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前/白玉兰文学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白玉兰文学丛书之一。该书是短篇小说《我曾经在这里生活》的拓展。描写的是知青生活。与《我曾经在这里生活》一篇相比,无论是哪一种元素:故事,情节,细节,思想,观念,感情,都由小至大,由轻至重,由简至繁,体量的增加最终改变了存在的性质,它的面貌变得庄严和肃穆。

内容推荐

《我曾经在这里生活》是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这一个短篇小说在当时知青文学的宏大叙事里,以个人经验的视角呈现独特的面貌。它并不负起对这场运动的价值评定和社会批判,它关心只在其中的人,个别的渺小的人,在他们根本无法知情的历史中,微如草芥的欢喜悲哀,生活的严肃性并不因此放过他们,他们依然面临了爱、生存与死亡的大事情。这是对知青生活的审视中一双别样的目光,它着眼点不大,但是深邃。而长篇小说《从前》,看起来有些像是从《我曾经在这里生活》扩展出来的,无论是哪一种元素:故事,情节,细节,思想,观念,感情,都由小至大,由轻至重,由简至繁,体量的增加最终改变了存在的性质,它的面貌变得庄严和肃穆。

试读章节

我站在邮筒前。看看马路对面的那幢楼,再看看它。

它是绿的,不胖不瘦,张着嘴,在等我喂它。

好吧。我举起信,投了进去。十分简单。

我还朝它看看。它还在等待。我已没什么可喂它了。昨天,我写了一晚上。我把一个夜晚送给它了。

那幢楼还是那样沉默着。我对它看了一会儿。没有她的影子,也没有别的人影。这样好。

我沿着华山路回家去。

这条路上都是洋房。长长的一条马路,只有不多的几扇门。门都是大门。竹篱笆拦在房子和人行道中间,篱笆墙后是花园。

我已经好长时候没注意过它们了。

小时候,我常来这里。我们总是一群人。我抽过这儿的篱笆。在细的那头粘一团面筋,我们赤着脚专心致志地去找知了。雄的我们叫它“响板”,比“哑板”好玩,按一下它的肚子,就叫上一阵。它要是饿了,我们给吃番茄或冬瓜。

我们也曾翻过墙去,在人家的花园,惊惶地伏在树后,把墙角的碎砖翻起,捉拿蟋蟀。这总有点危险。千万不能被他们发现。也有失风的时候。他们叫嚷着冲过来,在我们逃出大门去之前堵住出口,在我们翻过墙之前拉住我们的脚。要是来得及,我总先把装着蟋蟀的竹管扔过墙去,叫伙伴们捡了快逃。要不然,竹管会被一一踩扁,蟋蟀们不免一死,那种抓到蟋蟀的兴奋也被踩成四瓣。

就在这个院子里吧,我被他们像蟋蟀一样活捉了。我刚对着墙外叫了一声“快逃!”头颈就被扼住了。他们是三个,都比我高出一头。一个个轮流上来,在我脑壳上凿了一串毛栗子,好像在试西瓜的生熟。接下来,他们把竹管没收了,照例踩碎。既然我这么爱晒太阳,他们想出一个好主意,叫我劳动。他们到阳台上去了。我没精打采地拔着草。

他们在喝水。

我觉得渴,觉得头上的太阳竟是那么热。我没法不恨他们!他们有花园,还有阳台,连蟋蟀都是他们的。我恨的是他们竟不把蟋蟀当作蟋蟀。捉它时,我张开手指,两手轻轻地靠拢,惟恐伤了它。他们却用上了那只臭脚。我为蟋蟀抱屈,那是多精神的一个“掘地牙”呵,准会把一条弄堂扫平。

我匍匐在地,学着侦察兵,慢慢朝大门爬去。他们还在喝水。前面没有树的遮挡,我吸了口气,朝大门冲过去。一拉开门,就拼命地逃。他们在我身后叫着,“捉牢伊!”我一直逃到江苏路上才朝背后看一眼。

没有人追来。

他们不过叫叫罢了。我在他们眼里,大概也是一只蟋蟀,不值得起劲。

当晚,我回到这里,隔着篱笆甩出一块块石头。玻璃碎了,我要听的就是这个声音!我跑了。我听到那里一片慌乱,他们在咒骂,在开门。我知道,我在他们眼里是一个“野蛮小鬼”,我也知道,他们怕我。我喜欢这样,因为我怕过他们。他们要我怕的。

现在,我想着这些,依然有点激动——尽管我再不会去翻墙。我甚至有点懊悔,不该朝那扇大门寄去充满柔情的信。不过,现在,我走在华山路上,它再没有昔日的骄傲。篱笆墙成排地被推倒了,要进去尽管进去,再不会有人如临大敌地吆喝。我长大了,体重一百四十斤,练过举重还练过摔跤,没人敢在我头上凿一串毛栗子。我真的长大了,因我不再为蟋蟀着迷。我要蟋蟀的话,乡下有的是,再过一个多月,我就下乡了。

我在这个城市住了十七年。我在这条路上走过无数来回。如果放慢脚步,朝远处看上一眼,会发觉它是美的。马路两边的梧桐树高高的,树梢在空中衔接上,像一个通风透光的顶棚。已经十月了,再过一阵,秋风吹过,它将抖下一身黄叶,轻轻地旋到地上,铺一条金黄金黄的路。

我走进弄堂,被矮子叫住,他叫我打牌,说纪华他们在等我。他不许我不答应。“我上去一下,就下来。”我说。他满意地走了。

我上楼去。妈妈和小姐姐都去上班了。我找出那封信的草稿,看了又看。我不知小和会不会回信。其实,我并没要她回信。回不回信是她的事,我没法要求她,我和她只是同学,并无私人关系。当然,我盼她回信。

