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地中海晓风残月(一个华裔电影人的浮生札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晓风残月海波不兴的时日,闲情漫步于海滨的往事回忆记录。札记始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自沪辞母远游,直到现今半世纪有余之亲身经历,包括就读、游历、工作、爱情等欢乐年华和生离死别的沧桑,以及对世事、道德、专业的个人见解和不羁的思维,不顾舆论走笔记之,似乎不宜仅用自传形式阅读。作者有鉴一般观众对电影的实质和其制作尚不甚了解,在叙述西欧风情习俗、学习工作……,同时,以深入浅出之笔触予以介绍。此外,还将荧幕后鲜为人知的点滴轶事曝诸予众。但篇章中最重要者,乃是一个离乡背井的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悲欢离合的生平介绍。

“少小弱冠去国,瞬间已过古稀,往事如潮,在地中海的晓风残月下,记忆中的悲欢离合重新浮现……”

内容推荐

这是一位久居海外半个多世纪的华裔电影人在古稀之_年的深情回忆,也是一位国际知名电影摄影师、设计师、建筑师数十年横跨东西方世界的生活和工作写照。作为一位国际电影人,作者兼具中国古典情怀和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激情,在书中回忆了与斯皮尔伯格、大卫·林奇等著名两方电影导演的合作经历,以及马龙·白兰度、莎朗·斯通、阿诺德·施瓦辛格等电影明星的工作状况和逸闻趣事,讲述了一个深受东方传统文化影响却生活在西方世界的艺术家,对电影,对人生,对中国文化的感受和深情。

目录

楔子

负笈西游

旅途风光

入学攻读

异乡新识

家书万金

转学影校

绮丽恋情

新巢始筑

初涉影坛

宝岛行

双栖工作

重返校园

返乡归里

爱女之夭

七点二十四分

天作之合

妇唱夫随逍遥游

丁香树下的神伤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六人在震旦大学会齐后,随即乘出租车来到杨树浦天主堂,由将来率领我们赴西的尚(Losantos)神甫陪伴,到距离外滩很远的远洋码头上船。此时的离沪并非出国,只是先到香港等待办妥护照后再直飞西欧。震旦大学的安庆同学均前往送行。多年同窗一旦分道扬镳各奔前程,大家难免黯然神伤。天际一片灰暗,细雨蒙蒙,倍增凄切惆怅。

这是我第二次乘海轮。回忆第一次是在抗战初期,日本鬼子攻陷南京,直逼沿江各地,我全家逃难,自安徽经江西抵达浙江,结果在温州乘船到上海法租界避难。那时我尚年幼,根本不能意识到逃难的悲哀。一路上逢大道搭卡车,在乡间小路乘独轮车,翻山越岭则坐滑竿儿,内陆河乘民船或小划子,最后遇海就上了大轮船,倒十分有趣。

自温州去上海所乘的是艘意大利客轮,设备豪华。当时我们所坐的似乎是二等舱位,不复记忆,只记得我们一群中外儿童在甲板上游戏时,那些穿镶金边自制服的洋佬,站在有烟囱的最高层,好帅!他们不时向我们抛撒巧克力糖,下面甲板上的孩子抢糖,滚成一团,他们便乐得哈哈大笑……此情此景记忆犹新,恍如昨天。

这次,当我们的“戈登将军号”经过崇明岛出海时,正值子夜。由于水流交混,船身被冲击得无规律晃动,胃中翻江倒海,整夜不能成眠,使我又记起当年白吴淞口进入黄浦江时毕生难忘的滋味。

香港,这个多么诱人并富有诗意的名称!这“东方明珠”,相对华夏古老文明而言,她象征着摩登、先进。过去在上海读小学时,对香港印象最深的是,沪上电影大制片人张善琨,聘任香港新星陈云裳为《木兰从军》女主角,不遗余力将她捧得红得发紫。该片在沪风靡一时,使香港的一切被奉为时尚,尤其是那些好时髦的青年们,一到夏季,天气尚未炎热,就赶紧穿上短袖宽身的香港衫。我那时年幼,住在霞飞路,课余或假日,不是和邻居小朋友玩耍,便是随娘姨去听说书《唐伯虎点秋香》、看黑白默片《火烧红莲寺》,或是去“共舞台”看上几本机关连续剧《济公活佛》或《锦毛鼠遇难》……《木兰从军》是时尚影片,当然不可不看。我当时虽小,看电影只看故事情节,却发觉花木兰步上征程那场戏,披铠甲跨骏马,英姿勃发,好不威风!可只见她老在一个狭窄的范围里打圈儿,根本就没有向前奔驰。孩童心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感到别扭之至。直到后来自己从事影片摄制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在狭窄的摄影棚里拍出的外景,连在小儿的眼中都过不了关。

