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屈原/立于文化之巅的巨人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的编写,主要是希望对屈原这样一位伟大诗人的一生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与总结,探索这位伟大诗人的曲折人生道路,以及他的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位诗人,了解他的成就、个性与生平,了解属于他的那一个时代。写这部书,力求根据历史资料的真实,实事求是地对屈原一生在立志修身、爱国忧民、自我奋斗、诗歌的开拓创新等诸多方面作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进行整理、归纳、评价,以给读家一些启迪。在著书的过程中,著者力求做到科学严谨,同时又望通俗晓畅,雅俗共赏。

内容推荐

在中华民族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往今来曾诞生过无数杰出人才,他们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灿若夜空繁星,但以对中华文化产生巨人般的影响而论,却是只有屈指可数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人,可立于巅峰。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他们,中华五千的文明史该是多么遗憾!正是因为他们的曾经存在,才使得中国古代文化鲜活亮丽起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是中华文化的奠基石之一。他们以非凡的人生实践和杰出的文化功绩,长久地影响着中国历史 。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无悔的青春/1

1、显赫贵族的家庭出身

2、大吉大利的出生星象

3、年少苦读,博闻强记

4、以水为镜,洁净心灵

5、学习有道明君,美化个人品德

6、积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7、重视雄辩,颇有辩才

8、保卫家乡,热爱故土

9、礼赞橘树,托物言志

第二章:初露锋芒/35

1、入兰台宫,纵论天下

2、杂各家学说之长

3、精心为君主培育贤才

4、奇特的改革者装扮

5、谋求平等的君臣关系

6、会见苏秦,联齐抗秦

7、在外交上崇尚礼节

8、会盟于楚,合纵伐秦

9、积极倡导民贵君轻的统治之道

第三章:改革与变法/71

1、制定法律,严惩贪污腐败

2、起草宪令,改革弊政

3、严守变法秘密

4、苦谏怀王,以求继续变法

5、慧眼揭穿秦相张仪政治欺骗

6、礼赞为国捐躯之英雄

7、再次使齐,缔结联盟之约

8、劝怀王杀张仪

9、敢于直言批评君主

第四章:流放汉北/105

1、不顾流放之威胁,反对联秦

2、姐姐女婴的苦心劝说

3、虽放逐但不改高洁之心

4、学习民歌,创作《九歌》

5、祈祷大司命,为民祈求长寿

6、礼赞少司命,宣扬仁爱精神

7、谱写太阳颂歌,呼唤人间英雄

8、祭祀河伯,祈祷水患消失

9、歌颂美丽神话爱情

10、拒绝出走他国

11、劝阻怀王赴秦之武关会盟

12、揭露奸佞小人里通外国,再遭流放

第五章:放逐沅湘/145

1、返璞归真,亲近自然

2、为怀王招魂,

3、哀民生之多艰

4、勇于面对流放中的苦难与艰辛

5、创作《离骚》,提出美政理想

6、化悲愤而为诗,开启文化新天地

7、从壁画艺术中吸取营养

8、探询真理,敢于怀疑

9、愤而问天,创作《天问》

10、回到郢都,劝谏君主积极抗秦

11、国都失陷,悲愤哀郢

12、与渔夫对话,自杀殉国

第六章:精神世界与诗歌艺术创造/187

1、袒露灵魂,真诚直率

2、超越功名富贵,追求生命的真谛

3、不畏险途,执着追求美政之理想

4、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

5、具有强烈的巨人意识

6、具有圣贤意识

7、倡导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反对不义战争

8、反对荒淫,倡导节俭治国

9、具有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精神

10、具有追根究底的史学探索精神

11、具有卓越的宇宙探索精神

12、宣扬人定胜天的进取精神

13、创造一个美的艺术世界

14、真正反映楚国文化

15、广泛采用比喻象征之法,表现浪漫主义风格

16、在艺术上继承并创新

17、深受诸子百家散文风格的影响

18、在粗线条描写中表现出非凡的内蕴

第七章:屈原作品的历史价值/247

1、创造风骚传统,泽被后世

2、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3、在诗中展示民族特性,构成民族心灵史诗

4、人生事迹成为戏曲创作的生动题材

5、诗歌内容为绘画提供广泛的素材

6、超越国界与超越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试读章节

1、显赫贵族的家庭出身

各种史书在考察屈原的出身时,都几乎一律要考察屈原之世系。如宋人程公说《春秋分纪》,列出了春秋时屈氏世谱;清人在《绎史》一书中《楚世系下》,也列有屈氏世系;今人吴静安《屈原先世考》以及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一书中的前三篇,均考论屈氏世系。在这些考证中,除了都说屈原的始祖是高阳帝顼,并且都考证说其祖上出了许多显赫人物,这些人物在历史上曾大放异彩,以说明屈原出身于一个非常古老而显赫的楚国贵族家庭。

