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佩剑将军张克侠军中日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三军军长的张克侠同志的这部日记始于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7月,止于1948年10月,时任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的张克侠,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率所部2.3万余人战场起义,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受到中共中央通电嘉勉。

鲜为人知的是,张克侠实为1929年入党的受周恩来直接领导的一名特别党员。他深谋远虑、运筹帷幄,遵照党的指示长期潜伏、孤身作战,为掩护革命志士,为培养和发展爱国进步力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内容推荐

本书初版于1988年7月。此次再版,修订了原书中的少量差错;并根据作者亲属的要求增加了若干重要的历史照片;还收录了一篇公开发表过的张克侠回忆淮海战役战场起义的文章,以帮助读者了解作者和他所记录的那个年代。

目录

镌刻在祖国大地的足迹(代序)

张克侠生平简介

一九三七年

一九三八年

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年

一九四一年

一九四二年

一九四三年

一九四四年

一九四五年

一九四六年

一九四七年

一九四八年

张克侠年谱

附录

从抗战胜利舌卜别策反到淮海前线率部起义

佩剑将军——张克侠(新华社电讯稿)

镌刻在祖国大地的足迹

(代序)

试读章节

七月二十九日

自七月七日夜日寇挑起卢沟桥事变,迄至七月二十八日宋哲元氏①由北平出走,为余在二十九军副参谋长任间事。回思往事,不堪回首,雄师十万,曾不能快然一击,使仇寇坐大,未战而丧师失土,国人夺气。此莫不太息痛恨于宋、张④也。然二氏非当局之牺牲乎?

日寇侵华,蓄谋久矣。七日夜十时许,我金营⑤首当其冲,敌借强大炮火突袭,金营官兵宁死不屈,予敌重创。继而,丰台报警,余曾调董旅①往援。

敌锋甚锐,屡犯宛平一线,我军衔北方父老哀托,挟喜峰口之余威,此仆彼继,寸土誓夺。双方血染卢沟,永定河水为之呜咽。各方声援,将士用命,顽敌技穷。此后,曾一度出现全国团结抗战之大好契机。孰料局面逆转,终至功败垂成。

旧仇未雪,再蒙新耻,痛国将不国,恨养兵避战,叹孤掌难鸣,愧未尽己职,余不禁嚎啕。③

八月二十二日

七月二十九日至八月二十日,余被困孤城④,匿于密室⑤。山河易色,神州陆沉,报国良策毁于一旦,心甚痛戚。初尚以脱去军籍,西去①为快,继悉上海战事发生一,渐有转入全面抗战之势,感己身之责任,不能默尔而息,故积极谋求脱走之计。

八月二十四日

敌封锁甚严,林阁3堕落,乃自与津方表弟兆梁④商妥潜行办法,于八月二十日同良三⑤一乔装赴津。方抵津站,适值敌警搜索,良三被拘,幸于次日获悉,未遭不测之事,饱受一番惊危。

九月十五日

昨早至符离集,住一日,今至泰安,住一日。黑龙潭中曾一濯身。

晚至济南,偶遇张荩忱①师长,颇出意外,惜未倾谈。至连镇,明轩②先生适才离去,未及见面。

九月十八日

十六晨,车返桑园,诸人即在此下车,并设署于此。十七日赴连镇,谒宋③不得见。今日同冯军长④等返桑园?

九月十九日

冯先生接中央电,拟抽出二十九军休息整顿,因三十七师适败于兴济,士气及服装均甚缺乏也。瓜代部队为四十九军刘多荃⑤部。继之者为廿三师李必蕃⑥部。冯拟对撇下后之官兵训话,于是自刘部北上,冯部⑦即撤于沧州以南地区。五十九军之李文田①部尚在前线。

九月二十四日

敌开始总攻,刘部②新至,又为初次参战,损失甚大,逐渐不支。李必蕃师未及加入即告混乱,遂均撤退,凡数日,乃不知其去向。先撤退休息之冯部又当其冲,在砖河、冯家口一带与敌激战,沧州之线遂放弃。

余于二十二日被委为第六战区高级参谋,原余意至前方一视后,即往第八路军处,但冯意不然,因暂留此。冯每日移居,忽而河东,忽而河西,余则居寨内打蛋厂,代参军机。在此期间,有平津抗敌后援会李、赵二君来,由余接洽,略悉民众在前方活动情形。

九月二十六日

昨晚,鹿钟麟③一专车北来,冯命余传达命令。鹿意邀余赴前方,冯允诺,余遂从鹿共行止。

宋请准病假一月,犹迟迟不行,后因前方告急,始往泰安,其人员悉从去。当此国难,患得患失,态度不明,实为抗战之弊也。

今日樾亭④送来作战计划一份,内容太不合原则,余加以修改,晚间送去,彼又不同意,可见作战不独士气不佳,指挥亦不合宜。惜乎!竖子不足与谋耳!

