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华尔街的中国女人(中国女性打拼华尔街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美国的华尔街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化世界,是一个充斥着竞争和搏杀的世界,是一个需要绝对理性和强悍的世界,这里似乎应该是一个属于男人的世界。女人的天性看上去与“华尔街”的一切格格不入,但是,就有这样一群中国女性,她们在“华尔街”打拼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每一个“结缘华尔街”的中国女人,不管是主动的选择,亦或是被动的安排,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华尔街的中国女人,与你一道分享华尔街背后的秘密。

内容推荐

在人们的印象中,华尔街不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化的世界,还是一个充溢着竞争和搏杀的残酷世界,更是一个布满陷阱和荆棘的凶险世界。

女人天性的柔弱,似乎与华尔街格格不入。但是,正是在这个地方,有这样一群华裔女性,硬是用自己坚韧的意志和杰出的才华,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本书集中采访了陈雪潜、刘玫、王欣、吴逸、裔锦声、田毛丽等近二十位在华尔街的各个岗位上打拼的中国女性,详细记叙了她们从留学到踏入华尔街、打拼金融界的整个过程,再现她们在求职、工作、生活和爱情等方面风风雨雨的故事。

本书所叙故事,精彩各异,且兼具励志、就业、职场政治等情节,是一本非常适合广大青年,特别是女青年,在设计未来人生时,用作参考的图书。

目录

华尔街

在华尔街上,软弱是不行的

 陈雪潜(摩根士丹利证券投资分析师)

 链接一:华尔街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

 顾愉岚(高盛证券投资分析师)

按照自己心灵指引的方向去工作

 刘玫(摩根大通数据库经理)

 链接二:接触华尔街、感觉华尔街

 陶甄(供职于奥特冈信用投资公司)

 链接三:四个人中就只剩下我一个了

 黄敏(现供职于瑞士信贷银行)

 链接四:冲突是华尔街交易员的家常便饭

 王凡(现供职于华盛顿共同基金公司)

和男人们一起在刀刃上跳舞

 王欣(美林证券投资交易师)

 链接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高梅(佛尔投资研究管理公司合伙人)

 链接六:朱迪(每日财经公司的投资交易顾问)

 链接七:开始了我的创业生涯

 崔英(万通证券公司创办人)

出身名门的投资分析师

 吴逸(高盛证券投资分析师)

 链接八:如果不把对手打掉,对手就把你消灭了

 于凡(纽约日本大和证券公司助理副总裁)

 链接九:陈旌蕾(供职于美林证券公司)

做最优秀的自己,做最能做的事情

 裔锦声(华尔街人力资源专家、作家)

 链接十:重新接受挑战

 焦捷(花旗银行基金投资组合分析师)

适应多元文化,实现自己价值

 田毛丽(蓝山投资公司亚洲部部长)

 链接十一:谦让,会让别人觉得你是懦弱的

 袁天璧(美国联邦储备银行高级分析师)

 链接十二:在华尔街IT行业人才也要懂得金融知识

 赵桂莲(供职于比尔斯迪尔斯投资银行)

 链接十三:徐炜(供职美国标准普尔公司)

 链接十四:余明(曾供职于德意志银行等华尔街金融公司

 日本理光北美总部主任工程师)

尾声:中国女性在华尔街

 黎彦修(佛尔投资研究管理公司的创办人)

试读章节

坐落在曼哈顿区南端的华尔街,是一条长仅1500米的蜿蜒短街,两旁高耸入云的几十层摩天大厦,使得街道显得更加狭窄、幽暗,成了一个楼群内的“峡谷”,抬头只能望见一线蓝天。

去华尔街,可乘坐2、3、4、5号线地铁,在华尔街站下;也可以乘坐公交M1、M6、M15、X25、X29等线路抵达。如果想信步前往,则从炮台公园沿百老汇大道北行约十分钟,即可到达目的地。

