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人的文学史(1983-2007)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文学史》中包括四个部分,《信件:作品问世的蛛丝马迹》刊登了程永新与余光中、铁凝、贾平凹、苏童、扎西达娃、王朔等作家或书信或手机短信或电邮的往来,并在每封来信后面做了简短的评注;《作家:文学活动的捕风捉影》,收录了余华、孙甘露、苏童、格非、贾平凹等作家撰述的对程永新的印象记,以及程永新撰述的与苏童、张承志、莫言、史铁生、王安忆等人的交往札记;《对话:思想交锋的私密现场》收录了程永新与作家皮皮、池莉、唐颖等人就创作与当下文学现象展开的对话;《杂志:时代文学的回光返照》是程永新以《收获》副主编身份阐述的《收获》办刊宗旨、选稿标准等。

本书在回顾和梳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发展脉络的同时,也对新世纪文学写作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思考和探寻,并对部分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点评。

内容推荐

为当代中国文学提供独一无二的情节与细节,为当代中国文学留存可检阅的跳不过去的人与事,提供“一个人”所有关于文学的或与文学有关的、自己以为有意思的记录。

《一个人的文学史》主要包括“信件:作品问世的蛛丝马迹”,“作家:文学活动的捕风捉影”,“对话:思想交锋的私密现场”以及“杂志:时代文学的回光返照四部分内容。本书即回顾和梳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发展脉络,也对新世纪文学写作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思考和探寻,并对部分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点评。

