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春、王素香编著的这本《神州赋(上下)》以小说的形式,描绘了真实城市的各种景致的雄伟秀丽,记录了各地风土人情的大同小异,歌颂了历史名人的丰功伟绩。
小说的主要人物山海云,暗指祖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史长河暗指祖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由史、山二人的父母、子女等形成的一组人物,乃是小说中人物。本书写到的真实历史人物,选取的时间是从远古截取到1990年。
图书 | 神州赋(上下)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李向春、王素香编著的这本《神州赋(上下)》以小说的形式,描绘了真实城市的各种景致的雄伟秀丽,记录了各地风土人情的大同小异,歌颂了历史名人的丰功伟绩。 小说的主要人物山海云,暗指祖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史长河暗指祖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由史、山二人的父母、子女等形成的一组人物,乃是小说中人物。本书写到的真实历史人物,选取的时间是从远古截取到1990年。 内容推荐 《神州赋(上下)》的作者李向春、王素香通过近年来对全国各地游览的感受,以小说的形式,散文的叙述方式,引领读者游历名山大川,描写了六百多处景物,点评了三千多位历史人物,穿插了四百多个历史故事,近百首诗歌,歌颂了祖国广袤的土地,悠久的文明,幸福的生活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目录 第一集 史长河退休忆往事 下决心携妇神州游 第二集 史、山二人离家出游 辽吉大地风光无限 第三集 登天池看玉碗琼浆 到齐市忆将军玉碎 第四集 五大连池火山献艺 巴林左旗契丹展才 第五集 山海关歌天下雄关 曲阜城颂孔子英名 第六集 诸城市说江青历史 蓬莱阁看海中日出 第七集 在临淄想齐都繁荣 五大道看天津洋楼 第八集 在承德游皇家园林 到五台看佛国精华 第九集 在河曲畅游万家寨 住大同夜讲汉化魏 第十集 到青冢喜作昭君歌 在成陵评说蒙大汗 第十一集 延安时代令人向往 银川平原令人赞叹 第十二集 黄河弯边看边讲黄河 塔尔寺边游边议寺庙 第十三集 兰州市看黄河铁桥 嘉峪关再谈古长城 第十四集 莫高窟令史山惊叹 古交河竟是挖地城 第十五集 奇台县看神奇美景 伊犁河想古往今来 第十六集 龟兹人东传龟兹乐 和田人河采和田玉 第十七集 在拉萨游布达拉宫 到乃东歌松赞英明 第十八集 登山营史山观珠峰 都江堰夫妻夸李冰 第十九集 江油县赞李白天才 仪陇县颂朱德战功 第二十集 成都自古是名人地 广安农家出强国人 第二十一集 沙湾镇评沫若功过 峨眉山说佛道相争 第二十二集 眉山揄扬苏轼奇才 丽江礼赞纳西文明 第二十三集 大理山水风花雪月 西双版纳绿海葱茏 第二十四集 瞻聂耳像心唱国歌 游昆明城顿生留恋 第二十五集 织金洞如艺术殿堂 黄果瀑像玉屑飞洒 第二十六集 到钦州夸赞刘永福 在桂平称道洪秀全 第二十七集 在桂林饱览山水关 到修文参观阳明洞 第二十八集 在遵义忆长征壮举 乘游船结伴三峡行 第二十九集 洪家关歌满门忠烈 张家界赞自然美景 第三十集 会同县忆粟裕战智 耒阳市夸蔡伦发明 第三十一集 游衡山看山中高峰 访韶山瞻人间高峰 第三十二集 乌石镇访彭帅故居 岳阳楼看君山如冠 第三十三集 长沙名人似峰连峰 井冈红旗如火燎原 第三十四集 肇庆市游七岩八洞 文昌县访宋氏祖居 第三十五集 到三亚看天涯海角 在中山瞻中山故居 第三十六集 到广州尽览古今景 游香港史山眼界开 第三十七集 坐大酒店主人说港 客舍梅州长河讲叶 第三十八集 吉安唱英雄文天祥 永丰咏文豪欧阳修 第三十九集 游庐山喜看三叠瀑 三清山敬观女神峰 第四十集 到东乡讴歌王安石 临川夜细说汤显祖 第四十一集 到永定惊看土楼群 在台北一睹毛公鼎 第四十二集 游日月潭长河作诗 花莲亲家热情款待 第四十三集 石井镇忆郑氏收台 莆田郊看古木兰陂 第四十四集 数福州名人真不少 游武夷山水兴浓浓 第四十五集 雁荡山观龙湫瀑布 千岛湖看方腊义洞 第四十六集 游天台看石梁飞瀑 溪口夜讲老蒋小蒋 第四十七集 来游方知普陀山关 到绍兴才知人才多 第四十八集 