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莫励峰评说白居易
内容
编辑推荐

白居易为什么被誉为诗坛的“广大教化主”?

白居易的诗歌怎么会家弦户诵、流传千古?

卖炭翁和上阳白发人的遭遇如何感动读者?

《长恨歌》中的唐玄宗为何令人爱恨交加?

浔阳江头的一曲琵琶如何使诗人泪湿青衫?

“中隐”的政治态度是正确的人生选择吗?

白居易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是如何产生的?

凡此种种,莫砺锋教授将在本书中为你从容道来。百家讲坛,坛坛是好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内容推荐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

本书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目录

第一讲 坎坷身世

 白居易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

 出身西域胡姓的家庭背景

 艰难困苦的少年时代

 崭露头角的诗歌天才

第二讲 多情才子

 初入仕途

 《长恨歌》的历史背景

 白居易写出《长恨歌》的必要条件

 胜于元稹的多情才子

第三讲 夜半私语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真实故事

 《长恨歌》对某些史实的回避

 《长恨歌》中的细节虚构

 “夜半私语”发生在何时何地?

第四讲 绵绵长恨

 《长恨歌》的多重主题

 感伤乎?讽喻乎?

 《长恨歌》的第一主题:爱情

 《长恨歌》的白璧微瑕

第五讲 铮铮铁骨

 从县尉到拾遗

 初露锋芒的谏官

 母丧和服除

 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的忠贞之士

第六讲 百姓忧乐

 白居易自己最重视的作品——讽喻诗

 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对权贵恶行的无情揭露

 白居易讽喻诗的意义

第七讲 泪湿青衫

 江州的琵琶亭

 《琵琶行》的故事

 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

 《琵琶行》为何感人?

第八讲 苏杭白堤

 初着“绯袍”的忠州太守

 杭州的西湖和白堤

 苏州的白公堤

 清廉自守的地方长官

第九讲 相濡以沫

 元白:互相齐名的亲密朋友

 政冶和文学的双重知己

 休戚与共,情同手足

 感人至深的友谊颂歌

第十讲 志在中隐

 从大隐到中隐

 向居易为什么要“中隐”?

 白居易与“甘露之变”

 “中隐”的道德内涵

第十一讲 知足常乐

 白居易热衷于富贵吗?

 应该怎样看待白居易对俸禄的态度?

 白居易的实际生活是否快乐?

 比下有余故而心满意足

第十二讲 夕阳余晖

 七老会与九老会

 捐资开凿龙门险滩

 安排子嗣与编纂文集

 唐代的“夕阳红”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古代有一种习俗,就是人们非常重视自己的出身,许多人都夸耀自己出身于一个高贵的、显赫的家庭。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在魏晋南北朝时达到了巅峰状态。所谓的“王、谢”高门是不用说了,即使是像陶渊明那样的人,也未能免俗。陶渊明在血统上属于“溪族”,是一个居住在湖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但是当陶渊明说到自己的家庭时,也不厌其烦地列举陶家先祖在历史上的各位名人,对那位功业彪炳的曾祖陶侃更是津津乐道。那么,唐代还有这种习俗吗?白居易是否拥有一个显赫的家庭背景呢?

唐代虽然没有实行魏晋南北朝那样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出身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也有机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是毋庸讳言,当时门第观念依然存在,出身于高门贵族的士人依然享有某些特权,至少是享有名望。比如初、盛唐时代的崔、卢、李、郑、王,就是当时最著名的高贵门第。所以唐代的士大夫大都喜欢炫耀自己的家庭出身,都喜欢说自己出身于某个高贵的家族。有些唐代诗人确是出身于“累世公侯之家”,像晚唐的杜牧,出身于京兆杜氏,世代为官,人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原来韦家和杜家是唐代的两个大家族,韦家世世代代居住在长安城南的“韦曲”,杜家则世世代代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杜曲”,请注意,连这两个地名都是以他们的姓氏来命名的。韦家和杜家的地位离天只有一尺五寸,也就是高贵得接近天界了。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的一代名臣,曾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的宰相,他还是著名的历史文献学家,杜佑的著作《通典》200卷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名著。难怪杜牧自豪地说:“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那些出身并不高贵的士人又怎么办呢?他们往往会伪造一个高贵的出身。即使是大诗人李白,也未能免俗。李白的家庭相当富裕,但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祖先没有官宦的经历,而古代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据说他的父亲名叫“李客”,大家想想,哪有一个人以“客”为名的?所以李客多半就是“姓李的客人”的意思,因为他从外地来到蜀中经商,人们不了解他的来龙去脉,就称他为“李客”,也就是说李白父亲叫什么名字都不清楚。但是李白自称是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后裔,又模模糊糊地说自己是西凉武昭王李的后代,所以与李白关系密切的李阳冰——他是受李白临终时所托为其编纂遗稿的人,还有敬仰李白的范传正——他是为李白迁坟改葬的人,他们都说李白是李的九世孙。众所周知,唐朝的皇族也自称是李的后代,于是李白就在理论上与皇族同宗了。李白在诗文中常称王室的人为“从祖”、“从叔”、“从弟”什么的,但是这种关系查无实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对皇族的所有分支的世系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却根本没有李白这一支的踪影。所以我们只能说李白是一个来历不明的冒牌皇族。当然,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他们自称是李的后代,其实也是冒牌的。这是当时的习俗,李白未能免俗,我们也不必苛求。直到现在,也还有人热衷于修家谱、攀祖宗,一定要说自己的祖先是历史上的某个名人。当然,大家都会选择流芳百世的名人。像董卓、秦桧那样臭名昭著的历史名人,从来不会出现在现代人的家谱里,仿佛他们早已断子绝孙了。其实追踪到一个人的十代祖、二十代祖,即使是真实可信的,又与你有多少关系?要是追到最早的源头,那么我们大家都是中国猿人的后代,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白居易的情形又如何呢?说实话,白居易在这方面也与李白一样,未能免俗。白居易写过两篇自述家世的“家状”,题目是《太原白氏家状二道》,也就是为他的祖父白和父亲白季庚撰写的两篇生平介绍。在第一篇也就是为白所写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中,白居易精心编造了一份白氏世系表,说白氏的远祖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太子建,太子建的儿子胜号称白公,乃取“白”为姓氏。白公胜被杀后,其子逃亡到秦国,代为名将,其中包括白乙丙。白氏的裔孙是更有名的大将白起,就是那位在长平把纸上谈兵的赵括指挥的四十万赵军打得全军覆灭的一代名将。那么,白居易自称的籍贯是太原,而太原并不在秦国境内,又怎么能与白起他们发生联系呢?白居易说,白起功大而被赐死,是衔冤抱屈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思这位一代名将的盖世战功,就把白起之子白仲封于太原,于是白氏就以太原为祖籍了。

