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进巴金四十年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回忆录,关于巴金的回忆录,巴金也是二十世纪中国一位伟大的人。如有人说的那样: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在惊涛骇浪、诡谲风云的社会变迁中,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像殉难的圣徒,面对专制和暴力,血污和屠刀,诉说他的抗议和忏悔……

他的晚年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度过的?这个文化名人晚年的最大愿望是什么?他对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提出过哪些建议和期盼?他和他的亲人和朋友是如何相处的?著名文艺评论家陈丹晨为你做客观而又翔实的解读……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回忆录,关于巴金的回忆录。同时也是一份不作任何修饰和渲染,只是力求做到:是原生态的、真实的、准确的,只是一份记录。他的晚年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度过的?这个文化名人晚年的最大愿望是什么?他对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提出过哪些建议和期盼?他和他的亲人和朋友是如何相处的?著名文艺评论家陈丹晨为你做客观而又翔实的解读。

目录

第一章 “巴金迷”

过去的记载/003

我的记忆/010

第二章 初访

一个采访选题/017

见到了他/023

他的家/029

他的信/033

第三章 夜访

思念/041

寻觅/047

夜访/051

暗夜/055

第四章 《巴金评传》

巴金作品还有生命力吗/063

情义/067

写传/071

《评传》出版/077

第五章 荆棘丛生

渴望多写/083

独立思考/086

为文学成绩高兴/089

创建文学馆/093

荆棘丛生/097

第六章 爱国者

笑谈西湖/103

关于《苦恋》/107

反思“文革”/112

爱国者/116

宽容/122

第七章 香港十八日(一)

陪随访香港/129

初读/134

香港中文大学(一)/137

香港中文大学(二)/140

第八章 香港十八日(二)

颁授典礼/147

挚爱年轻人/152

会议活动/157

旧雨新知/161

第九章 三瓶酒

三瓶酒/169

关怀/174

病痛/178

第十章 “紧箍咒”

《紧箍咒》/185

《随想录》完成后/187

巴金和胡乔木/190

不能容他/194

第十一章 浪花四溅

青浦会议/201

成都会议/205

北京会议/210

第十二章 灵隐长谈

《巴金的梦》/217

可以出个批判集/220

特立独行/227

告别/234

畅谈人生/238

后来/243

追念

再也听不到您的声音了!——痛悼巴老

悼念之余/251

后 记

试读章节

一九七三年七月的一个晚上,我故意延宕时间到了七、八点钟,悄悄来到武康路巴老家。武康路本来就比较僻静,那个年头,一到晚上,更是行人稀少,显得几分荒凉。巴老家的大门与楼房间隔了一个庭院,没有电铃,打门轻了,楼房里听不见;打门重了,怕惊动别人家。从门缝里可以看到里面一点昏黄的灯光。因为安静,叩门不久,就出来一位老太太,听说从北京来看望巴老的,她有点困惑;这会儿怎么还有人来?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她迟迟疑疑地把我引进到过厅里。

这位老太太是巴老的九妹,家里人都叫她九姑妈。当我说明来意后,她放心了,说:“真不巧。他平时不出门,总在家。今天刚好他女儿女婿拉他看电影去了。说出去散散心。所以……”

我听说他看电影去了,说明现在情况还不是太糟,心里一下子好像踏实了些。今天不在,那么明天呢?

“明天肯定在。他平时不出去,晚上更不出门。”九姑妈肯定地说。

“那好,我明晚还是这个时候再来。我给他留个条吧!”

于是,我写了几句向他问候的话,告知明晚再来,就辞别九姑妈回去了。那晚,不知为什么,我很激动,竟然失眠了。

我在“文革”中,对社会上或机关内部揪斗的对象,见得太多太多,我从来不认为他们是什么“敌人”、“反革命”。那些造反派今天揪斗这个,明天打倒那个;今天是叛徒,明天是毛主席司令部的人;今天是响当当的红得发紫的革命左派,明天忽然变成不齿人类的狗屎堆。我凭什么相信你们,你们又是一些什么东西,有什么资格给别人随便定罪!所以,机关里的“牛鬼”,我见到时,既不躲避,更不给白眼。是熟人,我照样点头打招呼;若是求我帮忙,我都从不拒绝,或传递消息,或给捎点东西。不管是局长,总编,还是小编辑办事员,我都一样看待。所以,我是机关里出了名的“保皇派”。现在我对巴老更是这样,怎么污蔑丑化他,批判打倒他,他仍是我少年时代起就崇敬仰慕的文学家,启蒙的先行者。他的形象在我心中仍然是高大美好的。当我想到又要见到他时,我仍忍不住那份激动。

第二天晚上,我如约前去。仍是九姑妈来开门,一见是我,就向着楼里喊“四哥,有客人来了!”

