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洪宪帝制(袁氏帝梦破灭记公元1915-1916年)/大史记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说起袁世凯,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很多人眼中,袁世凯的身份就是乱世奸雄、告密者、窃国大盗、卖国贼等。他的道德品质和政治品格更不为人们所认可。在晚清,他曾出卖过两个皇帝,并以此为自己捞取了很大的政治资本:戊戌变法中出卖光绪皇帝,博得了慈禧太后、荣禄的青睐,为其官运亨通开辟了一条捷径;辛亥革命中出卖宣统皇帝,更使他戴上了临时大总统的桂冠,成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进入民国后,他又违背总统誓言,背叛民国,走上帝制自为的不归路。然而,复辟帝制是袁世凯一生中最大的败笔,这是怎么样的一段历史,本书将为您揭开真相。

内容推荐

袁世凯是怎样走上帝制不归路的?有哪些人或势力影响了他的抉择?他自己对称帝又有什么认识?为什么他的部下和家人反对称帝?“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又是怎么回事?……本书以袁世凯称帝前后的心路历程为线索,对洪宪帝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进行了全面解读。

目录

自序

引子:一则美丽的谎言

蠢蠢欲动

 排斥异己:民国伟人靠边站

 共和难寻:民国仅剩一具躯壳

迷途难返

 各怀鬼胎:众列强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如意算盘:袁克定的二十年太平天子梦

 身不由己:皇帝真的该我做?

粉墨登场

 只争朝夕:帝制运动风云起

 亦新亦旧:洪宪帝制之特点

后院起火

 异见纷起:北洋内部看帝制

 雪上加霜:袁氏家庭革命

穷途末路

 昙花一现:梦幻八十三天

 从叛亲离:呜呼哉赴黄泉

 洪宪余波:袁世凯死后点滴

附录

 1.洪宪年号

 2.洪宪国旗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排斥异己:民国伟人靠边站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随后临时政府北迁,以袁世凯为首的北京政府正式成立。由于清王朝是在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资产阶级立宪派和其他反满势力的联合作用下被推翻的,所以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最初是各派势力组成的联合政府。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共和国的成立,给人们以极大的刺激,人们对新生的共和国、对袁世凯寄予莫大的希望,他们非常兴奋地说:“推翻四千余年之专制政体,而易建共和,实为我国历史上一重大转变”,‘‘在此革故鼎新,人多朝气,内而台阁,多属名流,外而封疆,多属首义,一时物议,庶几长此可以久安,目前可以图治”。如果袁世凯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顺应民心,与革命党人及各派政治势力携手合作,励精图治,共谋建设大计,那将很可能创造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是袁世凯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为确立其独裁专制政权,对不同政见者分别采取排斥、打击甚至消灭的政治手段。曾几何时,创建民国的功臣或靠边站,或被监禁,或被赶出国门,飘泊海外,甚至有的做了专制政权的刀下之鬼。失去了监督体系的制约,失去了不同政见者的制衡,袁世凯才能够为所欲为。

逼走总理唐绍仪

1912年6月15日上午,国务总理唐绍仪轻车简从,急速赶往前门车站,乘上一列东去的火车。至天津下车后,住进利顺德饭店。第二天,唐绍仪以电报的形式向大总统袁世凯请假:“绍仪现因感受风寒,牵动旧疾,恳请给假五日,赴津调治。唯总理职务关系重要,不容一日旷废,并乞大总统于国务员中简派一员暂行代理。”袁世凯闻讯,立即派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陆军总长段祺瑞先后赴津,劝说唐绍仪回京。唐绍仪执意不肯,并说:“若要留我,只好用棺材来吧。”

唐绍仪挂冠而去,国务院一时无主,而国务繁忙,内政、外交都非常棘手,容不得半点松懈。这一新闻经媒体炒作,就像一锅热油中注入了一桶水,在北京政坛上顿时炸开了。有的说唐绍仪为“东西大政治家”,有的则说他“擅离职守,乘间潜逃”。唐绍仪为何挂冠而去?熟知内情的人说,这是唐绍仪的无奈选择,他和总统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到了极点,已经无法调和。唐绍仪是袁世凯的朋友和僚属,辛亥革命以前一直追随袁世凯,他们的矛盾从何而起的?这还要从两人的关系说起。

唐绍仪(1861—1938),广东香山人,清政府派遣的第三批留美幼童之一,1881年肄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因顽固派的极力反对,清政府中断了这项留学计划,唐绍仪被迫回国。第二年,唐绍仪作为帮办朝鲜海关事务、前驻天津德国领事穆麟德的秘书被派往朝鲜,与同一时期被派往朝鲜的袁世凯相识,并结成亲密无间的朋友。不久,袁世凯被清廷任命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概相当于今天的驻外大使,但其职责、名分要比大使高得多,因为这时的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袁世凯代表清政府,负责维护中国在朝鲜的利益,协助朝鲜国王处理外交和内务。袁世凯上任后,立即让唐绍仪做了自己的西文翻译兼随办洋务委员,实际上是袁的副手。在袁世凯驻扎朝鲜的十余年间,两人配合默契,积极主动,惨淡经营,在外交上折冲樽俎(zu),有效地制止了日、英、美、俄对朝鲜的渗透,维护了中国在朝鲜的特殊地位。袁世凯后来巡抚山东、总督直隶,都把唐绍仪带在身边,以之为最得力的僚属和助手。

