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新兵连
内容
编辑推荐

小说以一个新兵眼中的部队生活为视角,以初进部队三个月的军事训练生活为题材,将一个新兵的喜悦、憧憬、迷茫、困惑描写得淋漓尽致。全书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采用日志式的写法,一点多线地将梁一飞和同班战士的思想变化逐步推进,将不同战士的思想个性、灵魂善恶展露无遗。

内容推荐

小说反映的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应征入伍青年的新兵连生活。这些青年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看待社会的眼光,已经与前几代人大相径庭。他们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勇于进取,但又迷茫空虚、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希望与失望并存,理想与沉沦同在,不喜欢传统的价值观,但又没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部队是一个特殊的集体,是个大熔炉,有着铁一样的纪律,异常严格的军事管理。这些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年,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目的来到了军队,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特殊环境里,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在成功和喜悦时,他们都在想什么?都在做什么?迷茫、逃避、堕落,还是乐观、坚持、奋进?小说为我们呈现了这一代年轻新兵的精神风貌。

试读章节

风摇摆着白杨树上最后的几片黄叶,又是一年新兵入伍的时节。

北阳县这个普通的县城,当街市在薄寒的晨气里还显得冷清的时候,武装部铁栅栏外的空地上却已挤满喧嚣的人群。他们是应征入伍的新兵和送行的父母。人越集越多,熙熙攘攘,白杨树下原本宽阔的空地显得更狭窄,人群已经拥堵到相邻的街道上了。

武装部为欢送新兵入伍,今天也稍加装扮,与往日不同。办公楼灰色的墙面被粉刷一新,看起来整洁、明朗。大门顶上和铁栅栏上都挂着欢送新兵入伍的红色条幅,在风中轻轻地飘展着,渲染出欢腾的气氛。楼顶的几个大喇叭正播放着激昂、热烈的军歌,使得整个场面显得庄严、肃穆,吸引了不少人来看热闹。

人群中最耀眼的,要数穿着簇新军装的新兵了。一身葱翠的橄榄绿,使他们像一朵朵绿花散布在人群中。每个新兵的胸前都戴了朵大红花,花的红艳更映出橄榄绿的可贵和炫人眼目。这身橄榄绿显示了这群年轻人的梦想,使他们成为今天的主角。很多新兵是恭顺地站在父母身旁的,他们低着头,耐心地听父母再一次重复对他们的叮咛和告诫。也有一些新兵煞有介事地在人群中穿过来,穿过去,他们步子迈得大,胸脯挺得高,走路走得快,矜持而目中无人的样子。当然,迎接他们的是艳羡的眼光了。

武装部旁边一家商店的台阶上站着父子两个人。儿子穿着绿军装,个头中等,身材瘦削,肥大的军装穿在他身上,像是把他裹进去了似的。他长了张娃娃脸,惹人喜欢的那种,细长的眼睛像潭秋水,睫毛很长。此时,淡淡的阳光正照在男孩清秀的脸上,他的长睫毛和脸颊上的绒毛都成了通透的金色。

男孩兴奋又略带妒忌地看着那些在人群中走来走去的新兵。他不由得又开始暗自埋怨身边的父亲:为什么像看护幼儿园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呢?不让自由走动!父亲可真是的!男孩便幻想起自己在人群中昂首阔步走过的情景——兴高采烈的,意气风发的,周围的人投来羡慕和敬佩的眼神。男孩想得出了神,脸上浮出得意的微笑。至于旁边的父亲对他说了什么,他一句也没听进耳朵。

这个男孩叫梁一飞。今天他就要离开家乡,到南方的某部队服役去了。梁一飞是兴奋的、激动的,因为从今天起他将开始新的生活,将彻底摆脱那曾让他感到压抑、灰暗和愤恨的日子。从报名参军的那一刻起,他就在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入伍前,梁一飞原本是在高中复习的学生,就是所谓的“高四”学生——高考落榜,回到学校复习以图东山再起的学生。但梁一飞已经没有再作战的信念和勇气了,高考的失利已经把他打垮了。他一向认为自己是个脑瓜子聪明的学生,平时成绩本也不错,谁知高考分数下来,他的居然和重点线差了一大截,这让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心高气傲的梁一飞像霜打的秧苗,整个暑假里,心情晦暗至极。

