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风俗是认识社会面貌的一个窗口,而社会变迁一直是社会经济史关注的重要问题。本书利用详实的资料分析了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日常生活习俗、婚姻习俗与丧葬习俗,纵向考察了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变迁,横向比较了中游地区的风俗与长江上游、下游地区的差异,归纳了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风俗的共同特征,阐述了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对于民间风俗的深刻影响。

内容推荐

风俗是展示社会面貌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对社会的状况获得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了解社会的本质及特征。将风俗作为一个切人点可以探讨社会发展的态势,也可以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实况,而研究历史上的风俗就更便于寻求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本书旨在勾勒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风俗的基本状况,考察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变迁与风俗的互动,围绕这个中心,全书共分7章,外加一个附录。

第一章为绪论,论述选题的目的与意义,梳理学术研究史,介绍基本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论述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日常生活习俗,即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居住习俗与出行习俗。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男女服饰变幻多姿、因时而异。男服的变化在巾帽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明代史籍中留下正式名称的男子巾帽近40种。明代妇女的头饰、衣着较为复杂,妇女的衣服主要有衫、袄、霞披及裙子。清代汉族妇女的服饰沿袭明代的形制,上身着袄、衫,下身穿裙子,或者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女装习尚的变化以裙子为最,女裙异彩纷呈,出奇更新。

长江中游地区的饮食习俗是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可以分为食制、主食习惯和菜肴特色三部分。在食制方面存在城乡差别,城里人多半是一日两餐,而乡里人则因为劳动的需要须吃午饭,即一日吃三餐。平原地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广泛种植水稻,主食以米饭为主。丘陵地区既产水稻,又产杂粮,在以米饭为主食的同时也吃些杂粮。山区缺乏水资源,稻作条件较差,大量种植的是杂粮,主食以杂粮为主。中游地区湖沼众多,盛产莲藕,百姓喜食莲藕,而且喜辣嗜酸之风较为盛行。中游地区的宴饮风气较浓,宴会待客比较普遍。在饮食习俗中,饮茶喝酒颇具特色,亦有很多讲究,较之以前,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茶风酒事颇为盛行,遍及上下各个阶层。

中游地区的居住习俗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山区与平原之间有所不同:山区房屋颇为分散,村落一般相距甚远,属散居形;平原地区的人口较为稠密,村落一个挨着一个,鸡犬相闻,属于集村形,而且人们大多聚族而居。建房材料是影响居住习俗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游地区,茅屋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民居;其次才是瓦屋、竹屋。至于建筑式样,平民住宅式样单一,而富裕之家的住宅则颇为讲究。江西乐安县流坑村的住宅和赣南客家围屋较为典型。在基层社会,卜居较为普遍。百姓建房之前,往往要请风水先生卜定房址。

中游地区的出行习俗存在山区和平原的不同:山区百姓出行时主要是乘轿子、坐骡车、骑驴、徒步行走等;而在平原湖区,百姓出行则主要是乘船、步行与坐轿。此外,在出行方面,中游地区也有一些禁忌,诸如出门不但忌方向,还要忌时间。

衣食住行之日常生活习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与沿袭的习俗惯制。这些习俗惯制受当地自然环境与生产习俗的影响:棉、麻的种植影响着人们的衣着布料,粮食的生产决定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建房材料影响居住习俗。基层社会日常生活习俗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亦表现出姿态纷呈的多样性。

第三章论述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婚姻习俗。中游地区的百姓遵循正常的婚姻礼俗,奉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在婚姻缔结过程中,买卖色彩十分浓厚,婚姻论财颇为流行,男方要向女方送聘金与聘礼,女方则要准备嫁赀与妆奁。中游地区的特色婚俗有伴娘习俗、伴郎习俗、歌堂习俗、哭嫁习俗等。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在遵循正常的婚姻礼俗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些超出常规的婚姻习俗,如早婚、童养婚、、寡妇再醮、收继婚等变通婚俗,此外,还派生出了与婚姻问题相关的一些陋习如溺女、缠足等。究其原因,在于:(1)男女性别比例悬殊与失调,男多女少,适龄女性严重短缺,总有一些男子无法正常婚配,客观上导致了早婚、童养婚、寡妇再嫁等习俗的出现。(2)基层社会中下层家庭经济困窘,生男之家无力纳彩礼,生女之家无法备嫁奁,因此,贫穷男子倒插门,贫穷女子当童养媳,更为甚者就将女婴残忍地溺死。

第四章论述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丧葬习俗。长江中游地区在遵循常规丧俗的同时,也沿袭一些畸形丧俗,如占卜、信佛事做道场、停棺待葬、厚葬等。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特色丧俗有闹丧等。

第五章纵向考察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变迁。自秦朝至元代,中游地区的风俗不尽相同。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在沿袭此前风俗的基础上发生了演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其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奢俭朴华的交替过程:明初的俭朴,明代中后期的趋于奢靡,清初的从俭,清代中叶的由俭变奢,晚清的趋新崇洋。无论是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习俗的变迁,还是婚嫁丧葬习俗的变迁,皆是如此。风俗的变迁昭示了中游地区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尺度与镜子,尤其是风俗的奢俭交替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显著标志。风俗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民众思想观念的更新,在社会转型及近代化的漫长道路上,亦有风俗变迁的痕迹。