P3-5

后记

书稿完成了,有些情况需要向读者朋友作个交代。

本书是我继《莫砺锋说唐诗》(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之后的第二本《百家讲坛》类图书,顾名思义,它也是一本“讲出来”而不是“写出来”的书。自从我主讲的《诗歌唐朝》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以后,我收到大量的观众朋友的来信,他们热情地鼓励我继续进行此类讲座。与此同时,《百家讲坛》栏目的编导们也再三约请我继续到央视去录制同类节目。经过商议,最终确定以白居易为讲题。选择这个题目的主要理由不是我在白居易研究中有什么独到的心得,而是白居易是深受历代读者喜爱的大诗人,他的作品又比较通俗易懂,适宜于在电视里进行讲解。经过短暂的准备之后,我便于2009年年初开始录制。其间因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而临时插入录制了几集《成都杜甫草堂》的节目,所以整个录制过程长达三个多月。与《诗歌唐朝》一样,我讲白居易也没有撰写讲稿,由于担心有了讲稿会产生“照本宣科”的效果,我走上录制大厅的讲坛时只携带一页讲义,上面打印着本期节目所涉及的内容要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认真地做准备工作,恰恰相反,无论是整个系列的结构还是每一讲的内容,我都经过了反复思考,我还为此重读了一遍《白居易集》。

节目录制结束后,《百家讲坛》栏目的编导们不辞辛苦地把每一讲的录音整理成稿,并传给我核对。我对记录稿中的错误进行订正后,再传回给他们进行后期制作。我必须向栏目组的张长虹、林屹屹、兰培胜、魏学来等编导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因为记录稿中有不少错字是由于我的普通话发音不够准确而引起的,这给他们的整理工作增添了不少麻烦。整个系列原为十二讲,出于对播出效果和收视率的考虑,栏目组的编导们决定把它们压缩成七讲。我完全同意他们的安排,我深知对于一个电视栏目来说,收视率是生死攸关的头等大事,所以我愉快地与他们合作,对整个系列进行合并和压缩,最终整理成七集。但是当我把记录稿整理成书稿时,觉得还是保留原来的十二讲比较合理。原因在于电视节目兼具听觉效果和视觉效果,除了语言之外还能插入一些画面,语言简单一些不会影响听众的接受。书稿就不同了,它仅有文字供读者阅读,它必须提供比较完整的文本,才能让读者仔细地体会文义并进行思考。况且有些被删除的内容虽然在电视上播出会稍嫌冗长,但作为阅读文本则是必需的。于是我的整理工作产生了两个文本:一个交给央视用作七集播出节目的字幕,另一个则是交给出版社的分成十二讲的书稿。显然,相比之下,书稿的内容更加完整一些,书稿中对有关问题的分析也更加详尽~些。如果听众朋友在收看了《百家讲坛》的节目后意犹未足的话,再来阅读这部书也许会获得一些补偿。

我在讲座中说到了不少白居易的作品,录制节目时限于时间,或是没有全文介绍,或是没有仔细讲解,现在把那些原作附在正文之后,以免读者自行查找的麻烦。附录中所收白居易作品的文字依据朱金城先生《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但在决定异文的取舍时也曾参照他本,以取文义较胜者。附录中也收入了讲解时涉及的其他诗人的少量作品,文字皆根据通行的各家别集。为免繁冗,不一一注明版本。

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组,央视社教节目中心教育专题部的魏淑青主任以及栏目组的各位编导.不但精心策划了本次系列讲座,而且热心支持我将书稿交付出版。其次要感谢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旗下的安徽文艺出版社,我与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王亚非董事长原是本科时代的同学,曾应其邀请前往该公司访问.他们的辉煌业绩和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考虑本书的出版事宜时,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安徽文艺出版社便成为首选的合作对象。出版合同签订后,安徽文艺出版社的朱寒冬总编辑与诸位编辑为加工书稿以及装帧设计、选配插图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示谢。

当然,我最应该感谢的还是广大的观众朋友。自从走上《百家讲坛》以来,不善交游的我突然拥有了数以千计的新朋友,他们的主体便是《百家讲坛》的观众朋友,以及由观众转化成的读者朋友。我收到大量的观众来信和读者来信,他们不但对我表示热情的鼓励,而且提出中肯的批评。我所以有勇气把这部并无多少新意的书稿呈献给广大的读者朋友.原因全在于此。但愿朋友们喜欢这部书,更希望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对书中的错误予以指正。

莫砺锋

2009年12月20日

于南京大学南秀村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莫励峰评说白居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莫砺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33077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