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省党部特派员到典狱长(阅世八十年)
内容
编辑推荐

旧社会职业监狱官在新中国劳改20年后特赦,历史见证者经历了什么?在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如何面对国土情、家乡情、亲情、爱情、友情?“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是何种感悟?传递了何种家庭文化?盛世修历史,富裕读家书;历史人物回忆录具有怎样的特殊人文价值?……《从省党部特派员到典狱长》,让历史见证者为为你记述其八十年的人生经历。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个人回忆录,叙述了作者自己在大革命时期的所作所为,后任国民党政府典狱长,娶妻生子的经历,新中国建立后,因历史问题被捕,1975年获特赦,及就业后的人生经历等等。《从省党部特派员到典狱长》,历史见证者的经历记述。

目录

序言

一、家乡鄂东南:童心与童趣,个性鲜明;私塾与新学.交相辉映

二、武昌求学:随风潮,校园内外感受政治;览书刊,喜欢文史更爱诗词

三、投身革命:国共合作,省党部特派员;被指“共匪”,省衙门重刑犯

 (一)省党部特派员:监利,随县,阳新;入团,入党赴赣

 (二)省衙门重刑犯:大屠杀,脚镣囚禁武汉;被保释,未死万分侥幸

 (三)失业青岛:谋职业,生活清淡练书法;想出息,读万卷书行万里

四、再闯社会:投考求职业,四师经历;男人当自强,反思兄弟

 (一)应招入军:第四师先录取,便衣进食堂;财政厅后通知,不敢当逃兵

 (二)反思六哥:参加大革命,八口死于“改组派”;当上工程师,过早离世未永年

 (三)反思十弟:毛主席讲课,讲习所学革命;大少爷失业,劳改队未过关

 (四)四师经历:担任录事,师部管收发;保全自己,单身避军妓

 (五)父亲病故:奔丧情堪急,沿途人帮人;报丧“有文章”,委曲一口吞

五、转入政界:曹壮父开导,弃读书干革命;听石瑛训话,钻古文当正道

 (一)放弃革命:年轻识浅,以为革命风顺;失败太惨,神经刺激很深

 (二)打击深重:错杀改组派,书香之家遭祸;昂头不下跪,参加革命何罪

 (三)离开军队:出身非黄埔,升级没资格,流动不习惯,长干无出路

 (四)转入政界:文官文凭限,只考狱官班;优学优分配,毕业即科长

六、新婚汤园镇:张嫂报恩,一心为媒;名士作证,夫妻终身

 (一)缘起南通:扶危寻常事,戒烟遇救星;张嫂救丈夫,做媒报恩情

 (二)一见倾心:借赛会,情定对街女学生;察女婿,一块赠匾释疑心

 (三)订婚波折:接调令,汤家如何能许录;急生智,善意谎话为婚姻

 (四)故乡探亲:覆水难收,谭妻相认离婚泪;地主家败,在外创业不归根

 (五)鸦片张某:屡教不改无救药,释放忙过瘾;胎性使然母嗜烟,一心爱毒品

 (六)异乡成婚:不忍告别,岳家媒家良苦心;新婚赴任,夫到天边妻也行

七、汉口安家:连添两女,连遇难关;告别母亲,告别家乡

 (一)新居新人:娇妻从容攀天梯,江轮蜜月行;望子心切呼改儿,长女为妫姓

 (二)女儿重病:名片表诚意,见证冉医神奇;收入超省长,全凭能力信誉

 (三)母亲来汉:偏见与偏爱,儿媳孝心不领情;害人又害己,地主财富葬性命

 (四)日军轰炸:芳容似母有次女,缺乳回乡寄养;宁可炸死在一家,岳父一声令下

八、抗战八年:国恨家仇,伤害太深太重;非常时期,办事亦私亦公