屈原是上古高阳帝顼的后裔,《离骚》中的头两句诗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意思是,我是高阳帝顼的后代,我的父亲叫伯庸。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高阳帝顼的六代孙子名叫季连,是楚国的创业祖,姓芈。季连的后代鬻熊在周文王时被封为子等爵位,鬻熊的曾孙熊绎因祖上有功,在周成王时被封于楚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可见楚本姓芈,从鬻熊之后又姓熊。到春秋初年,熊绎的后代熊通自立为武王,武王的儿子屈瑕因功受封于屈邑,便以封地为姓,这便是屈姓之始。在楚国芈姓贵族中,屈氏受封最早、家族最盛,自春秋以来都是楚国统治集团的显贵。如屈重、屈完、屈御寇、屈采、屈荡、屈到、屈建、屈生、屈巫、屈狐庸、屈申、屈罢、屈春、屈庐、屈阎、屈子荡、屈弗忌、屈匈等,均任过高等官职。尤其是屈瑕担任过莫敖之后,屈重、屈建、屈荡、屈生、屈大心、屈子华都做过这个官。屈原和春申君还做过左徒。

屈瑕,楚武王时任莫敖。曾于公元前701年打败郧师于蒲骚,破郧、随、绞、州、蓼联合伐楚之谋,并与贰、轸结盟。后屈瑕伐罗失败,自缢于荒郊。屈瑕的事迹见于《左传》桓公十一年至桓公十三年。

屈重,自屈瑕之后任莫敖。于公元前690年随从楚武王伐随。武王病死途中,屈重与令尹一起开路建桥,于随城下筑垒,迫使随求和,屈重乃假楚武王命令,进城与随定盟约,并约在汉水边会合,等到楚军回师渡过汉水,才正式发丧。事迹见《左传·庄公四年》。

屈完,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诸侯之师伐楚。屈完受派去见齐桓公,表现出不畏强势,以理服人的气概,终与诸侯结盟而还。其事迹见《左传·僖公四年》,又见《史记·楚世家》等。

此后更有屈御寇、屈荡、屈到、屈建、屈罢、屈固等楚之屈氏著名人物,都有史书记载他们的功绩。这些人物,都曾经在楚国的各个时期居于重要官职,如莫敖之位,这是朝廷中非常重要的职务,升格即可成令尹,其权力非常大。

可见,屈原的这些祖先或在军事上运筹帷幄,功勋显赫,或在政治上、外交上有勇有谋,纵横捭阖,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屈原祖先中这些军政界的杰出人物频频登场,给屈氏家族增加了很多光彩,另外,由于祖先都是为楚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也使屈原从小为有这样一些杰出的祖先深感骄傲,颇为自得。由于幼年受到家学的熏陶,他自然非常希望建立像自己的祖先们一样的功绩与名声。同时,有这些在政治、道德上堪称一流的人物作楷模,屈原自小就在精神上承袭了他们仁政爱民、忠君爱国的思想,树立起贴近百姓、关怀天下苍生命运的情怀,树立起做圣贤的理想以及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古代,家族出身往往可以决定着一生的命运。有很多后来富裕的暴发户们,甚至不惜冒杀头之罪,买通史官,修改自己的家族谱系,给自己家族套上豪门贵族的阶庭,可见古代社会里家族出身的重要性。正因为屈氏家族祖上出了这么多显赫人物,为楚国作出过重大历史性贡献,楚王才破格提拔屈原,让他在宫廷中担任重要职位,并很快就获得了楚王的赏识,“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这是既说他有政治才能,又说他有外交才能,如果说政治才能完全要靠学问智慧,则外交才能很大程度上要靠仪表,懂礼仪。一个贫民出身的人是很难在最初就懂得贵族交往的那一套礼仪的,而且出身低下的人很难在这种重要的外交场合保持自己的自尊和风度、仪表。屈原的善于外交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贵族身份给予他的自信,获得了初入仕途的精神力量,锻造了他口若悬河的大胆和外交场合的翩翩风度。因此可以说屈原的贵族出身是他政治上有所作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不可否认的。高贵出身是屈原一生事业成功的一个很关键因素。