杭州并具山水之关 南湖船上曾聚精英 第四十九集 游湖州领略人文盛 在歙县追溯徽商源 第五十集 游黄山看巍峨俏丽 到武汉感古老年轻 第五十一集 黄麻起义英雄涌现 楚都纪郢故事多多 第五十二集 枣阳刘秀打出汉祚 凤阳和尚创立大明 第五十三集 大冤屈怀宁陈独秀 谁谋杀曹县冯玉祥 第五十四集 说掌故数南京最多 做生意数无锡最牛 第五十五集 园林苏州美称天堂 东湾墓古想黄道婆 第五十六集 游上海喜看大变化 到盐城赞赏胡乔木 第五十七集 淮安颂周恩来伟业 亳州夸曹孟德英明 第五十八集 南阳张衡名贯今古 淮阳伏羲绵绵人祖 第五十九集 商丘王亥商人第一 泰安泰山五岳第一 第六十集 到临漳游观铜雀台 在邢台夜讲郭守敬 第六十一集 到保定游古莲花池 在北京名人数不清 第六十二集 到文水祭墓刘胡兰 在平遥访第一票号 第六十三集 到安泽夸荀子睿智 在韩城歌史迁不朽 弟六十四集 在咸阳畅谈秦始皇 到秦安盛赞李世民 第六十五集 在西安忆汉唐盛世 到洛阳数才子英名 第六十六集 看王屋山藏真愚公 赞甲骨文是大发明 第六十七集 在开封赞北宋繁荣 到新郑拜始祖黄帝 第六十八集 到德里红堡看旧宫 莫斯科红场闪红星 第六十九集 英国首发工业革命 法国创立巴黎公社 第七十集 游埃及仰望金字塔 到秘鲁盛赞古文明 第七十一集 在纽约登世贸大楼 到东京看银座繁荣 第七十二集 二人总结游览心得 衷心希望世界和平 后记 试读章节 1965年11月的一天,史长河拿着教案回到办公室,看办公桌上有一封信。是妻子来的,拆开一看,有儿子史大理的百日照。看着那胖乎乎的小脸,心里美滋滋的。他把照片放到桌上,给妻子写回信。写几句看儿子一眼,写几句看儿子一眼。写完信,顺手翻开新来的报纸,只见一个通栏大标题,是《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剧作者吴晗是史长河上大学时就崇拜的明史专家,而对评者姚文元则一无所知,估计可能是新冒出来的一个文坛莽汉。通读全文后,史长河认为剧作者是尊重历史事实的,而评者的观点不正确,过于武断,而且文气霸道。写文艺评论是对的,但应该实事求是,不能武断。过几天,史长河查清,剧本是1960年写的,而“单干风”“翻案风”则是1961年出现的。于是他认为:第一,不能把文艺问题和政治问题联系到一起;第二,更不能把1960年的剧本和1961年的事实扯到一起,这不合逻辑,也不公平。作为历史工作者,他觉得不能沉默,于是,给发表论文的上海《文汇报》写了封信。由于有1957年“反右”的经验教训,行文也特别谨慎。可是史长河万万没有料到,就是这封信,使他和他的妻子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莫大的冤屈。 在“文革”中,史长河先是被打成“三反分子”,继而是1957年的漏网“右派”。被贴大字报,揪斗,站板凳腿,做“喷气式”,遭毒打。1967年,没作任何结论,就被下放到舒兰的一个煤矿监督劳动。1971年,又被转场到柳河农场。给妻子写信,也不见回信。 在昆明,1968年,岳父山者桑被打成反动军阀和反动学术权威。1970年,山海云受丈夫的株连,被下放到鲁旬县沙昭镇卫生院。不久,昆明武成路的房产被没收,被迫搬到黄土坡3l号。山海云往舒兰给史长河写信,在柳河的史长河当然收不到。就这样夫妻失去联系,音讯断绝了很长时间,山海云急了,向卫生院领导请假后,于1972年,带着两个孩子到东北寻找丈夫。先到舒兰煤矿,矿上说,1971年就集体转场走了。转到哪里去了?不知道。山海云问:“谁负责转厂工作?”答道:“可能是省革委。”山海云到省革委打听,工作人员回答是转到农场去了。山问:“是哪个农场?”工作人员说:“不知道。”经再三恳求,才说:“负责办理这件事的两位同志,在一次车祸中牺牲了,他们带的材料被车祸引起的火烧了,所以,实在不知道。”山又问:“全省有多少个农场?我一个一个去找。”工作人员给他抄了一大串农场的名字。山海云找了6个农场,不但没找到,儿子也被折腾病了,只好住院治病。出院后,一数钱,连回家的路费都不够了。怎么办?让家里寄?父亲已经没有工资了。哥哥的单位几个月发不下工资。向同学借?吉林省倒是有一个同学,但又不知道他在哪个单位城市。她突然想起了张红霞,她在兖州一个部队医院,于是去兖州找到了张红霞。在张红霞夫妻的帮助下,在泗河镇医院为山海云找到了一个临时性工作,让一个孩子上学,一个上幼儿园。张红霞劝山海云,既然史长河在农场,那里不像煤矿那么危险,慢慢找吧。1976年粉碎“四人帮”,好像一切都有了灵气,史长河写给山海云的信,虽然还是老地址,投递员还是找到了黄土坡31号。