 (一)监狱撤迁:趁警报犯人上船,冒险操胜算;带松儿惨别亲娘,不肖对苍天

 (二)武汉到宜昌:船行中途遇暴动,临危不乱;组织镇压添警力,一路平安

 (三)宜昌到巴东:春泽坊是妓院,好危险速搬离;不许房客生孩,移巴东生三女

 (四)巴东到恩施:日机轰炸,山僻小县亦断魂;生第四女,搬出好房让陈诚

 (五)重庆出差:印刷厂、官场、期货场;办公事、私事、违规事

 (六)沦陷区报丧:日寇残忍,杀我至亲十四人;哭望天涯,七哀词草寄哀思

 (七)省府恩施:躲敌机打雀牌,官场众生戏;建工厂办实事,难得李范一

 (八)升任典狱长:一床一桌一凳,农家食宿办公;四女之后添子,了却多年心事

 (九)秭归草创:兴土木建监房,恢复管理制度;拒贿赂不受礼,宁冤死不申诉

 (十)周旋官场:后方吃啥有啥,封疆大吏设宴;南昌宜昌两极,不提往事当年

 (十一)常态生活:儿女高烧睡一床,妻捻燃相诱;老妪斗吾吐苦水,我愿其高寿

九、宜昌三年:抗战胜利,本百废俱兴时光;政权腐败,落昙花一现下场

 (一)恢复建制:湖北三监重经营,迁回原址;新朋旧友齐相逢,喜添一子

 (二)丧事善后:笔战日军俘,杀人放火毁家案;家祭荐亡灵,公堂控诉通敌汉

 (三)兼职生涯:典狱长兼中学教员,养家育儿;懂师道教人教自己,谈何容易

 (四)文人标榜:诗词赛文会,兴趣盎然随口来;下笔入情理,屈居下僚有感慨

 (五)法政状态:让子女跻身法官,知情者齿冷;禁烟者诱骗烟民,有冤无处伸

 (六)异样人生:希小姐看病施药,虔诚讲教义;陈涵虚经历曲折,松儿不争气

 (七)准备辞职:兼任教员被单报,辞教不如辞职;监狱内外奇闻多,助人要善理事

 (八)社会动荡:家乡骚乱流氓闹,九烈士遇难;司法招聘试题泄,怎不出贪官

 (九)迁居回汉:谨慎对政治,松儿不入三青团;辞职回省城,暂当法院书记官

 (十)回乡知行:善待前妻,理智尊重母子爱;静除后患,言过其实亦大害

十、解放留用:换职换岗换专业,学习再学习;新人新政新社会,适应再适应

 (一)思想改造:学新理论,主办全省监狱事务;生第五女,全凭贤妻经验自理

 (二)北京进修:老故宫历史博物馆,流连忘返;新中国法学研究院,唯物论观

 (三)院方活动:哭诉日寇杀亲人,声讨侵略罪;参观北大图书馆,敬重蔡元培

 (四)五一游行接受毛主席检阅,天安门举旗;反省蒋政权谋事,公安部登记

 (五)武昌高院,和韩宁夫打交道,覆核镇反案件;在斗争会打瞌睡,清查贪污人员

 (六)转业任教:郧阳教书父疼子,教学曲高和寡;司法五虎大批判,恐懼坐卧不安

 (七)被捕前后:自认时代牺牲者,下场洞若观火;逮捕客气刑期长,家人如何存活

十一、劳改二十年:自食吃力,学谋生本事;改造思想,求精神新生

 (一)农场拾穗:作小时农家活,光头裤衩到初秋;冒秋雨背草梱,铁镦砍开脚后跟

 (二)转变观念:与犯友争是非,劳改确为善政;凡事不存侥幸,自觉方能胜任

 (三)三年灾害:结实身体变干瘦,满腹牢骚典型;日晒夜露不生病,劳动习惯顺应

 (四)由农而工:开山炸石编籐筐,学啥会啥;南山古迹形胜地,诗兴萌发

 (五)参观武汉:惦妻望梅止渴,珍惜家人相会;体会形势教育,国强我亦陶醉

 (六)人与自身:劳改不改思想,知识者不如村夫;禁人未禁思想.陈独秀像只老虎

 (七)人与社会:采石想到李四光,最苦乃是煤矿;犯群一起看戏剧,极刑也能发光

 (八)人与自然:沙田种稻,沙滩养殖,沙洲盖楼;胜任紧张,胜任愉快,胜任享受

 (九)刑满留场:就地就业,年终考成终有奖;自理自身,干部食堂吃不香

 (十)宣布就业:迫不及待,欲知妻生前身后事,午夜梦回,悼念妻哀诗十九首