高贵出身除了培养了他的自信心以及政治气度外,也使屈原从小就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屈原的文化素养,同时,贵族教育也使他有机会接触了圣人思想,从而以圣人为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使他从小修炼出了完美的人格,这为他成就文化巨人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学识基础和品德基础。如果不是贵族出身,一般普通百姓子弟是不可能在当时条件下具备成为一个划时代的文化巨人的条件的。

由于屈原年幼时就在精神上承接了功名显赫的祖先在政治上与道德上的精神内核,因此他幼时就怀抱着远大的理想,一切都要朝最高水准相比,朝最高水准看齐,其立足点之高,近于纯粹而完美的理想主义。他在《离骚》中说:“余幼好此奇服兮”,这就是说他从小就爱好与众不同的高远。在这些家族楷模人物的精神熏陶之下,屈原从小就以橘树自比,以清水作镜,努力使自己的道德情操完美无缺。

总之,高贵的出身为屈原的事业成功奠定了优越的基础,特别是给予了他非凡的自信心,这种非凡的自信使他在人生的坎坷中勇敢地搏击风浪,战胜险阻,到达光明的彼岸,对他的一生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

P3-6

序言

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上,伟大人物实在太多,但像屈原这样产生深远影响并被人民所永远怀念,古今历史上屈指可数。屈原投江自杀的日子,人民定为端午节,并在这一天隆重纪念屈原,两千多年来习俗不变,这表明了屈原在人民心目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因此,把屈原列人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最伟大的文化人物之列,亦是当之无愧的。

屈原,名平,楚之王姓贵族。屈原之所以能成就与日月齐辉的伟大业绩,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屈原具有历史眼光,他抓准了时代机遇。春秋战国时代迫切需要文学巨人产生,需要开创文学艺术在社会上与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力,这必须要有足够重量级的文化巨人来承担。也就是说,在屈原那个时代,出现像他这样的文学巨人决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而屈原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在《诗经》被“淹没”几百年后,重振诗风,使诗魂重新飘荡在华夏大地上,并延续两千余年而不朽。如果说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那么,屈原则是“文起百代之首”,为百代文章之宗祖也。即便是李白、杜甫这些历史上一流的伟大诗人,其历史地位也远远不能与屈原相比的。

春秋战国时代,文学的繁荣已越来越成为必然。因为在当时。口头诗歌已经成为人民所喜爱的艺术主流,渐次取代了神话传说、壁画等艺术的地位。口头诗歌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诗歌虽然不高雅,但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与精神的慰藉。如在祭祀、集会等场合就是以诗歌的说唱来表达情感和目的。不但口头诗歌兴盛起来,而且由于封建制度渐次开始在各诸侯国中建立起来,也要求新的文化繁荣,以冲击旧的奴隶制度下的死寂,新的文化迎合了进步历史与政治的需要。另外,由于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规模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某种改善,较之野蛮的奴隶时代和原始社会,封建制度这一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情感,人们更加重视内心情感的抒发,而不再含蓄地将这种情感以壁画、神话等方式作抽象表达。同时,战国时代战乱频繁,人民生活苦难重重,迫切需要能抒发内心的苦难,已经非壁画、神话等所能承载,能够很生动真实地自由地表达人民内心感受的诗歌,其繁荣就成为必然。而诗歌的繁荣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所以无论从历史需要、人民需要还是文学自身发展的趋势来看,屈原进行诗歌运动,都是符合历史文化的发展潮流的。也正因为符合历史文化的发展潮流,屈原才能获得空前的成功。

屈原文学成就斐然。他在诗歌上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如果说《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那么《楚辞》则开浪漫主义的先河。屈原继承楚文化的优秀特点,在艺术上积极创新。他开创的楚辞体和风骚并称的诗歌传统,突破了《诗经》四言式的形式,运用长诗的表达优势,广泛运用赋此兴等表现手法,又运用神话、幻想与现实交织等表现手段,使诗歌显得雄浑、博大而神奇,扩展了诗歌的题材,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诗歌有完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和美的艺术氛围,构成强大的艺术吸引力,把一个神奇而美丽的艺术世界带入了人们的生活,开创了一条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对后世的文学、戏曲、绘画等艺术门类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屈原不但在文学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在政治追求、人生理想及人格魅力上都堪为万世楷模。