半个多月后,山海云就收到了哥哥的来信,知道了丈夫的下落。 1977年春天,当史长河正在田里干活时,忽然看到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出现在田头。史长河一下子愣住了,这不是海云吗?扔下手里的工具就向山海云跑去。山海云见丈夫跑过来,一手拉着一个孩子向史长河跑去,边跑边喊,二人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一双儿女也紧紧地抱住史长河的腿,没有话语。这时只有眼泪才能表达一切,失散5年的夫妻终于团聚了。田地里一片欢腾,都在祝福亲人的团聚,也希望自己能有这一天。 1979年,史长河等11人返回学校。在小会议室里,校党委副书记宣布为史长河同志平反,改正1957年错划中右的决定。党委组织部长宣布史长河由助教晋升为讲师的决定。同时,将史长河档案中那封写给上海《文汇报》的信和史长河所有的上述材料,都还给了史长河,档案中有一张发黄的纸,是史长河所没有料到的。史长河拿出来一看,两行铅印小字,“该生在1957年反右时,曾对党的统购统销政策表示不满,内定为中右,望限制使用。”看着这张纸,史长河呆了半天,他感到莫名其妙。这时,组织部长走到史长河身边,轻轻地问道:“对这些东西,你若是没有意见,按着上级规定,我们当着你的面,把它全部烧掉。”史长河说:“我没有意见。”于是。这些东西,在小会议室里化作一股轻烟,钻出窗缝,飞上高空,消失在凛冽的寒风中。 P7-8 序言 发自心底的长歌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因为它融汇了半个多世纪的知识积累和久蓄于心的大爱。仔细地体会书中的知识和情感,你就会了解作者那一颗赤子之心。 作者是我大学的同学。分别既久,又未曾通信,他的名字只存在于记忆中那一片模糊的地带。但那却是心底深处包裹最紧的所在,一个不经意的火花,可能就会引起一次爆炸,让记忆的流水汹涌奔流。他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要我为他的书写序。这激起了我悠长的回忆。 1956年夏,中国人民大学首次于全国统一高考之前,招收部分应届高中毕业生。考题之难自不必说,政治条件是报名者必须是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刚由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更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而且须是学校或领导单位推荐者。录取名额,调干生占三分之二,高中生只占三分之一。我们所在的中国革命史专业(后改为中共党史系)300名新生,应届高中毕业生不到100人,所以一个个都充满自豪、自傲,以为天之骄子。本书作者和我都是这批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青年之一(他比我长3岁,大约20岁),思想活跃、好发一己不同凡响之论。我记得,他和我以及几位同好结成诗社,在宿舍楼道出墙报刊载我们“杰出的诗作”。那时候,学术争鸣(如中国古代史分期等课题的争论),朗诵会、文艺演出、郊游、舞会,分外热闹。我以为那就是社会主义的生活,充满了幸福感。1957年忽地一声雷,反右派运动开始了!李向春——本书作者,因为发表“不当言论”,而被定为“右派分子”,从此陷人泥淖。 我以为从那时开始,我们一天天进入荒诞,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天翻地覆,几乎自我毁灭。正是这样的谬误,考验出中国人民对祖国的忠贞和对理想的坚持。李向春是个例子。他从此去劳动改造,回校后,又降一级毕业,始终在煤矿产业摸爬滚打。我如此哕嗦只是铺垫,为了证实向春的心存大爱。他在摘去“右派分子”顶戴花翎之后,以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从事管理和教育,又将自己的经验书之成卷,发表了许多著作。而他深藏于心的宏愿,便是写出这本歌颂伟大祖国的篇章。我为此而感动。 他的这本著作,既守正,又创新。他吸取“赋”这一传统文体歌、咏、记的内涵,是为守正;却不以骈体文的样式,而用语体文书之,在诗化的散文中表达深沉的爱心,此又为创新,以适应青少年读者,最大限度地扩大读者群,让他们了解和热爱祖国。