“Wall Street”中文音译为“华尔街”,而意译应该是“墙街”,“Wall”在英文里是“墙”的意思。在华尔街街口右侧的第一幢大楼的墙上,嵌着一块铜匾,上面写着“纽约的里程碑”。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华尔街的由来。1653年,这里是纽约的北部边界。当时统治北美的荷兰殖民者,为了抵御原居民印第安人的突袭,从百老汇到东河码头一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筑起一道木头栅栏——围墙。后来英国殖民者取代了荷兰在北美的统治,改变了防守策略,拆除了此道围墙。“墙”从此不在,但“墙街(华尔街)”由此而得名。

华尔街历来闻名遐迩。北美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独立后,第一届国会就在华尔街头的纽约市政厅召开。1789年,新成立的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也在此市政厅二楼的阳台上宣誓就职。但华尔街作为政治中心的时间非常短暂,作为金融中心和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历史却源远流长。时至今日,它仍然是美国乃至世界金融的神经中枢。世界上许多大经纪公司,美国十大银行中的六家,以及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均盘踞于此,汲取着全美乃至世界的金融精华。在此,作为世界最大的股票和证券交易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时刻不停地为美国1500多家大公司买卖股票,每天成交的股数约占全美十二家证券交易所总成交股的80%。华尔街由此成为美国亿万富翁的代名词。

随着信息技术和金融机构的高速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许多金融机构开始陆续离开地理意义上的华尔街,搬迁到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的曼哈顿中城区去了。作为金融业发源地的华尔街,附近挤满了古旧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进出的道路也像蜘蛛网似的,密密麻麻难以辨认,已经不太能满足金融机构扩张业务的需要了。“9·11”事件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尔街周围的格局,有些金融机构干脆离开了纽约这座危险的城市,搬到了清静安全的新泽西(New Jersey)去了。在著名的“华尔街巨人”中,只有高盛和美林两座大厦还坚守在离华尔街不远的地方,其他“巨人”都已经搬迁到洛克菲勒中心、时代广场或大中央火车站周围的繁华商业区。

但是,人们宁愿把这一切称为“华尔街”。在洛克菲勒中心的办公室里,人们阅读的仍然是《华尔街日报》;在国会听证会上,美联储主席仍然关心着“华尔街的态度”;在大洋的另一侧——中国,企业家们的最大梦想仍然是“在华尔街融资”。无论地理位置相隔多远,人们在精神上仍然属于同一条街道——华尔街。在这条街道上,所罗门兄弟曾经提着篮子向证券经纪人推销债券,摩根曾经召开拯救美国金融危机的秘密会议,年轻的文伯格曾经战战兢兢地敲响高盛公司的大门(日后他成为高盛历史上的传奇总裁),米尔肯曾经向整个世界散发他的垃圾债券……在这些金融界神话般的伟大人物死去几十年之后,他们的灵魂仍然频临纽约上空,俯视着永远不老的华尔街,将其灵魂附在某一个年轻的银行家、分析师、交易员、经纪人或基金经理的身上,随时制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话。这就是新世纪的华尔街。

自打华尔街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那一天起,世人有关华尔街的种种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有人把华尔街看成是一个制造神话和成就梦想的“圣地”,也有人把华尔街比喻成一个被贪欲和血腥统治的“战场”。但无论是谁,只要他有足够的智慧,有足够的毅力,能在华尔街站住脚跟,一年之内,他就有可能获得数十万、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上亿美金的收入。这样的财富奇迹,让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和金融精英,对华尔街趋之若鹜。P3-5

