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宰相的非正常死亡
内容
编辑推荐

他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国执政者,他们在历史大潮流中叱咤风云引领风骚,他们在结局惊人相似,他们最后都非正常死亡……是偶然,还是必然?是非正常,还是正常?于今朝,于从政,于做人,有多少借鉴与教益!

历史具有多个侧面,仅看宰相之死,恐无法看清历史全貌,但不可否认,“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抚万民、明庶物,外镇四夷诸侯,内使卿大夫各尽职务”的宰相,非正常死亡,对于历史全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侧面。而从这个角度来看,身为宰相,或受刑,或被杀,茖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其深层原因,不仅对我们透析历史深层规则大有裨益,更可使我们从中破解人性的密码。

内容推荐

宰相从春秋时代开始产生,到秦朝建立正式确立,等到皇帝下台,宰相当然也就没有了,可谓与封建社会相始终。奋进历代数百位宰相,贤愚各异,有忠臣、能臣,也有大奸大恶。本书所选择介绍的十五位宰相,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非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有种种形式,也并不仅仅这十五人而已,但这十五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他们的死,并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喜剧,同时也牵动着时代的脉搏,与王朝的兴衰更替紧密相联。

目录

前言

商鞅:作法自毙

李斯:东门黄犬

窦武 陈蕃:党锢之祸

费祎:宴前血案

王衍:清谈误国

司马元显:少年宰相

长孙无忌:立后之怨

杨炎:大贤大奸

韩侂胄:投机罹祸

文天祥:取义成仁

阿合马:袖锤除害

脱脱:一杯毒酒

胡惟庸:胡蓝奇案

和珅:千古巨贪

试读章节

牵着黄犬出东门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秦朝的首都咸阳发生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一大群人被士兵押到集市上,有被腰斩的,有被砍头的,有被绞死的,哭叫声、惨嚎声惊天动地。咸阳的百姓们看到这一幕,心中全都如喝了冷水一般冰凉,他们预感到秦始皇所建构的这个大秦帝国,已是大厦将倾,再难以挽救了。

其实秦法本就严苛,秦始皇又为人残暴,在咸阳集市上行刑杀人本是常有的事情,等到始皇帝驾崩,二世胡亥继位,这位新皇帝没有他老子的雄才大略,杀起人来可更加肆无忌惮,毫不手软。上起二世的兄弟姐妹、始皇留下来的朝中重臣,下到小吏和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哪月不杀个十家八家的,咸阳城里的居民早就司空见惯了。然而这年七月问所杀的人,本身实在太不同凡响了,所以才会引发人们如此巨大的内心震动。

这天所杀的,乃是左丞相李斯的全族。

李斯被诬告谋反,关在牢里好几个月,他想要上书为自己辩解,奏章却根本递不到二世的手里。最终判决李斯妄图谋反,证据确凿,二世下诏把他腰斩于咸阳城的集市上,而李斯的家人、亲戚们,株连三族,也全都被处决了。

据说李斯被士兵们从监狱里押出来,他看到了同样被五花大绑的自己的第二个儿子,不禁老泪纵横,回想往事,无限的懊恼和自责。他对儿子说:“我还记得在你小时候,咱们还住在上蔡城里,我经常带着你,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野兔……往事就像梦一样啊,这种闲适安宁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李斯的儿子听到父亲提起往事,也不禁号啕痛哭。父子两人泪眼相望,知道这是今生最后一次见面了。

很快,这位辅佐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天下,为秦朝的创建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的大丞相李斯,就被杀死在了咸阳集市上。腰斩本是一种很残酷的死刑,也就是用大铡刀把人齐腰切成两段。遭受腰斩之刑的犯人不会马上死去,往往要忍受相当长时间的极度的痛苦,甚至半截身体会在地上打滚,嘴里吐着血沫,发出凄厉的惨嚎声。据说生命力比较顽强的人,在遭受腰斩之刑后拖上数个时辰才会咽气。

李斯是秦王朝的栋梁之臣,他的死亡,无疑会使咸阳城内的居民们对这个日薄西山的大帝国彻底失望,认定天下大乱的局面再也无法阻止了,国家的灭亡也无法挽救了。不过假使李斯并没有被诬下狱,也没有被杀,他就能独立支撑即将倒塌的大厦吗?

