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智者(李延声中外名人写真画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画为名人,名人为画,肖像题跋,相得益彰,传神之笔,尽在其中。

  著名人物画家李延声先生,以毛笔直接对真人进行肖像速写,或许不是第一人,但其影响之大,成绩斐然,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画坛上一枝十分引人瞩目的奇葩。

  巴金、赵朴初、冰心、艾青、启功、黄胄、贝聿铭、李政道等,这些肖像速写的对象,多是中外当代科学文化顶尖人物。李先生措墨如金的寥寥数笔之下,不仅逼真而且传神。难怪贝聿铭先生在李延声为他作的肖像画上题:“此画传真又传神”。而《智者》之名源于孔夫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在李先生的眼睛里,只有彻悟生活真谛的人,才是自己命运的强者,才成为他笔下热衷捕捉的“智者”形象。

  难得一见的李延声清新文笔,有如山涧小溪,淙淙入耳。他的虚怀若谷、脉脉含情,是千年中国知识分子雍容与修养的展示。读此书,赏此画,如入芝兰之宝。芬芳四溢。

内容推荐

《智者》之名源于孔夫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在作者的眼睛里,只有彻悟生活真谛的人,才是自己命运的强者,才成为他笔下热衷捕捉的“智者”形象。难得一见的李延声清新文笔,有如山涧小溪,淙淙入耳。他的虚怀若谷、脉脉含情,是千年中国知识分子雍容与修养的展示。读此书,赏此画,如入芝兰之宝。芬芳四溢。

目录

序1 尽精微而全神韵 沈鹏

序2 李延声一幅肖像胜千言 赵浩生

序3 写形 写意 写神 李松

题词 胸藏万汇 笔有千钧 苏士澍

朱屺瞻:做事要顾人 画画要从已

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贺绿灯:音乐来自人民

钟敬文:中国的民俗学之父

巴金:把心交给读者

臧克家: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李凡夫:一支慷慨陈词笔无比忠诚爱国心

吕霞光: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王淦昌:为科技兴国奋斗了才华横溢的一生

赵朴初:留下一段难得的真言

王已千:形神毕肖超以像外

武中奇:被张爱萍上将尊为老师的军旅书法家

魏传统:民风正气诗教引

何海霞:老来尚勤奋

柯灵: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吕骥:乐者天地之和也

王朝闻:朝闻道夕死可矣

文怀沙:归程已渡沙干劫犹有微情一往深

艾青:上帝与魔鬼都是人的化身

曹禺:艺术为人民

蔡若虹:无私无畏倾情真善美

黎雄才:中通心源形神兼顾

费孝通: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庄世平:在香港挂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季羡林:有容乃大天人合一

钱伟长:桑榆匪晚奔驰不息

关山月:以形写神贵在“写”字

启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程及:绘画领域的抒情诗人

黄苗子:后来人比我们的责任重得多

华君武:延声同志画我似思想家其实我不是

白雪石:寄情青山绿水间

卢嘉锡:劲草独傲疾风险峰祗迎闯将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中国的一位特殊公民

张仃:艺术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

贝聿铭:此画传真又传神

吴阶平:医生要不断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艺术水平

凌子风:白发未敢言倦

古元:延河水长流

赵浩生:因为我们还年轻

张君秋:这样的画法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程十发:读此自悟其道

谢晋:为电影而生的人

李奇茂:作为一名中国画家我非常骄傲

黄胄:必攻不守

李政道:艺术与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唐由之:有心之人读无字之书也练达

库特·马苏尔:对音乐的热爱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情感

欧阳中石:天涯有限心无限

洛林·马泽尔:音乐使人心旷神怡

沈鹏:废纸三干犹恨少新诗半句亦矜多

雅克·希拉克:致以友谊的敬意

贝尔纳黛特·希拉克:怀着特别友好的回忆

丁肇中:实验科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

夏尔·迪图瓦:擅长表现浪漫气质的指挥大师

祖宾·梅塔:第一位进入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亚洲籍指挥家

玛尔塔·阿尔赫里奇:音乐万岁

戈特鲁德·蒙盖拉:我更愿意称她“北京的姐们”

