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台湾传统文化溯源/中国读本
内容
试读章节

早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关于“海外仙山”的种种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如《列子·汤问》篇中记载,夏朝末年,有一个名叫夏革的人对成汤(商部落的首领)讲述了这样一个神奇的“秘闻”:说是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之上,在那十分遥远的地方,有五座美妙无比的仙山,它们分别叫“岱舆”、“员峤”、“方壶”、“瀛洲”和“蓬莱”。这些仙山上居住着“仙圣之种”。成书于战国时代的我国最古老的一部重要地理文献《禹贡》,在讲到扬州时提到“岛夷卉服”,意思是说:大禹时代,东南方的海岛上居住着身穿麻质衣服(卉服)的“岛夷”。这些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与传说,说明早在航海技术十分原始落后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我国东南部沿海一带存在着许多岛屿有了一种蒙蒙咙咙的认识。

这些动人的神话传说,吸引着古人一次次地不顾风险,试图探寻到这些神秘仙岛的踪迹。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记述,战国时代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就曾派人人海寻访神话传说中的“蓬莱”、“瀛洲”等,但都没有下落;至于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一说五百),人海寻“蓬莱神仙”、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据说徐福等人因求仙不得,“不敢还”,最后漂泊到“夷洲”定居下来(《后汉书》卷八五)。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壶”和“岛夷”等究竟是指哪些地方,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指台湾、澎湖诸岛,有人说是指或浙江舟山、或海南岛、或琉球、或菲律宾群岛,也有说是指日本等,莫衷一是,因证据缺乏,迄无定论。

在我国史籍中,台湾的名称几经变迁。汉代称“夷洲”或“东■(ti)”,三国时称“夷洲”,自隋迄元则称“流求”、“琉求”、“流虬”、“留仇”或“瑁球”。明初,现在冲绳岛上的中山国王察度遣使入贡,受封为藩属。明王朝以为他们是从福建东南方海上来的,应该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流求”,故称该岛为“琉球”。后来发现他们不是从东南沿海那个面积更大、更靠近大陆的“流求”来的,为加以区别,改称有通贡关系的琉球为“大琉球”,而把实际早有接触往来的台湾称作“小琉球”。在明代官书中,这种以大称小、以小称大名不副实的称呼,一直沿用了很长时间。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海上交通的发展,赴台谋生的闽人越来越多,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十分复杂。他们以各自的见闻所及,触景生情,给台湾起过各种各样的名称。比如商船上的水手,当他们从福建驶向日本,横渡台湾海峡时,必须以台湾北部的一座高山为瞭望定向的标志,因这座山的形状酷似一个罩鸡的笼子,故称之为“鸡笼山”。起初它只是个山名,后来逐渐变为台湾北部沿海的通称。又如福建渔民到台湾西部海面捕鱼时,常在一个可以避风的港口晒补渔网、修理船具,他们就称这个港口为“魍港”,后来又转音为“笨港”、“北港”,并渐渐成了台湾中部沿海的通称。此外,还有大鸡笼、大员、大圆、大冤、台圆、大湾、台窝湾、台湾等不同的称呼,而官方则称“东番”、“东番诸山”或“东番诸岛”以示和四川境内的“西番”相区别。郑成功驱荷据台后,称台湾为“东都”,其子郑经继位后,又改称“东宁”。

那么,“台湾”的名称究竟是如何使用起来并最终确定下来的呢?据连横《台湾通史》说:“台湾原名‘埋冤,,为漳泉人所号。”明代闽南人人台垦殖,因“天气所虐,居者辄病死”,死后连尸骨都难以运回故乡安葬,“故以‘埋冤’名之”,其后又因“埋冤”不吉利,而闽南话“埋冤”与“台湾”音同,故改称“台湾”云云。这种说法未免牵强附会,不足为信,但也说明了大陆人民为开发台湾的确是历尽了千辛万苦。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台湾”一名是从“台窝湾”演变而来的。台窝湾原是台湾原住民平埔族中的一个族群名,聚居于今台南安平一带,附近多海湾,大陆商船常来此地与他们交换货物,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其族名当作地名称呼起来,并简称为“台湾”,后来逐渐成为全岛的通称。明末,连官方文书也开始使用“台湾”这一名称,但正式确定使用“台湾”称呼的,则是清朝政府。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郑氏政权败亡,清政府统一了台湾,次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管辖。自此,台湾正式定名,一直沿用至今。1885年(光绪十一年),清廷决定将台湾升格为省,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于是,台湾成为中国的第二十个行省。

