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家宗派
内容
编辑推荐

关于“佛家宗派”,可以说,大乘佛学在印度没有发展得那么复杂,大别而言只有两派,即是空宗和有宗,亦称为“中观宗”与“唯识宗”。

佛学传播到汉土,却发展为十个宗派,即小乘的成实宗与俱舍宗,大乘的净土宗、禅宗、律宗、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宗(慈恩宗)、三论宗和密宗。每宗都有不同的宗义。因为所根据的经论不同。

本书所介绍的,即是上述的各宗派,只不过将“中观宗”代替了“三论宗”,因为“三论宗”所研究的即是“中观”思想,而汉土佛家研究“中观”,不如印度佛学之精,是故便不谈“三论宗”,改为介绍印度的“中观”学说。

全书内容包括佛家宗派和佛经故事新编两部分。

内容推荐

大乘佛学在印度没有发展得那么复杂,大别而言只有两派,即是空宗和有宗,亦称为“中观宗”与“唯识宗”。另外有一系“如来藏”思想,按印度佛学传统,可以归并入“中观宗”之内,称之为“大中观”。

可是佛学传播到汉土,却发展为十个宗派,即小乘的成实宗与俱舍宗,大乘的净土宗、禅宗、律宗、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宗(慈恩宗)、三论宗和密宗。每宗都有不同的宗义。因为所根据的经论不同。

读过本书,应该对印度佛家的宗义,以及汉土佛家各派的宗义,都有基本的理解。也可以说,是对佛学作一全面的鸟瞰。读者假如能因此入佛之门,那便是笔者的愿望。

目录

佛家宗派

 序

 第一章 绪论

  佛家宗派

  佛教诸宗的成立

 第二章小乘

  小乘俱舍宗

  小乘成实宗

 第三章大乘

  大乘净土宗

  大乘禅宗

  大乘律宗

  大乘华严宗

  大乘天台宗

  大乘法相宗——唯识宗

  大乘法性宗——中观宗

  大乘密宗

 附录一

  禅——智慧的喷泉

 附录二

  藏密的见地与修持

 附录三

  佛教与经济

佛经故事新编

 序

 鸟听婆罗门

 驹那罗眼

 阎浮商人

 象护

 摩登女

 王女牟头

 鹿女

 弃老国

 伽罗的咒

 目连试法

 比丘愚

 顶生王

 马推磨

 猫儿问食

 丑婢破瓶

附录一

 佛经俗讲与小说

附录二

 佛教传播与中国戏曲

附录三

 故事怎样

改变为小说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大乘禅宗

禅宗高似须弥山

大乘八宗以禅宗的境界为最高,此宗离语言文字,亦不着事相,直接归宿于妙真如性,是名为“见性”,其直截了当处绝非其余的宗派可及。

禅宗虽称为“行门”,其实禅宗之“行”亦表面功夫耳,顿悟的禅师连行亦舍却。密宗与净土宗的行人等于人实验室,禅宗亦人实验室,但却不必动手做实验,只见实验仪器,立即就知实验的结果如是如是。

然而禅宗虽高,却必须绝顶上根的人才能有所成就,此又与学养无关。六祖慧能只是一名斩柴佬,又不识字,可是却能超越诸上座,得五祖弘忍传以衣钵,足见一切世间知识实无助于参禅证悟。

禅宗其实又是密宗。西藏密宗将禅宗称为“大密宗”,完全有道理。盖密宗修习本尊的坛城,又复持咒,此种种皆非秘密,亦未能直接得到如来的密意。如来的密意盖为妙真如性,亦即一切众生皆具备的本性,是即名为“佛性”。禅宗修此,是能得如来密意。故实在是密法之大者。下三部密重事相固无论矣,即无上瑜伽密与之相比,亦可谓头上安头,无事找事。故修禅的人,可谓是从最高境界着手。

无如世间上根利器的人究竟不多,而且才情学问愈好的人,愈多聪明念头,此种种聪明恰恰便成障碍,令人无法领悟那朴实单纯的妙真如性,由是聪明人便只能参“口头禅”,说话则逞尽机锋,而心则如牛皮灯笼点黑漆,乌卒卒一团,却又自以为是修禅矣。

禅宗自六祖之后大盛,然而宋代以后,禅门即少出能悟妙真如性的人。及清末以至现代,且有假禅宗焉,做张做致,迷惑人心。足知愈高明的法门,愈容易给人影射,禅宗之高如须弥山,亦恰恰是它的危机。

释迦偶用禅法

禅宗的来源,出自《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大梵天王即是如今香港人疯狂礼拜的“四面佛”,称之为“佛”,连大梵天王自己都应该愧不敢当。

