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伦理十二讲/对话中西
内容
编辑推荐

西方传统是宗教管道德,政府管法律,所以在政府只讲以法治国就行了。而中国的传统是政教合一,政府既管法律,又管道德。管道德,就是礼的教育,又称“礼教”。过去批判封建礼教,就是批判封建统治者用封建伦理来教化人民。现在再来研究中国古代的伦理,发现剔除了封建因素以后,中国伦理中有一些内容还有普遍价值,现在仍然可以应用的,需要继承下来。这就是本书的主要价值。这个价值就“礼”的光……

内容推荐

本书是以所有关心、热爱中华文明及其道德传统的普通读者为对象的学术性读物。作者针对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实际,特别是青年朋友们希望较为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传统道德文明的需要,以及相应的种种心灵困惑,对传统伦理思想的起源、发展和现代变革做出了系统的描述,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几个核心命题给予了深入的剖析,并且把传统伦理思想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当做一个重要问题揭示了出来。本书的一个特点是紧紧扣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来分析传统伦理思想,在道德学说和道德生活的对照中来把握传统道德文明,揭示出一些饶有兴味的问题,提出一些颇有新意的见解。

目录

总序(陈卫平)

前言

第一讲

礼崩乐坏与百家争鸣:传统道德的历史起源

第二讲

小农经济与孔孟之道:传统道德的经济基础

第三讲

君子、圣人与大同:传统社会的生活理想

第四讲

德治、礼治与法治:传统社会的政治期待

第五讲

养生与成佛:魏晋隋唐玄学、佛教和道教的伦理观念

第六讲

尊德性与道问学:宋明正统儒学的伦理建构

第七讲

衣吃饭与剑气萧心:晚明以来的异端道德

第八讲

天与人:传统伦理视域中的道德本原

第九讲

道义与功利:传统伦理视域中的道德本质

第十讲

认知与践履:传统伦理视域中的道德修养

第十一讲

社会变革与道德转型:走向现代道德文明的艰难历程

第十二讲

和谐社会与道德传统:建设现代道德文明的光明前景

试读章节

直观地看,家庭作为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组织总是一个“婚姻一血缘共同体”,也就是说,就夫妻关系说是一个婚姻共同体,就亲子关系说是一个血缘共同体,由婚姻而有血缘,夫妻亲子共同组成家庭。现在要问的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哪一种才是根本性的?从常识出发,我们会说,必定是先有夫妻然后有子女,所以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中,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但是常识未必是真理。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其内部结构的重心所在是父子关系,不仅其他亲子关系如母子关系、父女关系等都不如它重要,连夫妻关系都不能与之相比。这在根本上是因为,作为社会的经济再生产的实现方式,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是在家庭之中代际相传的,准确地说,是在父子之间相传的。而妻子是从外姓嫁过来的,依附于夫家的土地而生存,所以就有了所谓“三从”的要求,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尽管在今天应当把这理解为是男人对女人的压迫在道德上加以否定,但是历史地看,这不过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必然要求,所以“三从”被理解为对妇女的基本道德要求。反之,妇女的解放,特别是从“男权”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只能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特别是经济生产方式现代变革的产物。

其次,从家庭作为一个经济生产组织来看,任何方式或形态的经济生产都不能不讲经济效率和效益,在家庭这个生产单位的内部组织中,就不能没有一个权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就是父亲的角色。经济生产中最可宝贵的是“知识”要素,“知识”的含量在根本上制约着经济生产的效率和效益,而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就是这样的“知识”要素。在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生产的知识要素就与土地一样在父子之间代代相传,从而维系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产。

●你为“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做出了历史合理性的辩护,不过我还是有一种感觉,你的说法似乎没有很好地覆盖传统儒家所张扬的伦理价值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之间的联系,就是说你在儒家伦理与小农经济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有点单薄。

○由于中国传统家庭的结构重心是父子关系而不是夫妻关系,中国传统家庭在本质上是血缘共同体而不是婚姻共同体,所以,古代家庭对家庭血统的延续就异乎寻常地重视,很多家族都有世代相传的家谱,记载着以各位男性祖先为中心的血缘谱系。家庭的传承、延续都要靠家庭中的男丁,如果一个家庭没有男性子嗣,那不仅意味着可能无人养老送终,还意味着代代相传的血脉到此终结,当事者的罪过可就大到“对不起列祖列宗”。所以,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是孝,所谓“百善孝为先”也,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孝,通常被理解为是尊重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古诗所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是在情感内涵的背后并且决定着情感内涵的仍然是家庭所具有的经济生产职能。