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况且此时的李斯,已经不是辅佐秦始皇扫荡关东的那个意气风发的、强势的臣子了,他已经老朽而昏聩,甚至可以说,他本身对于秦朝的灭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李斯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虽然是被诬陷的,其实并没有谋反之心,但他仍然死有余辜。

厕鼠和仓鼠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根据他早年间的经历,以及日后所写的一些奏章中可以判断出,他的出身并不高贵,很可能不是上层贵族,而只是一名普通的“士”而已。战国时期的士和春秋时期已经大为不同了,原本的士都是指世袭贵族和武士,战国时期则有很多自由民混杂入其中,一般情况下,只要家有恒产,熟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术),就可以被称为“士”。

战国时代,很多诸侯国在部分地区开始打破传统的采邑分封制,而施行郡县制度,李斯的家乡就划归上蔡郡管辖。年轻的时候,李斯做过上蔡郡的小吏,也就是中低级的办事员。以他的身份来说,除非机缘巧合被君主看中,或者立下军功,还有可能升为中级官员以外,很可能会老死在这个没多大权力,更没有影响力的职务上。

然而李斯却与他的同僚们不同,他虽然年轻,已经心怀大志,想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然而大事业该怎样起步呢?李斯偶然从老鼠身上得到了启发。

郡中小吏们都住在集体宿舍里,宿舍旁的厕所里经常有老鼠蹿来蹿去。李斯发现那些老鼠又脏又瘦,看到上厕所的人和找屎吃的狗就惊慌地四处躲避。“真是太惨啦,”李斯从老鼠联想到了自己,“可是我们这些小吏,又穷困又没权,见到上司就像厕所里的老鼠见到人和狗一样胆战心惊,我们在人世的处境,也实在高明不到哪里去呀。”

过了几天,李斯受命前往仓库去查点存粮,他在仓库里却又看到了几只老鼠,和它们住在厕所里的同类截然不同。这些仓库老鼠整天偷粮食吃,养得肥壮硕大,因为仓库里很少有人进来,更别说狗了,所以它们没有天敌,活得非常舒适。

李斯恍然大悟:“人的成就高低,也和这些老鼠是一样的道理呀,关键是外部的环境。身处合适的环境中的人就能够发挥所长,节节攀升,好像仓库老鼠一般;身处糟糕的环境中的人就毫无出路,日益沉沦,好像厕所老鼠一般!”

李斯认识到,上蔡郡,甚至整个楚国,都并非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不能使自己发挥才能,更不能使自己飞黄腾达。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小吏的职务,决定离开故乡,去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宏伟天地来。

想要出人头地,首先就必须充实自己,因此李斯拜到了当时的大思想家苟况门下,潜心向学。荀况原本属于儒家体系中的人物,但他的思想已经和传统的儒学大不相同了,对应战国乱世,诸侯交相攻伐的局面,苟况的思想日益实用化,逐渐向法家转变。荀况主张抛弃对传说中的圣君的缅怀,提倡“强本而节用”,最终建立“一天下”、“一制度”的集权国家。当时苟况的门生弟子很多,除了李斯以外,还有韩国的公子韩非,都算是他的得意门徒。

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斯终于拜别了老师苟况,打算去开创自己的事业。然而自己该到哪里去呢?要回楚国吗?在战国群雄中,楚国的制度最为古老而且腐朽,贵族们依旧把持着政局,出身低微的人即便才能出众,也很难冒出头来。除了楚国以外,齐、赵、燕、韩、魏等国也好不到哪里去,某些国家虽然比较注重人才的发掘、培养和任用,但当时天下大势已定,关东诸国日趋衰弱,被西方的强秦打得抬不起头来。

只有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就更注重个人的能力而非出身,大量录用身份低微的有才之士,李斯认为那才是他可以施展抱负的真正乐土。况且秦以一国之力对抗关东六国,仍然每每处于上风,辅佐秦王强盛国力,最容易达成老师荀况“一天下”的理想——那本身也是李斯自己的理想。

就在这种考虑下,李斯整顿行装,千里跋涉来到了秦国,拜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了食客。P21-24

序言

开宗明义,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究竟何所谓“宰相”?

我们平常所说的“宰相”,其实并不是正式的官职名称。细查中国五千年历史,职官称为“宰相”的,只有辽代的北面官(管理非汉族事务的系统)有南北两府,首脑为南北宰相,除此以外,各朝各代都无宰相之官。然而虽无宰相之官,却有宰相之名——所谓宰相,是指辅佐国君、统筹大政方针的官职,而其正式官名,并不必叫做“宰相”。

宰相之名正式产生是在战国后期,《韩非子·显学篇》说:“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这种职务而非官名的正式诞生,也大致是在这个时期。夏、商时代,辅佐君主的是巫史。西周和春秋时代则是公卿,都来源于贵族,甚至可以世袭,不能算是宰相。从春秋时代开始,部分诸侯国开始设置非世袭的最高辅佐官,比如楚武王所设的“令尹”,齐桓公、秦穆公所设的“相”,都是宰相的雏形。