由于习俗的巨大惯性与历史惰性,也由于政治、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风俗的变迁较为缓慢,变化程度也很有限。风俗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特别是陋习劣俗的变革要经过曲折而又漫长的道路。

第六章横向考察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风俗的共同特征及区域差异。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既不同于上游地区,也不同于下游地区,区域色彩较为浓厚,尤其是风俗的杂糅性较强,多元化色彩明显。长江中游地区西与上游地区相邻,东与下游地区靠近,既受巴蜀风俗文化的浸染,又受吴越习俗的熏陶,吸收了它们的一些风俗;长江中游地区位于南北过渡地带,在风俗上兼具华北、华南的一些特点,以江西的民居为例,既有北方的庭院结构,又有南方客家的围楼形态。可以说,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杂糅了东西(即长江下游、上游)、南北(即华南、华北)的一些风俗,是一种混合风俗,从这里可以寻觅到相邻地区风俗的痕迹。在鄂西北与川陕相交之地、湘粤交界以及赣南与闽粤相接之处,风俗的杂糅性最为明显。

在长江中游地区内部,风俗存在一定的差异。就自然区域而言,山区与平原的风俗有所不同:山区的饮食习俗、居住习俗等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山区的风俗较为俭朴,平原的风俗相对侈靡。山区与平原风俗的差异主要源于生存条件及生产习俗的不同。就行政区域来说,两湖与江西的风俗不尽相同。两湖为古楚国所在地,属于楚文化区,其风俗主要源于楚风楚俗;而江西居于吴头楚尾,粤户闽庭,既受吴越文化的熏陶,又受楚文化的影响,楚风粤俗渗透其间,兼有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遗风流韵。此外,两湖地区的风俗受移民的影响较大,江西的风俗受移民的影响较小。

第七章论述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变迁对风俗的影响。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变迁如人口的迁移、经济的发展等,都对中游地区的风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还非常深远。就移民对风俗的影响而言,在居住习俗、民间信仰及社会风气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移民在落居地修建了许多寺庙,祭祖奉神,举办民俗活动,从而丰富了中游地区的民间信仰。移民风俗影响土著风俗、土著风俗融合移民风俗的过程也就是长江中游地区风俗不断丰富的过程。经济的变迁引起了风俗的变化。一是湖区低地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扩大了稻谷的种植面积和范围,使得中游地区特别是平原地区成为稻谷的重要生产区,巩固了长江中游绝大部分地区百姓以米饭为主的饮食结构格局。二是麦类种植的推广,增加了百姓食面的比例。三是玉米、甘薯等旱地高产作物在山区的引进,引起了长江中游地区饮食结构的空前变化,逐渐形成了广大山区多食玉米等杂粮的局面。四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物质生活发生改变,带来日常生活习俗的变化,诱导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此外,价值观念的变迁对风俗的变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八章为余论,对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特征进行概括,并且鉴于一些陋习劣俗传承到现在,提出移风易俗的建议。

附录论述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少数民族的风俗。少数民族的风俗丰富多彩,别具特色,如土家山寨吊脚楼、苗民的跳月习俗等。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及地方官对土司地区的一些风俗进行了大幅度的革新:禁止土民的传统服饰,改革土司的居住习俗,禁止男女混杂坐卧火床等。通过改土归流与移风易俗,原来土司地区一些落后的习俗如还骨种、土司初夜权等得以废除。此外,少数民族还吸收了汉族的一些新的风俗,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

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研究情况

 三、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

第二章 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日常生活习俗

 一、服饰习俗

 二、饮食习俗

 三、居住习俗

 四、出行习俗

第三章 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婚姻习俗

 一、特色婚俗

 二、变通婚俗

第四章 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丧葬习俗

 一、常规丧俗

 二、畸形丧俗

第五章 交替与递嬗:长江中游地区风俗的纵向考察

 一、明以前长江中游地区风俗演变概述

 二、明代至清中叶长江中游地区风俗的变迁

 三、晚清长江中游地区风俗的变迁

 四、明清长江中游地区风俗变迁的特征

第六章 百里不同风:明清长江中游地区风俗的横向考察

 一、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风俗的区域色彩

 二、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风俗的内部差异

第七章 社会经济变迁:明清长江中游地区风俗特征及其变化的根源

 一、制度因素与移风易俗

 二、移民运动与习俗演化

 三、经济的变迁对风俗的影响

 四、价值观念的变迁对风俗的影响

第八章 余论

 一、习俗移人,贤者不免

 二、弘扬优风美俗,抵制陋习劣俗

 三、采取措施,移风易俗

附录 明清长江中游地区少数民族的风俗

 一、日常生活习俗

 二、婚嫁丧葬习俗

 三、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风俗的变迁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美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059375
开本 16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3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45
丛书名
印张 21.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9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