序言

向前迈进的一个台阶

很早就有这样一句话流传天涯:“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在流汗,有月亮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在流泪。”这种“双流”的情景应当是对早期中国移民四海为家的一种描述,它已渐渐被凝固成一幅幅“老照片”了。从“春天的故事”中走出来的新一代移民,特别是从留学大军中诞生出的一批精英分子,则凭借“知识就是力量”越来越集结于科技与金融两大核心地带。虽然“流汗”在所不惜、“流泪”在所难免,但他们已呈现出全新的奋斗理念、全新的奋斗态势。他们已不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或徘徊于西方社会的边缘地带,而是更多的融入西方主流,并从主流中不断“汲水”,不仅滋润自己,而且开始滋润曾经哺育养育过他们的那片神圣的黄土地。

纽约—曼哈顿—华尔街,是许多留学精英们进入金融界的桥头堡。如果说纽约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曼哈顿是世界金融的心脏,那么华尔街就是世界资本的中枢神经了。可以说,不了解资本运作就不可能了解当今的世界经济,而华尔街正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浓缩,是认识资本运作的一个最典型、最重要的窗口。

我很早就想拍摄一部关于“华尔街”华人奋斗的电视片,因为它能在更独特的层面上展现当今中国留学生在美拼搏进取的新风貌。但华尔街题材太大,区域限制又严,不宜措手。于是我就想到一个切入点:“华尔街的中国女人”。有人说华尔街是男人的世界,我则以为,在男人的世界中展示女人的风采,这种“刚”与“柔”的对比正好印证‘‘相反皆相成”的哲理。我希望能通过采访曾经和正在华尔街打拼的华裔女性,以独特的视角透视华尔街的昨天和今天,并从中揭示出不同人物的共性和个性、机遇和命运,使观众或读者不仅获得到华尔街的职场政治、游戏规则等知识,还能感受到真实人物在选择与被选择、成功与失败、光荣与梦想、美丽与哀愁之间的跌宕起伏的交错情感,体察到其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金钱的相互关系和意味,体会到这里既有天光云影,又有暗箭交驰,既有万丈豪情,又有似水柔情。

去年8月,我把这一构思说与北京电视台海外中心“华人纪事”栏目制片人武玲,没想到一拍即合,马上启动。她豪爽干练,说话算数,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从2006年1 2月开始拍摄,到2007年3月北京卫视向海内外播出,再到这本书的整理出版,其间甘苦备尝,冷暖白知。被接纳的满足和被拒绝的失望每天都陪伴着我,它们的接踵而行,使我逐渐已习惯,并把它们看作是一对孪生兄弟来从容面对:接纳可喜,拒绝亦嘉,朝着下一个目标努力,满足或许更大。

该感谢的人、该感谢的事和这本书一样长。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华艺女士的一句激励话“你们好好拍吧”让我们坚持到底。总导演刘周全已经把华尔街的寒风消化在骨子里。美国中文电视总裁蒋天龙热情相助;华尔街人协会及其会长陈迅勇、中国旅美金融协会多方联络,不遗余;华尔街知名成功人士黎彦修、李山泉、楚钢担当顾问,频出妙策;万通证券崔英女士鼎力支持;余明、黄敏、陶甄等友人前后忙碌,都是这部电视片胜利完成的重要因素。本书的出版则感谢湖北教育出版社及吴超先生的审慎选题。因为本书是根据电视片的采访整理而成,又有篇幅限制,所以取舍之间、文字铺陈不尽如人意,谨乞原谅。感谢所有被采访的华尔街女性(有些还未能收入本书),是她们的心路和智慧凝聚成此书,并成为各位读者向前迈进的一个台阶。

最后我愿以这样一句与各位亲爱的读者共勉:“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有活力,一定是因为这个国家有一批对参与产业或金融迅速致富有着超常梦想、激情和精力的人。”(李青原语)。希望在中国,这样的人越多越好。如果《华尔街的中国女人》能够给更多的人(可不光是女人)带来挑战人生、迎战世界的“激情”,那么这本书的一切缺憾都可以得到弥补了。

李宁(《华尔街的中国女人》总策划、制片人)  2007年8月23日

后记

中国女性在华尔街

黎彦修(佛尔投资研究管理公司的创办人)

