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亲近文学大师的七十二堂课(共4册)
内容
编辑推荐

《亲近文学大师的七十二堂课(共4册)》几乎囊括了20世纪所有重量级的文学大师,不啻为一部简明的20世纪文学史。

当代著名作家邱华栋先生对72位现当代世界级文学大师进行了相当深入的个性化解读,特别是对创作艺术和作品的精神世界的把握,感觉细腻,评价生动。本书还是非常少见的由作家来撰述的当代世界文学史。不说它是一部作家论,是因为这部著作的历史意识非常深厚,不单是知人论世,更是重在论述文学自身的沿承变革。

内容推荐

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海明威等72位现当代世界级文学大师进行了深入的个性化解读!

《亲近文学大师的七十二堂课(共4册)》几乎囊括了20世纪所有重量级的文学大师,不啻为一部简明的20世纪文学史。

《亲近文学大师的七十二堂课(共4册)》由当代著名作家邱华栋先生,以睿智的观察、精密的思考、深切的体悟,对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海明威等72位现当代世界级文学大师进行了全面的评述,从作家的生命历程与社会发展的变迁,从文学自身的传统到时代思潮的此起彼伏,整合了文本、生平、个性、国族、宗教、政治、经济、地理等一切相关方面,凝铸成一部丰富、多元、深厚的当代精神史。在这里,我们得以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再次精神相遇。

目录

前言

卷一

第一部分 欧洲现代主义小说四大师

 马塞尔·普鲁斯特:回忆的长河

 詹姆斯·乔伊斯:对神话的重构

 弗兰茨·卡夫卡:无边梦魇与无家可归

 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的波浪

第二部分 二战后美国小说五巨擘

 威廉·福克纳:美国文学新神话

 厄内斯特·海明威:行动的人,行动的小说和哲学

 纳博科夫:小说魔法师

 索尔·贝娄:美国知识分子的灵魂图谱

 菲利浦·罗斯:写作“伟大的美国小说”

第三部分 “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

 胡安·鲁尔福:平原烈火与人鬼之间

 加西亚·马尔克斯:一个大陆的孤独和奋斗

 卡洛斯·富恩特斯:文学大壁画:时间的年龄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小说建筑师

第四部分 “无国界作家”五旗手

 V.S.奈保尔:穿越全球文明的冲突地带

 萨尔曼·拉什迪:魔耶生死观

 石黑一雄:寻觅旧事的圣手

 奥尔罕.帕慕克:编织叙述艺术的花毯

 哈金(金雪飞):中国底片与美国景深

卷二

第一部分 欧洲小说的五高峰

 托马斯·曼:德语文学魔山

 布尔加科夫:一枚不祥时代的怪蛋

 路易-斐迪南·塞利纳:天马行空的浪游者

 伊塔洛·卡尔维诺:“飞鸟般的作家”

 米兰·昆德拉:关于记忆与遗忘

第二部分 美国当代小说四巨匠

 约翰·厄普代克:一片平原

 唐·德里罗:另一种类型的巴尔扎克

 托马斯·品钦:熵的世界观

 托尼·莫里森:黑人之书

第三部分 “拉美文学爆炸”四先驱

 豪·路·博尔赫斯:时间的主人

 安·阿斯图里亚斯:“伟大喉舌”

 阿莱霍·卡彭铁尔:神奇的文学王国

 胡里奥·科塔萨尔:意义与游戏

第四部分 非洲文学五虎将:

 钦努阿·阿契贝:黑非洲的瓦解和新生

 渥雷·索因卡:中间人、解释者、警告者和语言家

 哲迈勒·黑托尼:埃及小说新旗手

 阿玛杜·库鲁马:非洲的伏尔泰

 J.M.库切:在世界的边缘行走

卷三

第一部分 欧洲现代小说五雄才

 罗伯特.穆齐尔:一种精神性小说

 伊萨克.巴别尔:闪电风格与片段史诗

 帕斯捷尔纳克:被时代绑架的人质

 君特·格拉斯:德国之镜

 翁贝托·埃科:“当代达·芬奇”

第二部分 法国小说四怪杰: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历史的声音肖像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与局内人

 阿兰·罗布·格里耶:欲狂与物寂

 克洛德·西蒙:文字画与巴洛克结构

第三部分 北美小说四俊杰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文学女王

 库特·冯尼古特:“没有国家的人”

 唐·巴塞尔姆:垃圾美学与元小说碎片

 保罗·奥斯特:镜像游戏

第四部分 亚洲文学五雄狮:

 阿摩斯·奥兹:以色列人的记忆和形象

 安部公房:面对墙,寻找门

 大江健三郎:“我就是那个跑来给你报信的人”

 村上春树:物化世界里的追寻

 莫言:来自故乡和大地的说书人

卷四

第一部分 西欧文学五孤峰

 亚历山大·德布林:山海一样的文学巨人

 安德烈·别雷:“白银时代”的大树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发现另一种荒诞

 艾利亚斯·卡内蒂:思想的夜枭

 扎迪·史密斯:看哪,混血的伦敦!