 (十一)帽子疑惑:调五监,“监督开标”忆当年;转酒厂,磨薯烧炉睡单床

 (十二)探亲波折:实事求是,享有假期十五天;春节上班,冷静观察把好关

 (十三)回家感受:终有全家团聚日,相别廿三年;为国为己为后代,善果亦满园

 (十四)知所以然:农村老人最可靠,心里舒坦;夫妻同盖不忍换,宁可受寒

 (十五)实践学问:破译小鸡死因,战士经验结果;然察工程工序,劳动亦讲科学

 (十六)穷不同路:杀人绑票害百姓,为钱做土匪;当年长工今将领,跟随当红军

十二、特赦转业:一代人脱胎换骨,积善积德;二十年春华秋实,亦留青史

 (一)喜从天降:典狱长是何官阶,铜印取证;阶下囚还座上客,自由人身

 (二)总结收获:强身健骨,已学会生活下去;感恩戴德,靠自觉支柱精神

 (三)证书是金:领证公民权,筵宴春风叹;转业谢特赦,历史美名传

 (四)重做公民:总场干部握手殷勤,护送一路;监狱官为“犯人”抢座,横绝千古

十三、回归社会:所作所为,该用什么作参照;思前想后,留给后代是忠告

 (一)为何进厂:别人退休我就业,决不依赖终老;人嫌髒累我承担,获得尊重更好

 (二)如何做工:石渣风波,争论谁的天下无益;奖状结案,大干社会主义有功

 (三)空闲何去:奔波劳动多年,一旦闲散犯难;街头溜达孤独,乖乖生活要惯

 (四)人生无憾:整数生辰印象深,不同时代特征;家人团聚七十寿,终究公民身份

 (五)感触法治:明目张胆公为私,只许装着无事;违法乱纪焊婚床,不如劳改农场

 (六)牵挂亲朋:三姨妹敬松母,相见时难多慨叹;老佃农党支书,担保回乡情可感

 (七)期望子女:忠厚留有余地步,深信不疑;和平养无限天机,世守勿替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家乡鄂东南

童心与童趣,个性鲜明;私墊与新学,交相辉映

余生于1907年即农历光绪33年11月18日戌时,岁在丁未。

当时官民用农历,鼎革后,改用阳历,民间不习惯,仍照农历,就是国家行政也是照旧。到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曾一度大肆宣传厉行阳历,并将农历24节气接阳历编成诗诀宣导,仍然不起作用。

全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庄严宣布改用公元。不但月日行使阳历,连年号也改了。举国上下通行无阻,很快养成了习惯。因为全国人民组织起来了,谁也不能脱离组织。新社会一切生活,跟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前进日程分不开了,融洽一体了。

记得1949年5月16武汉解放,不数日南下工作团来接旧政府机关,对留用工作人员填出身历史的表,用公元计算。1907年是农历丁未年,这是统一推定的,不用脑就照填,月日因五万年历在手头,只能估计填了。我填表一直用公元年份,用农历出生日期填写。

其实在解放后历年周岁期,互有前后。如1983年元旦正是农历壬戌年11月18日,能说我是1908年出生吗?我的次子敬朴,是壬午年12月间生的。壬午是公元推定的1942年,但是只能填1943年元月出生了。另外,农历在农业方面,目前仍有其生命力。因一年24个节气,是农民处以施耕种收藏的规律。同时一年一度过年,全国上下热烈欢度,从来没有为政令所制约。当今每年元旦,也没有农历过年那样举行。因为有了元旦,只好将农历过年改为过春节。这就成了世世代代人民皆享的欢乐节了。