我只是想告诉她,我的一些想法。我说我喜欢她,紧接着自嘲了几句,紧接着声明无意强加于人。我觉得应该这样。我写了,我寄走了,我解脱了。

现在,该下楼去打牌。

我们玩着纸牌,但不赌钱。如果输了,只要尽一点小小的义务,到弄堂对面的点心店给每人买一碗菜汤面。一毛五分一碗,上面有翠绿的菠菜和金黄金黄的油豆腐,味道很不错。虽然我们都不挣钱,偶然输一下还是输得起的。

昨天矮子的爸爸发工资,给了他一块钱。他去买了包“光荣”。我不想抽。我以前抽过,头晕得不行,想吐。

“抽吧,”纪华说,他也下过乡,但去了江西。“大家都抽,你好意思不抽?”

“不抽。”

“算了算了……”

于是,我就算了。我也“光荣”了一支。我把烟吸到嘴里就吐了出来。抽第二支时,我已能从鼻孔里冒烟。奇怪,头不再发晕,只是有些沉。

我们抽着烟玩牌,我们玩着牌聊天。我们只有不多的几天可以玩了。我们将走出家门,“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革命最艰苦的地方去”。而今天,我们还是孩子。尽管我们抽烟,我们请客,我们寄出了第一封情书,我们确确实实是个孩子。

许多年后,我想,没有比当个孩子更幸福的事了。

P4-8

序言

听——黄浦江的涛声

王安忆与东方出版中心商讨出一个很好的设想,那是祝君波先生主持东方出版中心之后的事情,他们商定,为新时期以来上海专业作家的创作,出版一套代表性的丛书。安忆说,想尽量选择各位作家处于创作巅峰期的作品。当然,不是说以后就不再有更好的作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假如有超越巅峰之作,肯定是被热烈欢迎的好事。安忆希望,我也关注此事,于是就有了一点感慨。

前些日子,我有事去五原路,那是我小时候居住的地方。忽然童心大发,决定去穿越一条小弄堂。那是从我的老家旁边通往安福路的狭窄的弄堂。让我惊讶不已的,是那条弯曲的窄弄,竟全然不顾外面世界的翻天覆地,甚至淡漠地应对身边的明显的变迁。比如,乌鲁木齐中路与安福路一带建造的众多豪华的大厦,它依然简陋而安静地蜿蜒着,那破旧的墙壁,那杂乱的树木,乃至那废弃的老井,与五十年前我读小学时几乎一样,连呼吸到的潮湿而带点霉味的空气也与半个世纪前的记忆相似,时间在这里好像凝固了。

当我穿过小弄堂,面对安福路沿街高档的建筑群,据说,那是香港地产巨商的得意之作,星空下,亮丽的灯光从众多窗户喷射出来,我才长长地透过气,明白毕竟已经过去了五十个年头,我也早就从一个天真无知的少年,演变为品味过人世沧桑的感叹者。

这套书的作者,有比我年长的,也有年轻几岁的,大体算同代人。听着差不多的黄浦江的涛声成长起来,体味着大同小异的上海人的甘苦走上文坛。上海,有着她的变与不变,我们也有着自己的变与不变。丛书中的小说,记录着各种各样的变,街景的变,风俗的变,时尚的变,乃至人物内心、社会世态的变等等;同样,这些小说还证明着许多的不变,梧桐树、老洋房、石库门之类,是外在的保留,上海人的精神世界,是否也有许多难以改变的基因存在?我想,肯定有不少,上海的文化可以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除了特别的方言之外,肯定相当丰富。至于比较优劣长短,那就很难简单说清楚了。文化方面的情况,当然比数学物理的公式要模糊得多。

对于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小说家们的记录,各有侧重不同。程乃珊与王小鹰均从所谓的大户人家走出来,但是,《金融家》与《丹青引》,是主旨、人物、艺术很大不同的作品;沈善增与阮海彪都在反映底层的生活,不过,其角度、思考的差距也是相当大;陈村和孙甘露,在先锋文学方面全有过引领风尚的美誉,但他们的创作特点。也真难归类。正是作家们散漫的观察与书写,把城市的画像丰富起来。作家的个性张扬与社会的前进脚步,在丛书里无意识地和谐起来。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张照片始终很新鲜。可能是某个西方商人或旅行者拍摄的,那是一百多年前,上海刚开埠的时刻。黄浦江畔,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马路栏杆,只见沿江排列的帆船和连接船与陆地的长长的木跳板,泛着暗光的江水奔流不息,苦力们扛着沉重的货物艰难地跋涉在那狭窄的木板上……

今天繁华的上海,源于黄浦江上的那些木跳板。我曾经为一百多年前的照片产生灵感,有过写一部小说的冲动。后来因为懒惰而没有动笔。因此我感激这套丛书的作者们记录下来的上海的昨天与前天,由此,我们还能联想到上海的明天。

后记

这篇小说写于我29岁那年,写的是我17岁时发生的事情。

既然是小说,就虚构,或者说是虚实相间的。重读旧作,第一个感觉是写早了,写快了,应该写得好一点,多留细节。其次想,那时的记录和描述中,有许多尚还新鲜的感觉,在今天恐怕会丢。插队落户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已经远去,但人的青春在永远重复。

小说中写了许多一厢情愿,许多议论,是大忌,也是年轻的毛病吧。

这次重版,除了个别错字,没去改动文本。

这小说,是我作品中,先母唯一说过“看得懂”的。小说中写的跟妈妈共同生活的日子,令我重读怆然。我在书前加上献辞:献给妈妈。

陈村

2007年12月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前/白玉兰文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7926
开本 32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