目录

第一部分 信件:作品问世的蛛丝马迹

注信

程永新:两座文学的高峰

扎西达娃:借鉴与模仿

铁凝:蜕变

苏童:寻找那根灯绳

王朔:打碎与重建

马原:渴望大师诞生

洪峰:内省和拷问

张石山:摇篮

韩东:蚕蛹破茧的过程

来信

黄小初1983.8~1990.11

张真1983.11

钟道新1984.2

林伟平1985.5

铁凝1986.3~1986.11

储福金1986.3~1987.7

扎西达娃1986.8~1987.5

马原1986.12~1988.9

孙甘露1986.12~1990.12

苏童1987.7~1994.7

王朔1987.9~1991.3

余华1988.4~1993.10

皮皮1988.5~1997.10

洪峰1988.7~1991.11

潘军1988.8~1996.4

宋琳1988.9

北村1989.3~1994.9

丁伯刚1989.6~2005.8

田瑛1990.11~1991.1

韩东1991.7

李涟1991.11

王成刚1992.2~1998.11

穆涛1992.8

王彪1993.6~1995.6

李洱1993.9~1994.2

色波1993.10

毕飞字1994.8~1996.3

李冯1994.2

朱文1995.3

皓1995.4

荆歌1995.6

东西1995.8

史铁生1995.11

贾平凹1996.8~2004.6

任白1996.9

叶兆言1999.7

钟鲲2000.6

余光中2005.10

白先勇2000.9

金仁顺2002.2

龙永文2005.1

刁斗1998.4

蒙根高勒1991.1

去信

致金庸1999.11~2000.7

致彦火1999.12~2000.7

致沈谦2000.1

致白先勇2000.2~2000.3

致余光中2000.1~2001.8

短信与邮件

余秋雨短信

贾平凹短信

宗仁发短信

余华短信

李小林短信

胡廷武短信

唐颖短信

与储福金来往邮件

给徐静蕾的邮件

于晓威邮件

与虹影来往邮件

葛红兵邮件

给宗仁发的邮件

与戴来来往邮件

张生邮件

与潘凯雄来往邮件

给余华的邮件

与穆涛来往邮件

给巴一的邮件

给姜梅的邮件

给郑慧的邮件

给权聆的邮件

棉棉邮件

第二部分 作家:文学活动的捕风捉影

作家的眼

余华:一切都是八十年代式的

张生:从一九八三年开始的旅程

孙甘露:为作家提上衣的人

苏童:提前和推后的文学宴会t

格非:一次遥远的追念

贾平凹:他写得太洋了

北村:真正的先锋

我的眼

苏童的世界

说李陀一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

莫言印象

张承志的酒话

轮椅上的作家

张辛欣和刘索拉

我所认识的王安忆

程乃珊夫妇

远方的诗人

全国小说评奖哪儿出了毛病

《中国新潮小说选》序

精神不死

为了渐远的辉煌

第三部分 对话:思想交锋的私密现场

和走走聊天

女人都差不多,男人全一样:从纯文学到畅销书——与皮皮对话录

只为你燃烧庙堂之下的统一上帝——与池莉对话录

上海的失忆一条隐晦而漫长的路——与唐颖对话录

谈王朔——答桂琳问

第四部分 杂志:时代文学的回光返照

等待伟大的中国小说——答《生活》杂志问

《收获》愿意是大海——答黑丰问

文学颓败,只是大气象——《上海壹周》记者的采访录

纪念萧岱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

策划人语

书中人物简介

试读章节

我的眼

苏童的世界

从1986年起,我陆陆续续为一些报刊写了几十篇作家印象记,也许读多了作品,人们对那些善于想象和虚构的作家真实状况饶有兴趣,此类文字大都比较受欢迎,稿约不断,正当我准备写写我最为熟悉的且日益显示出后劲的那一拨年轻作家的时候,陈村某一日说的一番话使我打消了先前的念头。陈村对我的那些文字作了礼节性的鼓励之后,委婉地表达了大概是这样的意思:作家印象记提供了了解作家的钥匙,但也带来了麻烦。后人缺乏第一手资料,自然只能根据这些局限的文字来认识作家。陈村是我所尊敬的作家。他常能出奇制胜,言人所不能言,但陈村的话也并非没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所有的历史正史或野史不都是经人描述出来的吗?难道还有未经加工纯粹意义上的历史?

然而,昆德拉又站出来支持陈村了。这位善于思辨的捷克作家在一本题为《被背叛的遗嘱》里以愤怒和讥诮的口吻告诉世人:我们所熟知的文学大师卡夫卡是虚假的,他的生平被他的遗稿继承人作了粉饰和修正。那个活生生的内心充满痛苦和孤独的卡夫卡,在他遗稿继承人出于善意的包装后,变成了清白无比超凡脱俗横空出世的非人。

尽管如此,难道我们就将永远丧失描绘历史的信心和勇气?也许我们只是应该小心谨慎,当我们一步步走近历史的时候,当我们去触摸艺术家精神世界的时候。

假如我在这篇勾勒小说家苏童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字中有与真实相悖的地方,责任不在苏童。就像一个画家传达不出西湖美景的神韵责任不在西湖一样。

他是奇人吗

黄小初是我大学同窗好友。黄小初担任公职的那家出版社恰巧在金陵古城南京。黄小初在南京,于是我与南京便有了不解之缘。记得那些年来来往往,聚在一起东拉西扯,话题枯竭的情况下也谈谈文学。当不了外交家的黄小初偶尔也写写小说,在我读到的小说中,有一篇题为《运河的底细》堪称一绝。有那几篇不错的小说放在那儿,南京一些写小说的人都愿意把习作交给他阅读,久而久之,黄小初的手里积压了不少手稿。热心肠的黄小初一有机会,就将那些手稿向各个编辑部推荐。这情形有点像批发货物。

于是我也免不了经常接受黄小初的批发。有一天,我的办公桌上收到了黄小初推荐来的一篇手稿:《青石与河流》,作者叫苏童。稿子寄来还不算,黄小初随即追来一个电话,嘱我好好看看稿子,并介绍说作者是一位奇人。奇在何处?黄小初说了一大通,我只听清作者是一所艺术学院的教师,身为教师却无为人师表之行,时常蒙头大睡,时常衣冠不整穿了拖鞋在校园里游游荡荡。黄小初不可谓不机敏,他知道竭力鼓吹稿子的出色只能引起我的警惕,而他这一番绘声绘色的讲述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使我难忘的是黄小初在放下电话前说的一句惊人之悟,他说你瞧着,日后此人定将红过莫言。

热心肠的黄小初说些过激之语或溢美之词,并不会让我惊奇。但他如此信誓旦旦地预言一个人的将来着实让我吃惊不小。岂不知当时的莫言正处创作鼎盛期,《透明的红萝卜》等一篇篇闪烁奇光异彩的小说让评家屡屡叫好,行情看涨。

今天看来,苏童是否红过莫言也许并不重要。公正地说,莫言也好苏童也好都以他们各自的艺术才华和独特个性为当代文坛提供了优秀的文本。但我始终不能明白的是,黄小初当初那样肯定地断言一位小说家的未来,究竟得到了何方高人的指点?据我所知,黄小初既不会看相也不谙点金术,他凭借的显然只是一种直觉。而经验告诉我们,直觉常常是靠不件的  在频频退稿后一举成名

黄小初的一席惊人之语,使我有机会读到了苏童的两篇小说:一篇叫《祖母的季节》,一篇叫《白洋淀,红月亮》。读罢,我才明白黄小初为何要将莫言与苏童扯在一起。他们显然是不同的,但显然也有一些相通之处。这相通之处就是感觉。搞艺术的人都喜欢把感觉挂在嘴上,说多了竟不知感觉为何物。细细想来,莫言的感觉奇异诡谲。在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是变形夸张和酣畅淋漓的发挥,而苏童则有节制得多了,他好像极善于在一块画布上凭借想象涂抹,而每一笔都柔婉如水,每一笔都兼具反差与和谐,《白洋淀,红月亮》,这题目就让人觉得舒服,像诗,又并不雕琢。随便说一句,好作家也一定会为他的作品采撷到好的名字。古今中外,大凡如此。你可以罗列苏童小说的一长串篇名来印证我的话:《乘滑轮车远去》、《吹手向西》、《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伤心的舞蹈》、《红粉》、《桑园留念))等等。