“宰”的本意,是指君主的管家,而“相”则是指辅佐。战国时代,各国的宰相名称很多,比如“相邦”、“相国”、“丞相”,等等。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宰相的正式名称定为“丞相”,有时也分为左右.即“左丞相”和“右丞相”,如由宦官担任此职,则称“中丞相”——比如赵高。

西汉初年,延袭秦制,但另设“御史大夫”一职作为副宰相。后来汉武帝为了制约相权,起用一批儒生担任丞相,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而将政务中心转移到内廷,此后的丞相即空有其名,却非真正意义上的宰相,而内延的尚书台却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新的政务中心。尚书台的长官叫“尚书令”,如由宦官担任则称“中书令”,有时还以地位较高的官员加上“领尚书事”、“录尚书事”等头衔负责尚书台事务,这些官职逐渐变成了新时代的宰相。

东汉不设丞相和御史大夫,而以太尉、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作为朝臣的领袖,也即名义上的宰相。《后汉书·仲长统传》中说:“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所谓“台阁”,指的就是尚书台。

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操等人恢复了“丞相”或“相国”的官职,后来三国时代的吴、蜀沿袭其制,都是真正名实相符的宰相,甚至往往权力更凌驾于君主之上。魏晋以后,尚书台的地位稳步上升,逐渐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改称尚书省。尚书台或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副长官尚书仆射,权限与秦汉的丞相相等,成为真正的宰相。尚书省既然独立出来了,那么内廷就另设中书省,以代替过去的尚书台,中书省的长官中书监或中书令,其实也是宰相——这时候的中书令,就不一定由宦官担任了。此外,南北朝时又出现了一个名叫门下省的机构,掌管机要文件,其长官侍中也可能具有宰相之权,北魏就俗称这个官职为“小宰相”。

隋唐两代设三省六部,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其长官都是宰相,副长官都是副宰相。然而宰相太多,决定难下,唐代就规定不加“同中书门下平(读如骈)章事”这个称号的三省长官,就不算是宰相。同时,某些官职较低的官员,还可以通过加上“参掌机事”、“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等称号行使宰相的职权。比如魏征,他在担任秘书监的时候就加“参预朝政”衔,可以算是太宗朝的宰相。

到了宋朝,情况又有所改变,三省长官都不参与大政方针的决定,都不是宰相,另外设置内中书省,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宰相的正式名称,“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的正式名称。元丰改制以后,称号变得极其混乱,比如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等,甚至一度恢复了左右丞相的官职。

辽代官职分管理汉人事务的南面官和管理契丹等民族事务的北面官,很少有统筹全国的君主辅佐,所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宰相。金代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为宰相;西夏以国相为宰相;元代则以中书省的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左右丞、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明朝一开始沿袭元制,后来朱元璋废丞相之职,也等于废除了宰相之位,大政方针都由皇帝一把抓。不过这种局面终究无法长久,皇帝也不可能事事躬亲,原本的顾问官即文渊阁大学士职权范围日益扩大,仁宗洪熙朝以后逐渐演变为新的宰相。不过明朝阉宦横行,宰相职权经常被司礼监秉笔太监所篡夺。

清朝前期基本沿袭明制,到了康熙朝,加“南书房行走”名号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宰相,雍正朝设军机处总领政务,此后“军机大臣”就变成了宰相。

拉拉杂杂讲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即宰相是一种职务,而非正式官名,历代掌宰相职权的官职,沿革变迁,非常复杂。《历代宰相录》整理了近七百位宰相,但其实这些宰相中,可能还有一些虽有宰相之名,却并没有宰相之实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文渊阁大学士”的称号也往往授予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臣,但其实他们大多七老八十,根本就不管事了。

只有真正辅佐君主,进行大政方针统筹的,才能被称为宰相。汉文帝曾经询问右丞相周勃:“全天下每年处理多少案件?”周勃回答说不知道。文帝又问:“全天下每年钱粮收支是多少?”周勃还说不知道。文帝不满意了,改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回答说:“这些问题,各有所司,陛下请去询问延尉和治粟内史吧。”表示宰相根本就不该负责具体事务。汉宣帝的时候,邴吉为丞相,出门看见路上有斗殴而死的人,问都不问,看到有头耕牛气喘吁吁,倒急忙下车来查看。从属问他为何轻人重畜。他回答说:“老百姓斗殴,自有长安令、京兆尹等地方官来管,宰相是不管这些小事的。现在还是春天,气候不会太热,可是这头牛却不停地喘气,我恐怕是天气有所反常。身为宰相,当然要管调和阴阳,总揽全局喽!”

