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透视当代中国重大突发事件(上下1949-2005)
内容
编辑推荐

该书集中、系统地研究了1949至2005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所发生的40多起重大突发事件,详细地介绍了这些事件发生的经过,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如何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本书注重史论结合,史实叙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而学者点评则汪洋恣肆、鞭辟入里、发人深省。该书让人在愤激满怀、怒火中烧的同时,也能充分享受到剪除罪恶、伸张正义的快感。这是一部沉甸甸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浓酽酽的通俗史话。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的突发事件几乎每一个都具有标志性意义,其中有不少是属于共和国史上的“第一”:共和国史上第一次农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1956-1957年农村闹社事件;共和国史上死人最多的矿难——山西大同老白洞矿难;共和国史上第一个导致副总理被处分的生产安全事故——“渤海二号”石油沉船事故;共和国史上第一个导致部长被撤职的生产安全事故——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历史经验。

目录

前言:突发事件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第一篇

 朝鲜战争的爆发与抗美援朝的决策

一、朝鲜战争的爆发:建国初期的一个重大突发事件

二、抗美援朝: 一个重大战略性决策的产生

三、抗美援朝的决策机制

点评:

 1956—1957年农村地区的“退社”与“闹社”事件

一、湛江地区有有57户社员退出合作社

二、农民为什么要退社

三、应对与处置

点评:

 1959年西藏叛乱

一、西藏叛乱始末

二、政府采取措施平叛

点评:

“九一三”事件

一、波起庐山上

二、林彪仓皇出逃

三、中央的紧急处置

点评:

 1989年拉萨骚乱

一、拉萨骚乱始末

二、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平息骚乱

点评:

 “两国论”与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

一、李登辉的“两国论”

二、祖国大陆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

三、台湾社会与经济的剧烈动荡

点评:

 法轮功事件

一、所谓的“盛事气功”

二、一篇文章引发蓄谋已久的大围攻

三、政府坚决处理,“法轮功”练习者迷途知返

点评:

 性风俗事件

一、一本书引出的大风波

二、认真对待。尊重宗教;区别情况.依法处理

点评:

 1988年抢购风潮

一、“长痛不如短痛”:中央决定物价改革“闯关”

二、神州震荡:抢购风潮一浪高过一浪

三、“四十道金牌”:大力治理整顿

点评:

 湖南嘉禾拆迁事件

一、事件起因

二、强行拆迁

三、拆迁之痛

四、政府对策

点评:

 定州征地血案

一、血案发生在黎明

二、市委书记被判刑

三、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与村民的恩恩怨怨

点评:

 安徽池州“6·26事件”

一、交通小事故引起群体性暴力事件

二、对事态的应对与处置

点评:

第二篇

 大同老白洞矿难

一、惨剧发生

二、紧急救援

三、痛心的返风

四、善后处理

点评:

 “跃进号”沉没事件

一、震惊世界的特大新闻

二、初步的调查和判断

三、周总理的亲自部署

四、现场作业,揭开谜底

点评:

 “渤海二号”沉船事故

一、一场造成72人死亡:3700万元损失的重大事故

二、事故原因的综合反思

三、事故的披露和处理

点评:

 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火灾

一、ilijIi场职工的违规操作引发了火源

二、大火持续了28个昼夜

三、惨不忍睹的灾难现场

四、艰难的救火

点评:

 岷江特大沉船事件

一、船倾蜂子湾

二、自救与救援

三、三个事故处理指挥部

四、善后处理

点评:

 重庆綦江彩虹桥坍塌事件

一、美丽的彩虹桥在瞬间轰然倒塌

二、彩虹桥的坍塌是偶然的吗?

三、县委副书记的罪恶

四、当地政府官员针对彩虹桥坍塌事件的“四不准”

五、集体腐败者们的下场

点评:

 烟台海难

一、失去动力的轮船在海上漂流了六个小时

二、己口年罕见的风浪破坏了一切有效的救援

三、调查结果:这是一场重大责任事故

点评:

 南丹矿难292

一、日1名矿工遇难的消息遭到严密封杀

二、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揭露矿难真相

三、第四批调查组奔赴现场, 才了解到真相

点评:

 开县井喷

一、井喷毒气持续85小时

二、惊心动魄的大抢救

三、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吗?