九月三十日

二十七日晚出发前方,先鹿氏至连镇面冯等,继步行至南皮见李必蕃,然后到莲花池见庞炳勋,又集合李文田及黄、刘二旅。与刘芳波,议定由右向左旋回攻击,并决定于后日各就攻击准备位置,三十日晨开始实施攻击。余于二十八日午后由莲花池经灯明寺至连镇,昼夜前进,凡行十六小时,二十九日早四时至连镇,已阒无人迹。至车站,惟见难民扶老携幼,到处奔走。早九时,余至桑园,人员亦均退出,仅留少数人而已。乘最后之铁甲列车返德州,只见站台人车极形拥挤。相隔只二日,退二百里矣!可谓日蹙百里。见冯氏及张樾亭,告以经过,请其出击,但闻下命令,似未有果敢之行动。晚搭车往禹城,次晨始见冯返命。

二十七日至三十日夜,每日行百余里,日仅进一餐,极辛苦,但因迫近前线,精神至为愉快,希能有所效力也。P3-9

序言

1984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四十七周年),张克侠同志与我们永别了。

他,生于祖国灾难深重的1900年。一生下来就听到了八国联军的铁蹄声和中华民族的哭泣声?19l6年,他中学毕业,成绩优异,为反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放弃留洋,不惜病弱之躯,投笔从戎。1923年,他以军事、操行全优的成绩,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自愿加入“冻死不入民宅”的冯玉祥部队。1924年,冯玉祥将军成为他的连襟,在高官厚禄唾手可得之时,他却只身南下广州投入北伐革命。

1927年,为探求真理,他冲破风险,前往苏联。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系统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立下了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志向。1929年,当大批共产党人惨遭杀害,革命处于低潮之时,这位已戴上少将军衔的青年军官,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的一名特别党员。他向往到革命队伍、到苏区去工作,但党要求他留在白区。面对严峻的斗争、复杂的环境,他孤身作战,忍辱负重,始终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

在西北军高级将领中,他享有极高的声誉。生活清苦,一尘不染;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被公认为“夫子”、“智囊”。在一些将领朝秦暮楚、纸醉金迷之际,他始终掌握张自忠的部队不随波逐流。以民族气节和国家前途培养、鼓舞了二十九军广大官兵。在张家口、南口、喜峰口、卢沟桥的抗日战火中,他与将士同甘共苦,同仇敌忾,激发了官兵的抗日爱国热情。面对内奸、外寇的威胁,为团结抗战,他苦心积虑,促进中国军队的联合;言传身教,影响所部将领同心同德,报国雪耻,血染沙场,义无反顾。

北京失陷前夕,他获悉日军将要不战入城的重要情报,及时报告给党组织,使一万多名党的干部、爱国民主人士、抗日群众安全转移,而自己却被困孤城,险遭杀害?他掩护、营救过无数革命者,策动、争取过许多部队和人员起义,为党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情报:同时,他又利用合法的身份和一切可能的条件,扩大进步思想的影响,培养、造就了一批革命人才,积极、慎重地在白区坚持斗争。

1948年11月8日,他摆脱敌特的严密监视,遵照党的指示率部起义j由他直接联系的第五十九军全部参加了起义,加速了淮海战役的胜利。但他从未因此向党伸手,相反,把贡献记在了别人的功劳簿上。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优裕的将军待遇,主动要求投身于绿化祖国的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面对狂热的迷信和变态的疯狂,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当阴谋、邪恶、残暴如狂风暴雨般扫荡着中国大地时,他昂首挺立。他敢于收留被通缉的战友,倾囊相助蒙难的部旧。面对“造反派”的高压,他坚定表示,没有中央的命令,决不签字交权。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他始终如一地捍卫了党的原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尽管他病情严重,却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抱病为数百人转递申诉,书写证明;向众多的来信来访者晓以大局;慰勉受株连的子女、部属,不计个人恩怨,为祖国四化尽力。