显然,台湾地名的演变和确定,是和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密切以及岛内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开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正式定名之前,外国人对我国台湾也曾有过各种不同的称呼。如16世纪中叶,日本倭寇曾一度窜人台湾南部骚扰,见岛上白沙青松,风光明媚,气候宜人,与日本播州湾海滨高砂的景色相似,于是称台湾为“高砂”,后又由高砂转音为“高山”,故古代日本称我国台湾为“高砂国”或“高山国”。此外还称“大惠国”、“多伽佐古”等。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有一队葡萄牙商船从澳门出发去日本国做生意,途经台湾海峡时,见台湾岛上林木青翠、飞瀑若练,景色秀丽,惊呼赞叹为“Ilha Formosa!”,意思是“美丽之岛!”。从此,“福摩萨”(Formosa,美丽岛)的称呼便不胫而走,随着西方航海家的足迹传遍世界。时至今日,一些西方学者和出版物仍习惯称我国台湾为“福摩萨”。但是,作为中国政府法定的名称,“台湾”则一直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台湾——祖国的美丽之岛,位于我国东海与南海之间,东临碧波万顷的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遥遥相望。全境由台湾本岛、澎湖列岛及80多个附属岛屿组成,总面积约36000平方公里。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最长处为380公里,最宽处仅140公里,从高空俯瞰,犹如一片巨大的芭蕉叶飘落在我国东南的茫茫海域之中。

台湾海峡长约300公里,宽不足200公里,最狭处仅130公里。每当天气晴朗之日,人们登临福州鼓山大顶峰,极目东眺,台湾北部鸡笼山、大屯山上空的迷茫烟霞若隐若现。一阵急风袭来,台湾西海岸的竹筏、独木舟可一直刮到福建这边海岸;假若风顺浪平,昼夜之间,帆船可由福建厦门驶抵台湾安平港。P2-6

目录

第一章 序篇

 一 从台湾的名称说起

 二 大陆台湾根连根

 三 海峡两岸本同源

第二章 开发篇

 一 台湾汉文化的萌芽期(宋、元、明时代)

 二 台湾汉文化的奠基期(明郑时代) 

 三 台湾汉文化的发展期(清代) 

 四 台湾汉文化的苦斗期(日据时代) 

第三章 习俗篇

 一 语言文字,一如中土

 二 生活习惯,近似闽粤

 三 岁时节俗,传自“唐山”

 四 婚俗丧礼,古风犹存

 五 宗教信仰,源自大陆

第四章 文娱篇

 一 绚丽多彩的地方戏剧

 二 风格迥异的南管北管

 三 优美动人的民歌野调

 四 别具特色的民间体育

第五章 技艺篇

 一 惟妙惟肖的神像雕塑

 二 精彩纷呈的庙宇装饰

 三 古朴实用的民间工艺(上)

 四 古朴实用的民间工艺(下)

结语 台湾文化的特点

内容推荐

《中国读本》系列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该系列中的一本,介绍了台湾传统文化,书中包括了:从台湾的名称说起、海峡两岸本同源、台湾汉文化的萌芽期、绚丽多彩的地方戏剧、别具特色的民间体育等内容。

编辑推荐

台湾文化,既有原住民的“土著文化”特点,也有中国大陆“闽文化”、“岭南文化”、“中原文化”、“天越文化”、“荆楚文化”等的特征,还受到了相当程度“外来文化”的影响,吸收、融合了各种文化的许多有益成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显著的地方特色,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内涵,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书介绍了台湾传统文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台湾传统文化溯源/中国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博东//张明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32174
开本 16开
页数 1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6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1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8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50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