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羲之传
内容
编辑推荐

魏晋时代,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本书深入历史,为你全景呈现这一“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贵族时代”。

魏晋名士多疏狂放达,行为怪诞,王羲之尤甚,其坦腹东床、以书换鹅等奇闻逸事可谓妇孺皆知。本书从人文视角进行感性描述,为你还原一个特立独行又心怀天下、恃才傲物又谦顺博雅的王羲之。

某种程度上,王字代表着书法的最高成就,要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绕过王字。本书精心挑选上百幅字帖,让你尽情领略那一片浩淼的“烟云水汽”。

内容推荐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耀眼的明星大师,他七岁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十二岁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以后他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获得“书圣”美誉。

王羲之家世显赫,经历传奇。他出身于两晋时期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同时又少失父怙,在乱世中几经沉浮。所幸他为人放达通脱,为官清廉自律,终成一位名副其实的“魏晋名士”。

目录

独树一帜的历史人物传记——序刘长春著《王羲之传》

与“书圣”相见于悲欣交集处——读刘长春先生《王羲之传》

家世与出身

童年、少年的苦学

从秘书郎起家

会稽内史

兰亭会

辞官归隐

仙游

名垂千古的一代书圣

附录一:王羲之年谱简述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家世与出身

在灿若星汉的书法史人物中,王羲之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书圣”。这不仅是因为他变古创新地写出了“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而且因为他“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建立起王字帖学传统的经典谱系,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影响力可谓既深且巨。搞书法的人,几乎所有的人都学习过王字,或者直接取法,或者间接继承。我曾经写过《说不尽的王羲之》一文,说到“几乎是无法统计,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曾经得到王羲之的福泽,并以此作为自己笔墨生涯的有力支撑”。“王字”,从内涵来说,指的是王羲之之字,或者指的是“二王”,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之字;从外延来说,凡是写王字帖学一路的书法,一般都可以称之为写“王字”。

王羲之的书法开创的是一种妍美优雅的艺术风格。这部传记尝试着述说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环境、风气、人物给予他的影响和他思想上的自觉。在写他的生活之前,研究一下他的家世和出身是必要的。

王羲之,字逸少,小字阿菟。因为曾经做过东晋的右军将军,又有“王右军”之称。又因为他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做官,宋人也有称他为“王会稽”的。

王羲之的远祖可以追溯到汉献帝时的谏议大夫王吉。王吉议论朝政得失,常常不给皇帝面子,却很得社会的认同。王吉与名士贡禹志同道合,当时就有“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的民谚。敢于批评也许是谏议大夫的职责,但是还需要一个不怕逆耳之言、善于纳谏的皇帝。就像魏征遇上唐太宗一样,君臣合作,才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可是,王吉生不逢时,没有遇到这样的明主,反而被认为“其言迂阔”——一个读书人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因而得不到信任和重用。“上耻过”而讨厌受批评,“上厉威”而权威不容挑战,所以王吉没有好日子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一气之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王吉卷起铺盖回家,不干了。从此,王氏一门归隐,并定居于琅琊郡的临沂。

《唐语林校证》载:“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同出于周。琅琊之族世贵,号‘头王氏’;太原子弟争之,称是己族,然实非也。太原自号‘镂王氏’。”可见琅琊王氏门第在世人眼中的地位。

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琅琊王氏与阳夏谢氏,并称“王谢”,而王谢几乎成为三国两晋时代高门大族的一个代称。那时的高门大族,既有世代做官,又有世代儒门,还有具备两种资格,既是高官,又是名儒的。比如《三国演义》里的袁绍,振臂一呼,四方云从,被公推为讨伐董卓的盟主,一时兵多将广,权倾天下,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显赫的门第和社会关系:“汝南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