经言。大梵天王至灵鹫山礼佛,以金檀花供养,请佛说法。释迦登座,拈花无语,一时百万人天皆不知所以,独摩诃迦叶对释迦破颜一笑,盖彼与佛心心相印,知其密意所在也。于是释迦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此即“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禅宗一脉即由此开创。

然而释迦之悟,实在亦可以说是由禅而悟。彼饮羊乳竟,沐浴毕,于菩提树下结金刚坐,至中夜明星现时,成等正觉,此睹明星而开悟,实在跟禅宗之开悟,因灯光,因击竹,因花开,因月色,可谓历程相同。

释迦于拈花之外,其实亦时示人以禅。有一梵志双手持花礼佛,佛曰:“放下。”梵志放下右手所持的花;佛又曰:“放下。”梵志又放下左手所持的花;佛复言:“放下。”梵志曰:“吾今两手俱空,更放下什么耶?”佛乃告梵志言:“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到无可舍处,便是汝放身命处。”梵志由是顿悟,立得无生法忍。

这个故事,与许多禅门公案可谓十分之相同。是故谓释迦亦时用禅法度人,实在有根据。只不过释迦重对机,其开示的法门亦非一味,那位梵志,盖必为上根利器无疑。观乎灵山会上,百万人天独得摩诃迦叶一人领悟,即知上根利器之难得耳。会上诸菩萨功力何等深厚,然而禅之顿悟,实与功力无关,禅门谓此为“不立功勋”。要悟就悟,无关智慧与修持。

达摩西来

迦叶为禅门初祖,传法与阿难为二祖,嗣后传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祖。达摩见汉土有大乘气象,于是渡海西来,至于广州,广州至今尚有“西来初地”,即是达摩登岸之处。其时为六朝的梁代。

梁武帝奉佛甚勤,乃立即派人来广州,迎达摩至金陵,然而见面却话不投机——

梁武帝问:“朕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若如今的世俗和尚,闻言当立即擦鞋,可是达摩却泼冷水曰:“并无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却非实有。”P18-20

序言

三年前,试写了一本《谈佛谈密》,目的是向初学佛的人介绍佛家各宗各派的思想。当时市场尚缺乏此类书籍,出版一本这样的书,可以说是尝试。然而出乎意料之外,这本书居然成为畅销书。并不是这本书写得好,只是证明市场有此需要。

但是笔者本人对这本书却并不满意,因为是拿着报纸专栏的剪稿来编,编这些剪稿之时,只迁就篇幅,却忽略了内容,因此对于一些宗派,连一篇都没有提到,例如汉土的重要宗派天台宗,即付阙如。

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于是决定,另写新稿多篇,再采用《谈佛谈密》的一些篇章,成为本书,名为《佛家宗派》。

关于“佛家宗派”,可以说,大乘佛学在印度没有发展得那么复杂,大别而言只有两派,即是空宗和有宗,亦称为“中观宗”与“唯识宗”。另外有一系“如来藏”思想,按印度佛学传统,可以归并入“中观宗”之内,称之为“大中观”。

可是佛学传播到汉土,却发展为十个宗派,即小乘的成实宗与俱舍宗,大乘的净土宗、禅宗、律宗、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宗(慈恩宗)、三论宗和密宗。每宗都有不同的宗义。因为所根据的经论不同。

本书所介绍的,即是上述的各宗派,只不过将“中观宗”代替了“三论宗”,因为“三论宗”所研究的即是“中观”思想,而汉土佛家研究“中观”,不如印度佛学之精,是故便不谈“三论宗”,改为介绍印度的“中观”学说。

此外,汉土的“慈恩宗”,由唐玄奘三藏法师传入,所传即“法相”、“唯识”之学。在汉土,“慈恩宗”又称为“法相宗”,在本书,则沿用印度佛学之名,介绍“唯识宗”的宗义。

读过本书,应该对印度佛家的宗义,以及汉土佛家各派的宗义,都有基本的理解。也可以说,是对佛学作一全面的鸟瞰。读者假如能因此入佛之门,那便是笔者的愿望。

本书并未详细介绍密宗,关于密宗,由于情况复杂,既有“东密”与“藏密”之别,“藏密”中又有“新派”与“旧派”之别,详细说来,可另成专著,故本书只予略为介绍,但已概括了“藏密”中“旧派”的一些主要观点。

同时,笔者近日正编纂《传统文化典籍导读丛书》,本书或亦可作为“丛书”的先导。

谈锡永

癸酉七月于香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家宗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谈锡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7638
开本 16开
页数 3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5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6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