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你在读什么(54位名家推荐的人文经典)/东方社科人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多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在技术主义思想与体制的旗帜高高飘扬的今天,经典阅读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色彩。它不仅是维护个体精神世界的独特性与丰富性的手段,而且,作为一道精神屏障,也拉开了人与冰冷的物质世界的距离,拉开了人与世俗的功利世界的距离,给个体的精神与尊严以更多的可能和空间。

人总是不安于命运的安排与现状支配的,总是试图超越现实,寻找理想的人格与人生方式。经典里融化了先哲们对人、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表达了先哲们对真善美的思考,这不仅可以慰藉现实社会中饱受侵害与挤占的心灵,而且也能引领人们超越现实。

今天,在经典阅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之后,“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阅读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与人们的初衷南辕北辙的结果。在品种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的图书市场,本书无疑为想读好书、提升个人修养的读者们提供了一个最基本和最权威的阅读指南。

内容推荐

本书所依据的书目,是期望为读者解决“读什么”的问题。而在阅读和了解经典著作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适当的读书方法,还需要解决选择相关读本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选择原著的版本,二是选择辅助阅读的相关参考书,三是选择可供了解和涉猎的相关读本。针对上述三个层次,本书在体例上设置了相应的板块:“版本推荐”、“精读书架”和“泛读书架”,以期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目录

静对春风感形化——代序

1.“众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

2.中国文化正统的思想之源:《论语》

3.内圣的理想与文章的典范:《孟子》

4.中国传统哲学的源头和基础:《老子》

5.“天下第一才子书”:《庄子》

6.中国禅宗的宗经和立派之作:《坛经》

7.中国文学的辉煌开端:《诗经》

8.“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9.兵学圣典与谋略奇书:《孙子兵法》

10.学术史的经典范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1.哲学家讲哲学史的经典:《中国哲学简史》

12.法律史研究的里程碑:《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13.纵贯古今的文章精选:《古文观止》

14.雅俗共赏,流行久远的传世名本:《唐诗三百首》

15.一代词坛宗师指引的词学门径:《宋词三百首》

16.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红楼梦》

17.一代巨匠的绝望与反抗:《鲁迅选集》

18.西方文明史上的丰碑:《理想国》

19.宗教圣徒式的探究和求索:《思想录》

20.民主革命的思想利器:《社会契约论》

21.人类实践领域的深入探究:《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22.科学与人文关系的深刻思考:《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23.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神曲》

24.一曲人文主义的悲壮颂歌:《哈姆雷特》

25.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约翰·克利斯朵夫》

附录 54位著名学者推荐的《人文经典应读选读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兵法,集中反映了春秋时期思想家孙子的思想。全书共有6000多字,分为13篇,每篇都有一个主题,如计、作战、虚实、地形等。《汉书·艺文志》记载《孙子兵法》有82篇,到三国时曹操只为13篇作注,认为其他篇目是后人附益增补之作,此后逐渐确立为《孙子》的基本篇目。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传世本。现存影响最大的版本有宋宁宗时的《十一家注孙子》本,宋神宗时的《武经七书》本,其中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是近世最为流行的传世本。

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经吴国大将伍子胥推荐,孙子以兵法13篇晋见吴王阖闾,吴王知其善于用兵,就任命他为将。此后《孙子兵法》渐次为历代兵家所推崇,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到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诏令遴选和颁行了以《孙子》为首的7部兵书,称为《武经七书》,用以培养军事人才,后来还把《武经七书》作为选拔将领的重要考试内容,确立了《孙子兵法》的官方经典地位。

历代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庞复纷繁,既包括有军事经验的将领,也包括没有实战经验的学者。汉代时,张良、韩信、任宏等人开始对《孙子兵法》进行整理研究,确定了《孙子》的传世底本。三国时期曹操系统地为《孙子》13篇作注,对后世的研究影响很大。此后主要的注释和研究者,南北朝有梁孟氏,唐代有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嗥,宋代有梅尧臣、王皙、何延锡与张预,明清时期还有赵本学、刘寅、茅元仪、邓廷罗、孙星衍、顾福棠等人。