后记 写神寄情放笔直取

试读章节

朱屺瞻:

做事要顾人 画画要从己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从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画研究院筹备组工作。当时筹备组设在颐和园的藻鑑堂。那时刚粉碎“四人帮”不久,中央指示成立了一个中国画创作组,随后成为中国画研究院筹备组,并把各地的著名老画家请来北京,让他们休息一下,搞点创作。画家们来了就安排在颐和园的藻鑑堂,我参与接待他们,并负责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来北京的著名老画家中,就有朱屺瞻老先生。

屺老是江苏太仓人,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他自幼喜爱绘画,7岁自学水墨;中年时喜绘西画,并两次东渡日本;20世纪50年代始工国画,擅长写意山水、花卉,兼写人物,能将中西画法融为一体。他的山水朴拙淋漓,水墨腴润。他的绘画水平很高,有评论家称屺老是自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之后的又一位中国画大家。

屺老在藻镒堂作画时,我为他画了一幅速写。15年后的1995年,我去上海想为他老人家再画一次像,怕他年岁大了(当时他已经103岁),而且好久没与他联系,也许他不记得我了,所以请他的老熟人给屺老打了个电话,征求一下他的意见。我朋友刚提到我的名字,屺老就在电话的另一头喊:“李延声,我知道知道!”一百多岁的老人还有这样好的记忆力,实在令我惊奇。

6月26日,我在上海景华新村屺老的家里开始了我的工作。他由于年岁的关系听力已经很差,我们交流起来有些困难,所以没有说多少话。我画完之后,他在画上签了“屺瞻年一百又五岁”。这“一百又五岁”,可能缘于南方民间的“虚岁”算法。我最后说:“屺老,您再给我们搞艺术的晚辈一些教诲吧。”

他虽然声音微弱,但目光炯炯有神。老人说了一句极其精辟的话:“做事要顾人,画画要从己”。我立即把屺老的名句抄录在画上。

一年后,屺老谢世了,终年104岁。随后,在他生活过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一座名为“朱屺瞻艺术馆”的公立美术馆诞生了。 屺老的艺术是深受人们喜爱的。

P2-3

序言

李延声一幅肖像胜千言

赵浩生

我非常欣赏画家的用字,他们不说“画”画,而说“写”画,不说“看”画,而说“读”画。“写”、“读”二字实在比“画”、“看”来得更有深度。

严肃的“写”画像写文章一样,需要“呕出心血乃已”。严肃的“读”画,也需要聚精会神地去理解、欣赏,没人入迷的境界。

我不是画家,没有“写”画的经验,但我做过记者,写过不少人物报道。我感到记者写人物报道和画家的肖像速写有许多相似之处。

写人物报道,一定要捕捉到人物的外在面目和内心世界。要捕捉到这一切,一个记者首先要使他所要采访的人物感到轻松自然,既不装腔作势,又不噤若寒蝉。如何创造这种无拘无束倾心长谈的氛围,需要特殊的技巧,成功的记者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秘诀。

和写人物报道比较起来,画家的肖像速写更困难。首先是他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被写人物的特点,寥寥数笔,一挥而就,其所写的人物就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要达到这个境界,像记者写人物报道一样,画家也要有特殊的技巧。

我有被李延声先生作肖像速写的经验,我感到李先生具有高人一等的技巧。

首先是在我被写之前,已久仰李先生的艺术造诣,对他充满信心,因而心甘情愿地任他端详解剖品头论足。和这样一位笑眯眯的名画家相对而坐,令人感到心旷神怡如沐春风,毫无手足无措的拘束之感。李先生除了具有这种特殊魅力之外,更令人觉得愉快的是,在我们两个相对无言的时候,坐在旁边的李夫人还不断跟我聊天儿、讲故事。她的绵绵软语和画家的轻轻笔触,交织成一种具有魔力的催眠曲,完全解除了我的心理武装,使我不能自已地把我自己的外在面目和内心世界完全暴露出来。