当我们驶进港口时,遥见港湾中船只鳞次栉比,岸上高楼大厦林立,那时心跳频率陡增,情绪兴奋,不可言喻。

留港期间的开始一段时间,我们成天价溜达于市,恰似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耳闻目睹都是新鲜。市区街道虽窄,商铺夹道却繁华异常。满街中外文招贴广告高挂,橱窗摊位商品堆积如山、琳琅满目。况且,由于是免税港口,其价格之低廉,尤其对我们来自通货膨胀地区的人来讲,真是难以置信。可惜我们囊中羞涩,可望而不可即,徒自望洋兴叹。结果在考虑良久后,施和我终于下了最大决心,各人买了一只自动游泳表和一对“Waterman”金笔。自我宽释一番,出国留学嘛!总该有点像样的读书工具。

日复一日地等待,不知何时获得护照启程赴西。没奈何,我们只得寻找点消遣打发时间。五月的香港,温度不亚于内陆炎夏,最佳消暑方式,莫过于沉浮海中。我们不时去浅水湾游泳,通常午饭刚毕便出发,直到黄昏尽兴始归。交通工具是电车或公共汽车,为能多载乘客,多数是双层,我们最爱上层前方座位,如此方可享尽“千里目”之趣。

暮色中抵家,蓦见门前平台上,有一娟秀身影。走近一看,原来是个妙龄女郎正在溜冰。时若春风拂柳,时若飞燕穿林,其体态之轻盈如洛神履水,那满月脸庞虽非羞花闭月,但蓓蕾初放,甜美异常。南国姑娘早熟,方到及笄年华,已姿丰肌圆,胸隆臀满。当晚,其青春洋溢的倩影,不断徘徊在一个尚未满十八周岁的青年的脑际。

翌晨探询后,才知道她是门房的小姨,时常来姐姐家走动。

有天黄昏,我正在凭栏远眺变化万千的金乌西沉,心头思潮澎湃,遐想西欧暮色,是否如此瑰丽?一丝离愁油然而生。偶然间,下意识感觉身后有人走动,回首一看,却是那梦寐以求的姑娘在不远处经过,四目相投,均报以微笑。于是,我走近她开始搭讪:

“好闷热!没一丝海风。”

“还好,我们习惯了。不像你们上海人……”她用极不标准的国语回答——通常,一般广东人把广东以北的内地人都叫做“上海人”——她顿了顿,问道,“阿姐说,你们要去西班牙留学,是吗?”

“不错,我们正要去那里留学。你知道西班牙吗?”

“我只知道一少少西班牙,在新闻片上看到的。那里有斗牛,有跳舞,好靓啊!”

“我叫Miguel。”我想知道她的名字,所以预先报名。

“米一格一尔。”她依样画葫芦,把每个音节拖得很长照样念了一遍,然后迷茫地问道,“你姓米吗?”

“哦,不!我姓张。这是我的西班牙名字,相当于英文的Michael……”

“Michael,Miclaael,吾悉得!在美国影片中,很多明星都这么叫。”没等我说完她便插嘴说道。

“那么,你的名字呢?”这下我的机会到了。

“……阿好。虽是小名,大家都这么叫我。”

“阿好,阿好。”我重复了一遍,瞟了瞟她春风和悦嫣红的脸,“那么,我以后就这样称呼你好了。”

彼此投以会心的微笑……

自此以后,阿好来她姐姐家走动,似乎较前频繁得多,一般是黄昏,在姐姐家晚餐后,便到后院或平台散步。我则每天下午,耐心等待着暮色降临。虽未“人约黄昏后”,也按时看看伊人是否到来?哪天如果扑个空,心中顿感一片失落,夜间便辗转反侧难以入眠。P8-10