《孙子兵法》的思想恢弘博大,精湛深邃,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和最高成就,被后人尊为“百世谈兵之祖”。它从战略的层面高屋建瓴地总结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并且超越了战争本身,富有深邃的哲理思辨和人性的光芒,对中国历代的军事研究和战争实践,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军事思想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美国战略学家约翰·柯林斯就曾赞誉说:“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2200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他所指的著作是被奉为西方军事理论经典的《战争论》。

同时,《孙子》的影响还不仅体现在军事领域,在哲学、文学等学科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它所蕴涵的权谋方略、全局观念、前瞻意识、权衡利弊、明察动静、善用虚实等哲理,使其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当今社会的推崇,渗透到政治外交、经营管理、竞技体育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孙子兵法》在8世纪传人日本,18世纪传人欧洲,已经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在世界范围内,包括日本以及许多欧美国家,都纷纷加以研究借鉴,形成了《孙子兵法》热潮,这部本来的兵学圣典也成为了全球性的智慧宝藏。

P86-87

序言

199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举办了一个读书文化节,当时主要的目的,是倡导读书风气、指导读书门径。由此产生了一个《人文经典应读选读书目》,由国内54位著名学者联合推荐,在当代大学生和青年人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影响。

这次活动由北京大学的王守常先生倡议和发起,我是当时的主要组织者。十年过去了,当初推荐书目的学者之中,已有多位故世。再整理这份书目,感怀之佘,更多的是在体味宋儒朱熹的一句话:“静对春风感形化,圣贤体段盖如斯。”回想起我在北大学习和工作的岁月,回想起和先生们的一些点滴交往,确是如沐春风。这春风和煦、温暖,却又在轻柔中透着一丝隐隐的鼓励和鞭策,是感化,是熏陶,更是我人生的珍宝。不禁忆起张岱年先生。那年因为书目之事,我去先生家中拜访。他戴着助听器,一丝不苟地判断着我的每一个词语,间或询问一些人与事。当体力渐已不支时,他那尽力坐直的身躯、快要滑落的老花镜,以及那依然如孩童般诚挚的眼神,使我开始后悔——先生如此真诚,真不该前来相扰,使他这般辛苦。于是匆忙告别,先生一再坚持从二楼的居所把我送到楼下。这位年近九旬的老者与我挥手道别的场景,使我终生难忘。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许多人都把这句话用在了张先生身上,真是谦谦君子,至诚至性。虽然年龄相差悬殊,我并没有机会聆听先生的授业教诲,但这位仁者所播给我的“春风”,却化为甘露,在“润物细无声”中,滋养着我的心灵。

我们在生活中,并没有太多的机会直接去接触这些贤者达人。但是自古以来的贤达,多半会有传世的经典作品,只要你情愿,这些“春风”,随时都会来为你拂面。“静对春风”,你逐渐就会被感化、被熏染。体悟先哲们的心境,你就能自然而然地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会,就能“化与心成”。这也正是守常师来倡导、先生们来开列面前这份书目的一个初衷吧。之所以开列“人文”的书目,而非“学科”的,亦或“科学”的,就在于人文精神、人文养成,对这个时代青年人的“春风”之用。

所谓“人文”,是一个众说纷纭、中西有别的概念。中国的“人文”,源自《周易》里面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来“人文化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基因,蕴涵着人生的智慧和求索。那么这个“人文”怎么得到呢?应该是自我观照、向内而求的。西方的“人文”,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是希腊的教育观念被罗马化的解释,它的衍生词humanitatis是指人性的修养。而发展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后,则是强调人的平等和自由、价值与个性。