我今年76岁到农历11月18日满76岁进入77岁。开始写“阅世七十年”,是说七岁开始,七岁前的儿童生活虽有些记忆,本不足一提,为了不湮没儿时片段,以存其真,以示后人,也有些意义。

遗尿。能记忆的两次。一次是夜梦中为尿胀,急觅地小解,选了几处,后觅到一条沟,于是大胆出尿,为母亲警醒。一次是离开母同三哥合床睡,那晚新床被,三哥还换了新衣,我半夜又梦中撒尿,尿后模糊坐在床头哭。两次均在梦中,并不是和在抱中的无知。但是以后很少尿床了。

打破饭碗。小时吃饭常常打破饭碗,有次同二姐坐一条凳吃饭,不知二姐有事放碗就走,我也端碗跟着走,失手打了,身子擦桌边把二姐饭碗抹下来也跌了。以后母亲为我买只竹碗做的,和瓷碗一样形状,可是容易干裂。

踩死小鸡娃。小时走路步子快,连蹦带跳,常常踩死鸡娃。最记得一次,是东房学塾有游学的来,老师叫每个学生凑几个钱给他,我找母亲要钱,走过堂前,一群小鸣冲的乱散,当时踩死一只,死时小翅膀还在一扇一扇的。那时私塾中,常有四方游学穷书生,同学供饭凑钱,打发他走。这也是清朝读书人的末路。

打“花棍”。五、六岁时和三哥一起打“花棍”,各拿一根约五尺长手棍,对打对唱,唱词还记得:一、二,连三四,花棍五……

父亲信命相。一次,夏天,有相士来,父亲找我去,我穿短裤赤膊,在地下玩,手身全是汗垢,手肱弯处两条垢痕,脏死了。相士执着我的小手,对吾父装腔作势说了些话,我仰面望着,呆头呆脑。

奶妈。我生八个月雇奶妈,原因是三哥头年二月生,多病,奶少,雇奶姆,又畏生人。我出生后,只得将我的母奶给他吃。我不畏生,由乳母抱回家抚养。记得到了断奶还留他家抚带。她家距我住家隔一小山包,不足半里路,还时时一个人跑到她家,已是三、四岁了。到晚上了姐总是接我回来不让留宿,我哭着不走,家母无法,只得带着我回家,一直伴我脱衣上床睡,可我嚷着家母叫她脱衣偎着我睡,我睡着了她才回去。如是过了一段时间,才渐渐淡却。

我回来后稍大一点,和大姐睡。大姐出嫁,和二姐睡。大姐生甥女带回来,还给奶我吃。我清清楚楚记得呀!还有最突出的,我的鞋子,一直是四姐给做的。她晚嫁,我兄弟几个鞋子都是她一手做的。她有文化,爱看小说。

吃鸡腿笑话。外婆家住慈口对面河的油田村,约七八里路。幼时和三哥由我家一老妪(原是油田外婆家同村)带到外家拜春节年。外家亲房舅表招待,一般是一碗汤,碗底有年粑,碗面是三个剥壳红烧鸡蛋,二个鸡腿,和些煨烂的猪肉汤。俗礼,客人只吃几个年粑,喝口汤,其他是不能动筷的。我吃了一个蛋,又吃鸡腿,被相伴的老妪发觉,急用筷从我的口中脱出,倖好只扯掉一块皮,理理还可作用。回家以后,母亲、姐姐们笑得我害羞。

这种习俗最普遍,笑话也就时出,并不止我一个。有一次邻居,也是有大朋友去作年客,他家正将一碗汤由锅上碗,主妇旁边有她小儿站着要吃蛋,她妈哄着等客吃过后给你吃。孩子于是在客堂上一眼盯着客人动筷。其实客人是懂规矩的,他拿筷是把碗面的蛋拨开后好吃年粑,小孩子以为是要吃蛋,大喊“母呀,客人吃蛋!”惹得客人满脸通红,很难为晴。也传为笑柄。