第二部分 美国作家四骏马

 杰克·凯鲁亚克:永远在路上

 杜鲁门·卡波蒂:冷血与热血,虚构和非虚构,风格的变色龙

 科马克·麦卡锡:在暴力的血色漩涡里

 雷蒙德·卡佛:生存之艰,写作之难

第三部分 非洲作家四翘楚

 阿西娅·杰巴尔:唤醒阿拉伯女性的静默

 詹姆斯·恩古吉:回望肯尼亚,凝视非洲大地

 塔哈尔·本·杰哈伦:摩洛哥的望远镜

 本·奥克利:唱非洲的魔歌

第四部分 亚洲、澳洲作家五魁首:

 帕特里克·怀特:澳大利亚的文学大树

 安妮塔·德赛:在印度的微光中

 迈克尔·翁达杰:从斯里兰卡出发

 维克拉姆·赛思:印度的万花筒

 董启章:想象世界的考古学家

试读章节

那么,《追寻逝去的时光》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假如所有的小说都讲了一个故事?这部小说,有没有相应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和事件起始呢?这些,在《追寻逝去的时光》里全都有,只不过马塞尔·普鲁斯特所运用的叙述手段不是一种线性的时间叙述,而是在大致线性的时间叙述当中,不断地以跳跃、回旋、补充和折返来修正了他对时间的感觉,同时,事件和人物也以不断变换角度重新讲述的方式,使读者可以逐渐地拼贴出全貌。《追寻逝去的时光》这部小说叙述的年代,往前可以延伸到1840年,向后则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小说所涉及的人物有两百多个,小说的主角,不妨看成是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本人和他创造的一个自我分身的混合体——那个小说中的马塞尔,既是他自己又不是他自己。在小说中,叙述者马塞尔从儿时不断成长,最后终于成长为一个小说家。小说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总是反反复复出现,如同不断地变换时间的刻度。小说的情节并不连贯,人物也不是按照顺序出场,而是不断地、反复出现在小说中,并且互相映衬。小说叙述的地理范围,是从法国的博斯小城伊利埃开始的,因为小马塞尔过去经常在那里度假。小说所涉及的主要人物,一部分是叙述者的亲戚:父母亲、弟弟、叔叔和舅舅、姨妈和婶婶,还有很多小城乡下的邻居和村民。另外一部分,则是巴黎的中上层人士,包括了叙述者的一些中学和大学的同学、他父亲的朋友们和母亲的犹太富人朋友的社交圈子。由此,这两组人物关系的链条不断地延伸和扩大,在小说中像涟漪一样一圈圈地扩展开来,从而构成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法国从巴黎到外省乡下各色人等的全景画廊,也确立了小说的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的价值。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地躺下了。有时候,蜡烛才灭,我的眼皮儿随即合上,都来不及咕哝一句‘我要睡着了’。半小时之后,我才想到应该睡觉;这么一想,我反倒清醒过来。”这是在小说的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的中第一句话。由此,叙述者开始了漫长的回忆。《在斯万家那边》这一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贡布雷”中,叙述者开始回忆他住过的各个房间,然后,就开始追忆他在贡布雷所度过的童年生活,对母亲的爱的细腻回味。在这一卷中,最有名的段落和篇章,是叙述者对小玛德莱娜蛋糕的味道所引发的回忆那一段,确立了最显著的马塞尔·普鲁斯特式的语言风格。由此,通过了叙述者的内心独自式的叙述,他在贡布雷的生活,以及当地的社会习俗、居民、植物与自然景物,全部一一浮现,包括叙述者第一次见到斯万先生,以及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出场。叙述者追忆完这些记忆之后,在一个早晨醒了过来,第一部分就结束了。第二部分是“斯万之恋”,在这一部分里,叙述者多少隐匿起自己的主观身份,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在叙述者认识斯万之前,斯万就进入到了巴黎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子里,斯万先生还爱上了引荐他进入那个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圈子的女子奥黛特,但是,奥黛特青睐的却是另外的一个男人。结果,斯万先生就非常嫉妒,也深受煎熬。后来,斯万被排除出那个上层社会小圈子,他也逐渐远离了那段无望的爱情。在小说第一卷的第三个部分“地方的名称:名称”中,叙述者又重新地活跃了起来,继续变得全知全能,他继续回想着自己的少年时光,并且将这种回忆由贡布雷的生活延伸到了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边的公园里。在那里,叙述者爱上了斯万先生的女儿吉尔贝特·斯万。最后,小说以林园自然风景引发的回忆结束。