三国两晋时期,门阀世族享有种种特权。除了做官,婚配也依据门第的高低,士族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一般是先择族,后选人,所谓的“门当户对”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并形成风俗的。执行法律也是“若罚典惟加贱下”(《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他们占有大量人口,也占有大量土地。西晋的王戎(234—305)“性好兴利,广收八方田园水碓,周遍天下”(《晋书.王戎传》)。这个王戎即是王羲之同乡同宗的族伯,风誉扇于海内的“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司徒。在竹林七贤中,阮籍长王戎二十岁,可是彼此却成为忘年交、相得如同辈,何也?因为王戎善于清谈。阮籍这个人,其实是有济世之志的,眼界高,口气也大,当年他登上广武城——这楚汉相争的故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遂发了一通议论,说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竖子”好像指的是刘邦、项羽,李白也这样认为。可是,苏东坡另有一解,说是:“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入耳!”(《东坡志林》)  正始十年(249),司马氏集团用阴养的三干死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随后,大开杀戒。起兵谋反者,杀;持不同政见者,杀;看不惯现状者,杀;发不同声音者,杀。格杀勿论,决不心慈手软,两把砍头刀的刀刃都卷了。当时的名士或是曹氏集团的亲信如何晏、邓扬、毕轨、丁谧、王凌、夏侯玄、诸葛诞、张华、嵇康等皆为“刀下鬼”。虐政屠刀之下。血沃大地,天下名士一时减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目的就是为了扫除称帝路上的一切障碍。从此,天下太平,一潭死水,人们噤若寒蝉,再也听不到不同的声音。咸熙二年(265)八月,梦寐以求、用尽心机、正准备黄袍加身改朝换代的司马昭却一命呜呼,没有福气坐上龙椅。同年年底,傀儡皇帝曹奂(曹操之孙)被废,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正式称帝,更国号为晋。

P1-4

序言

与“书圣”相见于悲欣交集处——读刘长春先生《王羲之传》

林非

长春先生从台州寄来还飘散着墨香的《王羲之传》原稿,我轻轻地取出文本,在炎热的天气中,兴致勃勃地阅读起来。

长春先生既擅长散文创作,又精于书法艺术,由他来撰写这位“书圣”的传记,一定会才思横溢,笔底生花,在清朗隽永的文字之间,诉说出多少对于文化和生命的感悟。他于前年出版的《书家列传》,已经让我读得津津有味,颇受启发,时常盼望着能够继续读到他的新作。

正是在此种流连忘返的情绪中间,我读完了这部传记。一边仔细揣摩,一边击节赞赏,真佩服他把握历史和描绘人物的能力。他写出了一千六百多年前那段充满战乱和灾难的岁月。写出了王羲之骨格清奇的人格之美、孤高之美和书法之美。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在高门望族与名士显宦的生活圈子里,当儒学衰微、道家思想弥漫于人们的心灵之际,王羲之无论是为官、为人,是如何坚持自己人生的理想,如何发挥出自己天赋的才智,经过刻苦的磨炼,最终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为杰出的书法大家的命运和记忆,在我们的阅读中复活了。从时代环境的勾勒和渲染,直到人物性格的刻画与摹写,在长春先生的笔下。都显得多姿多彩,而又顺理成章.这样当然就容易受到更多读者朋友的认同和喜爱,并且会深深地留存在心中,增添了自己对于华夏传统文明的理解。

读完了长春先生这部形象生动而又涵义深邃的传记之后,确乎是将我原来对于王羲之零星的记忆,很通畅和完整地贯通起来,还令我回忆起五、六十年前浏览《晋书·王羲之列传》和《世说新语》时的种种情景。“温故而知新”,应该说,这种阅读效果,完全要感谢长春先生如此灵动和成功的书写了。

在当时那种紊乱、残酷与幽暗的社会环境中间,正统儒学逐渐显出了自己迂腐甚或是虚伪的精神面貌,从而失去了维系人心的作用,于是主张自由解脱与放任无为的老庄哲学,开始得到广泛的流传。在这样充满了动荡和惶惑的时代里面,王羲之确实是一位很值得尊重的历史人物。他面对着到处弥漫的谈玄论佛的气氛。却很清醒地反对沉溺于清谈的风尚。他跟谢安诉说的一席话语,认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主张在当时“四郊多垒”之际,“宜人人自效”,真可以说是关怀现世的黄钟大吕之音。还有他那篇著名的《兰亭集序》,对于如何生存于人世的哲理,也怀着一种积极上进的心态。他虽然并不热心混迹于仕途,还屡次辞让,可是在官场任职之时,却经常上书朝廷,力争减少繁重的赋役,还开仓赈灾,十分关心民间的疾苦,真是难能可贵,堪称楷模。从入仕到辞官归隐,长春先生确乎成功地把握了一个孤独与强韧的生命的心路历程。他不是“脸谱化”地简单描写,而是深入到历史与时代中,写出了王羲之人性与内心的复杂性。