在政治追求上,诗人屈原的一生中,自由与仁政是他的终身追求,是他永远不变的目标,屈原在这种追求中寄托了一生的所有梦想,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文以载道”。屈原积极在诗歌中揭露楚国君臣政治的昏庸,并表达其自由与“美政”的政治理想。屈原在被放逐的途中因忧愤幽思而作《离骚》、《天问》、《九歌》等诗,这几首或气势宏伟、波澜起伏,或情真意切、缠绵悱恻的抒情诗中,屈原对楚怀王的昏聩多变、善恶忠奸不分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对旧贵族们的嫉贤妒能、结党营私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历史的兴衰更替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对个人的不幸遭遇进行了详细述说,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仁政的追求。因为有在政治上不得实现其目的的深刻体验,所以才有在幻想中对自由与仁政充满了更加执着的追求。正所谓苦难越深,追求也就越强。“虽九死其犹未悔”,就是屈原对自由与仁政的追求的执着精神的表白。

屈原对自由与仁政的追求,主要实际行动表现在积极推行变法上。但屈原的变法主张不同于商鞅变法。商鞅推行战争从来就不讲仁义,没有什么正义之战与非正义之战的观念。在弱肉强食的年代里,他认为天下就是霸道的天下。屈原与商鞅虽然同是改革家,但屈原像后世那些儒家学者一样,竭力倡导战争的正义性,反对不义之战。竭力倡导仁德,他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屈原的变法强调的是正义与道德,道德压倒强权,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天下必将统一于仁义至上的王道。于是在变法中,限制旧贵族集团的利益,与民休养生息,就是屈原推行的“美政”。

屈原的理想中还特别强调了发现与培育贤才的重要性。屈原在《离骚》中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这里是借种植香草来比喻精心培育贤才。屈原曾经执掌楚国公卿贵族子弟的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他深感人才是立国之本,强国之策,又看到了战国时代思想家辈出,辩士如云,政治家从谏如流,群英璀璨,贤臣明君风云际会,导演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英雄剧。而这其中关键是人才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着作用。“合纵则楚王,横成则秦帝”。屈原从统一中国的高度出发,劝楚怀王培育人才,发现人才,积聚人才。屈原的思虑可谓高屋建瓴,涵义深远。但屈原的这些“美政”主张都没有被楚怀王采纳。

尽管在政治上屡受挫折,屈原的人生观仍是积极入世的。他有很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国家危亡为己任,与危害国家的言行进行不懈的斗争。他在精神上的追求远胜过物质要求,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以道德与历史功绩建立不朽的名声。正因如此,屈原终生都保持了耿介的品格,清廉的操守与独立的人格尊严,像橘树那样“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很少能有人像屈原那样保持内心的高洁直到最后仍然不放弃的。一个人在顺境中保持高洁品质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在艰难困苦中仍然保持高洁,这需要有巨大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屈原不但在顺境中保持了自己的高洁品质,在遭受流放的逆境中更加如此,最后以死捍卫了这种品质。这样的持节守身,是只有圣贤一类的人才能做得到的。

屈原一生所经历的苦难可谓无穷尽矣。从政治的颠峰状态跌落下来,最终至流放的地步,从精神到身体,都遭受了残酷的折磨和打击。这种一落千丈的巨大反差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但经历了一次次宦海沉浮的屈原,并没有逃避苦难,而是以一种浪漫的激情积极地面对,把坎坷化为悲愤的吟唱,化不幸为诗歌的琼浆。这种面对坎坷的激情为后世的许多人所效仿。

至于屈原的死,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屈原在危难关头以身殉国,为国家与民族树立了一个样板。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从屈原自杀殉国中感悟到了他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屈原的自杀殉国中吸取到了宝贵的精神勇气,从而更加坚定地塑造了他们的灵魂,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的爱国心理。岳飞、文天祥、谭嗣同等一代英杰都深受屈原的这种爱国精神的熏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千古名句,两千多年来激励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在求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向着真理的目标迈进。屈原及其诗歌对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与精神的塑造,是独一无二的。屈原作为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不但在文学上“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而且在思想上更是如此。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于中国诗人中独取屈原,认为他是过去时代少有的具有抗争精神的诗人。这一评价是最为公允的。

有缘如此,著写《立于文化之巅的巨人——屈原》一书,主要是希望对屈原这样一位伟大诗人的一生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与总结,探索这位伟大诗人的曲折人生道路,以及他的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位诗人,了解他的成就、个性与生平,了解属于他的那一个时代。写这部书,力求根据历史资料的真实,实事求是地对屈原一生在立志修身、爱国忧民、自我奋斗、诗歌的开拓创新等诸多方面作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进行整理、归纳、评价,以给读家一些启迪。在著书的过程中,著者力求做到科学严谨,同时又望通俗晓畅,雅俗共赏。这一标准或许有些高,但所慰之处在于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努力。

芜眠

2006年12月

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屈原/立于文化之巅的巨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芜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昆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408977
开本 32开
页数 2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2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4:31:28