点评:

 孙家湾矿难

一、瓦斯大爆炸.己己4人被困井下

二、救援十万火急

三、 改革开放后死亡人数最多的矿难

点评:

第三篇

 1988年上海甲肝大爆发

一、30万人感潦甲肝

二、防治甲肝药价格飞涨

三、上海=不祥之地?

四、政府勇敢地面对

点评:

 克拉玛依“12·8”大火

一、汇报演出起火灾

二、出口多被封死

三、可怜的孩子们

四、中央领导的关心

五、迟到的反思

点评:

 山西假酒事件

一、用甲醇勾兑出的毒洒害死27人

二、假酒生产、销售流程

三、有了总书记的严查指示

点评:

 合江沉船事件

一、130人遇难——都是超载惹的祸

二、政府积极处理善后事宜

点评:

 南昌幼儿园大火

一、一盘蚊香“烧”死了14名幼儿

二、火灾发生时保育老师不在现场

点评:

 洛阳东都商厦“12·25”大火

一、火灾:309人死亡

二、事故原因的综合反思

三、事故的披露和处理

点评:

 “非典”(SARS)事件

一、 一种新传染病恐怖地降临在中国广东

二、广州:谣言恐怖、人心动荡

三、广东省公开辟谣

四、北京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疫区

五、中国政府勇敢面对、积极抗击

点评:

 安徽阜阳假奶粉事件

一、假奶粉喂出“大头娃娃”

二、如花的婴儿枯萎了

三、 中央严肃处理. 地方半遮半掩

点评:

 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一、剧毒爆炸物泄漏流入松花江

二、谣言恐慌中的抢水、逃亡风潮

三、政府终于说出了真相

四、安然渡过危机

五、坦然负起国际责任

点评:

第四篇

 1954年湖北特大水灾

一、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

二、抗洪:可以有1931年的洪水,不许有1931年的武汉

三、救灾:保证不饿死一个人,力争迅速恢复生产

点评:

 1975年驻马店大洪水

一、特大暴雨的降临

二、百万灾民浸泡在水中

三、李先念:“为了救人,你们说炸开哪里我们就同意炸开哪里。”

四、痛定思痛

点评:

 中国唐山大地震483

一、大地震前一系列的反常现象

二、可惜的预报

三、地震爆发的那一刻

四、几秒钟的时间。整个唐山几乎化为灰烬

五、全国大救援

六、灾后的惶恐

点评:

 1998年抗洪抢险

一、洪魔肆掠

二、中共中央发出总动员令

三、广州军区指挥中心临时移到武汉

四、沧海横流显本色

点评:

第五篇

 1959年印度尼西亚排华事件

一、印度尼西亚排华事件始末

二、中国政府应对印度尼西亚排华事件

点评:

 珍宝岛事件

一、从中苏两党的积怨谈起

二、珍宝岛上的枪声

点评:

 美国《与台湾关系法》的颁布

一、美国干涉中国台湾问题的历史过程

二、 <与台湾关系法>的出台

三、中国政府强烈反对<与台湾关系法>

点评:

 1985年靖国神社事件

一、解读靖国神社

二、靖国神社参拜问题之来龙去脉

三、1985年“8·15”参拜内幕

四、中国反应强烈,政府发表严正声明

点评:

 1993年“银河号”事件

一、无中生有掀恶浪

二、骑虎难下,弄巧成拙

三、中方稳中求胜

点评:

 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

一、北约轰炸南联盟

二、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

三、中国政府和民众的激烈反应

点评: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汇报演出起火灾

克拉玛依市位于新疆西北部:距乌鲁木齐320余公里。50年代开发石油,在戈壁滩上建成了新兴油城。

1958年6月23日,为纪念苏联对新疆石油工业的巨大援助,在克拉玛依市中心开始修建中苏友谊馆。该馆是一个以影剧院、舞厅为主的俄式建筑,长56.15米,宽31米,建筑面积为3556.13平方米。1991年12月8日晚,克拉玛依市友谊馆座无虚席。七所中学八所小学15个规范班(先进班)的少年儿童在这里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委的领导作汇报演出。领导们是来克市验收“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

馆内有学生、教师、工作人员、验收团成员及当地领导796人。

6时20分左右,观众席第二排中间的验收团成员阎辉民对前排克市教委普教科科长朱明龙说:“老朱,你闻到什么煳味没有?”此时,第二个文艺节目正在上演。

紧接着,舞台上方掉下一块块着火的碎布片。

原来,舞台的第七号光柱灯与幕布太近,灯的高温烤燃了幕布。

但是,很多人认为是演出效果需要,是控制的点火,没人离席。

舞台上的工作人员慌了。一老师连忙跑去抓住幕布往下拉,想扯掉那道幕布。有一次,友谊馆举行气功报告会,舞台上的灯烤着一道侧幕,电工就启动升降幕布的机关,把幕降下来,将火灭了。这天,该馆仅有的两名电工被派到乌鲁木齐去了。

谁也不知怎样降下幕布。那老师费了好大的劲,仍未将幕布拉掉,火却蔓延开来。

大幕被关上,意欲灭火后开幕再演。学生们一阵骚动,交头议论。

“保持安静,坐着别动。”有人高声喊道。

这15个班各代表一所学校。孩子们都想为母校争得“纪律秩序好”的好名声,听到喊话后,全都安静下来,坐等幕开。殊不知,狰狞的死神正逼向这群天真无邪的少年儿童。幕布是化纤品,没经过阻燃处理,燃烧极为迅速。大火很快烧着电线,“扑”地一声,电线短路,全场一片黑暗。

刹时,惊叫声,奔跑声,呼喊声响成一片。

坐在观众席后部,紧邻两个出口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急忙向门口疏散。来到前厅,通向外部的三个出口仅一门洞开,学生们挤在一起。后面往前推,左右向中间挤,一些学生倒在地上,身后的学生被来自背后的力量推着,从倒地同学的身上踩过。

孩子们哭爹叫妈,东撞西碰,就是找不到出口。

悬吊在舞台上空的13道幕布,影幕和其他塑料制品迅速形成立体燃烧,释放出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氯化氢等有毒气体,这些幕布都是被一根根直径为50毫米的钢管吊着,当吊绳烧断时,钢管落地,在舞台上形成巨大的响声,馆外数百米均能听见。

当吊绳被烧,幕布向下坠落时,巨大的火球对整个空间形成压力差,“轰”地一声,形成瞬间爆燃。强大的冲击力,把台上的人员冲倒在地,正在奔跑的孩子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叠一个倒在地上。烟气中众多少年儿童中毒昏迷。有几个孩子摇晃着站起来,没挪动步子,又栽倒在地。舞台大门两根两个拇指粗的铁心插销也被冲弯。

事后测算,当时的压力接近60个大气压。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友谊馆内形成空气循环。热空气夹带火焰蹿上20多米高的天花板,将天花板上的五合板、石膏板等引燃,天花板上不断掉下火团,落在椅子上。

友谊馆810把椅子都是木椅上加海绵外罩布套,一遇火团,立即成灾。

友谊馆成了焚烧炉!没多久,有毒的烟气充满友谊馆。孩子们呛得直咳嗽。  烟雾中,除坐在后部紧邻出口的部分学生逃出外,其他人只能估计方位,涌向太平门,左侧的两个太平门紧邻厕所,开着。但门外有回廊,两个安全门都锁着。孩子们打烂玻璃窗,却奈何不了铁栅栏,挥舞着小手朝窗外喊:“叔叔,求你们救救我!”浓烟不断涌来,一个又一个孩子软着身瘫了下去。右侧的两个太平门都关着,一个门边还横了一架梯子,孩子们拍打着门,呼天叫地。后面的学生不断从前面学生背上爬过去打门,人叠一层又一层。事后,抢险人员看到,这两个门口,叠了1.5米高的少年儿童的尸体。