我们中国人到华尔街最早的应该是朱豫(字音)他们那一批,第二批人大概就是我们这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来美国的人。但我们这批人现在基本上没有几个了,都走了,有的直接回国了,有的去了亚洲其他国家。以前只有十到二十个人,都认识,一开会,大家都聚在一块。工作主要是做后勤的、服务型的工作。这十五六年来,变化非常大,在华尔街工作的中国人逐渐地增多,大概有上千人。工作遍布华尔街的各行各业,有的操盘,有的做投资,有的做银行,而且成绩是越来越好,地位也是越来越高。我觉得从那个时候到现在,中国人在这里的影响和名声的变化,是飞跃性的,像一个竞赛。

但是总体来说,与其他行业所取得的成绩来比,我们这一行还是没有达到自己能量的限度。比如说在大学里做教授的,全美国顶级大学最好的教授,一大部分都是中国人。现在在金融界我们还没有做到这个程度。

就女性的发展来说,当然比男性还是要落后一些。这可能是社会造成的。在美国。一般男性比较成功的话,女性就呆在家里做全职太太。既使是在华尔街打拼过的女性,有很多人做到一半就不做了,要回家生小孩、带小孩去了。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另一个方面。我觉得就是适应。在这里工作,需要一个过程让她们自己适应环境,提高自信能力和自信度。要在美国做事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要把自己头脑里的阻碍给解除掉。这个阻碍是什么呢?就是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中国人来这里发展,有没有歧视或者不公平的地方?确实是有。但是我又反过来说,如果你想在美国发展,如果你喜欢在美国生活,那就不要太在乎这些。我们需要重新转换个人的思维方式,摆正自己的位置。但是很多女性没有看到这个点,没有及时适应这个文化环境。

当然,还有一个最大的也是很普通的一个问题,就是无论男女,尤其从大陆来的,语言水平有差距。这也是工作受影响的一个原因。因为语言的障碍,交流总是达不到非常流畅的程度,不是词不达意,就是同样一个词或同一句话,中国人说出来的感觉与美国人不一样。我知道中国有很多地方开办了语言培训班,但是我提醒大家,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一定要学习这种语言国度的文化,只有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说出来的话大家感觉才会好。而且到美国后,想要在美国发展的话,一定要让自己某些方面美国化,一定要融入美国文化,这样在交流上才能够做得细腻,做得好。

这么多年,在华尔街工作的中国女性,虽然与国内一些女企业家、女大亨相比还是有差距,但是她们整体上在华尔街都发展得很好。在这里,中国女孩子的见识、教育水平和能力是绝对不比任何人种差的,所以我相信她们完全有能力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书评(媒体评论)

在华尔街,每一分钟所做的事情,都必须是今天做得好,明天做得更好,永远都是在不停地挑战自己,不然这个地方真的是没有办法给人一席之地。

——陈雪潜

在华尔街工作是要满足自己的一种追求,因为华尔街有太多未知的东西,有太多机遇,也有太多挑战。

——刘玫

我们所有的东西,一再强调,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你检查一遍没有检查出来,就要检查两遍,如果你心里仍然没有把握,就要检查第三遍。就是一个要求,不许出错!

——王欣

你是做了100%,还是做了10%的工作,你骗不了人的,别人会知道的。

——裔锦声

从小就听说曼哈顿,知道曼哈顿最具有挑战性,华尔街又是其中殴残酷无情的地方。

我记得刚来美国时,走进华尔街的股票交易厅+只见人头攒动,一色的美国白人、男人,争争吵吵,手势挥舞,激烈的表情,激烈的动作,大家都好像打架、吵架一样,沸沸腾腾。当时就觉得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个世界,我能不能进来?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到这种环境当中。跟他们一样去搏斗,去拼杀。

——王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华尔街的中国女人(中国女性打拼华尔街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宁//刘周全//武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149732
开本 16开
页数 1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1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4-49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25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5: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