我在读《追寻逝去的时光》的时候,感觉到它的叙述语调似乎一直没有变化,它是缓慢的,有节奏的,绵长的,无穷无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似乎特别喜欢运用长句子,以这些长句子达到对回忆的最精确的描述。最长的句子出现在小说的第五卷,以“从实实在在的、崭新的座椅之间,梦幻般地冒出沙龙、玫瑰红丝绒面的小椅子以及提花毯面的赌台……”开始,这个句子到结束,翻译成汉语在1000字左右——读者可以去查阅一下看看,可见其句子之长和小说之长的某种暗合的关系。马塞尔·普鲁斯特还不喜欢规则地运用一些标点符号,而是尊崇口语的多变和中断、书面语的复杂句法,以及没有表达完全的那种含蓄感。因此,一种语调贯穿着小说的始终,就是因为叙述者是在用内心独白——也可以叫意识流——的方法在讲述。

这部小说的第二卷《在少女们身边》则继续了这种追忆风格。这一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在斯万夫人周围”,叙述者延续第一卷第三部分的回忆,主要回忆了他对斯万夫妇的女儿吉尔贝特·斯万的追求,以及追求失败的种种心绪。期间,还交代了叙述者和斯万夫人周围的一些上层知识分子交往的细节。在第二个部分“地方的名称:名称”中,叙述者笔锋一转,开始回忆起和外婆一起去海滨度假的情景,由此,他认识了外婆过去的老同学、一个侯爵夫人,以及这个夫人的后辈亲戚,叙述者还认识了一个画家和画家的一些女朋友。叙述者试图亲吻那些女孩子中一个叫做阿尔贝蒂娜·西莫内的女子,但是,被她拒绝了。小说的这个部分是最出彩的:对时光和岁月的留恋,对女性世界的观察,对情爱心理的展现,对人物的无以复加的生动和细腻的描绘,以及所运用的语言的繁复和优美,在这个章节里毕现无遗,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美学风格进一步地得到了确认。

《盖尔芒特家那边》是小说的第三卷,这一卷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叙述了主人公和邻居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隐秘激情:叙述者试图靠近盖尔芒特夫人,但是,他只能去接近她的外甥,来一个迂回方式的接近。由此,叙述者开始进入一个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社交圈,认识了各色人等,并发现了人类关系组成的奥秘。在第二个部分当中,叙述者的外婆去世了。叙述者陷入到悲哀当中。而那个叙述者曾经追求过的女子阿尔贝蒂娜·西莫内来到了巴黎,她专门来看望叙述者,也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此时,她已经改变了对叙述者的看法,没有再拒绝叙述者——主人公对她的一次亲吻。随后,小说继续叙述主人公参加盖尔芒特公爵夫人家的社交活动,并且在那些社交场合认识了更多的人。在这一部分的结尾,在盖尔芒特公爵夫人举办的一个沙龙上,斯万先生说自己已经病人膏肓,但是,听到的人却没有什么反应,大家并不为之动容,这使叙述者体验到一种极其复杂的感受。

小说的第四卷《所多玛与蛾摩拉》,从卷名上就可以判断,这一卷的主题是关于性、爱情和罪恶的。我们知道,在《圣经》中,所多玛和蛾摩拉是两座罪恶之城,它们的居民陷入到乱伦和罪恶中不能自拔,最后被发怒的上帝所摧毁了。《所多玛和蛾摩拉》这一卷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中,叙述者发现了一个秘密:夏吕斯先生是一个同性恋,他的同性恋对象是裁缝朱皮安。由此,叙述者在内心里唤起了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因为他对同性恋持一种审慎的批评和不接受的态度。小说在这个部分点题了,将卷名的含义作了阐释。在第二个部分中,叙述者主又回到了自身,讲述他和阿尔贝蒂娜·西莫内的交往,以及对她的各种揣测和仔细的琢磨,以及他发现的她的一些反常的表现。这导致了叙述者非常焦虑,他内心矛盾和嫉妒,因为,阿尔贝蒂娜·西莫内自己并不能够确定她是否真的爱他,他也感觉到了这一点。当他最终想放弃对阿尔贝蒂娜·西莫内的追求时,阿尔贝蒂娜·西莫内又通过谈论其他女孩子,引发了叙述者的嫉妒,最后叙述者决定带阿尔贝蒂娜·西莫内回到巴黎,要向自己的母亲宣布,他要向阿尔贝蒂娜·西莫内求婚。这个部分,马塞尔·普鲁斯特描绘了人对于情感的耻感和罪感,其到达的深度令人惊叹。