我们现在来讨论“人文”,我想还是应该回到它对当代青年的功用之上,因为毕竟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为什么要‘人文’呢?”这是个朴素但必须回答的问题,那些概念的探讨,必须引申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来。按照我的理解,“人之为人”,一定会有也应该要有精神层面的求索。我们应该去理解和认识人道、人生、人性、人格,应该去思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而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关注自我心性的修养、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健全、价值的实现。正如帕斯卡尔所说,虽然一棵芦苇弱不禁风,但他这棵芦苇是有思想的芦苇,所以才长成了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作为这个会思想的“万物之灵长”,我们就会有所求、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尽管人生阶段、人生态度、人生际遇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但是我们都会需要内心世界的滋养和慰藉。比如,当我们读到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会思考生命与人格的尊严;而读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又可以体悟到一点淡雅和洒脱。当我们读到《周易》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可以找到愈挫愈勇的奋进动力;而读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又可以寻得稍安毋躁的平和宁静。当我们读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能体会到心系天下的悠远;而读禅宗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可以体悟出一点心境的空明……

也许这些就是“人文”所能给予你的。如果一定要解释为功用,那这个功用可以解释为修身持志、怡情养性、经世致用、安身立命;还可以解释为无用,“无用而大用”的“无用”——那就是人的精神归所、本源所在。

我还是想到了“春风”,当我们面对这些人文之“风”的时候,是“静对春风感形化”,还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有用与无用之间,恐怕还是在自我的态度吧。在我看来,关键在静、在诚、在恒,不要急迫地想要马上得到什么,欲速则不达,这是个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点滴积蓄过程。古诗里面虽然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的句子,但是如果只看到花开的现象,引入我们的话题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不免有些说禅的意味,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可以“顿悟”的。应该仔细体味的句子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求之以诚、持之以恒,自然会浸润滋养出一汪清泉。

典籍之众,可谓浩如烟海;典籍之奥,也可谓难窥全豹。以《书目答问》而在书目学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张之洞,曾经告诫儒生们说:“读书宜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读书固然不可三天打渔,也不能全凭意气乱点鸳鸯谱。关于“读什么”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那么,你在读什么呢?今天的青年人,面临的是一个压力多于梦想、信仰抑于物欲、躁动随时会爆破内心平和的时代,自我在内心深处的地位,渐趋模糊,这甚至也是我自己的某种写照。升学、出国、考研、读博、就业——这个时代的人生模板,然后在利益的脸色中任意挥霍着生命。但是这些并不能成为功利阅读的理由。须知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知识结构、综合素养、身心状态都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读书不能只为求“知”(尤其是应试的“知”),也不能简单地去求技术层面的“用”,还应该求“智”、求“怡”,求得生命的观照,这样才能充分地健全和发展自我。比如说,我们要读直接与考试成绩有关的书,也要读跟职业技术有关的书,还可能读些生活应用的书,这些都是所谓“实用”的。但许多重要的人文经典著作,还是应该要读的,因为这是精神层面的滋养,是可以相伴一生的心灵的朋友。

当然,这份书目和导读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或者说只是一把钥匙,打开这扇门,读与不读,如何去读,每个人感沐“春风”的方式和方法是不一样的。借用守常师修改我文章的话来说,我们并无意要规范大家的读书活动,或代圣人立言,确立一个人文修养的标准。我们一直以为,与“经典”对话、与“圣贤”辩难,可以使人端视自我的心智活动,是人生修养的一种途径。

在本书出版之际,特别需要感念的,是我的老师王守常先生。“静对春风感形化”,就是我们师生之间的最好写照。守常师不乏儒者的关切、又深具道家的洒脱,多年来,他就像一缕习习的“春风”,自然而然地在我心田里播下一颗又一颗种子。他从没强迫过我的意愿,也无所他求,在顺其自然中“涵育熏陶,俟其自化”。虽然我并没有被“化”到什么境界,但是这扇门已经打开,有些时候——在我好不容易从世俗的挣扎中愿意返身而观的时候,我会端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还残留的种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守常师倡导这份书目以来,我一直非常关注读书和书目问题,并且现在能够为读者提供这部书目导读,也是有源于此吧。