一阵冷风刮来,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大火越来越大,浓烟越来越浓。门仍没有人去开。

二、出口多被封死

“嘭”,一声巨响,惊动了正在办公的油田设计院的职工。

二所的张虹敏朝窗户一看,许多学生正跑出友谊馆。馆的侧门红光闪闪。他和同事们连忙跑下来,直奔友谊馆。

此时,友谊馆正面的三个门,仅开一门,学生不断挤出门来。另两个卷帘门仍紧锁着,一些市民正用肩头去撞铝合金门。

设计院的职工跑到友谊馆左侧。两安全门仍锁着,他们把木门拽掉,指望救学生出来,可木门后面有防盗铁门。他们抬起门板撞击防盗门。防盗门的下部被撞弯了,他们把一根根钢条扳起,让在回廊和厕所的人钻出来。

一些救援人员跑到友谊馆右侧。此时,靠舞台的一个太平门已被学生们冲开,一些学生来到回廊,通往前厅的门设了一道防盗拉门,过不去。通往馆外的两道门与左侧一样,木门和防盗门,孩子们无计可施,只好爬在窗上挥手,叫喊。窗户太高,救援人员心急如焚,一部分人抬着门板,另一部分人站在上面,用榔头砸,用钢条撬,砸开铁栅栏,将孩子拉出来。

6时25分,新疆石油管理局消防支队接到报警后,市区唯一的消防中队一中队迅速出动了三部消防车,直扑友谊馆。

支队长吴龙德、副支队长宋建成等也乘车前去指挥。

远远地,淡黄色的烟雾直冲云霄。吴支队长通过电台又调动二、三、四中队增援。

大火已呈猛烈燃烧之势。所有窗户都能看到烈火,有毒的烟雾从窗口向外翻滚。先期到达的三台消防车分别从正面和左、右侧展开进攻。

一中队二班战斗员从正面唯一开着的门进入友谊馆。他们将倒在前厅的学生传递出来。

前厅有两道门进入观众厅。但门后的几米长的斜坡,很多孩子逃出来,摔倒在巷口,奄奄一息。消防人员与先期到达的群众一道,将他们一一拖出。

左侧的门已被群众打开,消防人员直接进入观众厅、舞台灭火。地上躺着一片少年儿童,要么被烧死,要么被窒息,一些人用水枪压住火势,其余人员摸着学生就往外抱。一些学生被烧后,一摸,整块皮就掉下来。P347-350

序言

一、突发事件释义

什么是突发事件?从字面上看,这应该是非常简单的词汇,主指突然发生的事件,似乎根本没有加以解释的必要。但是,随着学术界对突发事件问题研究的日渐深入,从学术研究规范性的角度出发,对于突发事件给以严格的学术定义是势所必然的。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突发事件的理解大同小异,有的认为是指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恶性事故;有的认为是指系统的行为出现异常情况而发生的一类无秩序的意外事件;有的认为是指超常规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有的认为是指突然发生,并呈现出异常状态、大众对此缺乏思想准备却普遍予以关注的新闻事件。2006年公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作了这样的定义: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这里所讲的突发公共事件,事实上就是学术视野里的突发事件。因为我们所研究的突发事件基本上是对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事件,如果某种事件虽然其发生的方式具有突发性,但对在地球上的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毫无影响,自然就不能纳入我们现在这个语境中的突发事件范畴。在国外,一般将之称为危机(crisis)。