他的思考和试验是值得认真考虑和借鉴的。如今在青少年中,又有一股古文风颇为流行,而且以使用生僻字词为文而自旌。须知,所有的文章都是给人读的。文章在追求美和真之外,还要追求深人浅出。文言文,语和文分家,说的不是写的,写的不是说的。所以,从前,写文章的人把写文章变成了特权。固然使中国的文章学成为傲视所有外文的高标文体,但也同说话分家,限制了文化的普及。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推行语体文,成为文化革命。今天的写作教育,应当从教学生“会说话、会说好话,会好好说好话”到会写好文章。自然应有古文体的普及,也应有一批会写好古文的才俊,但那应是少数。要想普及文化,应当如向春之所为,古体新风。难为向春这番苦心,他确是从普及了解祖国基本知识的角度,守正又创新,表现了他的大爱之心,所以这本书沉重厚实。因为爱,因为积攒了半个多世纪的爱,必然是沉重而厚实的。 读者朋友们,愿您捧住这爱心!是为序。 苏叔阳 2014年8月3日于京华 后记 小说的主要人物山海云,暗指祖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史长河暗指祖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由史、山二人的父母、子女等形成的一组人物,乃是小说中人物。本书写到的真实历史人物,选取的时间是从远古截取到1990年。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籍贯,或因出生地与籍贯不一致,或因地名更改,或因过继给亲族,或因史书上没有记载等原因,造成一个人有两个,三个甚至多个故乡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本书写哪个地方都不错。但是,如果出现人地不符、前后重复、张冠李戴等现象,则是作者的责任,请读者提出批评指正! 关于这部书的体裁是什么,当初只是要写一本书,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怎么想,就怎么写了,没考虑它的体裁。现在看来,说它是小说吧,虽然虚构了一组人物,有故事情节,也进行了环境描写,可是,它的主体内容却是对真实城市的旅游景点和历史人物的歌颂,又不像是小说;说它是游记吧,虽然它描绘了各种景致的雄伟秀丽,记录了各地风土人情的大同小异,歌颂了历史名人的丰功伟绩。可是,它的篇幅这么长,又不像是游记。那么,到底属于什么体裁呢?我也不知道。作者荣幸地请到大学时的同学,著名剧作家、作家、文学家、诗人苏叔阳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作了序言,在这里,我们向苏叔阳先生表示忠心地感谢!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学生华若鸣女士对本书顺利出版给予的帮助! 李向春王素香 2014年8月5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神州赋(上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向春//王素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24808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90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874 |
出版时间 | 2015-01-01 |
首版时间 | 2015-01-01 |
印刷时间 | 2015-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384 |
CIP核字 | 2014304108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2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1 |
宽 | 171 |
高 | 4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