在战争年代,他把自己唯一的心爱的胞弟张树棣(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交给革命。后来张树棣因抗日活动被日寇逮捕牺牲。他的妹妹张希侠、张明侠受哥哥影响,在学生时代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忍受了无数的迫害,经历了种种磨难。解放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乃至“文化大革命”中,他的几个子女也先后受到冲击,有的被捕入狱,有的被批斗、劳改。他的亲属,没有.一个沾过他的光;他也从未为他们去申诉、奔忙。在孩子、房子、车子、票子、名字等问题上,他没有作过一次文章。

他一生光明磊落、谦逊廉洁,品格高尚。他在旧中国是将军,在新中国是部长,可他从没有以此作威作福、盛气凌人。在他心目中,自己从来就是普通士兵、干部、群众中的一员。

他从未计较过个人得失,更不去争“代表”、“委员”的一席之地,生死荣辱于他淡如浮云。他沉默寡言,不爱抛头露面,自始至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默默地工作。他随着历史前进,又为历史的进步实实在在地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他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几乎是身无分文。但他的精神情操却留在了许许多多人的心中。他告嘱子女,自己死后一切仪式从简。正如生前的沉默,他的死亦是平静、简单的。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他、怀念他,从他那传奇般的经历中想到了许多。

他身经百战,九死一生。这次,他真的不再回来了。他带走了多少悲欢,多少秘密!他那顽强的生命之火熄灭了,“火化净尽,返归大自然”。然而,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却留下了一行深深的足迹?

木铁

1988年6月

后记

时光总在不经意间流淌而过,当责任编辑突然来电,告知祖父的《军中日记》即将重新再版,多年来尘封的记忆被豁然打开,顷刻间填满了心头。我将这一消息告诉母亲并辗转告知其他亲人们时,大家的心情可能只有感动。从本书出版到今天已快20年了,还有人仍然记得,为了给那些曾经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的志士们留下瞬间的历史记录,不少人在默默地努力着。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情感所在,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才是真正的情感归宿。

在我的心中,祖父的这本日记就是当代中国的《过秦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祖国的一腔热血,充满了对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军队之颓靡、官员之沽名钓誉、欺上瞒下、溜须拍马、骄横无道等无耻行径的鞭挞。祖父常说,人生忽悠,与其苟全不如守正不阿。回首往事,祖父这一代人健在者已寥寥无几,父亲也于1999年离我们远去,还有许多长辈甚至同辈的手足亲朋也已生死两重天,但亲情割不断,记忆难以抹去。

儿时对祖父的印象始于三岁时从宁波外婆家回北京,那时祖父刚刚解放从广西农村回京不久,想孙子心切,就去火车站接人。也许是因为离开生活三年多的环境,来到这人多、车多的地方很不高兴,我就开始用宁波话骂人。爷爷以为孙子兴奋,只想上来好好抱抱。这下可惹恼了我,在车里又踢又闹被带回了家。因为爷爷家在“文革”中被抄了两次,全家人扫地出门,无处可住,只能借居在三里河亲戚家的周转房里。和爷爷相处的日子是快乐的,老人家经常带我去香山、颐和园等地方。走累了就骑在爷爷的脖子上指东、指西地转悠,听他讲 颐和园长廊上的故事。美丽的传说和那精美的绘画、雕刻艺术,还有巧夺天工的山水园林留在心底。现在每每有机会充当向导,带来京旅游的亲朋好友去颐和园走长廊,幼年时的记忆和祖父的音容笑貌在不经意间悄然浮现。

对祖父印象最深的还是1981年11月16日中日女排冠军之战。当时亲朋好友十几人在祖父那里围坐着当时十分稀罕的彩色电视机摇旗呐喊,真有万马千军奔腾之感。但随着战局的胶着,许多人不忍再看下去而陆续离去,只有我们爷孙俩始终手握着手,爷爷边流着泪边听着孙子高声呐喊助阵。当中国女排激战五局以三比二力克日本队,七战全胜,首次获得世界杯冠军时,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爷爷已是泪流满 面。那时的我在欣喜若狂之余懵懵懂懂地感觉到有一丝不同。当祖父离开我们许多年之后,我才渐渐体味祖父当时的心境。旧中国的战乱频仍、外敌入侵是何等地痛人心肺,祖父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何等的气概非凡。在临沂之战中,他力主野战坚持到最后五分钟的决断和勇气,使中国军队重挫日寇侵华主力王牌板垣师团,最终确保台儿庄会战的重大胜利;也才有五十九军孤军断后致敌逡巡不敢前,待我40万大军安全撤离后自己最后离去的智慧和胆略。