袁世凯曾高度评价唐绍仪的才能,说他“才识卓越,血气忠诚,谙练外交,能持大体,洵为洋务中杰出之员,环顾时流,实罕其比”。所以对唐绍仪不断提拔,使之从一个品级低微的幕僚,逐步升迁至外务部侍郎、邮传部侍郎、奉天巡抚、邮传部尚书,成为清政府的一品大员。1909年初,因袁世凯势力的高度膨胀,威胁到清廷的统治,与满洲少壮派贵胄的矛盾激化,清廷将其罢免。唐绍仪也因此遭到打击。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唐绍仪在清政府中没有担任任何职务。可见,唐对袁的依赖非常明显,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武昌起义后,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重新出山后的袁世凯充分施展其狡黠政治家的特有手段,一方面利用南方革命党人的声威,迫使清廷将军政大权交给他;另一方面对革命党人则软硬兼施,命冯国璋率北洋军攻克汉口、汉阳,以炮火威逼武昌,然后又向革命党人摇起橄榄枝。这样,南北双方开始了议和活动。P5-7

序言

说起袁世凯,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很多人眼中,袁世凯的身份就是乱世奸雄、告密者、窃国大盗、卖国贼等。他的道德品质和政治品格更不为人们所认可。在晚清,他曾出卖过两个皇帝,并以此为自己捞取了很大的政治资本:戊戌变法中出卖光绪皇帝,博得了慈禧太后、荣禄的青睐,为其官运亨通开辟了一条捷径;辛亥革命中出卖宣统皇帝,更使他戴上了临时大总统的桂冠,成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进入民国后,他又违背总统誓言,背叛民国,走上帝制自为的不归路。

其实,袁世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除了上面所说的,还有他的另一面。

清末的袁世凯曾经是一个勇于创新的改革家。比如,甲午战后他学习西方,练新军,变军制,进行军事改革,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促使中国军队走向现代化道路;他联合张之洞等督抚,连上数折,促使清廷废除了自隋唐以来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为近代教育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他在任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六年间,在所辖地区大力推行新政,把经过八国联军入侵之后经济惨遭破坏的直隶治理为全国的“模范省”。更为重要的是,武昌起义后,他顺应共和潮流,与革命党人联手,共同推翻清王朝。即使在任大总统期间,他在加强专制集权的同时,也注意发展经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刺激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为什么袁世凯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那么差,以至于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贡献也被抹杀?其中的一个关节点就是他复辟称帝,即所谓“洪宪帝制”。如果没有洪宪帝制的发生,即使袁世凯在道德上有再多的缺点,人们也会原谅他,对他的评价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正如我的老师复旦大学姜义华先生所说,如果袁世凯在逼清帝退位、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不久去世,那么他“必以结束二千年帝制、缔造共和的一大勋臣彪炳于史册”。

复辟帝制是袁世凯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也是最大的污点。恢复帝制使他名誉扫地,并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羞辱而死,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2月12日,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随着清帝的退位而覆灭。3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南北统一,从此中国历史进入民主共和的新时代。受尽专制之苦的中国人民’喜不自胜,对国家、对民国政府寄予无限希望。对中国的未来,人们无不有着美丽的憧憬,西方人经过几百年发展创立的现代社会,一夜之间就要在中国实现了,人们欢欣鼓舞,喜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然而不久,人们的期望就破灭了。袁世凯执政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没有沿着人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政党、国会被解散,宪法被撕毁,民主被践踏,法制被破坏,人们翘首以待的竟然是帝制的复辟,皇帝的再现。历史就喜欢捉弄人,民初社会的发展好像跟中国人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

如何解读洪宪帝制?这不仅是当时人所思考的大问题,更成为后世史学家探讨的重点。然而,九十多年以来,人们大多认为,复辟帝制完全是袁世凯野心所致,他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就准备复辟,实行帝制是其既定方针。但这种解读具有片面性,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过分夸大了个人的历史作用。

经过辛亥革命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完全是欧美政治体制的移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民主政治体制最终在欧美确立并逐渐成熟,将它移植到中国,并期望完全适应中国国情,是不切合实际的。中国的政治土壤是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对西方的文明成果应有一定的适应期。中西政治文明必须经过激烈的碰撞,相互适应,相互影响,才能融合在一起。民国初年就是这样一个碰撞的时代,思想混乱、社会无序等,也就成了必然的现象。与刚刚被否定和打倒的旧传统相比,人们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民国不如大清,传统比现代好,这也是复古思想产生的根源。  因此,袁世凯复辟帝制既有他个人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民初复杂政治形势演进的结果,同时,又是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产物。德国、日本、英国诸列强,都与帝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洪宪帝制,洪宪帝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产物。

洪宪帝制是一场非常复杂的矛盾运动,作者力图通过对洪宪帝制的全面解读,阐释袁世凯称帝的多种因素,包括国外、国内、主观及客观等诸方面;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细致描述帝制演进的过程及结局,尤其注重对各政治人物及势力对帝制态度的叙述;并根据作者的认知,分析帝制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尽量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来观察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在谴责袁世凯的同时,给予更多的理性思考,而不仅仅停留在发泄情感的感性层面。

张华腾

2007年4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洪宪帝制(袁氏帝梦破灭记公元1915-1916年)/大史记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华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58574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8.3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