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来自德国的华人新锐设计师杨明洁留德三年学习与工作的经历与感悟以及在其归国后设计生涯中的设计案例与评论。其中包括作者的两次展览,获奖作品、对德国设计产业体系的剖析,设计理念,以及对于设计,以及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的一些关注与思考。
图书 | 杨明洁设计实录(从慕尼黑到上海1999-2006)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记录了来自德国的华人新锐设计师杨明洁留德三年学习与工作的经历与感悟以及在其归国后设计生涯中的设计案例与评论。其中包括作者的两次展览,获奖作品、对德国设计产业体系的剖析,设计理念,以及对于设计,以及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的一些关注与思考。 目录 前言:未来之路 设计师简历 第一章 两次展览与在德国的第一件作品 1.一次实验展——“现有语境中的解构与建构” 2.一次课题展——中德“城市家具展” 3.穆特休斯艺术学院与穆特休斯 4.在德国的第一件作品 第二章 关于“标准化”——在德国的两件获奖作品 1.办公椅“M-1-24”与“M-1-31” 2.橱柜设计方案——“壁柜中的壁柜” 第三章 设计朝圣——从“包豪斯”到“孟菲斯” 第四章 “移动的帐篷”——红点概念金奖作品 第五章 “红点”与“IF”——德国设计产业体系剖析 第六章 在德国西门子设计子公司的工作 1.欧洲最大的设计公司——designafairs GmbH 2.德国Wella公司所设计的电吹风 3.为韩国LG公司所设计的家庭影院系统 4.关于产品的品牌识别性——富士通-西门子服务器设计方案 第七章 设计师的另一种模式 1.设计师与设计团队 2.回国后的机遇与困惑 第八章 关于艺术与设计——几件实验性的作品 1.几件实验性的作品 2.设计的标准与马斯洛心理学 3.设计的分类体系 4.关于艺术与设计的区别 第九章 关于本土化设计——“凳子上的椅子” 1.办公家具系统设计方案——“凳子上的椅子” 2.设计的方法 3.关于设计本土化 第十章 国内设计界现状——回国后的7次演讲与11次评审 1.一场来自世界工业设计师大会上的尴尬 2.中国工业设计的断层 3.“贴牌”的怪圈 4.单纯的力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杨明洁设计实录(从慕尼黑到上海1999-2006)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明洁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4010249 |
开本 | 其他 |
页数 | 19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9 |
出版时间 | 2007-04-01 |
首版时间 | 2007-04-01 |
印刷时间 | 2007-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1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72 |
丛书名 | |
印张 | 9.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21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2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