由此引出一个故事。据说乾隆游江南,微服行到一个农家,农妇不知是皇帝,看他有仆人跟着,有些气派,忙将家藏的鸡蛋煮出一碗端奉客人。不料她有个十多岁小孩,看到了不愿意。原因是孩子渐渐大了,娶亲,靠鸡子生蛋,蛋又生鸡,鸡又生蛋,这样长期积累积钱,用来娶亲的。这是她妈平时讲过孩子听的话。孩子看见客人吃蛋,又不敢说,只是站着对碗流泪,皇帝问他何故流泪,他说你吃的蛋是吃我的老婆,才积几个,你吃了我没钱讨老婆了。于是问他:“想什么样老婆,我给你帮忙。”这孩子老实说“隔壁有一小姑娘我最爱”。随即问他母亲,邻家是谁,始得知是名门大户的小姐,因此这孩子从小认识。于是皇帝为孩子做媒,大户知道是皇上,不敢不准,终于成亲。这也是农家吃鸡蛋的笑话。

1914年我五、六岁了。父亲新建一所连五大栋房落成,于某夜迁进新居。我是一家中最小的一个。进新居俗例是要抱松柴进,不能空手。年纪大的抱成捆的,我只是抱着五、六根。次日所有邻居都送茶吃,是各种粮食焙熟,然后加水煮的,很是可口。P1-3

序言

一、作为历史见证者的经历记述,本书的历史价值

(一)提供了1927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向导》周刊上罗章龙关于农民革命运动文章中一个内容的实证材料。

罗章龙论述农民运动,引用了湖北省党部特派员陈璿(本书作者陈珣)的监利调查报告。本书详细记述了监利调查报告出台前后的全过程,反映了第一次大革命农民运动的错综复杂,以及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人(省党部董必武、吴德峰、陈卫东,县干部龙从启、刘崇农等)领导农民革命的策略与方法。

作者陈珣,谱名陈湘绪,字兆珊;学名陈璿,1927年后改为陈珣。1907年11月18日生于湖北省阳新县(现通山县)长滩乡一个书香之家、一个大地主家庭。1926-1927年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特派员,去监利等地执行任务,撰写的监利报告为罗章龙《向导》周刊文章引用。

(二)如何处理好大革命斗争时期遗留问题,本书提供了可参照的案例。

对于过去革命岁月中革命队伍内部的路线斗争,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4.20)已有结论。但另有些遗留问题存在,如何处理?

1926-1932年间,家中多人参加大革命,其中12人1931年因“改组派”罪名被“错杀”。1986-1987年,地方政府经调查研究,予以平反昭雪,为回忆录相关内容作了“注释”;也为“地方政府主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优化社会环境,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好案例。

1986年6月4日湖北省通山县人民政府“根据鄂发(1985)11号文件精神”《关于×同志平反昭雪的决定》(86字第12-37号)为1931年“在苏区肃反中以‘改组派’罪名被错杀”的同志“乎反昭雪,恢复名誉”:(1)陈尧衢(陈康绪):1927年6月参加革命,区委常委;陈珣之“大哥”,陈敬高之父。《决定》第036号。(2)陈立和(陈榮绪):1929年4月参加革命,村苏维埃主席,陈珣之“四哥”。《决定》第097号。(3)陈濒绪:1928年7月参加革命,陈珣之“三哥”。其妻王菊生被迫削发为尼,此次平反后,享受老红军生活待遇。《决定》第030号。(4)陈旭绪:1929年6月参加革命,陈珣之“二哥”,徐龙姐之夫。《决定》第031号。(5)陈治绪:1930年6月参加革命,列宁学校学习过,陈珣之“五弟”。死时18岁。《决定》第026号。(6)陈津绪:1930年7月参加革命,列宁学校学习过,陈珣之“六弟”,死时16岁。《决定》第014号。(7)陈漳绪:1927年3月参加革命,列宁学校学习过。陈珣之“十一弟”。《决定》第016号。(8)陈敬高:1926年3月参加革命,陈尧衢之长子,陈珣之侄。《决定》第017号。(9)徐龙姐:女,1929年8月参加革命,陈珣之“二嫂”,陈旭绪之妻。《决定》第012号。(10)陈绪定:女,1927年4月参加革命,搞妇女工作,后列宁学校工作,陈静斋的幼女,刘少屏之妻。《决定》第022号。(11)刘少屏:1928年7月参加革命,列宁学校任教,陈绪定之天。《决定》第033号(12)陈静斋(陈世钤):长滩高等小学校长,陈珣之伯父,陈敬高之祖父。(缺平反通知。)