《青石与河流))在苏童的小说中也许不算最出色的,但也足以显露苏童的才情,我很高兴《收获》能够及时地发表了它。

不久,“收获》酝酿了一个计划,将全国一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的作品集中在一期中发表。在我拟定并经《收获》负责人李小林首肯的一份约稿名单上,有苏童的名字。苏童在收到我的约稿信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中篇,那就是“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后来,读到苏童一篇题为《缘分》的文章,才知道收到《收获》约稿的时候,苏童正处退稿频频的困顿之境。苏童充满深情地把他与Ⅸ收获》的关系解释为缘分,从此他每年都将一部中篇力作交与《收获》发表,先是《罂粟之家》,之后是《妻妾成群》。《妻妾成群》改成电影名叫《大红灯笼高高挂》,走向了奥斯卡,苏童的小说也因此在全世界出版,苏童一举成名。

“妻妾成群”与“妻妾成行”

我记得《妻妾成群》发表后,马原与我有过一番颇有争议的谈话。马原曾经在当代文坛刮起过一股旋风。马原小说的地位及他在小说领域所进行的全面的革新我们暂且搁置一边不说,就我所接触的全国作家当中,马原无疑是读书甚多且对小说颇具真知灼见的一位。我们在为马原跑到天涯海角去经商扼腕惋惜的同时,依旧缅怀当年那个驰骋文坛的骄傲的小说家马原。

马原对《妻妾成群》评价甚高。他说这篇作品显示了苏童扎实的写实功力。他说是不是好作家以此为标准。马原一向语不惊人死不休,在他给我们品尝了《冈底斯的诱惑》、《虚构》和《游神》这一道道点心之后,要我相信他这是肺腑之言就有些勉为其难了。我坚持((罂粟之家》是上品。虽说由苏童来写出《妻妾成群》这样一个旧时代里的旧故事,不得不让人敬佩作家的想象力和虚构能力,细节和故事也非常结实有质感,但它究竟拥有多少丰厚的指向和内涵我仍然存疑。

不料,我的疑虑在一个意外的场合得到了一个意外的解释。那次苏童来沪与台湾远流出版社签约出书,由我陪同前往台湾同行下榻的宾馆。说来这也是我与苏童的第一次见面。乍一看,苏童虽说总给人以迷迷瞪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但稍一接近,你便可发觉苏童其实很随和,且反应很快。从他微微颔首附和或简单的话语中,我很快发现这是一个天分极高领悟性极强的人。什么事情你只要说出半句,他好像已全然明白并给你明确清晰的回答。一句话,与苏童这样的人交谈可以言简而意赅,可以不必担心词不达意,最主要的我与苏童初次见面却好像已经认识很久了。

远流老板王荣文先生精明能干,言谈间不乏台式幽默,签完约设便宴款待我们,不知是故意还是口误饭桌上他时不时要提到“妻妾成行”,弄得大家都很快活,苏童也露出宽容憨厚的笑脸。酒过三巡,王先生举杯至苏童面前说:感谢你写出一篇“妻妾成行”的好小说,表达了男人们很久以来自己不敢言语的梦想。举座皆乐。我忍俊不禁,暗忖原来此篇小说还有这样一种解读方法。

余后的时间里我陪苏童逛淮海路,当苏童徜徉在伊势丹的衣物架前,神情专注地为其妻儿购置礼物的时候,我的耳畔又回响起王先生的戏语,只是那不很标准的国语悬在遥远的空中,与面前这个认真挑选衣物的具体的苏童毫不相干。

但谁又能断言王先生说的就一定是句玩笑话呢?

人是复杂的。作家更是生活在现实与虚幻的两重世界里,其问的界线有时并不是很清晰的。我无意去探究苏童心灵的隐秘,我也不愿一味地去美化一个真实的人。我想说的只是苏童热爱生活,同情妇女,男人爱这个世界有时就是通过爱女人来达到的。包括他的妻子、他的女儿。

苏童的艺术世界里走过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妇女形象,或妩媚或艳丽或柔美或温婉或凄楚或哀怨或热烈或痴迷,他还将为我们提供多少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说苏童是最善于塑造女人的男作家也许并不过分,因为按陈村的看法,“苏童胸中自有妇女百万”。P148-P152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人的文学史(1983-2007)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永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57422
开本 16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5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28
15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