十年不见,巴老老了,鬓发苍白,脸上布满皱纹。本来说话有点结巴,现在好像更困难了些。以前脸色红润,现在疲惫沮丧,还带几分委顿,背有点驼了,腰有点弯了,是被这些年“革命”“革”的!他带着迷茫的神情从房间里走了出来,一下子就认出我来。

我们在过厅的饭桌两边,面对面坐下。我向他问候。我说,北京好多朋友都很想念他,牵挂他。因为长时间没有音讯,大家有点担心。说到朋友们,我特别提到唐弢先生。因为我来之前,在唐弢先生家里确实说起过他。

他谢谢人们的关心,说到自己的情况:“还好,还好。”

我说:“您吃了不少苦吧!”

他还是说:“还好,还好。”

他说,两星期前,工宣队找他谈话,宣布“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还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因为年迈多病,需要有人照顾,女儿正好大学毕业等待分配,可否留在上海;儿子在安徽农村插队,想考大学,可否给予支持。工宣队表示研究研究,未置可否。

他讲述这些时,几乎不动感情,既不因为有了所谓“内部矛盾”的结论而有所高兴,也不对这几年苦难遭遇有什么埋怨。他真像一个忍辱负重的圣徒,正在以一种极大的坚毅的力量承受眼前所发生的一切,特别是他的夫人悲惨去世给他带来的痛苦和打击。

我问:“这个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是什么意思?是指您本来就没有什么问题,就是人民内部还是敌我矛盾,但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以示宽大!”

他有点为难,有点结巴:“我也不知道。他们就这么说的,也没有别的解释。”

现在的人们是看不懂这套政治把戏的。什么敌我矛盾,什么人民内部矛盾!完全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界限,只是凭着当权者的好恶,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已。现在对于巴老,审查了七年多,还不肯明确说一句:“没有问题。”仍然含糊其词,这就为明天继续迫害巴老留了一手,随时可以祭起“敌我矛盾”的法宝,重新把你打翻在地。我是出于这种忧虑问他的,但他又能解答什么呢!我看他那无奈而又不幸的样子,实在也不忍心再去追问了。他仍是那样委顿地闷声闷气地自言自语地说:“批判(他的四川乡音念做‘peipan’,听起来似乎格外沉重地敲击在我的心中)我,批判我的十四卷邪书,还是应该的……”他的话,他的神态,使我深深地感到伤痛、心酸。这样一位德高望重、著作等身的大作家,在多年空前的野蛮残酷的折磨摧残下,连起码的尊严都给践踏了。这是什么世道啊!

P51-53

序言

    ——为“中国人物系列”和“中国往事系列”而作

                          李 辉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如以往一样,每天都在流动。但是,流向何处,如何流动,谁能说得清?面对现实的丰富多彩和变化莫测,我们的困惑,或许更多于兴奋。

君不见,启动电脑,走进电子网络世界,铺天盖地的信息汹涌而来。电子网络如此快捷如此便利,一个人名,一个地名,一个事件名称,键盘轻松一敲,几秒时间它跟随搜索引擎走遍了世界各地百万千万上亿网页,瞬间就把搜寻结果呈现在你的面前。

这的确是一个奇异的世界,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扑朔迷离的事件、光怪陆离的景象,以及众多大大小小的人物的命运,似乎都被一网打尽,再也不会被忽略,无论是谁都可以神游其中,与历史亲密接触。

然而,这只是一种可能。我们每日看到的还有另外一种景象:娱乐化挟电子网络之便利而蔓延。历史被戏说,被删减,甚至如同电脑文件一样被格式化。令人遗憾的是,历史健忘几乎在每个年龄层次的人群都普遍存在。不同历史阶段众多事件的来龙去脉,今昔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若隐若现,人物性格与命运的丰富多彩,诸如此类与民族记忆密切相关的内容,很难说不会被慢慢消解而散——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现实情况不正是这样吗?人们习惯于臧否时事,慷慨激昂大发宏论,或者在网络世界以片言只语挥洒激情。但有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立足的历史叙述,很可能不是坚硬的石头,而是一堆由片面、偏颇、甚至偏见构成的沙丘。有的人往往自以为洞悉一切,其实所知甚少。历史的许多细节,彼此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早已变得陌生。某些今日发生的国内或国际事件,初看起来清晰明了,我们哪里知道,许多事情其实背后早就有复杂的历史原因纠缠其中,远不像非此即彼如此简单。问题是,我们很可能对此无从知晓。或者,纵然有心,也无能为力了。