又因为王羲之生活在这样较为自由和旷达的社会风气之中,就更容易保持自己天真烂漫与不谙世事的本性。譬如当那位跟他早已存有嫌隙的王述在升任扬州刺史的时候,因为自己任职的会稽内史,就得受其管辖了,王羲之气愤难耐之际,竞丝毫也不顾设置地方官吏的惯例,派人去朝中请求,将会稽郡划离扬州刺史的管辖,而置于特地为其新建的越州之下。如此荒诞的念头,自然受到了诸多名士的讥笑。不过从这样的笑声中,却也见出他心灵的深处,蕴藏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品性。可是,长春先生不说“荒诞”,却说是“天真与幼稚”,还说“慌不择路的时候,谁都会有些可笑的举动的。我说王羲之‘幼稚’。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呀!”——这就是贴着人心的一种体恤,是“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的一种感悟。类似这样的文字,在这部传记中是不乏其例的。

在长春先生的这部传记里面,对于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阐述和评价,自然也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贡献。在那个人的自觉的时代。“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长春先生又说:“时代给了王羲之一次机会,而且抓住了这一机会,在他的笔下,有些人认为不可能的东西变成了可能。”——这一论断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通过反复比较、研究得出来的。这对于读者朋友的欣赏书法艺术来说,一定会具有借鉴和启迪的作用。同时,在书中印制得很精美的几十幅图片,正好就可以很方便地开始观摩与领悟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奥妙了。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曾言,历史学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读长春先生的《王羲之传》,与“书圣”相见于悲欣交集处,使人思接干载,浮想联翩。好在我们已经打开了这本书,如果每一个读者都能读出自己心目中的王羲之,这是一桩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二○○七年八月二十九日

于北京静淑苑

后记

想要写作《王羲之传》可谓“蓄谋已久”。所以,当香港三联书店的陈翠玲总编辑来电提起这话题的时候,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并且把另一出版社约写的一部书稿压下来而重起炉灶。然后就考虑写作的思路和提纲,然后就把出版合约给签订了,然后就进入写作状态,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水到渠成般顺利。

这是我不断进入、反复、思考、理解,酝酿了四十多年的一本书。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开始学习书法,最初接触的两本字帖,一是欧阳询的楷书结字三十六法,另一是王羲之的《草诀歌》。我父亲说:楷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跑,你还是从楷书先学吧。就这样,我正襟危坐,拿起毛笔,从“排迭”、“避就”、“顶戴”、“穿插”人手,一日一纸,整整写了五年,枯燥乏味。《草诀歌》上说“草圣最为难”,却让人匪夷所思,不明白究竟是什么意思。可是那草书字字成龙真是充满着极大的诱惑力,有时我又禁不住背着父亲偷偷地临摹,被发现后却挨了一顿骂。很久以后我才领悟:书法与所有艺术一样都有其一套规矩,只有通过了规矩才能发挥个人的特长,写我、写心、写意。不然,信手涂抹,“龙飞凤舞”,纯是瞎胡搞,如日“书法”,则是自欺欺人。由于练的是“童子功”,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学校的黑板报上经常张贴着我写的字哩,因为这一鼓励,爱好书法的兴趣就更浓了。

“文革”时,红卫兵上门抄家,到处“破四旧”烧书,我挡不住心里的一种渴望,却在火堆里抢书。后来发现,它们当中竟有一册是王羲之《十七帖》的残卷。当时那种心情,真用得上老杜的诗句“漫卷诗书喜欲狂”。还有几夜,月黑风高,我与另一位同学结伴潜入学校的储藏室(抄家后集中堆放着书籍)打着手电筒偷书,不知是风打林梢的落叶,还是什么的一点声响,令那颗忐忑跳动的心充满了不安、惊悸和惧怕。后来读了一点书,知道孔乙己说过“窃书不算偷”的话,也就自我安慰了许多。