后来,经不住父母、姐姐的劝说,他又回到学校复习了,但他一直很消沉。他爱面子,觉得自己在别人而前抬不起头来。如果,复习一年又考不上怎么办?他厌恶透了城里流传很广的一个笑话:某个青年为上大学在高巾“抗战八年”。而父母又总拿他和姐姐比。姐姐又听话,成绩又好,现在已经在一所名牌大学读书了。但他们哪里知道,一次次的比较更打击了梁一飞的自信,增加了梁一飞的压力。所以,回高中复习的日子里,一飞度日如年,简直足在一个可怕的梦魇里,至于提高成绩,就更足无稽之谈了。到最后,他天天只想着如何去逃避这难挨的日子。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或许此路不通,正有他路可寻。但这些心声,他足不敢告诉父母的。父母不会理解他,只会骂他没出息、不争气。但路又在哪儿呢?他自己也不知道。

也许是上天注定的缘分。那一天,梁一飞去小卖部买东西无意中看到了五十年国庆阅兵式的录像,他立刻被眼前的画面惊呆了。阅兵方队强大的阵容、整齐的步伐、英武的气势,解说员充满激情的话语,好像在合奏着一曲震天撼地的英雄交响乐,梁一飞被深深地感动了。雄伟的乐曲在回荡,一列列方队走过去,梁一飞的脑子里干干净净的,只有这乐曲和方队。很久,他才醒过来。他儿乎不假思索地就决定要去当兵。他相信,那是他应该走的路,他是属于那片橄榄绿的。

一飞当兵的主意已定,任何人的劝阻都无济于事。奶奶、妈妈、姐姐的反对都不出乎他的意料,只是父亲的态度让他觉得奇怪。父亲一开始是反对,很强烈,后来是支持和赞赏,入伍的日子近了,他又显得疑虑重重,踌躇不安。父亲这奇怪的态度和他一向武断、暴躁的脾气不太相符。近几天来,父亲总对一飞唠唠叨叨,但说来说去又总是那套老话:又觉得部队是锻炼人的好地方,又怕一飞吃不了苦。父亲这样不信任自己,让一飞很不耐烦。

“你在看啥?我说的话你都记住了?”父亲严厉的声音,把一飞从幻想中惊了回来。

“记住了,记住了。”一飞敷衍道。但心里想,自己都长这么大了,起床、叠被这样鸡毛蒜皮的事也要人交代吗?

父亲的目光又慈祥起来,望着一飞说:“记住就好。”  一飞却避开了父亲的目光,他不敢和父亲对视。或许父亲的目光里包含了太多的慈爱,让他觉得不自在。这些天,父亲变化很大,从不苟言笑变得话多起来,眼神也意味深长。一飞感觉到了父亲对离别的不舍。有时候,一飞也感到难过,毕竟要离开自己的亲人了,但在内心里,要开始新生活的欣喜还是压倒了这种伤感。像今天,他就是欢快的,以至于笑容常常不经意地浮现在脸上。他也觉察到了这笑容的不合时宜,便常低下头来掩饰,以免被父亲看到。

“你笑啥?咋了?”父亲问一飞,奇怪地盯着他。

“哦,没什么。”一飞边指边说,“你看,那边那个大婶抱着她的儿子哭得稀里哗啦。不就是到外面当两年兵嘛,至于吗!”

