、随笔、杂文等不同。所谓不同,是这两篇散文没有遵守散文的美学规范,甚至超出了散文的美学规范。而且,我吃惊地发现,越是出轨的地方,越是生命感觉中最出彩的地方。比如构成原始森林的主要成分是树木,但是如果没有缠绕在树木之间的藤蔓,没有高低错落的灌木和杂草,没有穿行或者蛰伏于林间的飞禽走兽,这个原始森林还能名副其实吗?我们的规范恰恰把缠绕在树木之间的藤蔓,高低错落的灌木和杂草,穿行或者蛰伏于林间的飞禽走兽规范掉了。长期以来,在这种规范下,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但同时,也束缚了作者的表现力,使作品少了生活和感觉的完整性。

还有一个文体问题。很久以来,我们把一些作家分成小说家和散文家,小说家可以采用散文的叙述方式写小说,但是散文家却很少用小说的叙述方式写散文,这是散文家对散文文体阵线的本能防守,在这种防守的框定下,就像舞台对戏曲表演地盘的框定一样,产生了很多好散文。但同时,又妨碍了小说化叙述方式在散文义体上的应用,失去了放大散文写作与式的机会。

我主要写小说,但也兼及散文和影视剧本,就像我爷爷种小麦也种五谷杂粮一样。在写作过程中,哪种叙述更容易传达生命个体对世界的感觉,我就用哪种方式,小经意间忽略了散文写作的规范和防守,却完整地记录下了生命的原生态感觉。这两篇散文,正是有感而发、情之所至的产品。

也许正因为如此,这两部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反响,也得到了散文界许多专家的认同和支持。这种认同和支持让我感动,也给我以激励,我就想,何不以这种写作态度,放开手脚,把自己所接触到的生命与生命,生命与自然,生命与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物相处的原生态感觉,用汉文字表达出来?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回过头修改的时候,我力求让每篇文章所表现的感觉和氛围,更完整、更原生态。也许正因为这种追求,在我对全书的修改接近尾声时,心里突然忐忑起来。我突然发现,感觉的真实往往不一定是生活的真实,比如在流动的云雾里看山,每一分钟的感觉都不一样,每一分钟所感觉的山,都不是完全真实的山,那么,读者在阅读时,如果他的原生态感觉与我的原生态感觉产生差异,作品的魅力会不会受到影响?

这种忐忑持续了几天,最后还是我自己说服了自己:谁能保证,他在朗朗晴日里所看到的山,是客观而又真实的山?!但不管在云里雾里还是在晴天白日里,作为感觉主体,他眼中的山却是真实而又美妙的。这就是感觉的真实。把这种原生态感觉用汉文字表达记录下来,不去刻意拔高,不去演绎推理地弄出个深刻的主题,只管痛快淋漓地表现出原汁原味的感觉,应该得到大家的认同!

于是,我就把这本书打印出来,送给国内几个重要评论家朋友看,让他们给我把把脉。

把脉结果很快出来了,总体来说,认为新鲜,自然,好看,是小说家的散文。当我进一步请教,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写法时,评论家们眼风犀利。认为这种写法,很难归类于传统的、规范化了的散文类型。一位博览群书的评论家在电话里对我说:“你可以琢磨一下《周易》的风水涣。”

这话一下子提醒了我,古人俗称《周易》中的涣卦为风水涣,卉代学者在《象传》和《彖传》中针对涣卦说,巽为风,坎为水,风行水上,而文生焉。北宋苏洵更有精辟见解:“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为何把风行水上提高到如此程度呢?他进一步说:“天下之无营而文生者,唯水与风而已。”如此清晰的表述让我顿悟: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是“无营”的,因为这样的文章不会刻意地去追求某个主题或者意念,而是自然而然的生命感受,这不恰恰暗合了我这一组散文的写作缘起么?

我决定给这本书取名《风行水上》,而且当即研墨铺纸,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下这四个字。写的时候,我有意排除了以庄在写书法时的笔力和字体取向,不去讲究行草隶篆,完全是临写时的自然状态,写出来一看,跟我过去的书法作品完全不同。我把这幅字挂在墙上,仔细品味,心里很舒服。按照苏洵的说法,这样的书法作品,是“无营”的。

当然,这组散文的写法也是“无营”的,但要用“无营”二字去表述我的写作方法,完全生活在现代汉语环境中的广大读者能接受吗?应该寻找更准确、更明了的现代汉语表述方式。

我琢磨了很长时间,但思来想去,要么文字冗长,要么词不达意。后来一想,算了,不好表述就下去表述,反正已汉文字编排出来的作品,不妨交给读者,任其评判!

未承想,当我把书稿送往出版社时,心里突然一动:印刷厂刚刚印出的书,是没有切边的。你说它不是书吧,它分明是书,只是还没有切边;你说它是书吧,它却没有个书的样子,毛乱一摊地展在那里,处在“无营”状态,当然不能整整齐齐地陈放上架。印刷厂工人给它取了个形象的名字:毛边书。

那么,这种散文,能不能叫毛边散文呢?

2007年7月27日于河畔木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行水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彦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38370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3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1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