在肖像速写中,被写者的内心外表完全暴露在画家面前,画家寥寥数笔的肖像,也把画家的艺术功力完全暴露在画纸上,因为是肖像,是速写,在时间上没有推敲的余裕,在技术上不能泼墨、涂抹。寥寥数笔,纤细毕露,没有藏拙取巧的余地。作品写成后,像就像,不像就不像,内心外表姿态神韵一目了然。但肖像速写的像,既不像照像,又不像工笔人物,也不像光色逼人的西方油画人像,而是一种用温柔敦厚纤巧飘逸的中国毛笔,融合中西技巧所描绘出来的富有人情味和幽默感的作品。只有有艺术自信的画家才敢作肖像速写,只有挥洒捕捉运笔如神的大师才能写出令人拍案惊奇的肖像速写。和记者所写的人物报道相比,一幅成功的肖像速写,代表了文字所不能代表的干言万语。

读李延声的肖像速写,实乃一大快事。画为名人、名人为画,肖像题跋,相得益彰,传神之笔,尽在其中。

后记

写神寄情放笔直取

——毛笔人物速写简论及画集后记

李延声

将人物肖像的写生当成创作来进行,我几年来反复实践,用毛笔画了中外名人写真系列,得到前辈和同行们的鼓励。1995年蔡若虹先生看了我的部分人物速写,并得知我打算适当时候结集出版,当即赋诗一首以鼓励:“妙手记荣华,形神两不差;五官皆近似,特点略嫌夸;能者多劳笔,悠哉不谢花;无须三五载,风貌一千家!”

感谢中信出版社在2007年岁首,精选其一部分结集出版。我所画知名人物,多是文化人,与之交往中,时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获益匪浅。写生中,我力求表现他们的智慧风采,又补写了随笔短文。此书取名《智者》,借以表达对术业有专攻名家的敬意。正如沈鹏先生序文中所言,“反映了人世间一个侧面,幸勿以平常‘追星’视之。”

从事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其肖像画的实践是关键。人物画主要表现人,人是社会的主题,而肖像是人的精神风貌最集中的体现。毛笔速写的要点是笔线写神。

古代画论讲“传神在阿堵中”,“传神”论最初就是指肖像画,强调的是面对面写生,画的肖像真实生动。史书记载,南朝张僧繇奉旨“乘传写照”,乘快车为各诸王面对面写生,画的肖像真实生动。宋代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就是顾闳中以真实的肖像为基础而创作的。写真的经验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但是历史上并没有古人毛笔速写的记载。黄苗子先生说,他最早看到张大千、叶浅予毛笔速写很简略,黄胄晚年曾感慨地说,如早用毛笔速写,画风一定有新面貌。

在摄影、录像等科技手段越来越发达的现代,为画家创作提供了快捷的辅助手段和丰富的参考资料,但人物肖像画创作不能仅是照抄照片,在生活中的写生仍应放在第一位。即使画领袖人物或已过世人的肖像,不可能进行写生,那也要对其照片进行深入研究,进行再创造。

熟悉人、了解人、研究人,要了解其生平经历、社会背景等,但是最有效的方法是面对真人写生。1995年我为百岁前辈朱屺瞻画像,当我与朱老面对面时,为老人家的眼神所震动,那是一双孩提般异常纯真而又慈祥的目光。我用简洁的线,勾出了圆睁着的这童真般的眼神,这是在看朱老照片时所感受不到的。在为巴金老画像时,巴老已92高龄,只允许有几分钟时间,都来不及问候或说点什么,我感到他老人家前庭饱满,眼镜后面的目光坦诚而执著,嘴角微抿显得坚毅而独具个性,这种真实的、立体的感受好似与巴老面对面进行无言的心灵相会,放笔写出的线条也就充满情感。在北京医院为赵朴初老、冰心老画像,也是仅有几分钟,因富有真情,写出来就会传神。而画蔡若虹、华君武、关山月这些熟悉的师长往往能有半天时间,可以边画边聊天,又可反复画几幅进行比较,表现就较充分。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说:“绘画不分中西,人物最难。我国传统文人画的弱项也在人物。”这个难度就是传神,就是造型与笔墨的最有机结合,就是外国写实与中国写意创造更深层的交融。“五四”之后,从西方引进的素描成为造型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后这些年又反复争论,大家还是有了共识,素描促进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但东西方美学是不同的,西方求写实,东方求写意;西方求再现,东方求意象。而西方现代表现主义正是从东方美学获得启示。素描也应改造成中国式的素描。中国画还要强调一个基础就是书法。古人总结的“书画同源”、“以书入画”、“骨法用笔”就是可贵的经验。我50年学画的体会是:根据蔡若虹先生20世纪50年代提出“四写”即慢写、速写、默写、临写,再加上意写和书写这“六写”,综合起来培养造型能力,追求写实基础上的写意,意写表现上的传神。这样,艺术技巧就可以逐步达到高度。