父亲顺着一飞手指的方向望去,看到了那个泪流满面的妇女。只是她的儿子似乎在为母亲的行为感到难堪,赌气地扭过了涨红的脸。父亲转过头来,看着一飞,叹了口气。

一飞并没有注意父亲的表情,此时,他正伸长脖子,张望从街道上缓缓驶来的三辆中巴送兵车。送兵车的两侧披挂着鲜艳的红条幅,显得喜气洋洋,只是行驶的速度太慢,像个蜗牛。一飞开始埋怨行人没有及时给中巴车让道了,他希望自己能早点坐上送兵车,离开这破旧的县城。

中巴车缓缓地驶到了武装部门口,人群很自觉地让出了车道。但司机还是不停地按喇叭,刺耳的喇叭声此起彼伏,真是自鸣得意了。梁一飞厌恶地看着这些司机,回过头对父亲说:“瞧他们那副德性,不过足破开车的,还以为自己是谁呢!”

父亲没有说话。梁一飞这才发现父亲是在看着自己,眼光凝重。

“咋了,爸爸?”梁一飞疑惑地望着父亲。

父亲愣了愣,慢慢地说:“没啥。我是想,你到了南方,会不会习惯他们的饭菜?部队的训练,你能不能坚持下来?唉,说实在话,其实,我觉得你在家上学也挺好的,你还真不如就在家上学呢!”

梁一飞一听父亲说这样的话,立刻就急了。他大声地质问父亲:“爸爸,你是咋了?当初是你最支持我当兵的,现在怎么义说当兵不如上学好了?”

“我也没说当兵不如上学好。”父亲重重地看了一飞一眼,说:“我只是担心你适应不了部队,到时你咋办?”

梁一飞不屑地看了父亲一眼,说:“你这些话,我早就会背了。当初你不就是我这个年龄去当兵的?你能挺过来,我咋就挺不过来?”

“你怎么能跟我比!”父亲有点牛气了,“我当兵前什么苦都吃过,可你呢,娇生惯养……”

“哎呀,别说了。”一飞不耐烦地打断了父亲的话,“就是因为我娇生惯养,才要到部队去锻炼的。你不是也这样说吗?怎么临出发了,又反悔了?”

“我不是那个意思。”父亲看着一脸烦躁的梁一飞,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绷起嘴来不再说话了。

梁一飞还想为自己辩解,但父亲无奈、忧虑的眼神使他把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他看到了父亲脸上的皱纹,看到了父亲斑白的鬓发。父亲被自己抢白得这样不自然地站着,梁一飞忽然感到很内疚。内疚又化为剌痛,扎着他的心。

P1-5

序言

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

严格说来,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呼唤学术自由独立发展、希望学术不拘泥于传统但又不背离传统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对学术发展的出路倍感困惑的时代。就文学而言,现在很多学者提倡回归文学本身的研究。但世纪之交,我们看到的一个事实却是,中国文学尤其是纯文学,基本上处于被边缘化、被冷落的地位。

对文学的挑战并非来自其他学科门类,而是在于自身如何突破和超越。在这个以知识生产为特征的社会,各种竞争日益剧烈,人们普遍关注的是文学的理性意义。文学纯粹的精神领域也受到了经济活动的干预。人们不断追问文学能否成为解决其思想困惑、减轻其精神压力的工具,社会在不断要求文学能否为国计民生等重大问题提供一种理性与理想的支持。因此,文学能否为文化复兴与社会发展提供批判性与建设性的预言,就成为其能否经受住越来越剧烈的专业化与学术化考验的关键。文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或一种知识体系,它还是社会批评的工具和理想社会的预言。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文学与社会批评是密不可分的。坚持其批判性与理性精神,是突破其发展障碍的重要选择。所谓批判性,就是要求文学保持独立自由的思考,同时能及时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并以理想化的语言对社会与个人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所谓理性精神,就是基于怀疑论基础上的理智审视,就是承认文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与人类社会的能力,从而让文学对社会与人生进行理性分析、论证和阐释。丧失了批判精神与理性主义,文学自然会走向没落。网络与影视的冲击,仅仅是文学式微的表象特征,关键是文学研究者能否对社会政治保持敏锐与理性的思考。文学研究脱离了对社会与历史的理性思考,它将一无是处。文学不能为人们提供现成的世界观或方法论,也不能解决现实的信仰问题,但是文学可以帮助我们寻找世界观或信仰的理想出路——或者说为我们世界观的创立与信仰的回归指明一条理想的道路。媒体与学术的结合,催生了很多学术明星,他们的成功就在于用学术指导人们的人生,或者基本解决人们当前的思想困惑。但文学与学术若走向媚俗,则不能解决文学的出路问题,相反会将文学推入绝境。