综合学术界对突发事件的不同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突发事件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发生的突然性、不可预料性;第二,后果的严重性;第三,应对的艰难性;第四,一定范围的社会性。突发事件的种类,按其性质来说,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突发事件和社会突发事件两大类。《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其细化为四类:(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这个预案没有将政治生活领域里发生的一些突发问题纳入到突发事件的范畴,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个领域的突发事件往往更加引人注目、影响更大,像农民上访、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等。

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各国政府必须要认真加以对待。在过去的长时期里,我国政府虽然在实践中对各个具体的突发事件有自己的应对措施或方案,但对于突发事件在整体上没有形成全面的理论认识,也缺乏系统周密的明确性应对方案。我们过去只对政治类突发事件在理论上作过一定的研究,形成了人民内部矛盾的独特理论j并成为几十年来我们处理这个领域突发事件的重要理论依据。但在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的今天,突发事件的多样性使得中国政府和学术界都认识到系统地构建突发事件理论的紧迫性、必要性。目前我国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无论是理论框架还是材料的收集整理都处于启蒙阶段,大量艰辛的工作需要人们去做。

……

第五,必须要把提高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作为领导干部建设的重要内容。管理学家西蒙指出:突发事件的实质,是非程序化的决策问题,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绝不能拘泥于陈规陋习似的程序,如果那样的话,就难免陷入教条主义的泥坑。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情况如何,是可以从根本上看出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质的,因为仓促之间形成的处理决策往往是一个人先天和后天素养的条件反射。在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决策中,随机性和机动转变往往不可避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决策中,可以为所欲为,任意行事,突发事件的处理,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只不过这些原则和程序不能按照正常情境下的方式来进行,它的要求是非常规性、紧急性、果断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决策者本能似的反应能力,当然这种本能不完全是先天的素质,更多的是后天的训练积累的结果,在突发事件爆发时,这种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训练积累便以条件反射的形式激烈、迅速地表现出来,而表现出来的应对措施得当否就能鲜明地反映出决策者的基本素质。

(程关东执笔)

后记

2005年,我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有幸被批准立项,此后我开始对该课题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

随着调研的深入,我对该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同时也感觉到仅仅从理论层面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的局限性。于是,我决定搞出一本史实性、理论性兼有,可读性、学术性俱强的雅俗共赏的著作来,这样的成果的现实意义比单纯的理论文章也许要大得多,因为材料鲜活,它的读者群应更为广泛。

从2006年9月起,我和课题组的几位同仁就开始了本书的编写,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感觉到仅仅研究新时期以来的突发事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把时限前移到1949年。

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个成果能否达到我的初衷,实在不敢枉下结论,但我还是谈谈自己对这个成果的一点看法:

第一,较全面、集中地介绍了1949年以来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过程,分析了其前因后果,这在目前的公开出版物中,尚为鲜见;

第二,采取的一事一评的体例,为通俗可读性与学术严谨性的结合提供了文体上的保障;

第三,学者点评部分的内容尽力从批判性和建设性入手,力图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对于本书编写,本人也有若干遗憾之处:

第一,没有将一些有价值的重大突发事件收进来。有的虽在调查中掌握了很多的新资料,但因为被调查方事先的约定而主动取消,有的是因为资料尚未完全公开被有关专家建议取消掉了;

第二,有的事件因涉及的专业性太强而影响了点评的深入、全面、客观。

另外,本书对个别的事件的介绍完全收录了学界的文章(在标题、内容上略作调整),对此,我要向他们表示特别的感谢!因为我没有这些文章作者的联系方式,故而在未征得他们同意的情况下,就将文章收录本书,对于这一点,本人实在觉得歉意。也请作者与出版社联系,我们将向你们支付必要的稿酬。

本书的写作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在这里,我也向原文献的创作者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在这里,我谨向支持本书出版的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张琦社长、郭宏女士表示谢意,向参与本书写作的各位作者表示谢意!

当然,限于本人的才识,本书的不足之处肯定不少,只能请读者批评指正了。

程美东

2007年7月20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透视当代中国重大突发事件(上下1949-2005)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美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98613
开本 16开
页数 6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7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3
丛书名
印张 39.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2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