我的视力本来极好,可以进入挑选“飞行员”行列的。十年“文革”在家,一边读书,一边练字,还用有光纸在碑帖上双勾、临摹,在古人那里是叫向拓的,结果搞成近视戴上了眼镜。春节了,家家户户要贴春联,我又因了一种鼓动在街上挥笔卖字,写的春联总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喜看稻菽干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都是毛泽东的诗句。那时天冷,没有暖冬,滴水能够成冰。可是,我的心头却是热的,不懂得寒冷。我的三位同学:王道鹤、祝鸿明、张士东,还陪着一起冒着风雪步行到家乡附近的几个小镇上卖春联。那时,倒不是为了一个“钱”字,我们都还只有十六七岁。少年不识愁滋味。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回到王羲之。欧阳询与王羲之有什么联系?欧“初学王羲之,后更渐变其体”。曲径通幽,进入书法这座宝山,越深入,越曲折,越幽深,越不敢自以为是,越了解了王羲之的伟大。其实,何止一个欧阳询,中国书法史上许许多多伟大的书法家都是师出王羲之的。以唐代书家为例:虞世南得其宽和、褚遂良得其清朗、李邕得其豪挺、颜真卿得其庄严、柳公权得其刚毅……“几乎是无法统计,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曾经得到王羲之的福泽,并以此作为自己笔墨生涯的有力支撑。”——真是说不尽的王羲之。

二十来岁的时候,我还曾在王羲之的一本字帖的扉页上,用毛笔题写了这样一行字:“学尽长江水,半点像羲之”——只是记不清这是抄的人家的句子还是自己的心得。

随后,下乡插队、返城工作、补上大学这门课,随后是从事文字工作,当县长、局长,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放弃王羲之。不管怎么样,七十年代那段岁月和生活永远留在了我心中,那个“抢”书、“偷”书的刘长春也就永远和我在一起了。而我也喜欢和王羲之在一起,写王字,注定是我一生的追求。当艺术品成了商品,市场的这只“魔手”,日益使书法失去优雅的心态和高洁的情操,正在沦落为货币的代名词。当“书法家”们标榜润格而互相炒作的时候,有人曾索要我的润格,我说:平生卖文不卖字,除非到了需要用它换取面包的时候。因为王羲之曾对我说:不能流俗。在他眼中,书为心画。金钱换不了心画。

现在,真正要写作我的《王羲之传》了,正是感慨万千。不惟是王羲之其人其事,而且因为我的理解和诸多想法。多么向往,重聚兰亭,邀群贤毕至,请少长成集,能够浮一大白,与王羲之等一起举觞话当年,然后联床夜谈,不知东方之既白。

传记文学,不同于文学的其他体裁,像小说、像戏剧那样,可以虚构。传主的史料是主体、是基础,文学的发挥是有限的、有边界的。蔡元培先生曾言:“研究史学,首当以材料为尚。”真是极有见地的话。我还记得钱钟书先生曾经这样说:“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人情人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同,记言特其一端。”(《管锥编·(左传)·左传之记言》)就像造一幢房子,史料不仅仅是“砖瓦木材”,而且是万丈高楼的“地基”。作家如同木匠石工,干的活计是砌墙盖楼。如果需要发挥一点想象,在这幢房子的东南西北各开一扇窗户,好让空气流动起来;或是顺便构筑一条小路,为了使人能够顺利地进入。

王羲之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宗白华语)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都是时代造就的。毫无疑问,王羲之也因此打上了时代的印记,成为一个思想极为复杂,内心极为痛苦,精神极端自由和富有创造热情的人。在他的身上不仅有老庄的道家思想,而且还有儒家、墨家思想,甚至受到道教、佛教思想的影响。他的人格的孤高之美、行为的优雅之美、书法的潇洒之美,在那个时代是十分突出的。因为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就难以用确定的因果律和一以贯之的逻辑加以把握。所以索隐探微,补充历史的残缺,将已经消失的人物和事件复原出来,若见其人其事其场景,则要做到像孟子所说的那样:“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现在回过头来看,在我的阅读和写作的全过程中,得之也有,失之恐怕也有,惟恨身无彩凤双飞翼,只有相思无尽处。