第五卷《女囚》,则继续讲述叙述者本人的爱情遭遇:阿尔贝蒂娜·西莫内和他回到了巴黎,并且住在他的寓所里。他既在感情上囚禁阿尔贝蒂娜·西莫内,又在行动上监视她,企图约束她。可是,当她在他身边时,作为一个想当作家、喜欢孤独的人,叙述者又感到了无端的烦躁,感到两个人在一起并不舒服——这很容易使我联想起卡夫卡几次失败的爱情。而阿尔贝蒂娜·西莫内只要想出去参加交际活动,叙述者就感到了不安和嫉妒,这导致了他们不断地争吵,直到有一天,当叙述者外出,在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决定和她分手,叙述者回到了家中,却发现阿尔贝蒂娜·西莫内已经出走了。这一卷卷名“女囚”,讲述的就是一个男人想用爱情来囚禁一个女人的最终不可能。P11-14

序言

亲爱的朋友们,文学大师可怕吗?容易亲近吗?我告诉你,他们一点也不可怕,他们十分容易亲近。只要你耐心地走近他们,就会发现他们是非常和蔼的朋友。因为这些文学大师们都建立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这个世界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让我们仰慕的同时也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和叹服。现在,我就以十八堂课的方式,让大家轻松自如地走进文学大师的文学世界。

大概是从20世纪初期的一战前后,到现在的21世纪初十年的全球化时代,在这接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一条世界文学的主线十分明显地出现了大陆意义上的转移。我们上中学时都学过地理,知道地理学上有一个大陆漂移说,几大版块,欧亚大陆、美洲大陆等,是互相漂移、互相冲撞形成的。二十多年来,我通过大量的阅读,脑子里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大致的想法,那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优秀作家仿佛是一位作家,大家们实际上在写着一本巨大的书,所有的优秀作家彼此联系,彼此影响,在写作着一本有着一个统一文学精神的无比宏大的书,而每一个作家,则是在写作着这个巨著的一个章节。比如,从卡夫卡到福克纳,再到马尔克斯,又到莫言,他们之间就有一个关联。甚至从最古老的诗人荷马,到20世纪之后这些优秀的作家,都是一个家族的,他们干的是同一件事情,都在写着彼此联系的一本巨著,用类似《圣经》的那种集体的写作方式。我还发现了很多作家之间有继承和彼此影响的关系,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个自己的文学世界,并形成了新的文学的历史。

20世纪的小说和20世纪的人类社会一样,是最为丰富和复杂的。百多年来,小说的发展五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就是这些作品,构成了20世纪人类小说发展的山峰的山脊线,构成了20世纪人类小说发展和创新的连续性的、波澜壮阔的画面,而这个连续的画面,正是以小说的"大陆漂移"方式和图景来呈现的。

1980年,我11岁的时候,读到一本没有封皮的外国小说,那还是邻居家大哥推荐给我的:"这可是一本很好的小说啊,你好好看看。"当时,我已经囫囵吞枣地读过了《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对读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是见书就要读的。我记得,那本没有封面的书讲述了两个美国普通人的生活悲剧,其中,一个是从俄罗斯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一个雄心勃勃要创造新生活的人,结果却到处碰壁,倒霉透顶;另外一个是意大利移民,他本来要去抢劫那个犹太人的店铺,结果却开始帮助他了,小说细致地讲述了这两个男人在美国社会里的纠葛和挣扎。小说的语言朴实、幽默,又饱含辛酸。由于那本书没有封皮和扉页,我一直不知道那是一本什么小说。十年之后,在武汉大学的图书馆里,我才发现,原来那本书是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所写的《伙计》。

这是我最早接触到外国小说的经历。后来,我经常阅读各类小说,读得天昏地暗,既读中国古代小说(主要是明清的世情小说),也读20世纪以来的现代汉语小说(两岸三地的都看)。另外,尤其重视阅读20世纪的外国小说--最近30年翻译成中文的外国小说,只要是我觉得应该加以留意的,我大体都收藏和阅读过,还在报纸上撰写书评。久而久之,在我的脑海里,20世纪的小说家的作品就形成了一幅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图像,这些作家不断创新,形成了一股互相联系的创新浪潮。

收录在本书中的文章,大都是根据我多年以来撰写的书评和读书笔记扩充而成。最近十年,我经常在一些大学讲课,发现很多与语言、文学专业有关的学生,读书的劲头和热情、读书的范围都不大、不广,一问三不知,不知道他们整天都在干什么。这让我觉得很忧虑,因为一些20世纪作家的作品,都应该是基本的文学常识了,但是很多学生却不了解。另外,我当文学刊物的编辑,平时接触很多作者,发现这些作者的阅读量也很成问题,对一些基本的文学技巧、语言、结构都不了解,书写的文学经验也很狭窄。因此,我就觉得,很有必要把我的阅读经验整理出来和朋友们分享,给大家提供一个关于20世纪小说的基本情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亲近文学大师的七十二堂课(共4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邱华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70396
开本 16开
页数 9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0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316
CIP核字 2014053134
中图分类号 K815.6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65
5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0:5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