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言语风格,也是个性化,他融合了书面语与北京地区的民间口语,偶尔有些陕北方言,适应人物身份的对话多是口语,叙事则多用书面语。他的小说多用口语,口语则近似于注释一样,解构掉某一种僵死的书面语汇。
《插队的故事》属于知青文学的精典佳作,作者以顺时或逆时的手法,并互相交插,再现了荒谬特定政治时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状态及生命状态,反思人生途路的幸与不幸,并藉此展现了陕北的风土人情以及陕北人的憨直、坚韧、顺乎大道的性格。
图书 | 插队的故事 |
内容 | 编辑推荐 史铁生的言语风格,也是个性化,他融合了书面语与北京地区的民间口语,偶尔有些陕北方言,适应人物身份的对话多是口语,叙事则多用书面语。他的小说多用口语,口语则近似于注释一样,解构掉某一种僵死的书面语汇。 《插队的故事》属于知青文学的精典佳作,作者以顺时或逆时的手法,并互相交插,再现了荒谬特定政治时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状态及生命状态,反思人生途路的幸与不幸,并藉此展现了陕北的风土人情以及陕北人的憨直、坚韧、顺乎大道的性格。 内容推荐 有人说,我们这些插过队的人总好念叨那些插队的日子,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们最好的年华是在插队中度过的。谁会忘记自己十七八岁、二十出头的时候呢?谁会不记得自己的初恋,或者头一遭被异性搅乱了心的时候呢?于是,你不仅记住了耶个姑娘或是耶个小伙子,也记住了耶个地方,那段生活。 试读章节 到了我们县境内,在小镇上下了卡车,带队的县干部问,是歇一宿再走那几十里山路,还是现在走?男男女女都赛着英雄,说来也来了,就再不怕什么,现在走就现在走。几个干部引上我们走,翻了山又过沟,过了沟又翻山,说是寻一条近路。几十个老乡扛上我们的行李,迈着骆驼一样的步伐往山上爬;哪一件行李都有七八十斤重。山都又高又陡,一样的光秃,羊肠小道盘在上面。半天才走下一道山梁,半天才又爬上一座山峁,四下望去,仍是不尽的山梁、山峁,深沟大壑,莽莽与天相连。 山顶上却都是平整整的松土。仲伟喘着问我:“这上面还种庄稼?”“不可能。”金涛说,也喘。女生中也有人问:“这么高的地方还种东西吗?”“是风刮的吧,这么平?”老乡们笑起来:“有哪来便宜的风?还要往这搭儿送粪哩!”“怎么送?”“人担哩嘛。”“种什么?”“麦。”“亩产多少?”“两三斗。。”“是多少斤?”“合上七八十斤。"“一亩?”“呕嘛。”“一亩才七八十斤?!”“噫!那就拔尖,还要赶上好年成。”行了,这下弄懂什么叫“傻眼”了,都默默地低下头走,不知是这些老乡在骗我们,还是临来时学校的工宣队骗了我们。腿下于是沉重起来。那翻松的土地上确实长着麦苗,阵阵山风吹得它们发抖。 疤子撅着屁股“吭吭”地走,扛的正是我那只装了书的箱子。我知道那箱子有多沉,里面装了不少精装的马列经典和文学的、哲学的名著。心想既是走入社会,以后当然要想些正事,不能再去想摸鱼了。疤子不知道他正扛着那么多思想和主义,似乎也奇怪这不大的箱子何以会这么沉。看他额头上渗出汗来,我也绝没胆量说一句“让我来扛一会儿”,我只是惭愧地问:“沉吗?”疤子眼角上、额头上立刻堆起笑纹, “咳呀——!”他说,煞后满脸笑纹一直保持着,扛着箱子越走越欢。半天他才又寻出一句话,问我:“北京起身呀是?”我说是从北京来。“咳呀——!”他又说,满脸笑纹又一直保持着,努力想,却再寻不出别的话。“多会儿回?”另一个老乡问。我说不回去了,以后就在清平湾。“咳呀——!!”所有的老乡都喊起来,笑个不停,仿佛听见了鬼话。 这“咳呀——!”含意很多,与北京话中的“没治了”略似,说好说坏,是惊讶,是嘲笑,还是赞叹、羡慕,得视具体情况定。到清平湾第二天,早晨一睁眼,炕沿前已经站满一排人,老汉、娃娃、后生。那儿的人习惯不敲门就进窑里来串。一排脑袋瞪着一排眼睛,正“咳呀咳呀”地轻声慨叹。捏捏厚厚的铺盖, “咳呀——!”摸摸照得出人影的箱子,“咳呀——!”捅捅李卓的半导体,不知道能派什么用场,又都“咳呀——!”仲伟的假牙放在窗台上的漱口杯里,一排人轮番看过,都不言传了。一个老汉悄声问:“什嘛介?”一个后生回答:“不晓球。”疤子挤到前边,看了说:“球——,狗牙。” P32-33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插队的故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史铁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盲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22611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90 |
出版时间 | 2008-01-01 |
首版时间 | 2008-01-01 |
印刷时间 | 2008-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10.2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