阅人、阅书、阅史、阅天下,我太需要一种感觉,自己的感觉。没有感觉,抓住了什么就是什么,大概就像瞎子摸象一样的盲目。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王羲之传》,对我确实是一种新的考验和测试,“死读书”的笨功夫和“活读书”的感悟力,既要走进去,又要走出来。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理解,作为现代人的我,也就是历史中的我,我同样生活于呼吸在过去的那段历史里。走进王羲之,走进了那个时代,经历着他曾经经历的一切,与他的灵魂一起,欢乐、忧愁、痛苦与歌哭……然后,又要能够走出他的人生,让伟大而又高傲的王羲之回到我们身边,告诉我们他的人生所思所想与成败得失。这就是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我的这本《王羲之传》。

德国作家茨威格曾说:“形成雏形的第一稿誊清以后,我真正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这就是浓缩凝炼、巧妙布局的过程,这项工作我可以一做再做,无休无止。”文章不厌百回读,好文章是推敲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像李白那样“笔落惊风雨”的天才总是少数。《王羲之传》的写作情形也差不多,初稿写成后,我曾经修改了一遍又一遍……有时,夜深、梦中、睡醒,想到了一段话、一个句子,生怕明日忘了,又赶忙爬起来,一次又一次做修改。这样激情的写作,在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过,想不到,几十年以后又重新被激活,又回来了。稿子打印以后,我又曾分寄文学界和书法界的朋友,请他们看看,还有什么批评和意见。著名书法家卢乐群兄披阅全书,提出了若干修改建议。西安《美文》的执行主编穆涛兄一见钟情,很快在《美文》连载,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好了。现在书稿已经定夺,就像送闺女出嫁一样要送给出版社出版了。在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我忽然又想到了已故旅法学者熊秉明先生。他曾在《书法和中国文化》中说到:“中国文学家李、杜、韩、柳、陶渊明、王维……有许许多多研究,有传、有年谱,但是历来公认为最伟大的书法家没有一本传……在我,实在是一个谜,当然这个谜,与其说是谜,不如说是不幸的事实,值得大家想一想的。”他生前的这个遗憾,现在由我来作一个弥补。不揣浅陋,却意在抛砖引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者识我,并给予批评和指正,则是让我感到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

末了,我还要道一声谢,感谢中国社科院的学者林非先生,以及浙江大学的教授陈振濂先生,他们作为中国当代散文界与书法界的两个代表性人物,冒着酷暑,热情地为拙著撰写的十分漂亮的序言。

是为记。

刘长春

二○○七年十月六日 在台州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说游名山、读奇文、见伟人可以养我们的浩然之气,刘长春的文章论说的是伟人和名帖名迹,一并读来,实在是开卷有益。

——贾平凹(著名作家)

长春兄为括苍一名才士,亦好议论,文辞高华,盛名天下。文章之余留心书法,神采斐斐然一如其文,大有“亦狂亦侠亦温文”之风。善画进而论书,且由书及人,兼涉史事,皆卓然成一家之言。

——朱关田(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刘长春的散文把书法和人、事、命运、性格和历史等等结合起来,从这里能够感到死的书法已经激活起来了……书法这种东西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灵秘密,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是我们民族集体的秘密,中国传统文化的秘密可能在书法里面。

——张新颖(著名文学批评家)

作为史家,他用书法史话形式把历史人格与书格的互文作为品评视角,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历史叙事的范式;作为书家,他以文学的话语方式演绎传统书法的气韵、神形,使得书画、诗文兼备具有典型的审美意蕴;而作为散文家,书、史、哲与历史人格的完美在场统一,使得历史文化散文开拓了一个新的美学天地。

——葛红兵(著名文学批评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羲之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长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6789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9: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