(三)证实民间有大量类似南京大屠杀的史例,应进行抢救性发掘,还我历史。

抗日战争期间,陈珣有14位亲人被日本侵略军杀害,家破人亡。其惨案无任何历史记载。此回忆录反映了民间遭受日本侵略杀害之惨案、后人的痛苦和还我历史的正义要求。

1939年农历3、4月间,包括陈珣的祖母、伯母、母亲,大姐,三姐,二哥、二嫂,大姐之长女夫妇及其三个小孩,大姐、三姐的儿子,老幼五代共14人全部被日军斩首、抢杀,雕梁画栋的房屋烧毁。仅陈珣的三嫂出家为尼保存性命。解放后,老家的乡村划属通山县,又因建富河水库,全村浸入库底。《通山县志》、《阳新县志》中虽有日军屠杀的记载,但无本案例。

(四)作者以体验者视角记述了解放前后50年间中国监狱及其管理的划时代变化;从微观上认识并优化中国特色的监狱管理与劳动改造管理,本书是极好实证。

作者经过民国政府考试院考试培训,任狱官20年;解放后在北京接受中国新法学研究院培训,参与公安厅接收旧监狱;再经历20年监狱农场劳动改造,练就了好身体、好精神、好心态。书中对50年经历、尤其是20年劳改经历有真实、具体、生动地记叙和感悟,绝无仅有。

陈珣1927年夏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经保释出狱。1932年报考司法行政部法官狱官班(文科满分100),毕业后任南通江苏省第四监狱三科长,1934年3月任汉口湖北省第二监狱三科长,1942年任宜昌湖北省第三监狱典狱长,1948年任湖北省高等法院书记官。解放后留用湖北省人民法院,1951年北京中国新法学研究院学习,再返武昌湖北省人民法院工作。1952年转业分配湖北省郧阳联合中学任教。1954年7月被捕,判有期徒刑20年,湖北省襄北农场劳动改造。1975年获特赦转业回武汉。

二、作为家庭内传的家史,本书的人文价值

(一)旧社会的职业文官在新中国劳改20年后特赦,其回忆录传递的家庭文化是什么?对研究“新中国社会文化”、“新中国家传文化”,有一定价值。

这原本是为“家庭内传”写的回忆录,是最后的“家书”。它传递的思想有三:一是珍惜公民身份。任何时候都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环境,珍惜劳动。二是置身主流文化圈。拥护政府,顺应社会,参加改革,做好本职工作。三是力行积善积德。善待他人,亲近自然;自尊、自爱,自勉、自强,自律、自觉,自信、自学,自力、自理。这种“家庭人文文化与人文精神”也是平民百姓对子孙的一般朗望,具有普遍性意义。

陈珣特赦转业安排至武汉缝纫机黄鹤楼另件厂。除写这部回忆录,还因应重建黄鹤楼征稿,而在长江日报(1985.6.1)发表律诗2首;应邀参加湖北、武汉诗词学会成立大会(1987),并为首批会员,后发表多篇诗词;《湖北文史资料》(1988.3)曾刊登他关于石瑛的文章。1990年2月因病在武昌去世。享年83岁。