中国毛笔的线是最富于变化的,最丰富的,极富表现性和抒情性,是铅笔、钢笔、炭笔等等任何其他一种笔都无法比拟的,有中锋、侧锋、逆锋和偏锋等,可谓十八般武艺都能施展,写出来线条的力度和节奏美,如书法一样不可重复,而且也成为情感的记录。以前在美术学院学习,下去实习到农村或工厂画速写一般是用铅笔或钢笔。可是进行创作画就得过渡到用毛笔,这就好比是小提琴手平时练习不用小提琴而用二胡,上台演奏才用小提琴,那怎么行?要达到人物画技巧的高峰就必须有大工作量的毛笔技巧的锤炼,使笔墨思维与情感表现融为一体。

近几年我用毛笔直接面对面写生,放笔直取,写神寄情,果然取得理想效果。这种放笔直取,不是描、不是画、不是造,而是“写”。这种“写”,可以进入一个境界,将笔法中情意法趣与对象形神特点融为一体。这种“写”,可以达到物我两忘,与对象进行心灵交流。如果说大型主题创作如同交响乐演奏,这种写生就好像是笛子独奏或小提琴独奏,单纯而丰富,简练而概括,笔简意繁,回味无穷。

肖像写生虽属“小品”,寻求的是“传神”到位,笔线表现极致,虽然不求全面、完美,但求能进入一个情真意浓、自由挥写的艺术天地,其本身也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山月老在我为其写生的肖像画上题字:“以形写神,贵在‘写’字,写形是手段,传神才是目的。一定要形神兼备,要在这个目标上继往开来。”

关老的这段话,是对中国人物画最经典的概括。

这本写真集出版之际,我特对沈鹏先生为拙作画集题签、作序,赵浩生、李松先生作序和苏士澍先生题词,以及孙炜先生等为画‘集出版付出的辛劳,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此画传真又传神。

——贝聿铭 美藉华人建筑设计大师  致以友谊的敬意。

——雅克·希拉克 法国总统  我感到李先生具有高人一等的技巧。……只有艺术自信的画家才敢这样做肖像速写,只有挥洒捕捉运笔如神的大师才能写出这样令人拍案惊奇的肖像速写。……读李延声的肖像速写。实乃一大快事。画为名人,名人为画,肖像题跋,相得益彰,传神之笔,尽在其中。

——赵浩生 美裔华人、奖深记者  李延声君所画知名人物,都有较高的学养,良好的素质。内在的情感溢於言表,人物的形神是难舍难分的。延声作画,大处着眼,小处不苟,尽精微而全神韵,致广大而及毫芒。……综观李延声君的名人写真,反映了人世的一个侧面,幸勿以平常“追星”视之。

——沈鹏 书法家、美术评论家  以形写神,贵在“写”字。写形是手段,传神才是目的。一定要形神兼备,要在这个目标上继往开来。

——关山月 国画家、美术教育家  延声道兄速写余之近影,有感为神来之笔,甚为佩服。

——李苛茂 台湾画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智者(李延声中外名人写真画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延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08334
开本 16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2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24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