祖父是在革命最低潮的时刻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这时的他,在国民党军中已是少将师参谋长。在一些人眼中的功名利禄,祖父视为粪土,这一切源于他对伟大理想的追求。因此在那个年代,才有他投笔从戎,只身南下孙中山大本营;才有他不图高官厚禄慧眼识英雄,力保张自忠将军共襄国是、洗雪国耻之举;也才有为实现和平积极策反国民党爱国将领反对内战,在淮海战役中发动2.3万人战场起义,加速全国解放的进程。

在十年浩劫中,祖父始终坚持党的原则,在造反派逼迫他交权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没有党的指示决不签字。从祖父的日记里可以更多地感受到他对理想的追求,触摸到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世事纷繁、世态炎凉,唯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和纯粹的共产主义信念,始终激励着他为国家和民族奋斗不息。在他的身后没有留下任何物质的遗产,但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他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永远是我们心中不灭的丰碑。孙中山先生说过,人不一定要做大官,但一定要做大事,这也是祖父、父母亲常常教诲我们的。

在我的心目中,祖辈、父辈承受了许许多多常人不能理解也不愿承受的事情,特别是祖父的特殊共产党员的经历,使他饱受政治诽谤和磨难。记得祖父的家中当时常有衣衫褴褛的人来,在临走之时,大人常把十几元、几十元甚至百元钱塞在我手上,在他们送客人的时候让我把钱塞在客人口袋里。有时每天都有人来看祖父,来来往往我都记不住了。祖父生病住院直至病重,这些接待工作就由父亲承担起来。记得小时 候有时夜里醒来,常常看到父亲在流着泪写东西。后来,我渐渐知道了那些人都是参加过抗战并跟随爷爷起义的部旧,父亲是在为他们落实政策写申诉材料。幸亏当时胡耀邦、曾志、刘贯一等领导同志主持落实政策工作,许多不白之冤得以昭雪。从父亲收到的满满一大箱伸冤来信,可以体会出他心中 的痛楚和承受的巨大压力。也开始理解父亲为什么从小立志当少年空军去打日本鬼子(有一幅父亲给祖父画的画《我去当空军》现收藏在军事博物馆),为什么会两次偷偷离家前往解 放区参加革命,为什么会第一批志愿赴朝越过“三八线”抗美援朝,为什么会在仕途一帆风顺之际脱下军装去报考人民大学……他编导拍摄的《腾飞吧!中华健儿》获得了都灵电影节银熊奖,这也是我国第一部获国际奖的纪录片。在对党和国家的感情上,父亲同祖父一样,从来没有半点含糊。他首先提出拍摄长城,因为那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长城学会的常务理事,他数年如一日积极呼吁,并得到了许多方面的支持。多年后,当听说要与日本人合作拍摄长江时,他痛苦的心情,诚如祖父当年的亡国之痛,弥漫在我们全家每个人的心间。

祖父对日记的功用是这样写的:“执着活跃,渲染培溉,使生命长保其新鲜茁壮,日记很有功用。页页日记均可为生命开展之现示,青年思想与青年意志固可克服一切不必然之衰 颓现象而长此不朽也。”(1941年6月5日)的确,祖父的日记给后人提供了很多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父亲为了这本日记出版,曾夜以继日抱病整理编写注解。还有很多人为了这本日记出版做了大量工作。这是他们留给社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鼓励、鞭策着我们完成祖父和父亲未完成的事业。

2006年7月,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栏目组为祖父做了一个专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就是祖辈和父辈们革命一生的真实写照。父亲有时说我们一代不如一代。我在想,是时代不同了。在当今这个丰富多彩的和平年代里,充满诱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但无论怎么不同,祖父提出的:“1.以伟大博爱精神代替恨的培养。2.以国际友谊代替狭隘国防。3.努力民族光荣与对人类贡献代替武器之制造。4.以建设国内文明幸福代替侵略邻邦企图。5.以社会主义挽救中国。”(1943年6月15日)这一伟大崇高思想是不朽的。人活一世,就要认认真真做人,兢兢业业做事,把自己的追求与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结合起来,那才是人活着的意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在祖辈、父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了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勇往直前。我相信通过我们这一代的努力,祖国一定会统一,前辈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实现。

张权

2006年l0月于北京亚运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佩剑将军张克侠军中日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克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503990
开本 32开
页数 43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2
13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