              2007年3月于山水闲庭

后记

本书的出版缘起,要追溯到十年前的一个读书活动。1997年,由北京大学的王守常先生倡议和主持,在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教务处、北京大学团委、教育部社科司等机构的合力支持下,北大哲学系举办了一个系列读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倡导读书风气、指导读书门径。由此产生了为青年人开列的最基本的人文著作选目:《人文经典应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各30种,由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等国内50余位著名学者联合推荐。书目即成,由王守常、王荣奎、张晓黎共同组编了《应读书目》的导读,邀请乐黛云、费振刚、赵敦华等学者撰写,后以《与名家一起读经典》为名出版。当时的活动、书目,以及后来的出版物,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年来有关经典著作的读本层出不穷,图书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必读”、“快读”、“速读”一类的读物,林林总总,难免有些参差不齐。一些有志于推动人文经典阅读的出版人,希望我能对这份权威的书目,依照现在读者的需求,进行重新梳理和导读,于是就有了现在这部著作。

本书所依据的书目,是期望为读者解决“读什么”的问题。而在阅读和了解经典著作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适当的读书方法,还需要解决选择相关读本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选择原著的版本,二是选择辅助阅读的相关参考书,三是选择可供了解和涉猎的相关读本。针对上述三个层次,本书在体例上设置了相应的板块:“版本推荐”、“精读书架”和“泛读书架”,以期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版本推荐”中推荐的原著版本,是通行和公认的较佳版本,适宜研读或者备览。所谓备览,就是当仔细研读的条件还不具备时,可以先作为藏书储备,适当的时候再进行阅读。

“精读书架”开列的是可以辅助阅读的相关参考书,在有兴趣精读时,可以参考使用。当直接阅读原著有困难时,也可以先选择研究性的著作,比如介绍、解读、研究史等,从充分了解人手。当然,这里所说的“精读”;是指一般读者较为深入的阅读,并非指专业研究。所以这里并没有罗列出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参考书,而是大都在十种以内,便于大家选用。还可根据自身情况,对本板块所列的参考书,进行扩大或缩小。

“泛读书架”开列的是可供了解和涉猎的相关读本。对于很多读者来说,由于时间精力、阅读取向等原因,并不一定要直接去读原著或相关的纯学术性著作,而是倾向于选择各种风格形式的读本,比如故事、漫画、普及性读物等,进行一般的阅读了解。对于本板块所列的读本,可选读其中一至数种,也可根据是否适合自身情况去自选。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对参考书和相关读本的开列,尽量推荐可以购买到的品种,并都配有封面的图片。一是为了使用方便;二是希望大家能建立一个藏书计划,有时候错过一本好书,再想找就很困难了。当然,有些已经不再重印但很重要的相关著作也会开列,需要借助图书馆来阅读。一些人文学科方面必备的工具书,例如文学史、哲学史等,本书没有开列,如果有条件应该自备。当然,这些推荐读本的开列,尽管参考了一些专家的见解和意见,但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仍会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大家共同来完善它。

本书所推荐的这些读本,或许会对一些读者有暂时的帮助。但是随着新的相关读物不断出版,以及大家认识的提高、读书需求的变化,势必需要自己掌握选择读本的要领。所以本书的作用更多的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能逐步提高这方面的辨别选择能力。这里给出几点意见。一是基本的遴选原则。既要内容精到,又要考虑适合自身情况与需要,切忌盲从。二是总体的遴选方法。简单归纳几条:专家意见、此领域内的研究情况、对作者的判断、出版社的出版风格和严谨度等。举个例子说,有些作者虽然社会上的名气很大,但是七拼八凑、任意署名,甚至谬误百出,恐有误人子弟之嫌;而有些出版社和书商则是利欲熏心,对出版物的价值品质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更有文化垃圾之耻。所以选书选版本确实很难,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总结。

在本书出版之际,要再次感谢开列这份书目的学者们:张岱年、季羡林、邓广铭、林庚、金克木、侯仁之、黄楠森、任继愈、李慎之、阴法鲁、朱伯岜、何兹全、周一良、庞朴、朱德生、赵宝煦、汤一介、乐黛云、厉以宁、袁行霈、叶朗、戴逸、李学勤、余敦康、费振刚、谢冕、吴良镛、刘梦溪……,并深切缅怀几位故去的先生。

                    作者

                 2007年3月于山水闲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你在读什么(54位名家推荐的人文经典)/东方社科人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荣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43564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06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