那么文学的出路到底何在?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在于生活本身,也就是作者对基层生活的深刻体验与灵活把握。这是我读《我的新兵连》后的第一个深刻感受。

也许是因缘巧会,我应该算是最早阅读《我的新兵连》的读者之一(当时还没有正式出版)。说实话,由于学科方向的关系,我已经很少有空闲读现当代的作品了。但当我第一次拿到这部书的时候,立刻被一股清新的气息攫住了呼吸:在这个日益功利化的时代,竟然还有人锲而不舍地坚守在纯文学的阵地上流连忘返,竟然还有这样的作品倔强地挺立在纯文学的荒原上戟指苍穹!所以,我好奇地拿起这本书不能释手,几乎是一口气从头读到尾,一个巨大的感受就是:军事文学作品竟然也可以这样写!

全书以一个新兵眼中的部队生活为视角,以初进部队三个月的军事训练生活为题材,将一个新兵的喜悦、憧憬、迷茫、困惑描写得淋漓尽致。全书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采用日志式的写法,一点多线地将梁一飞和同班战士的思想变化逐步推进,将不同战士的思想个性、灵魂善恶展露无遗。作者的可取之处在于,并没有采用讴歌式的叙事模式,将作品中所暴露的心灵阴暗与人生、社会的矛盾逐一解决,而是采用完全现实性的手法,仅仅暴露问题而不解决问题,让读者在阅读中主动去思考、去参与,这种开放式的写法,可以使作品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与真实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这是一部具有“问题意识”与“未来意识”的小说并不过分。作品本身并不能解决社会矛盾,但作品一定要提供一种解决社会矛盾的思考。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目的,正在于此。从这里说来,作者应该是一个具有社会良知的人。没有社会良知的文人不是真正的文人,没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也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看到的不仅是社会当前的发展,他还会考虑社会发展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作者对一些个案进行观察和思索,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困惑,但作者主观上是积极的,他提出的问题不仅是他个人的思索,也是整个社会在思索的问题。作品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真我”,是真实的,是“生活”的。这是因为,“我”并非完人,而是一个可以随时在我们周围或我们自己身上发现的“我”。潜意识的忧郁与有意识的开朗、内在的懦弱与外在的刚强、清高与对谄媚的跃跃欲试,造就了一个矛盾而真实的“我”。,“我”是有人格缺陷的,或者说“我”并不是完美主义的追求者。但正因为如此,“我”才是真实的,可信的。从这里看来,作者不仅对生活有着敏感的观察而且具有很深的感悟。所以我们说,作者这部小说,完全得益于生活所赐。我读过很多女作家的作品,一向比较喜欢宗璞、迟子健、钟晶晶等人的文章,觉得她们确实是在把生活的美好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予我们奋斗的勇气和力量。还有些小说,虽然有生活的底蕴在里面,但是我感觉大多是在抒发个人对生活的愤懑不平;或者说,将自己的感情掩盖在虚构的情节里,使人娱目而不能娱心。还有的不仅将自己的感情隐藏在故事里,而且隐藏在了对自己才情的故意卖弄里。这样的小说缺乏的是真情实感,作者是自己故事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这是生活阅历不深或体验肤浅的表现。

