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红颜(那些奇女子的美丽与哀伤)
内容
编辑推荐

李安安编著的《民国红颜(那些奇女子的美丽与哀伤)》选择民国最具知名度和典型特点的十大女子:吕碧城、陈衡哲、苏雪林、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潘玉良、唐瑛和王映霞为对象,根据其各人特点,从史料出发,对其从出身、才学、爱情、家庭等方面进行全新解读,并结合历史和现实,加上作者的理解和评价,以使之更加生动丰满。每章人物开头以简介,人物总结和升华作引子,引出下面各节具体内容,最后是相关链接,以为延伸阅读,结构谨严,层次清晰,语言通俗生动,富有表现力。全书集客观史料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创造性地再现民国女子的风流和传奇人生,集史料性、思辨性和故事性、趣味性为一体,以期给广大读者愉悦和思考。

内容推荐

李安安编著的《民国红颜(那些奇女子的美丽与哀伤)》讲述了:民国女子,中国历史中最有特点和风格的女子。尤其是生在名门的世家女子,她们是传统中的现代人,现代中的传统人。她们在西风东渐的时代,以其独特个性和才情谱写出自己既美丽又哀婉的生命华章,成为当时乃至后世一道独特而令人叹赏不尽的风景。全新解读民国最美丽十大女子的爱情与生命传奇。首部既有历史真实又有当下视角的民国女子读物。《民国红颜(那些奇女子的美丽与哀伤)》版式新颖别致,文字美观大方,文图并茂,给人阅读美感;封面设计宁静古朴,明暗对比鲜明,意蕴丰富,既有历史感,又不失女性特色;印刷精美,绝对是可束之于书架的正版精品。

目录

吕碧城:民国第一才女

自小才胆两绝佳

《大公报》女主笔

23岁的女校长

“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民国第一剩女”

陈衡哲: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造命”的大家闺秀

“才子佳人兼在一身”

当“不婚主义”者遇到胡适

“金坚玉洁”的友谊

履行“精微的母职”

苏雪林:不妨守“一世孽缘”

多才叛逆的“野丫头”

敢于批评鲁迅的女人

难以放弃的“孽缘”

潘玉良:出身风尘的女画家

“我是属于你的”

一路有艺术为伴

“总有一天回到他身边”

一流的西洋女画家

凌叔华:徐志摩的红颜知己

“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

是友谊还是爱情

异国情人朱利安

驰名海外的女画家

张爱玲:空前绝后的“传奇”

最后的贵族

“古怪的天才”

横空出世的女作家

“见到你,我低到尘埃里”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家的“天才女儿”

伦敦那一缕浪漫的风

徐志摩的“灵魂伴侣”

建筑:心中的诗

铎铃下的倩影

几份情怀,几份坚持

“太太客厅”的女主人

没“女人缘”的才女

大哲学家为她终身不娶

陆小曼:不能爱毋宁死

北京名媛

春色满园关不住

听从爱的声音

神仙眷侣难抵一个“奢”字

当爱已成往事

王映霞:杭州第一美人

“富春江上神仙侣”

“情书事件”感情伤

“风雨茅庐”劳燕分飞

梅开二度,风光再嫁

唐瑛:旧上海头牌交际花

旧上海一枝花

时髦的交际女神

宋子文的“小甜心”

试读章节

李菊耦是李鸿章的掌上明珠,长相秀美,又颇通诗书,长到大龄,李鸿章才舍得放手,把她风光嫁人——嫁妆既有金银细软,又有豪房等不动产,两个豪族之间的联姻,在当时就是一大轰动性新闻。据说《孽海花》就是根据李鸿章嫁女演绎而成的,书中庄仑樵的原型就是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据说李菊耦对这桩婚事并不满意,但作为李鸿章的女儿,她别无选择,只有从命。

大概是老夫少妻(张佩纶比李菊耦足足大出18岁)的缘故,李菊耦嫁给张佩纶后,39岁就守寡了。当时,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才7岁(妹妹张茂渊5岁)。