幸或不幸,我们就处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情境之中:一方面,电子网络的空间迅疾拓展,历史与现实的容量可以放大到难以想象和预测的无限;另一方面,历史的叙述则又逐步萎缩,许多曾经重要的人物的名字逐渐被淡忘。

作为一个写作者和历史爱好者,我常常感到困惑。欣喜还是悲观?哪里说得清楚。

不管如何,写作者和出版者,还是应该积极应对电子网络的挑战,于坚韧沉着之中,将历史记忆尽可能地清晰地呈现出来。它们是故事,是细节,同时也是知识,是思想。星星点点,方方面面,不同时期不同人亲历的一切,不同领域不同性格的人物,—旦汇集起来,将为人们了解历史提供丰富的文本。

走进电子网络虚拟世界,我们脚下踩着的,却应是一块坚硬的基石,而不是一片轻飘的浮萍。

“中国人物”与“中国往事”,相对独立,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互有交叉,很难有绝对清晰的区别。事中人,人之事,又如何能分开?

“中国人物”主要选编某一作者关于不同人物的印象记,同时,兼及人物传记。不同的选本和传记一旦汇聚一起,就将形成中国各界人物的群体形象,从而有可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人物画廊,使读者对历史的触摸,因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强烈反差而变得生动起来。

“中国往事”则以事为主,由事入史。主要采取集中描写同一主题的方式,或个人一生扫描,或某一事件描述,突出亲历者的回忆,其叙述也尽量立足于历史文献的记录。

两套丛书体裁有别,但贯串其中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应是一致的。这就是:尊重历史,强调客观,注重细节,突出多样性。

是为序。  二○○七年七月十九日,北京

后记

这是一本回忆录,关于巴金的回忆录,是我与巴金老人接触过程中的一些有关记录。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开始看新文学书,就读到了巴老的作品,并且引为我最早的思想和文学启蒙的老师。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刚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不久,就有幸采访、也因此认识了巴老。迄今四十年了。

七十年代末,我开始写《巴金评传》。九十年代初,我又重新写作巴老的传记《巴金的梦》。上个世纪末,我终于完成《巴金全传》的写作和出版。倏忽间,前后竞达二十多年。

但是,全传写完以后,我总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好像还有不少的事应该告诉读者,让读者了解的。于是,我就有了这样一个念头:想把我与巴老接触过程中的亲见亲闻,当然也有所感所想,却又是全传中未便写进去的,另外再把它写下来,使读者能像我一样,近距离地更直接地更亲切地认识巴老,有与巴老交流、共享他的亲切慈蔼的关爱的机会。

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好几代人都曾痴迷喜爱他的作品,是汲取他的思想文化艺术营养的乳汁长大的。因此,人们也特别热望更多地了解他。

巴金也是二十世纪中国一位伟大的人。如有人说的那样: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在惊涛骇浪、诡谲风云的社会变迁中,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像殉难的圣徒,面对专制和暴力,血污和屠刀,诉说他的抗议和忏悔。人们当然也就想更多地理解他。

因此,我写这本书,不作任何修饰和渲染,只是力求做到:是原生态的、真实的、准确的,只是一份记录。我宁可写得笨拙一些,质朴一些,也绝不损害原貌。只有这样才是对巴老的尊重,也是对巴老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如果里面还有错误和缺失,当然是我的水平所限造成的,一经发现,我会尽快改正的。

事实上,我在写作之前,也曾有过很长时间的犹豫和顾虑,怕会引起人们的误解,或对巴老带来什么麻烦。所以迟迟没有动笔。后来,大概是上帝帮我下了决心:先把它写出来,尽了我应尽的责任,也了却我久存在心的一份夙愿,以免一些宝贵的史料被湮没或遗忘。至于是否公诸于世人,则由世人去作决定吧!文内因故仍还有些未尽之处,则只能有待他日有机会时再作弥补了。

写作过程还算顺利。但也反复核对,查阅有关资料,断断续续工作了二年之久。其间得到济生叔、小林、绍弥的大力帮助。谨在此致以最深切的衷心的感谢。

我想,我确实应以真挚虔诚之心,把这本小书献给我的上帝。尽管是微不足道的劳作,但若没有那神秘的谕示,可能至今仍还只是存留在我心中的记忆呢。

二○○五年三月十五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进巴金四十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丹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27237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6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