这说明宰相有可能偶有兼职,但长时间负责具体事务的,未必是真宰相。而且宰相并不一定是朝臣的领袖,真正资格老、威望高、官位也高的,其实倒未必是宰相。尚书令最初品级很低,大学士最初不过七品,而且一直到明朝终结也还不是一品。清朝倒是正经把大学士列为一品了.然而没多久大学士也被从宰相的位置上扒拉了下来。

我写这本《中国宰相的非正常死亡》,首先就要把那些“假”宰相,有宰相之名却无宰相之实的朝臣都摘出去。比如东汉时代,朝臣名义上的领袖是三公,也即太尉、司徒和司空,但实际掌握政权的往往是大将军,大将军是武职,是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有他需要具体负责的事务,所以如果大将军不加上“录尚书事”,兼任尚书台也就是内朝的首脑,他和三公相同,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宰相。

权倾朝野,凌驾于君主之上,虽名为宰相,实际干的事情和皇帝没区别的家伙也必须排除掉。比如汉朝末年的宰相是谁?从官位上来考虑,可以有两个备选,一是丞相曹操,一是尚书令荀或。然而曹操是当时的权臣,他这个宰相和帝王毫无区别,荀或则主要辅佐的不是皇帝而是权臣曹操,所以两个人都只能被剔除掉。

最后,再把宦官们都剔除。除了秦朝宦官可以为宰相——是为中丞相以外,历朝历代都很少把宦官算作正式的朝臣,甚至明文规定“宦官不得干政”。宦官掌握宰相的职权,虽不罕见,在制度上却是特例,更不能够把他们都算作是宰相。

相权与君权的斗争,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时代。历朝官制中,宰相的变化最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三天两头在变,这是因为君主不能没有主要辅佐者,不能没有宰相,但宰相的存在往往制约了君主的行动,君主就会故意弱化其作用,一般情况下就是在内廷另设一套班底,以分宰相之权,或者分置多位宰相和副宰相,使他们任何一个都无法威胁到君主的专断权。

从秦汉到唐宋,以丞相为宰相到变成以尚书令为宰相,进而以加某些特定名号的官员为宰相,正说明了君主另设班底以分宰相之权,然而这些新班底却又逐渐演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宰相,这恐怕是最初设置这些新班底的君主所料想不到的。君主一人智力有限,历代君主贤愚也各不同,有能力的君主在位的时候,往往并不需要宰相,而当换上一个没能力的君主,没有了宰相他就寸步难行。因此宰相制度总是存在的.也总是在改变着的。

不过君主是世袭的,宰相却非世袭,因此普遍认为有能力的宰相要比有能力的君主为多。封建时代士大夫对于太平盛世的理想,就是君主只要有德行就行了,不必要有能力,这样可以依靠有能力的宰相而“垂拱而治”。这个理想固然很好,。然而君主如果真的啥都不管,宰相一人说了算,又会引发相权的膨胀,最终宰相变成权臣,君主被完全架空,所以历朝君主都不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君权离不开相权,然而又要限制相权,相权是君权赋予的,然而又要制约君权,相权和君权的斗争,就此延续数千年,引发无数在今人看来很可悲或者很可笑的历史事件。在这种背景下,不得好死的宰相也就为数多矣。

宰相从春秋时代开始产生,到秦朝建立正式确立,等到皇帝下台,宰相当然也就没有了,可谓与封建社会相始终。历朝历代数百位宰相,贤愚各异,有忠臣、能臣,也有大奸大恶。本书所选择介绍的十五位宰相,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得善终。不得善终有种种形式,也并不仅仅这十五人而已,但这十五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他们的死.并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喜剧,同时也牵动着时代的脉搏,与王朝的兴衰更替紧密相联。

历史是具有多个侧面的,仅看宰相之死,恐怕无法看清历史的全貌。但不可否认,“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抚万民、明庶物,外镇四夷诸侯,内使卿大夫各尽职务”的宰相,其不得善终,对于历史全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侧面。而从较小的角度来看,身为宰相,或受刑,或被杀,落得个如此凄惨的下场,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无论是看历史,还是学做人,本书都希望能给读者以一定裨益,一定启发。如果达到了这个目的,那么这本书就是成功的,否则,哪怕文字再华丽,如天花乱坠,终究也不过是水月镜花而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宰相的非正常死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赤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066619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4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2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9: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