(二)为“家庭内传”而写,不带任何功利倾向,内容真实可信。

作者与子女相别二十余年,特赦转业回来又独居厂内。子女正逢壮年,都被生活与工作所累。于是,为了与子女交流,年迈的作者,怀着因“远离于家、久离于家”而“对于女难为其父,对妻子难为其夫”的心情,写下了这十多万字的回忆录。他只是给子女看,不可能想到会公开出版。因而没有任何利益驱使,唯有经历之中的体验与体验之后的感悟,只想“说出来”才值得,才痛快。

(三)盛史修历史,富裕读家书;平民回忆录具有特殊的人文价值。

内传家史,或回忆录、或家书,都是具体人物自身经历与体验的积累,是书面的口述史,蕴涵着国土情、家乡情、亲情、爱情、友情,有丰富的人文文化与人文精神。富裕之后,人们从物欲的追逐转向精神追求,那些个性化的家庭内传性资料,尤其是回忆录和家书,人们广为关注,希望从中解读并吸收前人留下的人文文化、人文精神。

将家庭内传回忆录公开出版,是社会改革开放的进步。“家传回忆录”是认识与研究“家庭文化、家庭历史、家莛哲学”的新的领域、新的生长点。

三、作为经过整理使之公开出版的回忆录,本书的方法论价值

书稿整理以“忠于原稿、忠于历史”为原则,求真,求实,求善。原汁原味地保存其故事情节,通过两级标题的内容提示,使之可读性强。

本书原稿为作者陈珣1983年春节后起笔于其子陈敬朴家,题为“阅世七十年”;回武昌后在厂宿舍继续写,并将标题改为“阅世八十年”。1984-1985年暂时停笔,尚未写完,后因病去世。

陈珣记忆力强。没什么参考资料,也没什么工具书;不打草稿,也没有书面提纲;一支旧钢笔、一瓶蓝墨水,一叠备课纸;边忆、边想、边写。

原稿20万字,白活中有文言,简体中有繁体,行书中有草书;没有空行,也五分段编号;一次落笔,再未修改。

陈珣去世后,此回忆录留存17年未翻阅。2037年春节后开始整理,历经8个月,所做整理工作有:

1.将书写稿输入电脑。为忠于原稿,辨字体、释词语、明涵义、定标点,费时颇多。虽反复多遍,但或许乃有误读或错判。

2.写“注释”。为家庭内外读者了解本书内容,凡涉及的人物、时间、地点、历史、典故等背景材料,尽可能进行文献资料考证、网上资料搜寻及电话调查等事实求证。共搜集“背景与说明性资料”三百多份,十多万字,每份资料支撑一个“注释”。由于篇幅所限,绝大多数“注释”控制在100字以内。共写出“注释”346条(其中人物注释217条,非人物注释129条),计2万多字。还有不少人物、典故史料没有“注释”,系难以搜集资料者,留下遗慼。

3.撰写两级标题。对原文划分章节,共分13章,79节。尊重原稿逻辑结构、内容涵义及时空顺序,撰写了两级标题,即书稿目录。结尾处调整了顺序,文中有说明。

4.重新划分自然段。原文自然段太长(有的一个自然段两千多字)。为便于阅读,重新划分了自然段。

5.文言的口语化转换。为方便阅读,对少数文言词汇与文言句式进行了口语化转换。

6.省略。根据出版社建议,刪去了某些对人物、事件的若千细节的记述与评论内容,省略约千字。

求真:通过两级标题,提炼作者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方方面面的认知,反映书稿作者及其整理者在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探源求真”。

求实:实事求是,忠于历史。

求善:凡是老人的回忆录,总会涉及生前的一些与他人之间在处事待人方面的差异,乃至价值观念的差异。在“忠于原稿、忠于历史”的基础上,略去若干小事、小议,传递的是“善待他人,从善如流,积善积德,和谐共处”的隋感与态度。

2007-10-7于北京海淀区太阳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省党部特派员到典狱长(阅世八十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20313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6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3
整理 陈敬朴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0: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