作品另一个特点,是散文随笔式的写作手法与对事件组织的完美结合。杨镰先生的《黑戈壁》是这种写法的典型代表。这种写法的优点是,能在优美散文所创造的典雅的语境中,为叙事的顺利展开奠定一种特殊的氛围,从而使作品既具有散文式的轻盈流动,又为塑造人物、描摹故事作了很好的铺垫。作品一起笔,就为我们奠定了“父子送别”既忧郁而又欢欣的基调。景物描写与人物刻画似俄罗斯小说白描风格的轻快明朗,而情感宣泄与思想表达又具有中国传统小说的抒情与写实特点。如“风摇摆着白杨树上最后的几片黄叶,又是一年新兵入伍的时节。北阳县这个普通的县城,当街市在薄寒的晨气里还显得冷清的时候,武装部铁栅栏外的空地上却已挤满喧嚣的人群。他们是应征人伍的新兵和送行的父母。人越集越多,熙熙攘攘,白杨树下原本宽阔的空地显得狭小而又局促,人群已经拥堵到相邻的街道上了”。在这个深秋的早上,寂寞的白杨、冷清的街市、喧嚣的人群,强烈的视觉与感觉对比,烘托了一种既伤感又欢腾的气氛,很好地把握了送别家人的顾虑,以及即将踏人军营生活的新兵们的欢喜与好奇。复杂的心理活动与矛盾的心理感受,都在寥寥几句景物描写中体现出来了。作者非常擅长在这种白描式的环境描写中,表现复杂的心理变化。如新兵们全面会操之前,天天忙于训练,这时候的天气状况如人的心情一样:“一直集结着厚厚的黑云,空气潮湿而晦暗,仿佛随时都会落雨。但雨却始终没有下。新兵们的心情像天空一样阴郁。”这就把新兵们渴望会操又担心会操成绩的心情很好地体现出来了。而随着会操时间的一天天临近,八班战士信心十足,这时候“厚厚的云层在一夜之间消散得无影无踪,温暖的太阳把柔和的光洒向新兵连的角角落落。新兵们的心情舒畅起来”。同时,这也为后面八班会操取得第一名作好了铺垫。复杂的心理活动与矛盾的思想感情,在这种白描式的描写中展露无遗。

作者对文学的执著精神与对文学技巧的熟练运用,的确让人感到庆幸和钦佩。这本书最能打动我的,还有作者在行文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真实的思想感情: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与对理想的无上忠诚。实事求是说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其他“新新人类”的小说里,还有谁在谈论理想与道德?还有谁在坚守着对理想的忠诚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部小说告诉我们:并非全如其他作品里的情感泛滥与道德沦丧,在现实生活中,毕竟还存在纯洁的思想感情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还有很多人在坚守着我们传统的精神家园。年轻的士兵们性格虽多样,个别人物虽略显复杂,并有自己的小心思,但总的来说,他们是单纯的,是纯洁而善良的。梁一飞对自己所在班训练成绩的殷切关注、对其他战友的关心爱护,无不体现了“这一个”人物的道德良知与人格魅力。而“这一个”人物的这种纯真的思想感情,如山涧清醴,润人肺腑,余香满颊。最重要的,读完此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发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卑俗与道德上的退化,同时增加了自我提高与完善的勇气!

唐代诗人李峤在咏《赋》诗中,曾经歌颂了几个自己喜爱的如椽巨笔:“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并且赞叹他们的文学气象:“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作者很年轻,但已经表现出了较高的文学天赋,我们期望他与他的作品能像李峤所说的那样,虽不能如甘泉、建章之巨丽,但能似平乐、铜台之凌云。希望作者能够孜孜不倦,继续勇敢跋涉在通往文学殿堂的道路上。

“行观向子赋,坐忆旧邻情。”掩卷独坐,情思缱绻,因文感喟,不觉行笔至此,如痴人梦呓,唯不知得作者之真意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新兵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志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38424
开本 16开
页数 3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9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5.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9
161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