后记

《地中海晓风残月》的撰写,基于不是顺着时间空间一气呵成,每章的文笔和风格各异,它是一系列散篇杂文,同时又是具有连续性的故事,所以不能以系统性文学眼光来阅读。由于各篇章的内容具有其独立性,可视之如单独杂文,其中不乏异乡学制、国际电影操作和花絮的介绍、对旅游事业发展的观点等等,尽是毫无虚拟和掩饰而披露出来的阅历和内心世界。

有的篇章中的片段是已在西班牙华文报或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至于章与章的撰写时间,有相隔几月和数年,甚至于几十年的幅度。例如,“七点二十四分”和“丁香树下的神伤”都是紧接事件发生后,心情悲怅至极所写的,如果时间一久,在回忆中所表达的情感,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我在前面“楔子”里说道:“此非小说,更不是具有系统性的传记,只是生活片段,独立性札记”云云。

每章有个主题,但有时会借题发挥扯得很远,就像影片制作中的剪辑,可任意将你的想法和事件随时插入,待藉电影语言叙述完毕后再返回本题。例如沈三自在他的《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中涉及插花和园艺,便长篇大论大谈其姿态和布局诀窍来。

我生平有些怪癖,除了工作必须加入同业工会,不爱参加任何社团和协会,政治团体与我更加无缘。此外,不愿和没有友谊或亲属关系的人合影,所以从影四十年,不知和多少国际名导演和大明星一起拍过片,但从未和他们合拍过一张照片,即使有之,也是没奈何推却不了的团体照。这不是高傲,设若你与并无感情的名导演和大明星,仅限于工作上的接触,而和他们合影有何意义,我更无企图将与他们的合影来炫示于众,放在相册里占地方。至于向明星讨签名相片,毕生只做过一次,那还是为纽约的一位曾在台北相识的小姐,当她获知我在西班牙和她的偶像费·唐娜薇一同拍片时,定要我替她要一张费的签名相片,我和费前后共拍过三部影片,彼此相当熟稔,当我向她要签名相片时,费微笑着说:“米格尔,你也像一般影迷一样收集我们的照片?”我被她这么一问,立刻脸上飞起红晕,通常我们电影圈里的工作人员与大明星终日相处,绝少数有这种爱好。故此,在这本札记插图中,鲜有任何名人照片,仅有我家人和一些我曾经参与过的影片镜头而已。

书中间或插上几首不合平仄、阴阳、曲韵的长短句诗歌,原来我对这些文人雅士的玩意儿鲜有研究,但深爱阅读,尤其是元代的散曲,轻松活泼富浪漫意味,其中的“小令”元人叫“叶儿”,每一曲调都可独自成章,各自成韵。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杀·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中,均用名词排列而成,而无连接词予以贯通,却将萧秋游子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瞧!板桥居士虽是清人,其道情十唱,多么潇洒逸致,脍炙人口!我缺乏才情,更无从效尤古人,但有时置身于某些境遇,情之所至也来胡诌几句,面皮厚不怕贻笑大方,自娱耳。

这里,我要向大家阐明何以未用原名“张宝清”出版,而用那怪里怪气的“米格尔·张”,并非崇洋,也不是标新立异,原因是我过去就读的是西班牙教会学校,并且读初中时便受洗取名Miguel——中文音译“米格尔”。自从到了国外,无论在校或工作时,都必须用洋文“Miguel Chang”字样注册和签署证件,而这里的Chang是英语拼音,非汉语拼音Zhang,再将之汉译便成“米格尔·张”了。我想,任何名字本身,仅是代表一个人、一个地方或一项事物的符号而已,“米格尔·张”就“米格尔·张”吧,也无伤大雅!

最后,必须向我年轻的爱妻琴衷心致谢,由于我散漫成性,任何事假如没有限期的话,会慢慢处理拖得很长。我们同来西班牙的学长鲍克俊,常笑我做事学凤雏庞统,不到最后一刻,绝不会匆忙将事理清交卷。这次,若非琴每天执鞭在后催促,此时此刻拙著定难脱稿。

米格尔·张

二○○七年初春于马德里

书评(媒体评论)

叹夏夜之流星划空而灭,朝菌不知晦朔,浮生在世瞬间即杳,我欲将一名久居海外半世纪有余的华裔影人,亲历四大洲之所闻所见,对人对事的看法和态度,公之于世。

——米格尔·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地中海晓风残月(一个华裔电影人的浮生札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西)米格尔·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4145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51.55
丛书名
印张 16.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