如果就情感来理解,应当是父慈子孝,一方面是父亲对儿子慈爱,一方面是儿子对父亲孝敬。但实际上传统道德要求的却是单向的义务,即儿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父亲,从而称之为“孝顺”;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儿子对父亲还是要孝;即使父亲对儿子不义,儿子对父亲还是要顺,以至于有所谓“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的信条。显然,传统道德的孝是不能在情感领域得到恰当说明的,虽然传统伦理思想确实是试图在情感领域中达到自我理解,如孔子对其学生宰我怀疑三年之丧的合理性斥之为“不仁”:“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所谓孝,在情感上无条件地要求着“敬”,在行为上无条件地要求着“顺”,也就是儿子对父亲的死心塌地的绝对服从。如果儿女得不到父母的欢心,父母不仅可以指责、处罚他们,甚至可以告子女忤逆。连儿子不像自己也可以是一种罪过,称之为“不肖之子”。即使父母无理,子女也只有服从。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意思是,即使父母有不当之处,可以反复劝告,但父母不接受劝告的话,仍然要心存敬意地顺从父母的意思,虽然为之忧愁也不能心存怨恨。相传古代之大孝为舜,《孟子》中记述舜虽“父顽母嚣”,必置舜于死地而后快,但舜仍然以不得父母之欢心为苦,以致虽君临天下而不乐。

虽然今天或可讥之谓“愚孝”,但其历史的合理性就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庭同时是人自身的再生产与社会经济的再生产的实现方式,儿子对父亲的绝对服从表达的是劳动者对管理者的服从、劳动力对土地的服从和家庭关系对经济生产关系的服从。当然,这种服从又被理解为来自于人自身的再生产,来自于养育之恩和亲情之天性,就披上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就具有了血浓于水的坚忍,就散发出“天人合一”的光华。

P37-39

序言

生活在当今这样一个社会大转型时期,“道德”这个词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恐怕都会引起百感交集的困惑,更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无奈。

也许,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并不像我们所感觉的那样糟糕,只是因为我们常常把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全部期待和向往都搁置在“道德”上了,所以就有了太多的困惑和无奈。这就有必要认真而心平气和地重新审视诸如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道德,社会的道德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什么是我们的道德传统,以及理论化的伦理学说与现实性的道德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什么是传统,以及历史传统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这些问题都很复杂,就这些问题形成必要的基本社会共识是需要时间的,但是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理论的创新,就无法通达社会的价值共识,所以必须去尝试。我们的讨论应该就此做出初步的尝试。当然,既然是尝试,就有个尝试些什么的问题,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去做:

第一,今天的人们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理论是非常熟悉的,对于“道德”作为意识形态被社会的经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学说是普遍接受的,但是“历史”是一个绵延的过程,这就需要说明“生活”是怎样延续、继承和发展的,我们的讨论应该力图在社会经济生产方式与社会的道德生活、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三者之间来把握我们的道德传统。

第二,今天的人们在说到“道德”时通常仅仅意识为关涉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的事情,其实不然,从先秦时期开始,也就是在中国传统道德的起源之处,“道德”就不仅是关涉着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的事情,而且是关涉着社会制度的伦理品格的事情,是关涉着政治权力的运作目标、方式和原则的事情,我们的讨论应该在政治生活与道德生活的联系中来理解我们的传统伦理思想。

这里我们只能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明作一鸟瞰式的扫描,全部讨论分为四个部分十二讲。第一部分为第一讲到第四讲,主要讨论先秦时期的伦理思想,因为中华文明的第一次大爆发就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道德文明的诞生当然也在这个时期,非常有必要多做一点追问和反思的工作。第二部分从第五讲到第七讲,从历史的角度来讨论先秦以后到近现代时期之前的伦理思想发展。第三部分从第八讲到第十讲,深入到传统伦理思想之中来讨论它的三个理论性问题,以揭示传统的道德思维方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俗话说“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的意思。第四部分为第十一讲和第十二讲,讨论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的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和道德转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希望能够结合当今人们的思想实际,对于澄清人们的困惑有一点帮助。

书评(媒体评论)

以现代理论综合研究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对于过去的伦理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作了客观分析,在理论方面,有了与前人不同的见解……这就是这一本《中国伦理十二讲》的主要价值。这个价值就是“礼”的光辉。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伦理十二讲/对话中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崔宜明//朱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91230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6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092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5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0: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