不过几年,父亲李鸿章(1901年去世)和丈夫张佩纶(1903年去世)先后去世,天朝换成民国。家国之变故,给大家闺秀李菊耦的内心以强烈的刺激。昔日嫁家的尊崇不再,而夫家尚有未申之志,世道人心的浇薄,家族内部的纷争矛盾……所有这些都让这位世家小姐的“翻身心理”异常强烈,并转化望子成龙的殷切之心——她要守住这个诗书之家,一定要培养子女成材。于是她督促儿子背书,背不出就打,就罚跪。从传世的一张她及其一对子女的照片看,李菊耦落落大方,气质不俗,绝非一个柔弱娇气的大小姐。

也许是家国之变故的刺激,这位最后的大家闺秀脾气喜怒无常,常常暴躁,甚至孤独僻怪。张爱玲后来形容一张奶奶中年时的照片为“阴郁严冷”。而这“阴郁严冷”,虽是她奶奶特有的,大概也会不由自主遗传给她的后代吧!

李菊耦对儿子重视教育,张廷重从小也受过不少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但时代毕竟不同了,旧式教育也似乎行不通了。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张廷重纵有满腹诗书,也派不上用场。

李菊耦去世(1916年去世,享年50岁),这对张廷重打击很大,从此无人管束,更加游手好闲,不学无术。1919年,张廷重与黄逸梵结婚。黄的祖父黄翼升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曾是李鸿章初建淮军时的副手。张公子长得一表人才,风流倜傥,黄逸梵长得深目高鼻,体态轻盈。这门亲事在当时是令人羡慕的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之亲了。

一年后(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麦根路的花园洋房,家人为她取名张瑛,因为大房没有女孩,张爱玲名义上过继到大房,称母亲黄逸梵为“二婶”。次年,弟弟张子静出生。

张爱玲两岁时,张廷重因为堂兄的关系,到津浦铁路局任英文秘书,于是携全家搬到天津英租界32号路61号一所英租界的花园洋房。

当时,夫妻二人名下都有不少房屋、地产,日子过得很宽裕。但不久,张廷重结识了一堆酒肉朋友,花天酒地,嫖妓、赌钱、玩汽车、吸大烟,一步步堕落下去。

黄逸梵虽出身传统世家,但思想开放,尤其对男女不平等及旧家庭腐化生活深恶痛绝。对丈夫的堕落,她不但不容忍,还要发言干预,于是两人矛盾产生。

张廷重的工作是个闲差,并不能发挥他所谓的才能。大概是自觉怀才不遇,或者自觉已经落后于时代,抑或是玩世不恭干脆声色犬马,反正,张廷重的生活日益腐化,不学无术。对于他,生活的乐趣似乎就是摇头晃脑地吟咏旧诗词和吃喝玩乐的享受。幸亏,还有大把的祖产。

黄逸梵日益看丈夫不顺眼,两人吵架不断。后来,张廷重竟然纳了一房姨太太,黄逸梵忍无可忍,最终于1925年与同样新派的小姑张茂源,离开家乡,去法国留学了。说是留学,其实是厌烦了旧式家庭的生活,想到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追求自己想要的新生活。当时她才28岁,张爱玲5岁。在当时,以黄逸梵这样的身份和年龄,作出如此决定,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出走的“娜拉”,理解的人说是“思想开明”,不解的人说是“不守本分”。但黄逸梵与她的小姑顾不得那么多,反正她们决心要出去了。

母亲把张爱玲和弟弟留在了家里。这个家曾经的温暖不再——姨太太看她的样子好凶,小爱玲几乎不敢看她。唯有母亲从英国寄来的玩具,似乎还可安慰一下她和弟弟的童年。

在张爱玲记忆里,张廷重一吃完饭就站起来踱步,一面大踱一面朗诵,老女佣称之为“走趟子”(李鸿章在家和军中时,也是这样毫无休止地“走趟子”)。

终日绕室吟哦,背诵如流,滔滔不绝,一气到底末了拖长腔,一唱三叹地作结,沉默着走了没有一两丈远,又开始背另外一篇。听不出是古、时、还是奏折,但是似乎没有重复的。别人听着也觉得心酸,因为毫无用处。

他那种种不合时宜的举动,体现了他的尴尬,也给幼年的张爱玲留下深刻印象……

1927年,张爱玲7岁,母亲黄逸梵回国。全家搬至上海陕西路宝隆花园的一幛西式洋房。

对于此次搬迁,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曾撰文回忆:

真正的原因是父亲的‘官位’不保。他在津浦铁路局那个英文秘书的职位虽然是个闲差,总算也是在我堂房伯父辖下的单位,他不去上班也就罢了,还吸鸦片,嫖妓、与姨太太打架,弄得在外声名狼藉,影响我堂房伯父的官誉。1927年1月,他堂兄张志潭被免去交通部总长之职,我父亲失了靠山,只好离职。他丢了这个平生唯一的小小官差,心里当然深受刺激,这才痛下决心,赶走了姨太太,写信求我母亲回国。我们于是在1927年春搬回上海,因为我舅舅一家都住在上海。

1943年,张爱玲已成为上海有名的作家时,张廷重才卖掉最后一部汽车,告别洋房,搬到一处三室一厅的公寓。1948年,张廷重卖掉上海最后一处房屋,所得美元和黄金换成金元券,贬成一堆废纸。不久,搬到一间只有14平米的小屋,直至去世。真是一个挥霍无度的“遗少”。

张廷重的怀才不遇,也许有他的苦衷。他出身名门,出身洋务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不可能没有抱负。他身上虽满是没落“遗少”的腐气,但也并非没有新思想,应该说他受过良好的新旧教育,否则也做不成外文秘书,但他最终只能靠祖产生活,沉湎于读书和声色犬马中,一生郁郁而终,不能说不是他的悲哀,也许是他那种封建贵族逃不过的悲哀命运……

序言

民国社会,西风东渐,中西结合,具有独特的社会风貌,成为时下人们的一大关注热点。乱世风云,但英雄辈出,大师辈出,才女如云,一时多少风流人物……他们共同构成了民国这个特殊而充满魅力的时代。

民国女子,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在社会变革时代,她们以自己的个性和才情谱写出自己的人生之歌,成为独特的风景。尤其是那些出身名门,接受了中西优秀教育的名媛,她们的才情、爱情和事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当时就风流于世,之后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这些民国女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她们是穿着旗袍和高跟鞋的女子;她们是既能写诗作画又能弹钢琴、跳洋舞的女子;她们是出身名门望族,但又勇敢走出大宅门,进而走到国外的女子;她们是既接受诗书礼仪,又接受自由思想,勇敢解放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女子……

民国女子,风景这边独好。她们融传统与时尚为一体,这样的女子,在之前和之后,从未有过,也无可替代——她们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她们集个性与才情为一体,岁月难淹其靓丽才情和本色人生,刹那芳华永留存,流水落花余香在——回眸处,真是绝代风流。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民国女子,以其高标独立,令人忆念难忘。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回眸这些民国女子,可以了解民国那个乱云纷飞的时代,也能给予时下的人们某种启示。也是基于此,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她们。

市场上写民国红颜的书很多,但良莠不齐,而且大多流于粗制滥造,既少严肃,也少趣味,很少能反映出民国女子的真风情和本色人生,甚至多有误读。

本书从众多民国女子中,选择了其中最知名、最有典型特点、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奇女子作为写作对象。在写法上,本书根据每个民国女子的特点,从史料出发,对其从出身、才学、爱情、家庭等方面进行全新解读,并结合历史和现实,加上作者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力求还人物一个客观丰满的形象。作者为民国爱好者,本书是作者研读民国女子的结晶。作者以客观心态,挖掘素材,钩沉那段历史风貌;以通俗笔法,创造性地再现民国女子的本色生活。

在结构上,每章的人物开头以一篇精悍的简介及评价做引子,引出下面各节具体内容,最后是相关链接,作为延伸阅读。全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通俗生动,富有表现力。全书将客观史料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创造性地再现民国女子的才情和传奇人生,集史料性、思辨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相信能给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们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在此谨表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林徽因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著她转。

——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美与智慧的绝唱

——《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林徽因被该刊评为“中国12位最美丽女性”之首)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 白先勇(当代著名作家)

当我们还在讨论新文学问题的时候,莎菲(陈衡哲)却已开始用白话做文学了。

——胡适

苏雪林是享誉国际的文坛耆宿……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两岸迄今最长寿的作家。

——1999年4月《参考消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红颜(那些奇女子的美丽与哀伤)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安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40986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2013227591
中图分类号 K828.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0: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